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寓言两则(5)_人教新课标.docx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70718 上传时间:2019-01-1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8.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寓言两则(5)_人教新课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寓言两则(5)_人教新课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寓言两则(5)_人教新课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寓言两则(5)_人教新课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寓言两则(5)_人教新课标.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亡羊补牢教学设计要练说,先练胆。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

2、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 教学目标:1、认识2个生字,掌握2个多音字。2、通过多种形式地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寓言蕴含的道理。3、懂得应该听取他人的劝告,及时改正错误的行为。教学重难点:理解词语的意思,理解寓言揭示的含义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引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要去南方却一直往北走的人

3、吗?你知道怎样在一张纸上画出数不尽的骆驼吗?这一组课文就是为我们讲了一些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课件展示:学会看问题,学会想问题。今天我们学习第九课寓言两则的亡羊补牢。那么什么是“寓言”呢?寓言就是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姑苏我们一个深刻道理(课件展示)。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4、。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2. 出示课题亡羊补牢,这是个成语,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学生齐读)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3. 这个成语中,你有不理解的字吗?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4.现在你

5、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了吗?(学生尝试解释)5.从这个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自由回答、提问)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1、范读课文,注意听准生字的发音。2、自由读课文,读后把本课的生字带词读一遍。3、检查自学效果:(1)选择正确的读音窟窿(k lng ; k long)废窿(lng long)街坊(fng fang)坊本(fng fang)圆圈(qun jun)羊圈(qun jun)钻研(zun zun) 钻石(zun zun)重点强调:多音字在意思上的区分你是怎样来区分的?指名汇报通过查字典区分多音字的不同意思。(2)强调字形,理解字意“窟窿”都是穴字头,所以和洞有关。注意“窿”

6、字的“生”上面有一横。“街坊”:你家有街坊吗?街坊就是邻居的意思。三、通读课文,理解内容1、本课的生字、生词我们都弄清楚了,现在你能读课文吗?(指名读课文)大家思考:这篇寓言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话概括)板书:第一次 第二次2、羊是怎样丢的呢?默读课文的14自然段,思考:第一次丢羊是什么原因?第二次丢羊又是什么原因?学生结合问题自由回答:第一次丢羊是因为羊圈有个窟窿。第二次丢羊是因为他没有及时把羊圈修补上。小结:那么这部分可以用课题中的哪两个字概括?(亡羊)对,这部分告诉我们,养羊人是怎么会丢了两次羊。3、养羊人又是怎样“补牢”的呢?结果又怎样呢?让我们自由地读一读第5自然段。结合朗读,

7、自由回答:养羊人后悔了,赶快把羊圈补上了,以后再也没丢羊。4、练习复述四、品读评价,体会寓意1、请你评价评价这位养羊人,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人?友情提示:我们不能毫无根据地随便评价他人,对养羊人做出的任何一个评价,都要有根有据,理由充分。(1)自由读课文,动笔画一画。(2)在小组内交流2、全班交流评价(1)养羊人是个不听劝告的人:A、从他与街坊的对话中,看出他不听别人的劝告。他的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漫不经心,毫不在意,无所谓的语气)大家尝试读一读,指名朗读。街坊的话应该怎样来读?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从“赶快”知道街坊很为他着急,感到可惜,读出劝的语气)指名尝试读分角色来读对话,体会对话双

8、方的不同的心情。B、从第4自然段中的两个“又”,感觉他这个人太一意孤行了。知道有第一次的丢羊,就应该想到还会丢,可他偏偏不去修补,导致他又有了第二次的丢羊。这两个“又”应该怎样来读?大家尝试读第4自然段,体会养羊人的可气之处。(2)养羊人是个知错能改的人这个养羊人真是可气,那么养羊人就没有一点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吗?默读最后一段。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抓住“后悔”“不该不”想象一下养羊人当时后悔的心情。尝试读出当时的心情。你能把这句话换一种说法吗?(改成一般陈述句)抓住“赶快”“结结实实”指导朗读,从这两个词你知道了什么?(养羊人的可贵之处:发现错误后,马上就改。而且很有信

9、心)养羊人最可贵之处就是他心想:“现在修还不晚”,看到这句话,你想说点什么?大家自由交流。小结:这就是养羊人的闪光点,他虽然发现问题很晚,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是,当一旦发现错误后,他能及时地去改正。想象一下,如果他在发现错误后,却沉浸在后悔和自责中,总是认为晚了,那么想象一下,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可见,只要有信心,知道及时改正错误,到任何时候都不晚。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你想到了什么?(学生结合自己或他人的事例,自由谈)3、养羊人由开始的不在乎,到后来的后悔,到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如果你是养羊人,你现在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是不是有满腹话语想对大家说呢?(奉劝大家,不要像我这样,不听他人的劝告,不能及时地改正错误。我们要虚心接受他人的劝告,发现问题及时地改正。更要记住,只要想改正错误,到任何时候都不晚)“亡羊补牢”这个成语还有后半句,你能根据蕴含的道理补上后半句吗?(亡羊补牢,未为迟也)五、明确寓意,指导实际我们这节课学习了寓言亡羊补牢,你都明白了什么道理?在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应该怎样去做呢?板书:亡第一次丢羊毫不在意未羊第二次丢羊后悔修羊圈为补结果再也没丢迟牢(听劝告,知错及时改正)也第 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