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单元2. 寓言二则_北师大版.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84082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单元2. 寓言二则_北师大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单元2. 寓言二则_北师大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单元2. 寓言二则_北师大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单元2. 寓言二则_北师大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单元2. 寓言二则_北师大版.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寓言二则教案“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

2、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教材分析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本课选编了两则古代寓言。这两则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某些荒唐可笑的现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刻舟求剑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慎把宝剑掉进江中,他一点儿也不着急,只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准备船靠岸以后,从刻着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宝剑。这个

3、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郑人买履则借一个宁可相信自己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讥讽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两则寓言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

4、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教学目标1在初步接触文言文的基础上,继续读一点文言文,为初中学习打一点基础;同时,引导学生从这两则寓言中领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2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达。3正确、流利地朗读寓言,读出韵味。教学重难点1理解寓言内容,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展开思考,讨论,可

5、作为教学的重点。指导朗读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2除了继续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外,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是学习本课的难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郑人买履一、导入新课1情境导入:你发现今天学习的课文与以前学习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吗?(指导学生简单了解文言文的特点。)2讲一个有趣的小故事,用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这样的小故事叫“寓言”。我国古代有许多寓言,你听过或读过哪些寓言?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两则寓言。3自读郑人买履,注意读准字音,想想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事? 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既是对以往所学知识的回顾,又很好地领悟了文言文的特点。让学生带着

6、问题走进教材,学生能够深入的读书,深入地理解课文,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二、合作探究1整体感知(1)听朗读磁带读课文,听清语气语调、节奏、句子的停顿,注意自己正音。注意那些你把握不准的字的读音。听他读的和你读的有什么不同?指名读,正音(吾w 、宁nng、 度du、 度d);再指名读。提示:有个字出现了3次,两个读音。你知道是什么吗?(度du量长短;度d尺码)为什么?(若不知道就留在理解时解决)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则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 (3)这是一篇文言文,理解起来可不容易,老师相信你一定有办法学会它,你准备用什么办法进行学习呢?(师生总结学习方法。) (4)请大家运用以上读

7、书方法,进一步深入课文内容,发现疑问时多读几遍课文,再解决不了的大家一起来帮你。 (设计自学的环节,课堂上给学生充分学习、思考、合作交流的时间。)2小组探究学习把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在小组中讨论解决。小组中有争议的地方提出来,全班共同研究。3交流小组学习情况 在学习过程中,你们还遇到了哪些疑问?(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重点研究。)(1)何不试之以足?(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鞋呢?)(2)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郑国有一个人想去买一双鞋,先自己量了脚的尺码,放在座位上。等到他走到集市上时,忘记拿量好的尺码。(3)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市,

8、市罢,遂(su)不得履。(他拿起鞋子,才说:“我忘记拿量好的尺码来了。”于是,赶紧跑回去拿尺码。等到他赶回来时,集市已散了,鞋子也就没买成。)(4)曰:“宁信度,无自信也。”他说:“我宁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解决争议的过程,通过思维的碰撞引导学生小结运用学习方法进行学习4哪个小组愿意来讲讲这个故事,其他小组仔细听,看他们和你理解得一样吗?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以情感表达的机会,用自己的语言讲讲故事的内容,学生既对学习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又提高了口头表达的能力。学得轻松、主动、愉快,体现了主动学习的快乐。5谁能把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呢? 首先让学生参考注释揣摩

9、句子的大意,然后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悟句子以至全文的意思。在学生练习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两则寓言的朗读,除了需要正确停顿、突出重音外,还应注意语气和节奏。三、探究寓意,加深理解1最终这个郑国人也没有买到鞋,为什么没有买到?2老师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也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他回来没有买到鞋,就有人说他,如果这个人早些告诉他不就买到鞋了?(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再讨论。)3小结:可见这个人真是“固执至极”,别人劝也听不进去。看来这则文言文故事用字不多,却能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最大的特点。4生活中有没有像“郑人”这样的人?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点评:“大语文”教育观指出:“以课堂教学

10、为轴心,向学生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全方位的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这一环节凭借生活创设问题情境,联系生活进行思想感悟,既培养了学生的思考意识,又促进了学生语言的发展,使学生们对寓言的学习走向深入、走向生活。四、总结学法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文言文,我们一起来总结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1学生质疑,教师点拨。2联系实际,提示寓意五、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运用学到的方法预习刻舟求剑,并把郑人买履这个故事讲给朋友听,让他们从中吸取教训,2写一写学习郑人买履后的感受。3排练课本剧郑人买履。 作业内容的开放,实际上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给学生一个更宽松的学习氛围,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上更充分地学习

11、。第二课时:学习刻舟求剑一、谈话导入,明确学习方法说说通过上节课学习郑人买履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从寓意和学习方法两个方面来谈。)二、自读自悟,读懂、读通全文1自己边读句子边看课后注释,揣摩句子意思。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整体了解寓言大意,试着说一说。2同桌合作练习说句意,提出不好理解或说不通顺的词句。3教师重点检查难句。引导学生理解:遽契其舟;舟已行矣,而剑不行;不亦惑乎4把句子意思连起来,练习讲寓言故事。评议:讲得是否语句通顺连贯,情节是否生动,故事有没有讲清楚。 有了学习郑人买履的基础,可让学生根据学到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5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课

12、文短小,课堂上不需要做过多的讲解,而应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既强化了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三、明确寓意,谈受到的启发小组讨论:1涉江的人可笑在哪里?帮那个人总结一下教训。2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情,举例说一说。 明理需要深入地理解、需要全面地体会,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方法的指导,不可操之过急,要注意体现层次,让每个学生都有所领悟。四、熟读、背诵课文1练习熟读,分角色朗读,体会寓言的意境。2同桌互相提问讲清句子的意思。五、学习小结1内容小结。文章通过“刻舟求剑”的故事说明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讽刺了那些办事愚蠢、不知道事物会变化的人。2归纳学习方法,提出以后学习的希望。3拓展延伸:生活中有“刻舟求剑”这样的人吗?你想怎样提醒他呢?课后作业1搜集短小的寓言故事,读一读,体会寓意。2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自读两小儿辩日,说说读懂了什么。(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天地就有多大。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适当拓展学习领域,使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得到提升,时时让学生感到课本之外还有精彩处。)第 5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