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简易方程|苏教版2014年秋.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84966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7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简易方程|苏教版2014年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简易方程|苏教版2014年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简易方程|苏教版2014年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简易方程|苏教版2014年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简易方程|苏教版2014年秋.doc(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 简易方程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教学内容“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

2、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1.等式性质与解方程(教科书第17页)语文课本中的

3、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

4、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2.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教科书812页)3.稍复杂的方程(教科书1317页3.整理与练习(教科书1820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性质解决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符号感。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

5、得一些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教材编写特点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促进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和探索活动,提高学习效率。2.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领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过程。3.应用等式性质解方程,较好地解决了关于方程解法的中、小学衔接的问题。4.让学生经历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方程的思想及其实际应用价值。5.适时交给学生检验方程的方法,培养自觉检验的习惯。教学重点解简易方程和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用方程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教具准备课件课时安排12课时1.等式性质与方程4课时2.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3课时3.稍复杂的

6、方程3课时3.整理与练习2课时 第一单元 简易方程 第1课时课题方程的意义课型新授教学内容教材第12页的例1、例2及 “练一练”,完成练习一第12题。教学目标1.了解方程的含义,能判断一些式子是不是方程。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判断哪些式子是方程。教具准备:课件、天平学具准备:教学难点方程的含义。教 学 过 程教学创新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出示天平)谈话:你了解天平吗?说一说你知道的信息?来源:学#科#网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补充必要的信息。二、探究新知,巡回指导。1.教学例1 出示例1情境图,让学生思考:天平左边怎样表示?右边怎样表示?这时天平平衡

7、了,怎样用算式表示天平的这种状态?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50+50=1002.教学例2出示例2左边第二个情境图,教师引导,天平左边怎样用算式表示?右边呢?天平这时不平衡了,怎样用算式来表示天平的这种不平衡状态。根据学生回答板书“+50100让学生自己观察右边两个天平,想一想:怎样用式子表示天平的状态?根据学生回答板书:+50=100;+=1003.归纳总结。观察这些算式,你能发现他们有什么不同吗?+5010050+50=100 +50=100 +=100学生交流后指出:+50100 叫做不等式;50+50=100、+50=100 和+=100叫做等式。让学生再观察这些等式,看看它们有什么不

8、同?50+50=100 +50=100 +=100学生交流后教师指出,像这样+50=100、+=100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4.概念加深。判断下面式子的哪些是方程,并说说判断的依据。 60.3=20 37-7=30 600.4=24 根据上面的判断和交流让学生思考: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学生交流后教师指出:等式不一定是方程;方程一定是等式。所以在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时要先看它是不是等式,如果是等式,它里面有没有未知数,未知数我们通常用来表示,但也可以用其它字母来表示。我们可以用集合来形象表示等式和方程的关系:等式方程三、巩固练习,适度拓展1.练一练第1、2题。2.练习一第1题。学生会列出

9、不同的方程: 教师首先指出,这些都是方程,但像、这两个方程,等号左边已经计算出了结果,所以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不用,因为没有必要再等于了。我们提倡简单的等量关系:和方程就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3.练习一第2题。先让学生找找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再列方程,并说一说这里的未知数代表的是什么。原价-优惠=现价一杯果汁3=480毫升大树身高-小树身高=大树比小树高的高度7.3-=6.4让学生读一读等量关系式和方程,体会一下方程就是依据等量关系式列出的。四、全课小结,畅谈提升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说说什么是方程吗?板书设计方程的意义 50+50=100方程+50100 +=100等式不等式 等式方程

10、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课后反思第一单元 简易方程 第2课时课题等式性质一课型新授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的例2、例3及 “练一练”,第6页练习一35.教学目标1.理解等式性质的含义,能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掌握方程的检验方法。2.能把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转化为方程,并解方程。3.体验生活和数学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等式性质的含义和解方程。教具准备:课件、天平学具准备教学难点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教 学 过 程教学创新一、复习导入1.什么是方程?2.判断下面的式子是不是方程。 1.50.5=3 3.7-0.6 1.2+4.8=(1+0.6)谈话:这些方程中的未知数表示多少呢?今天我们就来

11、学习求方程中未知数的值,要求未知数的值,我们要先了解等式的性质。板书课题:等式性质二、探究新知,巡回指导1.教学例3出示例3第一个情境图,提问:怎样用式子表示天平的状态?学生交流后板书:50=50教师演示提醒学生观察:天平左边托盘加放一个10克的砝码(在展台上让学生观察砝码的质量,并正确演示天平的操作方法)让学生看天平的状态,然后再在天平右边托盘中放一个10克的砝码。让学生观察天平的状态。问:怎样表示这个过程和天平的状态?板书:50+10=50+10再演示:天平两端都放一个相同质量的砝码,质量未知,用a来表示,让学生观察天平的状态。问:怎样表示这个过程和天平的状态?板书:50+a=50+a出示

