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培养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途径探析.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63317 上传时间:2019-01-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培养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途径探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校培养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途径探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校培养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途径探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校培养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途径探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培养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途径探析.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高校培养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途径探析 刘晓玲(1985-),女,嘉应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嘉应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协同创新战略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作为高校主体,大学生的协同创新能力在这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要通过内部协同、协同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等途径提升大学生的协同创新能力。 一、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内涵分析 1971 年,德国学者赫尔曼•哈肯在普里高金的耗散结构理论启发下提出“协同”的概念,它“是指系统中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合作或同步的联合作用及集体行为,结果是产生宏观尺度上的结构和功能”。而后“协同”方法被引入“创新”活动,形成一种“

2、协同创新”新思潮新模式。 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出是在协同创新思想的背景下、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基础上的又一次发展与突破,要求大学生不仅要具备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及创新实践能力,还应该具备有协同意识、协同思维能力、协同实践能力。所以,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应该包括协同创新意识、协同创新思维能力及协同创新实践能力三个因素。 1.协同创新意识 人类活动是在意识指导下进行的,同理,大学生要进行协同创新活动必须建立在具有协同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协同创新意识,即对协同创新的认知,对协同创新能力内涵及重要性的认知,对怎样与其他主体进行互助互学、资源共享及竞争共赢等的认知。 2.协同创新思维能力 行成于思,行为的创

3、新始于思维的创新,大学生是否具备协同创新思维能力决定了其能否有协同创新能力,包括丰富的知识、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及非逻辑思维能力。 3.协同创新实践能力 人类用新思想去创造新事物,需要通过实践。实践能力是个体在解决问题时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总和,对于大学生而言,主要包括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际”等关系的能力。协同创新实践也属于实践能力的范畴,具有实践能力的一般特征,但更强调协同性与创新性。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如何,最终看其通过协同创新达到的质量水平如何。 二、培养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意义分析 协同创新已俨然成了国际趋势,在国外已取得不凡的成绩。自胡锦涛同志提出“协同创新”

4、思想以来,我国也积极推进了这一举措,相继成立了跨越不同领域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北京大学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中国地质灾害防控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学部清华大学科学与社会协同发展研究中心”等不同类型的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大学而言,主要是知识创新和突破关键技术能力不强,人才培养不能充分满足要求。 刘延东国务委员曾强调指出,要通过协同创新探索高等教育质量提升新平台,推动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互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全面共享,建设一批国际一流的人才培养基地,持续培养一批拔尖优秀人才和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通过协同创新探索高

5、校服务国家创新发展的新路径,组建优秀团队,集聚创新资源,承担重大任务,攻克一批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满足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通过探索高校体制机制创新的新载体,打破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间的体制壁垒,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创建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氛围,在体制机制上取得新突破。从中可见“人才”作为一个关键的因素,起着核心的作用。要实现国家协同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符合时代要求、具有良好的沟通、协作、兼收并蓄等协同创新能力的大学生至关重要。 三、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培养途径分析 1.优化内因,完善个体,打好基础 所有外界因素都要通过内因起作用,要培养大学生协同

6、创新能力,首先要优化大学生内部因素。90后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及开拓创新精神较好,同时,这个群体也是被贴着“有个性”的标签,集体观念淡薄、合作意识弱化是他们存在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培养协同创新能力所必须摒弃的。大学生既是受教育的客体,也是协同创新的主体,处理好这种对立统一的双重性角色是培养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的核心要义。所以,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协同创新的主体能动性,积极投向到协同创新活动中,自觉完善个体素质,为协同创新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 大学生要发挥学习知识的主观能动性。知识是能量的源泉,也是协同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渊博的知识是提高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的保证。大学生要学

7、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理论,提高专业技能,还要拓宽自己的认知面,开阔自己的视野,才能有创新的灵感与思维。大学生还要提高参加社会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协同理论认为,协同是指各参与者在整体发展中的协调与合作,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有协同,其表现是它们有序运作。大学生的协同创新能力需要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培养,在实践中与其他的参与者共同合作,共同竞争,发挥自己的潜能,锻炼自己的思维、组织、管理及沟通协作能力,丰富和完善提高自己的协同创新能力。 •前沿理念•高校培养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途径探析2.重视外因,加强协同,给予保障 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各影响因素的协同作用。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

8、的培养受到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这三大环境的影响,这三个大环境各自有自身组成的要素, 要素间相互联系与作用, 产生各自的教育功能,共同作用于大学生,对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共同起着不可替代的影响。高校要培养大学生的协同创新能力,就要通过协同家庭及社会共同进行。 第一,高校要协同内部因素,搭建协同创新平台。高校要通过整合校内丰富的资源,搭建各种共享平台,同心协力为提高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而努力。首先高校要建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教学环节是培养大学生最重要的环节,高校要通过加强教学设备,丰富教学资源,并建立各院系教学设备、实验资源及教师资源等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教学资源价值最大化,为大学生协同创新能

9、力的培养提供基础条件;其次,高校要建立协同管理平台,以往高校各职能部门各自为政,造成管理混乱的局面。培养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需要协同各职能部门,共同为培养大学生提供最好的管理及服务;最后,高校要建立科技竞赛活动平台,通过开展跨学科、跨学院的科技科竞赛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充分锻炼自己的机会及平台,让大学生通过跨专业、跨学科的学习、锻炼达到提高协同创新能力的目的。 第二,高校要协同家庭教育,协同产生教育功能。家庭教育,是教育学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联系基础,它也被视为终身教育,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天然的早期性、较大的权威性、 巨大的感染性及强烈的针对性,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在人的一

10、生教育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大学生的协同创新能力不仅包括了对协同创新认知等智力因素,还包括性格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而这些非智力特质的培养特别需要“人之初”的教育家庭教育。现阶段大部分的小孩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的溺爱往往会造就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淡薄的性格。高校协同家庭教育,形成共同的培养目标,分工合作,产生共力。 第三,高校要协同社会教育,搭建校外协同创新平台。高校要抓住国家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机遇,“利用高等学校多学科、多功能的综合优势,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力开展同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和地方政府的深度合作。有效整合高校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创新力量和资源,促进优质资源的全面共享。充分发挥制度优势,积极开展协同创新,推进教育与科技、经济相融合,推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同步提升。”同时,高校要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通过与国际上高等教育机构、研究机构和企业合作,开拓大学生的视野,锻炼大学生的协同创新能力。 第 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