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1课时 6~10的认识(1)_西师大版(2014秋).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69446 上传时间:2019-01-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1课时 6~10的认识(1)_西师大版(2014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1课时 6~10的认识(1)_西师大版(2014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1课时 6~10的认识(1)_西师大版(2014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1课时 6~10的认识(1)_西师大版(2014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1课时 6~10的认识(1)_西师大版(2014秋).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n 第二单元 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二)n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教材分析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

2、”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本单元从课本第25页第40页,是学生学习了05各数的认识及5以内数的加减法之后学习的。内容包括610各数的认识;6,7的加减法;8,9的加减法;W的加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在认识了610后,安排了几和第几的认识。同时安排了7个课堂活动,4个练习以及单元整理与复习。6-10各数的认识,与1-5各数的认识相比较,略为提高了要求,表现在:第一,不再将6-10各数从情境中逐个抽象出来,而是依据情境进

3、行数数和认数,这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二,从借助实物、小棒数数、认数,过渡到借助计数器(半抽象)数数、认数;第三,强化了对顺序的理解和掌握。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

4、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本单元的加减计算,也与5以内的加减

5、计算有所不同。5以内的加减法是将加法、减法分开编写,而本单元则是将加法、减法合在一起编写。这样安排,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及时沟通加法与减法之间的关系:如想加算减、以加助减等。n 教学目标1. 在5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认、读、写6-10各数,能用610各数表示生活中物体的个数。2. 在数数、认数的过程中认识数的两个属性:基数和序数。3. 在具体的情境与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能正确熟练地口算6-10的加减法;能正确计算1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在计算过程中,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经历与同伴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获得初步

6、的数学活动经验。4. 能对数、数学符号、算式等进行规范书写,逐步养成仔细看,细心算,认真写以及发现错误及时改正的良好习惯。n 重点、难点重点:6-10的认识和加减计算。难点:区分并理解几个和第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n 教学建议1. 继续重视对数感的培养。什么是数感数感是人们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数感是具体的结合生活情境、在数学活动中、学习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为解决问题而选择数与运算,并对结果做出解释。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体会一个数可以用来表示物体的个数,也可以用来表示物体排列的顺序。 2. 强化对10的认识以及得数是10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的教学。与“5”一样,“10”在人们长期的计数

7、中使用较多,同时,10的认识又是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以及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重要基础;而得数是10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又是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基础。因此,重视这些内容的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3. 联系生活情境,采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比如加减混合运算的教学时,从可视操作+教师讲解过渡到学生可视操作、并讲解,再过渡到想象操作列式计算。学生经历了这个过程后,对加减混合运算的理解会比较透彻。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从本质上讲,它是两步计算,而本单元是要求学生口算出结果。学生要经历将口算的结果记在心中,凭借这个记在心中的数与第3个数相加减,这就增加了学习的难度。教学时,既

8、要教给方法,又要适当训练。对学困生可以把这个需要记在心中的数书写在相应算式下面。 4. 关注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指导学生学习一些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方法。本单元的部分例题及习题都是通过情境图呈现简单实际问题,教学时,不仅要求学生算一算,还要培养学生联系图両说图意,说列算式的理由等,让学生初步获得解决简单问题的意识和方法。n 课时安排本单元用9课时完成教学,其中机动1课时。课题课时 610的认识3 6、7的加法1 6、7的减法1 8、9的加减法1 10的加减法1 连加、连减1加减混合运算1我们身边的数1整理和复习1总计11 课时备课部分 第1课时 610的认识(1)n 教学内容西师版

9、数学教科书一年级上册P25P27页,认识610这5个数的基数属性。n 教学提示本科完成例1例3,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和练习四第1,3题。n 教学目标1.能认、读、写610的数,会用610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物体的个数。2.感受数与生活的联系,在认识数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3、能规范地书写610的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X k B 1 . c o m教学重点、难点重点:6-10各数的数、认、写。难点:1、8的书写。2、抽象出数表示的意义。n 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学生每人准备学具盒和10根小棒类的物品(比如10支铅笔,10粒花生米等)。n 教学过程u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建