12、第二个情境图,让学生想想怎样表示天平的状态。板书: 提问思考: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并让学生试着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所得结果仍然相等。教师指出,这就是等式的一个性质。2.试一试。根据等式性质,把下面的式子填写完整,并说说填写的依据。 强调要想让等式成立,等式左边加上或减去多少,等式右边也要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3.教学例4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说说天平这个状态怎样用方程表示?板书:让学生想一想是多少。教师指出,求未知数的值,我们通常用等式性质来解决。方程左边不仅有未知数还有数字10,如果方程左边再减去一个10,那么就只剩一个未知数了,右边就是它表示

13、的数值。依据等式的性质,等式左边减去10,要想使等式成立,右边也要减去10,求方程中未知数的值的过程叫解方程,所以我们要先写一个解,表示解方程。板书演示解方程的过程:指出: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解方程的依据是等式的性质。利用等式的性质,让方程的一端变为未知数。质疑:=40是不是正确答案呢?我们可以进行检验:把=40带入原方程,左边=40+10 =50 =右边所以,=40是原方程的解。指出如果左边和右边不相等,那么的值就不是原方程的解,需要重新解方程。比如:=30是不是方程的解呢?检验:把=30带入原方程,左边=30+10 =40 右边所以,=30不是原方程的解。4.

14、及时反馈。(1)练一练1. 指导学生解方程的过程,并进行检验。(2)判断=25是不是方程-20=45的解。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过程并让学生读一读:检验:把=15带入原方程,左边=25-20 =5 右边所以,=25不是原方程的解。(3)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说说自己计算的方法,引导学生联系今天学过的内容,体会一下等式性质在解决这类问题时的方便快捷,渗透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的思路-消元。三、巩固练习,适度拓展1.练习一第3题。用口头检验的方法,判断两个答案中,哪个是正确的,熟练巩固方程检验的方法。2.练习一第4题。指导练习解方程和检验,指名演板,集体订正。3.练习一第5题。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转

15、化为方程,利用方程解决问题。四、全课小结,畅谈提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 等式性质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相等。 解方程的依据是等式性质 检验:把=40带入原方程,左边=40+10 =50 =右边所以,=40是原方程的解。课后反思 第一单元 简易方程 第3课时课题等式性质二课型新授教学内容教材第45页的例5、例6及 “练一练”,第6页练习一68.教学目标1.理解等式性质的含义,能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掌握方程的检验方法。2.能把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转化为方程,并解方程。3.体验生活和数学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等式性质的含义和解方程。教具准备

16、:课件学具准备教学难点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教 学 过 程教学创新一、复习导入1.什么是等式性质?2.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并检验。-3.2=6.5谈话:通过做题我们发现,上节课学的解方程,里面只有加和减,如果出现乘和除该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利用等式的第二个性质来解决。板书课题:等式性质二二、探究新知,巡回指导1.教学例5出示例5第一组情境图,说说你获得的信息,提问:天平两端同时扩大2倍后,天平还是否平衡?怎样用式子表示这个过程和天平的状态?学生交流后板书:=202=202观察这两个方程,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看出:方程两边同时乘上相同的数(0除外),两边结果仍然相等。出示例5第二组情境图,让学生说

17、说获得的信息,提问:天平两端同时除以3,天平还是否平衡?怎样表示这个过程和天平的状态?交流后板书:3=6033=603观察两个方程,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说出:方程两边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两边结果仍然相等。你能用数学语言总结出等式的这个性质吗?引导学生用语言比较严谨的说出等式的这个性质,并提出为什么要把0除外。2.试一试。根据等式性质,把下面的式子填写完整,并说说填写的依据。 强调要想让等式成立,等式左边乘上或除以多少,等式右边也要乘上或除以相同的数。3.教学例5。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说说用算术方法怎么做,结果是多少。思考:你能用方程解决这个问题吗?根据学生的交流列出方程: 我们可以

