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的意义及求平均数的方法》导学案设计.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71365 上传时间:2019-01-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的意义及求平均数的方法》导学案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的意义及求平均数的方法》导学案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的意义及求平均数的方法》导学案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的意义及求平均数的方法》导学案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的意义及求平均数的方法》导学案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的意义及求平均数的方法》导学案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的意义及求平均数的方法》导学案设计.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的意义及求平均数的方法导学案设计第1课时平均数的意义及求平均数的方法导学案设计课题平均数的意义及求平均数的方法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平均数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教材注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基于这一认识,将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编排:第一部分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第二部分是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具体设计如下:1.创设情境,在“移多补少”中建立平均数的表象。创设动手操作情境,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启迪。上课伊始,创设在规定时间内折纸飞机的情境,选出一组同学折的纸飞机贴在黑板上,让学

2、生通过观察象形统计图探究如何求平均数。学生虽然能求出平均数,但概念是非常模糊的。平均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很多学生对平均数的意义不理解。“移多补少”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很有帮助,让学生在“移多补少”中建立平均数的表象,学生通过移一移、说一说和教师的直观板书,从感官上理解平均数的由来及意义。2.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究方法。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顾名思义,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探索,找到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出现在最多和最少之间,可以用“移多补少”来解释,这样学生

3、对于平均数的认识会逐步清晰起来。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小棒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效果检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5分钟)1.引导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折纸飞机,选出一组同学折的纸飞机贴在黑板上。2.引导学生观察象形统计图的特点。(出示课件)1.根据要求折纸飞机。2.观察象形统计图,了解统计图中数据的特点。1.把苹果平均放在下面2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个。二、尝试探究,感悟深化。(15分钟)1.根据出示的象形统计图,引导学生求这组同学平均每人折了多少个。2.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出示课堂活动卡)3.引导学生认识平均数。1.观察象形统计图,尝试探究,然后交流。方法一移

4、多补少法。通过移多补少后,每个人折的纸飞机同样多,都是6个,这个同样多的数就是求得的平均数。方法二运用公式求平均数。先求出这组数据的总数量,再用总数量除以这组数据的总份数,得到的结果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74658)53056(个)2.先在小组交流,然后汇报。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指算术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3.小组合作探究,并汇报。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它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计算得到的。2.希望小学四年级4个班参加植树

5、活动,第一天植树18棵,第二天植树20棵,第三天植树22棵。平均每天植树多少棵?列式正确的是()。A.(182022)4B.(182022)33.四年级举行电脑绘画比赛,下面是第一小组三位选手的得分情况统计表。王明张欣李闯平均分98分95分95分92分94分93分90分87分93分(1)把统计表补充完整。(2)请你排出三位选手的名次。三、进一步探究,感知基本方法。(10分钟)1.出示课件,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90页象形统计图,然后让学生独立求出这组同学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2.引导学生总结求平均数的方法。1.先独立计算,然后汇报。生1:要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就是指如果每人收集

6、的数量一样多时,这个数量是多少。生2:我是用移多补少法求的。移多补少后,每个人同样多,都收集了13个矿泉水瓶。生3:我是用公式法求平均数的。先求出这组数据的总数量,即52。再用总数量除以这组数据的总份数4,求得的平均数是13。2.与师共同总结求平均数的方法。(1)移多补少法。(2)公式法: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4.下面是赵叔叔三天沿环形跑道跑步的情况统计表。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时间12分钟20分钟16分钟路程3千米5千米4千米(1)赵叔叔这三天共跑了多少千米?(2)赵叔叔平均每天跑多少千米?(3)赵叔叔平均每天跑多长时间?四、应用新知,巩固方法。(8分钟)1.教材92页2题。2.教材94页5题。1

7、.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2.先观察统计图,求出平均数,然后说出从图上还知道了什么。五、课堂总结。(2分钟)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

8、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

9、,“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教师批注第 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