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两位数被一位数除》说课稿.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75334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两位数被一位数除》说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沪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两位数被一位数除》说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沪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两位数被一位数除》说课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沪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两位数被一位数除》说课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沪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两位数被一位数除》说课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沪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两位数被一位数除》说课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两位数被一位数除》说课稿.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沪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两位数被一位数除说课稿教材分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三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用一位数除的教学内容。在这一单元中两位数被一位数除是单元教学中的难点。本节课是整数除法的相关知识,学这一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口算表内除法的基础,所以学生的认知结构已具备同化新知的基础。我认为学生学习本课内容是可行的,但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了这一内容后,为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学生在课堂活动中通过学习除法的分步计算的算理,从而探索用竖式计算的合理程序。体现了义务教育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基础这一理念,是学生在以后学习和工作中解

2、决复杂问题的基础。学情分析: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计算任然是他们必须掌握的一项很重要的基本技能。但相对于几何课的有趣生动,计算课相对比较枯燥,学生学习起来也比较抽象,不容易掌握。班中的同学往往喜欢在课上做练习题,而不愿意理解计算的算理。然而没有算理的支撑,计算往往会出现很多错误。因此对于两位数被一位数除这节课,我将它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先通过情景设计与具体活动操作探索两位数被一位数的分步计算,从而为第二课时竖式计算奠定基础。教学目标:1. 通过现实的情境及具体操作活动,探索两位数被一位数除的分步计算方法。2. 理解除法的算理,能正确计算两位数被一位数除的计算问题。3.在探究算理的过程中,初步培养

3、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两位数被一位数除的除法算理,并能够写出分步算式。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首先通过整十数除以一位数、表内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练习,进行复习引入,为本节课作铺垫。404=364=505=265=606=166=163=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整个新授环节我分为三个层次,从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两位数被一位数除的算理。1、情境引入,学生动手操作分一分,探究764的计算方法。媒体出示情景:小胖有76支铅笔,平均分给4个小伙伴,每人分到几支铅笔?请学生以小棒代替铅笔分一分。这个设计可以让学生体会先分捆,再分根,两次分的商相加就是最后的商的方法。

4、教师以填空的形式将分铅笔的方法和计算的式子记录下来,给学生提供一个支架,为之后计算商有余数的两位数被一位数除的除法题作铺垫。每人先分得()捆,就是()支。4= 余下()支,每人再分得()支。4= 合起来每人共得()支。764= 学生在分一分的过程中,初步理解算理,提高学生自主思考,有条理的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想象分铅笔的过程,得出765和766的计算方法和结果。借助上一个环节的实践活动。在初步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不借助教具,同时在被除数不变的情况下,想象两位数被一位数除有余数的除法计算过程。并写下分铅笔的整个过程以及相应的算式每人先分得(1)捆,就是(10)支。505=10 余下

5、(26)支,每人分得(5)支,剩(1)支。265=51 合起来每人共分得(15 )支,剩(1)支。765=151 每人先分得(1)捆,就是(10)支。606=10 余下(16)支,每人分得(2)支,剩(4)支。166=24 合起来每人共分得(12 )支,剩(4)支。766=124 媒体呈现分步计算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三个算式中被除数和三个算式中商的关系。以此得出总结:两次分的被除数相加就是要分的总数,两次分的商相加就是最后的商。总结出计算方法后,教师出示714一题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直接写除分步算式,并复述分小棒的方法,再次强调先分捆,再分根的重要数学思想。3、小组讨论763的计算方

6、法。不同于之前的除法算式,763需要学生尝试拿出更大的整十数去分。可能有部分同学会先拿出3捆分,再拿出3捆分,这样的思考过程应当给予肯定,并鼓励学生思考:能否直接拿出6捆分给3人,每人分得2捆?这样整捆的只要分一次就可以。整个新授环节层层深入,学生在情境中动手操作,积极思考,从而理解两位数被一位数除的分步计算的算理,完成教学重难点的任务。三、练习巩固在练习环节,我出了这样四组有层次的习题来帮助学生巩固新知。726=783=606=126=675=954=5=5=3=603=第一组是两位数被一位数能够整除的除法,我提供了计算的过程与方法,学生只需填入计算结果;第二组是两位数被一位数除有余数的除法

7、,在过程中,缺少了一个被除数,需要学生自己思考;第三组则缺少了两个被除数,此时学生需要运用算理,思考先拿出几十来除;第四组就需要学生自己写出计算过程。“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

8、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

9、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四组练习,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学生借助一定的支架进行练习,既能巩固新知,又能提高自身的学习积极性。整堂课在注重算理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情景设计的动手操作,活动讨论,掌握两位数被一位数除的分步计算方法。新授环节和练习的设计以分层的形式逐步进行,有效地提升了教学效果,为两位数被一位数除的第二课时竖式的教学打下了扎实的知识基础。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第 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