18、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要想使方程左边只有未知数,左边需要除以40,若要保持等式成立,右边也要除以40,所以:演示和板书解方程的过程,让学生掌握方法,并体会到用等式性质解方程就是利用等式性质使方程的一边变成只有一个未知数。同样我们可以对的值进行检验。检验:把=24带入原方程,左边=4024 =960 =右边。所以=24是原方程的解。4.及时反馈。练一练 指导学生解方程的过程,并进行检验。三、巩固练习,适度拓展1.练习一第6题。指导学生解方程的方法和检验,指名演板,集体订正,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强调。2.练习一第7题。指导学生怎样把简单的生活问题转化为方程,并解答检验。3.练习一第8题。先让学生回顾学过

19、的等式性质有哪些,并说说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再进行操作,体会解方程的思路。四、全课小结,畅谈提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 等式性质 等式两边同时乘上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所得结果仍然相等。 解方程的依据是等式性质 检验:把=24带入原方程,左边=4024 =960 =右边。所以=24是原方程的解。课后反思第一单元 简易方程 第4课时课题解方程课型复习教学内容教材第7页练习一913,及补充问题。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等式性质的含义。2.能熟练的应用等式性质解方程并进行检验。3.能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验生活和数学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4.能

20、利用加、减、乘、除各部分间的关系解方程。教学重点熟练的进行解方程。教具准备:课件学具准备教学难点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教 学 过 程教学创新一、复习导入1.说一说你掌握的等式性质。2.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 谈话:除了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加、减、乘、除各部分间的关系解方程。板书课题:解方程二、探究新知,巡回指导1.加、减、乘、除各部分间的关系。你能说说加、减、乘、除各部分间的关系吗?板书: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差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被除数=商除数除数=被除数商利用加、减、乘、除各部分间的关系,我们可以解方程。2.利用加、减、乘、除各部分间的关系解方

21、程。(1)分析:在这里代表的是一个加数,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所以:(2)-0.7=2.3分析:在这里代表的是被减数,被减数=差+减数,所以:2.3-=0.7分析:在这里代表的是减数,减数=被减数-差,所以:(3)分析:在这里代表的是一个因数,所以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所以:(4)分析:在这里代表的被除数,被除数=商除数,所以分析:在这里代表的是除数,除数=被除数商,所以:3.及时反馈。(1)说一说、读一读,背一背加、减、乘、除各部分间的关系。(2)利用加、减、乘、除各部分间的关系,解方程,并标出解方程的依据。 3x=0.6三、巩固练习,适度拓展1.练习一第9题。解答完后,说一说所用的方

22、法,体会、熟悉、巩固方程的检验。2.练习一第1013题。指导学生灵活利用解方程的方法解方程,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四、全课小结,畅谈提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 解方程 加、减、乘、除各部分间的关系: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差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被除数=商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课后反思 第一单元 简易方程 第5课时课题用方程解决问题(一)课型新授教学内容教材第8页的例7及 “练一练”,第6页练习二14.教学目标1.能根据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列方程解决,并能正确的解方程。2.能检验自己解答的过程是否正确。3.体验生活和数学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

23、趣。教学重点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具准备:课件学具准备教学难点依据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列方程。教 学 过 程教学创新一、复习导入1.等式性质指的是什么?什么是加、减、乘、除各部分间的关系?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方程。 40-=2.5 谈话:如果用方程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会变得容易理解,便于解决。板书课题:用方程解决问题二、探究新知,巡回指导1.教学例7出示例7情境图,让学生说说图中的信息和问题。提问:题目中出现了哪些数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板书:小红去年的体重+增加的体重=今年的体重小红今年的体重- 去年的体重=增加的体重小红今年的体重-增加的体重=去年的体重读一

24、读题目中的这些数量关系,加深对题目的理解,根据这些数量关系,我们可以怎样列方程?交流后板书:解:设小红去年的体重是千克。 强调用方程解决问题要解设和设的方法,把要求的量设为未知数。强调方程不合适,因为左边已经算出了结果,不需要再等于。选择不同的方法解方程:(用等式性质,解设的时候已经表示过解方程了,这里就不需要再写解了)(依据加、减、乘、除各部分间的关系解答,简洁)最后写上答语。要想知道解答是否正确,可以怎样进行检验:首先看方程列的是否正确;再看方程解的是否正确。或者看这两个方程的结果是否一致。2.及时反馈。 练一练。读题后让学生看看等量关系式该怎样填写完整,然后再根据等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最

25、后进行检验。3.归纳总结。想一想,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弄清题意,找出未知量并用字母表示;根据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式列方程;求出答案后还要检查结果是否正确。三、巩固练习,适度拓展1.练习二第1题。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方程,指名演板,集体订正,强调出现的共同问题。2.练习一二第2题。让学生说说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有哪些量?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式列方程解决问题,并进行检验。3.练习一第3、4题。引导学生用方程解决问题。四、全课小结,畅谈提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 用方程解决问题一小红去年的体重+增加的体重=今年的体重 小红今年的体重- 去年的体重=增加的体重

