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尝试.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61858 上传时间:2019-01-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尝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尝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尝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尝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尝试.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尝试 政治课中的情境教学,应着眼于教学目的,立足于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互动的课堂氛围,在动之以情中晓之以理,从而使政治课成为教而有方、学而有趣、用而有信的“活课”,以实现素质教育赋予政治课的使命。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以引起学生一定的心态和情感体验,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刺激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而启发、帮助学生掌握、理解知识,提高分析问题、探求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

2、情感。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亲切感受和情绪体验,激发起他们对复杂的政治现象及其内在规律的认知兴趣,发展学生的认知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及实践创新能力,是值得每位政治教师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创设直观动情的情境 直观性是教学的基本原则。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特点利用声像兼备的直观手段,渲染适宜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良好情感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足以动情的直观情境中,开始对新知的探求。 例如在讲“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伟大祖国”时,我以播放MTV大中国为教学切入点。熟悉的歌曲,生动的画面,触动了学生的心灵。借助良好的课堂气氛,我结合歌词提出以下问题“歌中兄弟姐妹都

3、很多,到底有多少?”“他们的分布有什么特点?”“他们怎样共创了我们伟大的祖国?”这种边听边看带提问的做法,使教学自然地进入一种顺畅的状态。 又如在讲“主权国家”时,我先播放香港回归盛况的录像。在唤起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的基础上,置问“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五星红旗取代英国米字旗飘扬在香港上空,意味着什么?”这达到了在提高学生觉悟的同时,开启授知之门的目的。 通过直观动情的教学情境,在陶冶中传知,在授知中传情,知情结合,使教学产生了鲜明的感染力、说服力和凝聚力。 二、创设借问解疑的情境 思维因问题而发动,因问题而深化,并以问题的解决为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

4、的问题,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想像的时空,会使学生在边思边议中点燃思维的火花。 例如,在学习了“商品的基本属性”后,我用投影显示以下问题(1)张某的大米与李某的食盐为什么要交换?(2)张某的大米与李某的食盐为什么能交换?(3)张某的变质大米能与李某的食盐交换吗?为什么?通过讨论、回答这些问题,学生们化解了知识疑点,深化了对知识点的理解。 为了有利于学生对“价值规律的作用”的理解,我在教学中先后插入两个问题(1)同一生产者出售同一型号的手机,为什么有时赚钱有时亏本?(2)相同水果的不同生产者,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中,按同一价格出售水果,为什么有的赚钱有的亏本?伴随着问题的讨论和解决,顺利地引导学生参

5、与理论的总结。 借问解疑的情境的创设,造成了学生心理上的某种悬念,引起了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三、创设典故导思的情境 选用与教学内容衔接自然的故事、传说、成语、寓言、小品等形式,制造典故情境,使学生置身其中,调动学习兴趣,培养思维能力,从而有联系地寻思、理解或巩固所学的知识。 例如,在讲授“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时,我引用了“孟母三迁”的故事,引起了学生的盎然兴趣。我趁机因势利导“孟母为什么要三迁?”学生接口道“为选择邻居。”“那么为什么要择邻?”学生们各抒己见。借助学生逐步推进的思维,我顺利地展开了理论阐述,实现了帮助学生理解既定知识点的目标

6、。 四、创设实验求知的情境 设置既有针对性又有趣味性的演示实验,让学生置身于真实可信的实验情境中,积极正确地展开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有利于学生对概念和基本观点的本质认识。 例如,针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的教学,课前,我选用一根一米长的细松紧绳,绳的一端拴住一个多色彩的小弹球。上课时,我把绳的另一端挂在左手拇指上,细绳握在拳心(不让学生看见),小球露在立拳上面,示意学生注意后,把小球抛出一米多远,又用力拉绳,小球飞快地回到了我手里,这时我问“小球为什么会回到我手里?”学生踊跃回答“因为绳子把小球与手联系在一起。”因此引出了“联系”的概念,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及时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为我分

7、析“联系”和“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营造了互动氛围。为了准确理解“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观点,我又问“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是联系的观点对吗?为什么?”看到学生或讨论,或思考,我再次做“手抛小球”,并问一位学生“当你没做这个实验时,你的手和小球有联系吗?”他否定了。迎着学生求知的目光,我开展了从联系具有普遍性,到联系具有条件性的阐述。 实验求知的情境决非理化生教学的“专利”,政治课教学应当也可以创设实验情境,使学生在体验中培养兴趣,提高信度,追求新知。 五、创设开放活学的情境 政治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思维模式的构建,彻底打破单向思维、定式思维的束缚;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社会现

8、实问题,留给他们广阔的思维空间,以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例如,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教学中,我用多媒体伴音出示一个故事“美国有位老太太年轻时向银行贷款买了一套房子,以后逐月还贷款,终于到她病死的前夕还清了贷款。而中国也有位老太太,一直不敢向银行贷款买房,而是省吃俭用,终于在她去世前不久,存够了钱,买了一套房子。”然后组织两个学生辩论队(课前有布置),分别代表两位老太太的消费模式,展开辩论。我在归纳双方观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和有关政策,扼要阐述我们应树立的正确消费观。这一开放性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学生在辩论中明理,在明理中求知。 总之,在政治课堂上引入情境教学理念,是符合现代教学发展趋势和内在要求的。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达成教学目标,是每一个政治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任何尝试都不能只注重形式,而应考虑学科特点,注重实效。多一些思考,少一些浮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出教育改革的误区,使教育改革沿着良性轨道发展。第 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