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 2.2 反比例_人教新课标(2014秋).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67838 上传时间:2019-01-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选】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 2.2 反比例_人教新课标(2014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优选】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 2.2 反比例_人教新课标(2014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优选】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 2.2 反比例_人教新课标(2014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优选】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 2.2 反比例_人教新课标(2014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选】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 2.2 反比例_人教新课标(2014秋).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课时2 反比例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

2、、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学科:数学年级:六年级册次:下学校:教师:课题反比例(P47例2)课型新授课计划学时1教学内容分析例2通过装水实验,发现相同体积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杯子中,杯子的底面积和水的高度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理解成反比例关系的两种量之间的变化规律,理解反比例关系的一般意义,学会用字母表达式表示反比例关系。承前启后正比例关系认识反比例用正、反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教学目标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2.经历探索成反比例关系的两种量的变化规律的过程,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中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推理和抽象概括的能力。重难点重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难点: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化解措施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设计思路复习巩固,导入新课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巩固应用,提升能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同步检测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5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下面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为什么?(1)数量一定,单价和总价。(2)总钱数一定,花的钱数和剩下的钱数。2.揭示课题:当总价一定的时候,数量和单价又成怎样的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反比例的知识。1.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1)成正比例关系。符合成正比例关系的条

4、件。(2)不成正比例关系。虽然花的钱数与剩下的钱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且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但它们是和一定,而不是比值一定,所以不成正比例关系。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1.下面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为什么?总价数量100元1个200元2个300元3个总价与数量是成正比例关系的量,因为它们的比值一定。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20分钟)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感知成反比例关系的量。(1)课件出示教材第47页例2,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并提问: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吗?为什么?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杯子底面积的大小变化而变化的?求出表中杯子的底面积与相对应的水的高度的乘积,

5、你有什么发现?(2)讲解成反比例的量和反比例关系。师:因为水的体积是一定的,所以杯子中水的高度随着杯子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但是无论怎样变化,杯子的底面积和水的高度的乘积总是一定的,所以我们就把杯子的底面积和水的高度这两种量叫作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作反比例关系。2.在自主学习中理解和掌握反比例的意义及关系式。(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7页的内容,理解反比例意义。(2)引导学生尝试用字母表示反比例关系。(3)引导学生总结如何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3.引导学生比较例1与例2,在对比学习中明确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异同。4.引导学生列举实例,进一步深化对反比例的认识。5.在合作探究中了解反比例图

6、像。师:正比例图像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反比例图像是什么形状的呢?请同学们利用例2中的数据试一试。1.(1)认真观察表中的数据,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交流并汇报。表中有杯子的底面积和水的高度这两种量。它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因为杯子的底面积水的高度水的体积。水的高度是随着杯子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的。杯子的底面积增大,水的高度降低;杯子的底面积减小,水的高度升高。求出计算结果,根据计算结果发现:水的高度与杯子的底面积的乘积总是一定的。(2)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明确什么样的两种量是成反比例的量,初步感知反比例关系。2.自主学习。(1)先阅读教材第47页的内容,然后小组交流对反比例意义的理解,最后全班汇报

7、。(2)结合教材内容,汇报: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xyk(一定)。(3)明确: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关系的量,主要看它们的积是不是一定的。3.比较后明确:例1中两种量的比值是一定的,例2中两种量的乘积是一定的。4.举例说说学过的成反比例关系的量。5.小组合作,画坐标系、描点、连线,完成反比例图像,发现:反比例图像是一条曲线。2.下表中给出了长方形的长和宽,请根据表中的数据回答问题。(单位:cm)长201512宽345(1)表中(长方形的长)和(长方形的宽)是两种相关联的量。(2)这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是(6

8、0)。(3)这个积表示的是(长方形的面积)。(4)(长方形的面积)一定时,(长方形的长)和(长方形的宽)成反比例关系。3.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1)分数的分子一定,分母与分数值。(成反比例关系)(2)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和宽。(不成反比例关系)4.看图像回答问题。(1)这是一幅反映(反)比例关系的图像,这幅图像中反映的是(速度)和(时间)两种相关联的量成(反)比例关系。(2)当速度是每小时20千米时,所用的时间是多少?8小时三、巩固应用,提升能力。(10分钟)1.完成教材第48页“做一做”。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并说明理由。(1)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9、(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和高。1.小组合作完成,指名汇报。2.独立完成并汇报,集体订正。5.生产服装。(1)每小时生产服装件数一定,生产服装数和生产时间成(正)比例关系。(2)生产服装总数一定,每小时生产服装件数和生产时间成(反)比例关系。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5分钟)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2.反比例关系也可以用图像来表示,和正比例关系图像一样,图像上的点与数对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不同的是反比例关系图像是一条平滑的曲线而不是直线。教师个人补充意见:板书设计反比例xyk(一定)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异同点。相同点:都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且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

10、也随着变化。不同点:正比例关系中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反比例关系中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培优作业1.甲、乙两人同时从学校步行到图书馆,如果两人的速度比是35,那么甲、乙两人从学校到图书馆的速度比与时间比有什么关系?假设学校和图书馆之间的路程为“1”,则甲的速度可以看成3,所用的时间为13;乙的速度可以看成5,所用的时间为15;甲、乙两人走完全程的时间比为53。甲、乙两人从学校到图书馆的速度比等于时间比的反比。2.当行驶的路程一定时,车轮的直径和它转动的圈数是否成比例?如果成比例,那么成什么比例?因为车轮的直径车轮转动的圈数(一定),所以车轮的直径和它转动的圈数成比例,成反比例。3.已知7N(M,N均不为0),回答下面的问题。(1)原式可整理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知(M)(N)(7)(7)。(2)M和N的积一定,说明M和N成(反比例)关系。(3)已知A64B(A,B均不为0),根据上面的解题方法,判断A与B成什么比例关系。A与B成正比例关系。教学反思教学中,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不断提问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逐渐活跃。通过让学生独立思考、填写数据等方式,使学生初步了解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微课设计点教师可围绕“反比例关系的判断方法”设计微课。第 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