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地震中的父与子(4)_人教新课标.docx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82038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8.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地震中的父与子(4)_人教新课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地震中的父与子(4)_人教新课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地震中的父与子(4)_人教新课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地震中的父与子(4)_人教新课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地震中的父与子(4)_人教新课标.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

2、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教学目的: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3、 1感受父子亲情,理解伟大的父爱能给人巨大的勇气,能使人在危急时刻变得更加坚强,能够无所畏惧地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2依托语言文字,通过有感情朗读、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教学重点:1展现“父亲艰难地在废墟上挖了38小时”这一情景的第十二自然段。2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3理解这对父子

4、为何了不起。教学难点: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这节课继续学习第17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大地震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灾难。我们来看看曾发生的几次大地震。(课件出示:震后废墟的图片并配以音乐)1976年7月28日凌晨,我国唐山市发生7.8级强烈地震,24.24万人死亡,83万人受伤;2019年10月8日,巴基斯坦经历了一次严重的大地震,当天仅余震就发生了14次;而我们课文中的故事就发生在1994年1月的洛杉矶大地震中,当时30万人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直接经济损失约200亿美元。二、复习引入师:在地震中,这对父子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5、请同学们浏览并回忆课文,简单说说。(学生围绕以下内容回答:1994年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独自一人连续挖了38小时,终于从废墟里救出儿子)师:父子终于团聚了,就这个情节,课文是怎么写的?谁来读一读。(学生朗读最后一自然段)师:请同学们都读一读这句话,大家了解到了什么?(学生围绕此段内容自由发言)三、新课学习师: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你们是从课文的哪些情境中感受到的?咱们再认真地读一读课文。请大家默读课文,用心体验感受。(一)重点一:第十二自然段1体会父亲独自挖了很长时间。师:38小时到底有多长?2体会父亲很坚定。师:这可不是普通的两天一夜呀!在这段时间里,父亲经历了什么,你们看到了吗

6、?快读一读书。(生自由阅读课文相关内容,应找到:其他孩子的父母、消防队长、警察都劝他离开这里,可这位父亲还在坚持营救儿子;学生读到消防队长说这里很危险,随时会发生大爆炸时,教师适时引导)师:这时到底有多危险?我们看一看。(课件出示:展现地震场景的视频)师:你就在这危险中,就是消防队长,你会怎样劝他?自己试试。谁来劝?(当学生读到警察也来劝阻父亲时,教师适时引导)师:警察下了命令,怎么劝?师:危机四伏,赶快让他离开吧,大家都来劝劝他。附近的几个同学可以分角色读读这些对话。你们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呀?(学生体会父亲的坚定)教师与学生对读:其他父母都走了,也劝他离开,他问消防队长劝阻他,他还问警察下

7、了命令,他仍然问3体会父亲的信念。师:都是父母,他刚来到这里时也曾跪在地上大哭,但他现在怎么就这么不听劝呢?(学生自由读书找答案:父亲想到自己对儿子的承诺)师:都读读这句话。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学生自由发言)师:不论发生什么,想想会发生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师:现在发生什么了?(生答:地震)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怎么理解?(学生围绕“父亲的信念”自由发言)师:一直坚持着,你怎样读?父亲在绝望痛苦时,想到常对儿子说的这句话,是什么心情?自己再读一读。师:不论发生什么(生接着读)师:38小时,父亲经历了这么多的事情,但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8小时过去了,父亲一直在(生:挖)12小时呢(

8、生:还在挖)24小时36小时大家都来读一读,你们又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4体会父亲的艰辛。师:你们看到他疲惫成什么样子了?大家都读读这句话,你们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可以看出父亲没吃没喝,没休息,身上还受了伤,教师适时引导)师:哪儿让你们想到父亲肯定没休息过?师:没吃没喝更没睡,眼睛全都熬红了,同学们读一读。师:衣服都剐破了、磨烂了,大家自己读一读。师:伤痕累累,怎么会这样呀?师:为了救儿子,父亲什么也不顾了。请同学们把自己看到的情景再读一读吧。(二)重点二:第十六自然段师:挖呀,等呀,盼呀,奇迹出现了,父亲听到了什么?(生:爸爸,是你吗?)师:儿子是怎么喊的?(学生朗读)师:为什么这么读?(师

9、生对读至最后一段)师:我看到不少同学很感动。刚才这段话,哪儿让你们感动?(学生感动之处可能有:阿曼达在废墟下鼓励同学)师:在废墟下,那会是怎样的环境?(学生感受到废墟下一团漆黑,没吃的,没喝的,随时会坍塌或爆炸)师:38小时被困在瓦砾堆里,几个七岁的孩子会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师:如果你就是阿曼达,当你听到小伙伴绝望的哭声、撕心裂肺的呼喊声,拉着他们颤抖的、冰凉的小手时,会想到什么?会说什么,做什么?请大家拿起笔来写一写。(学生练笔)师:谁愿意把自己写的或打算写的内容读给大家听?(学生朗读自己所写的内容,教师适时引导)师:父亲的话给了你勇气;你在用这种信念影响身边的同学;被埋在深深的废墟中,

10、信念支撑着七岁的阿曼达,鼓励着同学们,迎来了希望。(三)重点三:第二十二、二十三自然段师: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出口开辟出来了。当父亲让阿曼达出来时,他又听到了什么?(生:阿曼达让其他孩子先走)师:可是孩子,你已经在废墟下待了将近39个小时,你才七岁呀!(学生自由发言)师:你真是爸爸的好儿子,记住了爸爸的话。四、小结师(展示课文插图):就这样,第一个孩子出来了,是谁?第二个第三个第十三个直到第十四个。于是,我们眼前出现了这样感人的场景(读最后一段)师:你们有怎样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引导)师:这是生死离别后的重逢;这是一份创造了生命奇迹的父爱;有爱,生命就有了希望。师:请同学们带着各自的感受放声读一读吧。五、课外延伸师:地震过去了,阿曼达父子团聚了,这爱的故事将长久地流传下去。在很多书中同学们也会读到这样的故事,大家可以在课后阅读更多的文章,感受亲情与友情的可贵。第 8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