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 第4课时 练习一|北师大版(2014秋).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75965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 第4课时 练习一|北师大版(2014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 第4课时 练习一|北师大版(2014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 第4课时 练习一|北师大版(2014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 第4课时 练习一|北师大版(2014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 第4课时 练习一|北师大版(2014秋).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4课时练习一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教学内容】“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

2、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教材P89。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

3、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准确计算。2.发展初步的估算以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3.培养学生准确的计算能力和认真、细心的计算习惯。【教学重点】熟练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准确计算。【教学难点】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准确计算。【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问题导入师:谁来说

4、说这一周我们在数学课堂上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指名汇报,教师板书: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二、基本练习(PPT课件出示)1.口算练习。口算接龙比赛。2.完成教材P8“练习一”第3题。独立完成,代表板演,集体订正。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3.完成教材P8“练习一”第4题。学生看懂题意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三、解决问题(PPT课件出示)1.完成教材P8“练习一”第1题。学生看图读题,发现数学信息,再根据所学问题选择相关数据列式解答。左图数量关系简单,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右图要引导学生理清数量关系:西瓜子比葵花子少25粒,就是比80粒少25粒,即80-25=55(粒),南瓜子比西瓜子少39粒,即比

5、55粒少39粒,列式就是80-25-39。2.完成教材P8“练习一”第2题。先引导学生看表,读懂表格中蕴含的数学信息。再让学生独立解决第2个问题。第3个问题,引导学生明白要使剩的钱最多,必须买最便宜的玩具,再列式计算剩下的钱有多少。第4个问题,答案不固定,只要合理即可。3.完成教材P8“练习一”第5题。先让学生说一说表格中蕴含的数学信息,再根据问题选择数据列式计算。4.完成教材P8“练习一”第6题。先让学生说一说表格中蕴含的数学信息,再根据问题选择数据列式计算。5.完成教材P8“练习一”第7题。先引导学生分析表格中提到的信息,让学生口述所看到的信息,知道“总成绩”一栏中的两个数据是怎么得到的。

6、然后独立完成,组织全班交流,说说是怎么想的。四、延伸拓展1.出示教材P8“练习一”第8题表格,学生读题目要求,说说自己对题目的理解。2.引导学生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同桌互相讨论,代表汇报。3.独立完成,集体订正。五、全课总结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六、布置作业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通过回顾本单元知识,使学生初步经历归纳整理的过程。在练习过程中,学生能在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运用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等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2.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计算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不足之处个别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时,缺乏生活常识,导致解题有偏差。再教设计在解决问题时,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根据题中的关键句展开分析,帮助学生找到解题的关键所在,提高解题效率。第 3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