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小猴子下山(2)_人教版.docx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68578 上传时间:2019-01-1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小猴子下山(2)_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小猴子下山(2)_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小猴子下山(2)_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小猴子下山(2)_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小猴子下山(2)_人教版.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小猴子下山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教学目标: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

2、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

3、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

4、小猴子下山的路线。以读为主线学习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以及量词的正确使用。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2、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学重点:1、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以及量词的正确使用。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

5、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学难点:1、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2、学会看图根据句式复述故事。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家喜欢猜谜语么?今天老师给大家猜个谜语吧?一只小动物,屁股红红的,擅长爬杆和上树,爱吃香蕉爱吃桃。 没错,就是小猴子,一起来叫叫它吧。(猴子轻声读好),板书“小猴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故事就叫小猴子下山,读课题。二、自读课文,说明要求。1、第一遍大声读,标出自然段,遇到难读的地方借助拼音多读几遍。2、第二遍,读给你的同桌听。边读边想:小猴子去了哪些地方,用“”划出来,小猴子看见了什么,用“”划出来。三、学习课文。1.第一关出示比赛规则,出示

6、本文字词。2.第二关出示比赛规则。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1)小猴子下山后,先来到了一块( ) ,再走到一棵( ) ,接着走过一片( ) ,最后看见了一只( ) 。 (2)小猴子下山后,看到了几种东西?这些东西是什么样子的?(3)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小猴子最后带着什么回家的?(4)小猴子的做法对吗? 为什么?(5)出示插图,让学生找找是课文的哪个自然段,并读一读。(6)出示插图小猴子来到了什么地方?它看见了什么?它是怎样做的?3.第三关再读课文,找出文中相关的词语一( )玉米地 又( )又( )一( )桃树 又( )又( )一( )瓜地 又( )又( )拓展 又()又()一( ) ( )三、拓展,理解文章意义1.出示小猫钓鱼 ,让学生读一读,比较它跟小猴子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先让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总结。2.你从这两篇课文中学到了什么?做事情,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否则将一事无成!四、总结有时候,我们小朋友就像小猴子一样,总是有了这个就丢了那个,做一件事情不喜欢了,就放弃了,这样子,我们就会像小猴子一样,什么也得不到,所以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专一,有始有终。但是,第二天,太阳照样会升起来,小猴子又下山来了,第二天,小猴子下山,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小朋友下课以后可以讨论讨论。板书:小猴子下山 玉米 又大又多桃子 又大又红西瓜 又大又圆兔子 蹦蹦跳跳第 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