邓小平人的全面发展观对素质教育的指导意义.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60165 上传时间:2019-01-1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邓小平人的全面发展观对素质教育的指导意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邓小平人的全面发展观对素质教育的指导意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邓小平人的全面发展观对素质教育的指导意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邓小平人的全面发展观对素质教育的指导意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邓小平人的全面发展观对素质教育的指导意义.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邓小平人的全面发展观对素质教育的指导意义 邓小平人的全面发展观蕴涵着丰富的素质教育思想,当前我国素质教育应该以邓小平人的全面发展观为指导思想。邓小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地位、基本要求、发展方向、核心内容以及根本途径等对目前倡导的素质教育有着根本性的指导意义。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一直被看作是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内容。马克思认为,未来社会应该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邓小平同志结合中国的实际,把素质教育思想融入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观点。邓小平人的全面发展观,对我国实施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以邓

2、小平人的全面发展观的战略高度认识素质教育的时代重要性 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成员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对人的问题十分重视,他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阐述是从我国革命和建设的战略全局出发的,始终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 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巡讲话中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关键在人”的命题从当前时代特征的角度来理解,指的就是人的素质教育的问题。也就是说,全面发展实际上是对人才素质的规定。面对风云变幻的世界政治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小平同志强调,抓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立国之本

3、和强国之路。世界各国间的竞争,实则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依托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而各国综合国力的较量很大程度上即可归结为国民素质的竞争。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导地位。他曾高瞻远瞩地指出“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进入21世纪,人类将面临多方面的挑战,我国只有高度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4、设的客观要求。邓小平同志指出“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的进步,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可以看出,小平同志是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来论述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的。因此,党中央和国务院于1994年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就首次强调指出,要“增强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 二、以邓小平人的全面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确定素质教育

5、的根本目标 邓小平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总体设计是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他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同我国新时期的教育实践相结合,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四有”新人是对个人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 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培养人才有没有质量标准呢?有的。这就是毛泽东同志说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指出“要努力使我们的青少年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使他们立志为人民作贡献,为祖国作贡献,为人类作

6、贡献,从小养成守纪律,讲礼貌,维护公共利益的良好习惯。”这就把“德智体全面发展”和“四有”新人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了,大大丰富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邓小平提出的“四有”新人的培养目标,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涵盖了人才素质的各个方面,使我国新时期教育的目标更加明确具体,更具有时代特色。邓小平认为,在“四有”中,“有理想”最为重要。理想是一定的世界观、价值观在人生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他说“现在中国提出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其中我们最强调的,是有理想。”他告诫我们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有道

7、德”,就是要有崇高的道德风尚和良好的行为规范。邓小平多次指出,在新时期,一定要加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道德教育。“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的品德,要从小开始培养。”“有文化”,即要积极以现代化建设所需的科学文化知识与能力来武装自己。“我们要掌握和发展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各行各业的新技术新工艺,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并且在上层建筑领域最终战胜资产阶级的影响,就必须培养具有高度科学文化水平的劳动者,必须造就宏大的又红又专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有纪律”,就是要遵纪守法,要具备法制和秩序观念。邓小平说“有了理想,还要有纪律才能实现。纪律和自由是对立统

8、一的关系,两者是不可分的,缺一不可。” 目前,我们进行的素质教育正是以邓小平同志的“四有”为根本目标。党中央、国务院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前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简称决定)就概括地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而确定了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和实施目标。决定同时强调“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也就是说,各级各类教育都有实施素质教育的特

9、定目标和任务,所有学校都有责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努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三、以邓小平人的全面发展观的发展方向引导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 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在回答北京景山学校提出的新时期教育改革如何进行这一问题时,作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题词。“三个面向”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精髓所在,为新的历史时期人的全面发展指明了具体方向,也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心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三个面向”集中反映

10、了当前我国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其实质就是培养能适应新技术挑战并满足未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就是要求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相适应,不断提高我国公民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足够数量的合格人才。教育要面向世界,就是要不断解放思想,改革一切不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观念和体制,进一步加强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结合我国的国情,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推进我国的教育现代化。教育要面向未来,就是教育要为未来经济、社会的高速与持续稳定的发展服务,要为21世纪现代化建设做准备。邓小平指出“我们不但要看到近期的

11、需要,而且必须预见到远期的需要;不但要依据生产建设发展的要求,而且必须充分估计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 “三个面向”是小平同志站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度,站在国家民族未来前途的高度,站在改革开放战略决策的高度,为中华民族人民的全面发展拟定的总的战略方向,也为我国素质教育指明了总方向和提出了总的任务与要求。现在,“三个面向”的思想已充分体现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之中。根据“三个面向”的发展方针,我们必须研究和正视国际经济、科技的发展趋势,增强教育的开放意识,认真借鉴世界各国的有益经验,加快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促进全民族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以邓小平人的全面

12、发展观的核心内容界定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 由于时代特点和人的素质的实际状况不同,在不同时期,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的要求是不同的。在当代中国,邓小平同志认为对于全社会来说,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不断满足其精神生活的需要,提高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2018年江泽民同志在著名的“七一讲话”中首次提出了“提高教育素质”的重要论断,强调“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当前,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努力促使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必须从邓小平的全面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来界定。 邓小平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明确地阐述了社会主义新人要在思想道

13、德和科学文化两方面全面发展,具备这两方面的素质的观点。 首先是思想道德素质。邓小平同志特别重视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问题,认为在人的全面发展的各要素中,“德”是第一位的。“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要加强各级学校的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思想教育,包括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这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另一方面就是科学文化素质。邓小平同志同样十分重视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把它提高到无产阶级政治的高度来看待。他指出“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不仅不排斥学习科学文化,相反,政治觉悟越是高,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就应该越加自觉,越加刻

14、苦。”小平同志认为,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指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就必须培养具有高度科学文化水平的劳动者,必须造就宏大的又红又专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才能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以邓小平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确定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邓小平同志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结合中国的实际,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这也为当前素质教育确立了基本路线。可以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 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论中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

15、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的著名论断。列宁也赞同这一种观点“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无论是脱离生产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既是马列主义学说的重要原则,也是邓小平素质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同志认为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能够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用一致、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根本途径,也是培养青年人良好的劳动观念和习惯、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提高人民素质的极为重要的途径。早在1978年他就指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的人才

16、,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邓小平同志强调,教育与生产相结合必须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他指出“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参加什么样的劳动,怎样下厂下乡,花多少时间,怎样同教学密切结合,都要有恰当的安排。更重要的是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不然,学生学的和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不相适应,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岂不是从根本上破坏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他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地位、作用及其重要意义提高到了

17、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度,这就为明确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和确立“科教兴国”的战略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指明了方向。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邓小平人的全面发展观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实施有着根本的、全面的指导意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开辟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广阔前景,在我国进入全面推进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应该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深化全民族素质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厅社科B类项目“国际化视野下管理学课程教学与实践研究”(编号JB13359S)、福建省教育厅海峡西岸创新型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实验区建设项目(编号JBS10325)的阶段性成果。 第 11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