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改革的目标定位与路径选择.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64445 上传时间:2019-01-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改革的目标定位与路径选择.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考语文改革的目标定位与路径选择.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考语文改革的目标定位与路径选择.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改革的目标定位与路径选择.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改革的目标定位与路径选择.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高考语文改革的目标定位与路径选择 随着高考的不断改革和学好母语的要求,北京等地已经降低高考英语科目的总分,提高语文科目的总分,高考语文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然而高考语文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围绕教育目的和考试目的不断加强改革。 考试的目的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对一段时间学习的总结和检验,检验学到的内容,检验自身能力;第二,对教学效果的检测;第三,人才的选拔。而人才的选拨是大型考试的最终目标。高考作为中国大部分学生必须面对的重要考试,也具有测量和选拔的目的。语文作为高考的一个科目也相应的对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结果进行着检测,同时按照一定的标准选拔人才。那么语文高考的测量作用以及人才选拔的标准

2、就必须与语文教学的目标一致。 一、高考语文存在的问题 高考是语文教学的指挥棒,高考考什么,语文就教什么。现有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也大多体现着这样的高考指挥棒作用,应试教育深深地影响着语文课堂。而实际考试的目的在于对教学效果和学习结果的检测以及人才的选拔。语文高考与语文教学的关系恰好弄反了。现在的语文高考在不断地进行改革,试题也在不断的科学化,但是其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高考语文的考题不能全面的检测出考生的语文素养。学生经常出现提笔忘字,不会写常用汉字等现象,高考语文中字音、字形、词语以及语法错误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但考查难度较大,而且脱离了语文运用能力的范畴,不能反映出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

3、积累和掌握情况。近些年随着电脑的发展,纸质文献的地位慢慢地在被电子文献占据,借助于网络只要手指轻触键盘,语文基础知识尽现于屏幕之上,这就使得学生对于一些经典文章、名言警句的背诵以及语言、语法知识的理解流于形式,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在大脑里不够牢固,在电脑里随处可见。但是单一的考查语文知识又导致学生认为语文学习就是字、词的学习,慢慢对语文学习有所排斥。学生不了解中国的文化习俗和传统,对外国的节日等非常熟悉,而高考语文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部分极少。基于此对于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可以在阅读和作文中进行,例如,在阅读部分让学生挑出优美的句子或是写得好的句子并进行赏析阐明自己的理由;在作文部分对汉字字形、词语

4、的正确使用、语法的规范进行严格的考查考核。 其次,高考语文标准答案的制定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据历年的语文高考试卷和参考答案以及阅卷过程中的要求,开放性试题部分,例如阅读,得分点十分明确,作文部分划定符合文题的作文题目范围以及写作范围,根据阅卷的范围要求进行改卷,并对明显的错别字等适当扣分。阅读题的标准答案将学生的审美空间、想象空间以及自我解读空间无形限制;中庸的作文批改方式以及分数评定将学生的作文习作练习归为模式化练习。在高考语文中无论是从分值上还是从题量上占有较大份额的阅读题和作文题是最能体现学生语文素养和学生个性发展的两类题型,但在实际的批卷阅卷过程中这两类题却没有得到准确的定位,考不

5、出学生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再次,高考语文的内容不能全面反映新课标的课程设计要求和课程目标。根据新课标,语文有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的内容为教师传授给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和教授、学习方法的部分,而选修部分则重在学生知识的积累和对必修部分学得的语文阅读、理解、拓展等方法地运用。实际上高考语文既考不出学生的知识积累,也考不出学生的语文学习方法,而“积累?整合”是课程目标的第一方面,语文学习方法是课程目标中“应用?拓展”的基础。 最后,高考语文的形式和手段单一,不能全面反映学生语文学习的真实水平。高考语文的一份试卷制,对于听说能力的考察几乎为零。考题从形式上每年差别不大,这使得高中语文教师不断地寻找语文高

6、分的规律,进行模式化教学。笔者在实际的阅卷过程中,作文部分大部分学生都使用模式化结构(开头一段一个优美的排比句,中间分三段论述自己观点,结尾一段照应开头)、统一的例证材料(居里夫人、爱迪生、童第周等例子重复率极高),近乎一致的作文难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水平。 高考语文考题在向阅读和作文倾斜,这是改革中科学的一面,但在考题形式改革的同时也应注重考题内容的改革。 二、高考语文改革的目标定位 高考语文改革,应从语文教与学的目标出发,考出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个性,真正达到检测和优质生源选拨的目的。那么高考语文改革的目标应定位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语文能力的考查 高考语文首先要考出学生的能力,一般的语文能力

7、指学生的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能力。根据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学的总目标是让学生具有语文素养,具体表现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即语文认知目标,主要包含语文基础知识和语文运用能力,语文基础知识包括文字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读写知识、文言文基础知识、文学常识、古代文化常识、工具书使用常识等;语文运用能力通常指听话能力、阅读能力、说话能力、写作能力。语文教、学方法,包括教授、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语文情感目标,内容包含德育目标政治思想品德的教育、美育目标和个性教育目标。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听、说、读、写能力表现的过程中还应处处考查学生的审美

8、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对于语文的应用能力、审美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考查是高考语文考试的目标之一。 (二)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积淀着这个民族最优秀的东西。传承传统文化不但要体现在日常教学之中也要作为高考语文考试的目标。加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考查,引领学生体会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深化爱国之情是高考语文考查的又一目标。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语文的人文性的考查必不可少,过去的文言文、古诗文的考查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但考题设计的不尽合理。高考语文应继续对对联、俗语、古诗文的欣赏、经典文献的阅读等进行考查,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三、高考语文改革的路径选择 (一)改革考试形式 第一,多次高

9、考和自主招考并重,提倡扩大分散招考。 各高校的自主招考范围越来越大,这是高考改革的重大突破。虽然伴随着自主招考出现了不便管理等问题,但总趋势是好的,应该继续扩大这样的分散招考。其次,应改革曾经一年一考的局面,实行一年多考,学生就不会因为一次考试失利而失去一年的机会。多次考试和多渠道的招考会适当减轻学生对于高考的压力。如果学习不仅仅是为了高考,那么对于提高学生平时学习的兴趣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于教师为考试而进行的模式化机械性教学也有一定的抵触作用。 随着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于2018年3月22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高考语文也应进行相应的改革。两类

10、人才指专业技术人才和学术研究人才。那么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语文高考应以基础知识的应用考查为主,难度可适当降低;而对于学术型人才的考查的难度也应有所调整,考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第二,对于报考了汉语及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听、说能力的考试。 语文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都要通过应用来表现,而对于语文的应用主要体现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传统的高考语文,一张试卷涵盖了读和写两种能力的考查,但没有涉及对于听、说能力的考查。介于大部分大学生上课表达不清、发言紧张,以及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说话部分表现出的语无伦次、表达不清等情况,对于报考了汉语、教育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在高考结束后应再对听、说能力进行考查。第 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