26、 小红今年的体重-增加的体重=去年的体重 解设:去年体重x千克。答:去年体重33.5千克。 课后反思第一单元 简易方程 第6课时课题用方程解决问题二课型新授教学内容教材第910页的例28及 “练一练”,练习二58.教学目标1.能利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2.能解稍复杂的方程。3.体验生活和数学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具准备:课件学具准备教学难点能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方程。教 学 过 程教学创新一、复习铺垫你会解下面的方程吗?试一试,指名演板。 根据学生的演板,教师指导学生解方程的方法: 谈话:今天我们接这学习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板书课题:用方程解决

27、问题二、探究新知,巡回指导1.教学例8出示例8情境图,说一说题目中有哪些数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板书: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大雁塔的高度+22)2=小雁塔的高度读一读,理解题目中数量间的关系。想一想:设哪个量为未知数?选择哪个等量关系列方程合适?教师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等量关系式。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选择方法,板书演示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解:设小雁塔的高度是米。 检验:把x=43带入原方程,左边=243-22 =86-22 =64 =右边所以,x=43是原方程的解。答:小雁塔的高度是43米。追问:你还能用其他方法检验吗?

28、引导学生用另外一种方法解答来检验,反问:你会用算术方法解答这道题吗?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板书:(64+22)2=862=43(米)思考:算术方法用的是哪个等量关系式? 和算术方法解答相比,方程有什么优点和缺点?2.试一试。根据题意,先把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式填写完整,再列方程解答。关注学生解方程的方法,并引导学生算术方法怎么解答,从而验证方程解答的正确性。3.你知道吗 让学生阅读后说说自己的感想。三、巩固练习,适度拓展1.练习二第题。让学生把题多读一读,体会关键句表达的含义,并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关键句的含义。2.练习二第7题。读完题后让学生说说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式,选择哪个等量关系式列方程,并对方程

29、进行检验。3.练习二第8题。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解答,教师进行指导。四、全课小结,畅谈提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 用方程解决问题二 解:设小雁塔的高度是米。 检验:把x=43带入原方程,左边=243-22 =86-22 =64 =右边所以,x=43是原方程的解。答:小雁塔的高度是43米。课后反思 第一单元 简易方程 第7课时课题用方程解决问题三课型复习教学内容教材第912页的练习二915.教学目标1.熟练的解稍复杂的方程。2.能熟练的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3.能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方程,体验生活和数学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用方程解决问题。教具准备

30、:课件学具准备教学难点能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方程。教 学 过 程教学创新一、复习解方法解方程有哪些方法?解下面的方程,并说说每一步的依据是什么。 谈话: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要根据题意灵活掌握,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今天我们接着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用方程解决问题二、探究新知,巡回指导1.练习二第11题。课件出示题目:今年又收集了24枚,送给小军30枚后还剩52枚,小明原来有邮票多少枚?让学生说说题目中有哪些信息,哪些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板书等量关系:小明原来邮票的枚数+24-30=还剩邮票的枚数让学生读一读等量关系式,并追问:设哪个量为?根据等量关系式,怎样列方

31、程?学生动手实践,指名演板。集体订正,并说说方程每项表示的含义,让学生体会方程应和等量关系结合,体会用方程解决问题时要灵活运用。2.练习二第13题。来源:学,科,网课件出示题目:小亮现在身高1.53米,体重46.5千克。他现在的身高比出生时的3倍少0.03米,体重比出生时的14倍多1.7千克。小亮出生时的身高和体重各是多少千克?让学生说说题目中有哪些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等量关系式:出生时的身高3-0.03=现在的身高出生时的体重14+1.7=现在的体重质疑:要求的未知量有两个该怎样设呢?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在一道题中,一个未知数只能代表一个量,有两个未知量,一个设为一个设为

32、。板书演示这类题的解答方法:解:设出生时的身高为x米,体重为y千克。 答:小明出生时的身高是0.52米,体重是3.2千克。三、巩固练习,适度拓展1.练习二第10题。先说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式,再列方程解答。2.练习一第12题。让学生思考一下,怎样解答简便,让学生体会,有些问题,用算术方法简单明了,做题时注意方法的选择。3.练习一第14、15题。学生独立完成,并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四、全课小结,畅谈提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 用方程解决问题三 解:设出生时的身高为x米,体重为y千克。 答:小明出生时的身高是0.52米,体重是3.2千克。课后反思第一单元 简易方程 第8课时课题稍

