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导学案设计.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71245 上传时间:2019-01-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导学案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导学案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导学案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导学案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导学案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导学案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导学案设计.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导学案设计导学案设计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数学教学活动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为目的,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重在引导学生系统地整理和复习正、反比例的相关知识,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在探索过程中,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并巩固用比例知识解决应用题的方法,同时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学习兴趣。1.感知用比例解决问题的关键。先组织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解决问题,让学生对题中的数量关系有初步的认识

2、。然后让学生用学过的比例知识分析并解答问题。再出示思考题,组织学生小组交流,并试着解决,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通过订正,让大家领会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和方法。2.在比较中体会知识的实质。引导学生对两道例题进行比较,组织学生观察、讨论,找出思考过程和计算方法上的异同点。在学生进行了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有价值的发现和体会。3.在练习中掌握解题的方法。练习的设计,紧扣例题,让学生在熟悉的比例关系中,进一步掌握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独立完成中,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并鼓励学生发现新的问题和有价值的问题。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效果检测一、复习铺垫。(

3、5分钟)引导学生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4)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思考后回答:(1)成正比例。(2)成反比例。(3)成正比例。(4)成正比例。1.一辆客车从甲地开往乙地,3小时行了90 km,照这样的速度,7小时行了多少千米?题中有哪三种量?其中哪种量是一定的?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二、探究新知。(25分钟)1.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1)课件出示教材61页例5,让学生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2)组织学生独立解答,交流解答的方法。2.用正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4、(1)思考和讨论以下问题:题中哪种量是一定的?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两家的水费与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有什么关系?(2)指导学生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并解答。(3)拓展练习。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42元,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引导学生完成后汇报交流。3.用反比例知识解决问题。(1)课件出示教材62页例6,指导学生分析题意,独立解答并汇报。(2)拓展练习。现在30天的用电量原来只够用多少天?(3)引导学生对比例5、例6的解题过程,思考:解决这两道题的方法有什么异同?4.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有哪几个步骤。1.(1)认真观察课件,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已知条件:

5、张大妈家上个月用了8 t水,水费是28元,李奶奶家上个月用了10 t水。所求问题: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2)独立解答并汇报:明确:可以用算术方法解决。先求出每吨水的价钱,再求出10 t水的价钱,列式为28810。2.(1)讨论后汇报:因为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吨数的比值相等。(2)完成解题过程。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8x2810xx35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35元。(3)读题并分析题意,独立解答后交流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3.(1)独立解答并汇报。解:设原来5天的用电量现在可以用x天。25x1005xx20答:原来5天

6、的用电量现在可以用20天。(2)独立解答后交流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3)通过比较明确异同。相同点:都是用比例知识解题,解题思路相同。不同点:例5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关系,是根据比值一定列方程的;例6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反比例关系,是根据乘积一定列方程的。4.讨论并汇报步骤。(1)分析题意,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2)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对应数值,根据比值一定或乘积一定列出比例;(3)解比例,检验并写出答语。2.用同样的方砖铺地,铺18 m2用612块方砖,如果铺24 m2,要用多少块方砖?3.一篮苹果,如果平均分给8个人,每人正好分6个。如果平均分给12个人,每人可以分多少个?4

7、.同学们排队做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6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5.工人师傅制造一批零件,制造每个零件所用的时间由原来的8分钟减少到2.5分钟,原来每天能生产这种零件60个,现在每天能生产多少个?三、巩固练习。(5分钟)1.引导学生讨论下面两道题是用正比例知识解决,还是用反比例知识解决。(见课堂活动卡)2.完成教材64页7、8题。指名板演,集体订正。1.先判断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再进行解答。2.独立完成,汇报时说明理由。6.一种农药,药液与水的质量比是11000。用30 g药液配制这种农药需要加水多少克?四、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

8、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

9、“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第 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