10、议:可以预设几个情景来进行导入。如谈话法、主题画导入、奖品激励法、等。主题画导入:1、师:“同学们,老师课前留给你们的一个问题:3月12日是什么节日?你们现在知道了吗?你是怎样知道的?”指名回答。生甲:植树节,我是妈妈告诉我的。生乙:我是在网上查到的。师鼓励表扬学生的学习方法。2师引导:“一年级的小朋友们跟着老师去植树了。”师出示25页主题图。【设计意图】学习知识不只是在课堂上还可以在家里、在操场上、在网络上。这里有意识的指导孩子们学习的方法。视频导入法: 将上面的师出示25页主题图改为多媒体课件演示:一些同学在山坡上植树,最后图画变为例1的情境图时,画面定格。其余一样。u 探求新知 1.教学

11、例题1。师出示25页主题图后问:“你发现了什么?能用带数字的一句话说说吗?”比如:我们可以看到图上的小朋友们总共拿了1、2、3、4、5、6个水桶。我们就可以说小朋友们拿了6个水桶。找一找,看看还能找到什么?想一想,谁能将图上的内容连起来说一遍?就像语文上的看图说话一样。指名学生回答。(10个小朋友、9棵树、8只小鸟)揭示课题:根据学生的发言,抽象出610这5个数字,并把610的数字卡片贴在黑板上。师:“老师说一个数字,你能用小棒或者身边的事物表示出来么?”(老师说一个数字,学生相应用学具盒里的物品摆出来,同桌可以互相检查对错。)小组之间说一说,摆一摆。教师参与到个别组的活动中去。小结:6可以表

12、示6个小棒、6支铅笔、6张纸等等,那么7、8、9、10呢?课堂巩固:完成课本27页课堂活动第一题。(对数字6、7、8、9、10的认识,似乎有拖沓之嫌。对于基础好的班级,这个部分可以简略一些,就是说老师说一个数字,学生摆对了就可以了。)【设计意图】1、教学中指导学生用完整的、数学性的句子,既培养学生的数感,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但是这个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2、“就像语文上的看图说话一样”这句话将语文学习和数学学习联通起来,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各科的学习是相互交叉的、互相促进的。2、教学例题2.比画写。孩子们真聪明,现在我们玩个手指表示数的游戏。比:老师说数,学生用手指表示。鼓励反应快的学生。

13、画:老师说数,学生画图表示。鼓励用不同图形表示的学生。写:师指导学生书写这些数字。教师在“田”字格里示范书写这些数,写完后问学生:“老师是怎样写的,你觉得写这些数字时要注意些什么?”学生回答后,请学生翻开教科书第25页,看例2的要求,先用手指比一比,再画一画,然后边读边写610的数。教师:大家写完了吗?你认为你写得好吗?教师选择写得好的学生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学生的作业。(特别注意寻找“8”写得有问题的作业,让学生们评议。)教师:同学们写得这样好,你们写数时有些什么经验吗?下面可以给全班同学介绍一下吗?学生介绍经验。 【设计意图】一是发挥了教师的示范作用,让学生仔细观察教师是怎样写的;二是让学生

14、亲身实践;三是发挥写得好的学生的带动作用,让这部分学生介绍经验,通过学生的相互交流,使学生能把这些数写好。3、教学例题3.(1)刚才我们在用小棒摆的时候,6是怎样变成7的呢?7有事怎么变成8的呢?谁愿意用磁块在黑板上给大家展示呢?师生评议。(2)那么10又是怎么变成了9呢?9有怎样变成了8呢?谁愿意到黑板上展示?师生评议。(3)刚才说的那些数,怎么在计数器上拨出来呢?谁来拨一下?谁来说说刚才这个学生是怎样做的?(对于基础好的班级或者时间不足的课堂,建议直接跳到第三步。)u 巩固新知课本29页练习四第1、2、3题。师读题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辅导。学生完成后,师生订正、小结。师:“我们数数的

15、时候,要手指指着一个一个的数,千万不要漏数。”【设计意图】小学生在数数时容易漏数,教师注意指导他们数数的方法。u 课堂小结教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从中你知道些什么?你有哪些新的发现?把你的发现与小伙伴交流。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回忆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同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同学的学习过程在脑海里重放,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也能帮助学习注意到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u 布置作业写数110,每个字写10个。要求:“美观,端正。”n 板书设计610的认识6 (卡片) (画)7 (卡片) (画)8 (卡片) (画)9 (卡片) (画)10(卡片) (画)n 教学反思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因此,教学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思维的过程中探索、创新。另外,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选择儿童身边最熟悉的事或感兴趣的事,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便于理解和接受。 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并不是很难,但是知识点多,容量大,面对厌静好动的低龄儿童,力求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吸引力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新知。 第 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