33、复杂的方程一课型新授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的例9“练一练”,练习三13.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把生活中稍复杂的问题转化为方程。2.使学生能根据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3.使学生掌握稍复杂方程的解答方法。43.体验生活和数学的练习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会用稍复杂的方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具准备:课件学具准备教学难点会把得数带入原题进行检验。教 学 过 程教学创新一、复习铺垫你会解下面的方程吗?说说的方法。 学生交流后教师指出,我们可以依据乘法分配律,把它们合并成一项,再依据等式性质解答。比如:学生独立完成后面两题,指名演板,集体订正。谈话:有时我们就需要这些稍复杂的方程来解决生活

34、中的问题。板书课题:稍复杂的方程二、探究新知,巡回指导1.教学例9出示例9情境图,让学生说说题中有哪些数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如果陆地的面积是 那么水面的面积是 利用式子帮助学生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追问:如果用表示陆地的面积,那么水面的面积怎样表示?(3)用填空帮助学生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 )的面积+( )的面积=颐和园的占地面积题目中出现了两个未知量,并且这两个位置量之间还有关系,该怎样写解设?交流后教师指出解设的方法:解:设颐和园中,陆地面积大约有公顷,水面面积大约有3公顷。依据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式列方程为: 再求3是多少,3=372.5 =217.

35、5答:颐和园中,陆地面积是72.5公顷,水面面积是217.5公顷。要想知道解答的对不对,可以带入原题进行检验。看看水陆面积是不是290公顷。72.5+217.5=290(公顷)看看水面积是是不是陆地面积的3倍217.572.5=3两种方法检验结果,答案正确。2.练一练第1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让学生多读一读,体会数量间关系的表达方式。第二题,先让学生说说题目中有哪些数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并提出问题:如果用表示陆地的面积,那么海洋的面积怎样表示?陆地面积、海洋面积和地球表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用方程独立完成,并把结果带入原题进行检验。三、巩固练习,适度拓展1.练习三第2题。

36、先让学生说说题目中数量间的关系,再解答。2.练习一第3题。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演板,集体订正。四、全课小结,畅谈提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 稍复杂的方程一解:设颐和园中,陆地面积大约有公顷,水面面积大约有3公顷。 再求3是多少,3=372.5 =217.5看看水陆面积是不是290公顷。72.5+217.5=290(公顷)看看水面积是是不是陆地面积的3倍217.572.5=3答:颐和园中,陆地面积是72.5公顷,水面面积是217.5公顷。课后反思 来源:学科网ZXXK 第一单元 简易方程 第9课时课题稍复杂的方程二课型新授教学内容教材第1415页的例10 “练一练”,第16页练

37、习一47。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把生活中稍复杂的问题转化为方程。2.使学生能根据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3.使学生掌握稍复杂方程的解答方法。43.体验生活和数学的练习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能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具准备:课件学具准备教学难点能根据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教 学 过 程教学创新一、复习铺垫你会解下面的方程吗? 学生交流后师生共同做第一个方程,教师演示指导解这类方程的方法。学生尝试做后面的两个,指名演板,集体订正。谈话:今天我们就应用这样稍复杂的方程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板书课题:稍复杂的方程二、探究新知,巡回指导1.教学例10出示例10情境图,让学生说说题

38、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学生交流后填写下面的线段图,加深对题意的理解。课件出示 让学生找找题目中有哪些等量关系?依据学生的交流,教师板书等量关系:客车行的路程+货车行的路程=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提问:设哪个量为?怎样列方程?引导学生列方程解:解:设货车的速度是千米/小时。 答:货车的速度是每小时85千米/小时。思考:还可以怎样列方程?交流后板书:让学生说说列方程依据的等量关系式和解方程的方法,解方程时每一步的依据,体验做题的灵活性。要求学生把结果带入原题进行检验:客车行的路程+货车行的路程=总路程 953+853=540(千米)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 (95+85)3=540(千米)两种方法验证解答是正确的。2.归纳总结想一想: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引导学生明白关键是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4.练一练 读题后让学生根据题意完成线段图,再找等量关系式,再根据等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三、巩固练习,适度拓展1.练习三第5题。先说出题目中等等量关系式,再根据等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2.练习一第6、7题。学生独立完成,汇报时让学生说说他是依据什么等量关系式列的方程。四、全课小结,畅谈提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 稍复杂的方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