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解方程(二)》优秀导学案.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71890 上传时间:2019-01-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解方程(二)》优秀导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解方程(二)》优秀导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解方程(二)》优秀导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解方程(二)》优秀导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解方程(二)》优秀导学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解方程(二)》优秀导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解方程(二)》优秀导学案.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解方程(二)优秀导学案课题解方程(二)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 把握教学时机,有效地做好对问题的探究。本节课为了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具体设计如下:1自主合作,探究新知。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几个探究的环节,如在验证等式两边都乘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验证的基本环节和步骤;在验证等式两边都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的过程中,借助知识经验的迁移,让学生讨论、制订验证方案,并进行验证。这些过程都能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加深认识,提高学习效率。2重视练习反馈。在实践运用这一环节中,通过教材中形式多样的练习,让学生在巩

2、固所学知识的同时,形成技能,发展智力。通过练习,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内化,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学生准备:天平若干个贴有标签的砝码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效果检测一、复习导入。(5分钟)1.复习旧知: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等式仍然成立。2导入:这是我们学过的等式性质(一),今天我们来探究等式的另外一个性质。1.先独立思考,然后填空,并汇报答案。2明确将要学习的内容,准备学习新课。1.解方程。x2046 x36.589.6二、验证猜想。(17分钟)1.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天平的变化,并思考以下问题。(1)天平左侧的

3、砝码重x克,右侧放5克的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指向正中央,说明了什么?左侧的砝码重多少克?(列式说明)(2)如果左侧再加上2个x克的砝码,右侧再加上2个5克的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指向正中央,说明什么?(列式说明)2引导学生观察等式的特点,总结规律。3组织学生举例验证。4引导学生讨论:如何验证等式两边同时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呢?5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验证。6引导学生观察等式的特点,总结规律。7组织学生举例验证。1.(1)按照老师的要求操作,在天平左侧放一个x克的砝码,右侧放一个5克的砝码,观察天平指针的变化情况,发现指针指向正中央,说明天平平衡,列出等式x5。(2)小组合作,根据老

4、师的要求逐一向天平两侧添加砝码,使天平平衡,并用等式表示变化的情况。(3x35)2观察等式,小组内交流看法,集体汇报得出: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3在小组内举例,互评。4根据前面的验证经验,提出用天平来做实验进行验证,并在小组内讨论、制订验证的方案。5根据本组制订的方案进行验证,并用等式记录验证的情况。6观察等式,小组内交流看法,集体汇报得出:等式两边同时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并阐述“不为0”的原因。7在小组内举例,互评。2.看图列方程。正方形的周长是36厘米。方程:长方形的周长是14米。方程:3根据等式的性质在里填运算符号,在里填数。x618x6618x0.7x3.

5、507x0.73.5x4.在里填上“”“”或“”。(1)当x88时,x1474。(2)当x2时,17x68。(3)当x10时,x52。三、实践运用。(15分钟)1.出示教材70页的第二个例题,请学生根据直观图列方程并写出解方程的过程,然后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2出示教材70页的第三个例题。提问:你能说出每一步的依据吗?3完成教材70页的第四个例题。1.先根据直观图列出方程,并解方程,然后检验,最后汇报。2独立思考,解方程后说出每一步的依据。3先观察解方程的过程,挑出错误的原因,然后改正。5.养殖场养鸡2400只,是养鸭的只数的3倍,养殖场养鸭多少只?(用方程解)四、课堂总结。(3分钟)1.总结

6、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

7、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

8、、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第 5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