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册笔算不进位乘法.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81603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册笔算不进位乘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第五册笔算不进位乘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五册笔算不进位乘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册笔算不进位乘法.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

2、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第五册笔算不进位乘法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

3、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第五册笔算不进位乘法教学内容:第74页例1,做一做,练习十六/14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学会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1、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掌握任意两三位数乘一位数,都是把这个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乘这个一位数,在把所得的积相加。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一、新授:1、出示:主题图(实物投影仪)他们都在干什么?(他们都在画画)

4、看图你都知道了些什么?老师给他们准备了三盒彩笔,一盒彩笔是12枝,三盒一共有多少枝?你会算吗?怎样列算式?123=等于几?试着算一算。你会算吗?学生在练习本上算。12+12+12=36(枝)123=36(枝)2、学生汇报:你是怎么算出来的?板书:学生的算法。123=36,你是怎样算得?1、103=30(枝)23=6(枝)30+6=36(枝)2、1 2 33 6学生说过程。3、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方法,真了不起!4、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笔算乘法。5、1 2 33 6先算3乘2的6,在个位上写6,再算3乘1的3在十位上写3。用小棒演示计算过程。指名说计算过程。6、在乘法算式中,12和3都叫做因数,36叫做积。三、巩固练习:1、做一做学生独立做。你是怎样算得?2、练习十六/2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3、练习十六/1、3、4独立做。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第 2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