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将相和_人教新课标.docx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81143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将相和_人教新课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将相和_人教新课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将相和_人教新课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将相和_人教新课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将相和_人教新课标.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一、教学目标“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

2、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

3、致。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等词语的意思。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二、教学重、难点深

4、入品析人物言行,感受蔺相如机智勇敢、自信、有勇有谋的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对阅读名著的兴趣1同学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古典名著以它独特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我们。这节课我们就学习选自古典名著史记中的一篇文章将相和。2、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同学们齐读课题。3、故事发生在距今2400多年前,在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当时的主要国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历史上称“战国七雄”。 (明确位置)秦国、赵国。当时在七雄中,秦国是最强大的国家。【自主预习】一、 先自己认读词语,然后在小组内检查。和氏璧 召集 商议

5、 允诺 胆怯 推辞 鼓瑟 隆重 乘机 击缶 诸位 拒绝 完璧归赵 渑池会见 无价之宝 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 负荆请罪 同心协力 理直气壮 蔺相如二、 (有请今天的书法小老师)通过学习,我们认为本课难写的字是_,请大家跟我一起书写三、词义理解,可以试着这么解释: 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我们理解了_ _词语的意思:_ _还有哪个同学有不理解的词语,想跟我们交流。四、疏通课文主要内容:读完课文,我理解了课题的意思:题目中“将”指 ;“相”指 ;“和”的意思是: ; “将相和”的意思是: 。 我知道这篇课文通过写_、_、_三个小故事讲述将相从不和到和的过程。【整体感知】1、快速浏览课文,你读到

6、什么地方,觉得将相要不和了? 找出文中的相关语句,试着用横线划线来。2、细读这段话,思考:导致将相不和的原因是什么?3、廉颇是怎么做到上卿的? 他认为蔺相如是靠什么做到上卿的? 此时的廉颇对蔺相如的态度是什么? 【合作探究】。我们先来研读“完璧归赵”这个故事。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找到描写蔺相如面见秦王说的话做上记号。2、我们来看第一句话课件,你觉得璧有毛病吗?你能找到相关的证据吗?同学介绍和氏璧的来历。(体会“无价之宝”成语的含义。)(1)、既然璧这么珍贵,那就是蔺相如在说谎了?到底是不是这样?来让我们找到当时的背景来谈一谈。(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

7、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2)、小结: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说蔺相如说璧有毛病,这是在说谎吗?你能体会出什么?(蔺相如机智、聪明)(3)、指导朗读:让我们机智聪明地读出“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3、让我们接着交流你对第二、三句话的理解。(1)课件出示第二句蔺相如是怎样说这句话的?理“直”在哪里?请大家默读2到8自然段,划出重点句,组织好语言,替蔺相如来摆摆这个理。(师生共同讨论交流)(2)导读:是啊,拿城换璧是你秦王提出来的,我把和氏璧给你送来了,你却不交城。理由充分,说话才有气势。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生读“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有理有据

8、,所以蔺相如面对的虽然是虎狼之国的秦王,却仍然毫无惧色,言语中字字掷地有声。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生齐读“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我们看到了勇敢、不畏强暴的蔺相如。(5)过渡: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所以到了举行典礼的那一天,他进宫见了秦王才会怎样说?(6)引读课件:蔺相如大大方方地说(7)讨论交流:蔺相如难道不怕秦王杀他吗?这可是欺君之罪呀!请大家再读蔺相如的话,揣摩一下秦王当时的心理。(相机指导:蔺相如已揣摸透了秦王的心理: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杀了蔺相如也没有用。反而落下不讲信用的恶名,让天下人耻笑。)(8)导

9、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蔺相如已经摸透了秦王的心理,知道秦王不会杀他,所以才会大大方方地说(生齐读“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9)、你们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不畏强暴、机智勇敢)3、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也被秦王客客气气地送回了赵国。咱们悬着的心总算可以放下来了。让我们静下心来想想:蔺相如决定接受赵王让他带璧入秦的使命时,他心里有把握吗?请大家读书,找出文中的句子来。“我愿意带着这块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A、指名读后自由读。B、你们又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交流:“自信、胸有成竹”,

10、相机指导朗读)4、总结提升:“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切尽在掌握。这就是大智大勇的蔺相如。正是有了这样的(大智大勇)板书,才敢带璧入秦,最终完璧归赵,这个“完”是什么意思?那你说还有什么也完好无损地带回了赵国,是啊!是赵国的尊严,蔺相如凭着过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识,用他的那张嘴和秦王针锋相对。不仅“完璧归赵”,还让秦国没有理由对赵国动兵。你们说说,他这张嘴是耍嘴皮子吗?接着,让我们走进第二个小故事“渑池之会” 1、总结学习“完璧归赵”的学习方法,课件出示:抓住蔺相如的说的话来学习。2、生自由读书,找出相关语句来体会。(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3、结合史记的原文

11、,小组讨论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表现。(教师读史记原文):课件出示蔺相如前曰:“赵王窃文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缻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4、现在,在我们面前的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蔺相如呢?他再一次维护了什么?(不畏强暴)5、小组自荐表演“渑池之会”【达标检测】1.词语补充( ) 之宝 ( )直( )壮 完( )归( )( )无不( ) 负( )请( ) ( )心( )力2我认为蔺相如是靠_做到上卿的,他是一个_的人,因为他_ _ _板书:将相和蔺相如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不和(机智勇敢) (不畏强暴)爱国第 5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