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册连除应用题练习课.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81370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册连除应用题练习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六册连除应用题练习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第六册连除应用题练习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第六册连除应用题练习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六册连除应用题练习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册连除应用题练习课.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六册连除应用题练习课第六册连除应用题练习课教学内容练习二十三的第5-16题教学目的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题的解题能力。一、计算练习做练习二十三的第5、6、11题1、 第6题,让学生独立口算,共同核对得数。2、 第6题,让学生独立笔算,填出得数,集体订正。3、 第6题,第一行指名板演,并要求学生说说怎样估算,第二行全班学生在练习本上估算,指名口答得数,共同订正。二、应用题解题练习练习二十三的第7-10题及第12、14、15题1、第七题,全班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解答,教师巡视,分别指名将两种不同的解法的综合算式抄在黑板上:7200 &di

2、vide;12÷ 6 7200 ÷ (12 ÷ 6)=600 ÷ 6 =7200 ÷ 72=100(箱) =100(箱)让学生比较两种解法的不同。2、第8题,先引导学生回顾除法应用题中常见的数量关系,然后再求。3、第9、10题,先让学生读题,审题,比较两题的不同,第9题是连除应用题,第10题不是连除应用题。4、 第12题,两道小题也要让学生对比着练,先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指名说解法。5、 第14、15题,让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集体订正。三、应用题补充条件、问题练习做练习二十三的第13、16题1、 第13题,读题,明确条

3、件,然后给予适当的启发。2、 第16题,要求学生补充一个条件和一个问题,成为一道两步应用题;再补充另一个条件和问题,成为另一道两步应用题3、整理和复习复习混合运算式题、文字题和连乘、连除应用题教学内容课本第116页的第1-3题;练习二十六的第1-4题教学目的1、 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式题的运算顺序,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并会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文字题。2、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连乘、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比较熟练地解答这两种应用题,提高理解能力。教学过程一、复习混合运算1、 混合运算式题(1) 做课本第116页第1题及补充题97-12× 6+43 2

4、9+187÷ 17-34156-56÷ 4× 7 (350-275)×(19+25)(2)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题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发现问题,集体订正。(3)做练习二十六的第3题左图是变化了形式的三步混合运算式题,右图是以框图形式出现的混合运算。让学生独立计算,指名说出亿时结果。2、 两步计算文字题做第116页的第2题让学生说说每道题求什么,必须知道哪两个数,再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做练习二十六的第2题让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计算,指名答出,共同订正。二、复习连乘、连除应用题1、 做课本第116页的第3题让学生根据题意画线段图,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后

5、,引导学生把它改编成用除法计算的两步应用题。2、 练习二十六的第4题让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订正时,指名说说两小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综合算式的每一步求什么。教师归纳,指出解答连乘、连除应用题应注意的问题。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

6、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教后感:“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第 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