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七单元乘法:练习八第6——9题及思考题(2).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86987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七单元乘法:练习八第6——9题及思考题(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七单元乘法:练习八第6——9题及思考题(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七单元乘法:练习八第6——9题及思考题(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七单元乘法:练习八第6——9题及思考题(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七单元乘法:练习八第6——9题及思考题(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七单元乘法:练习八第6——9题及思考题(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七单元乘法:练习八第6——9题及思考题(2).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七单元乘法:练习八第69题及思考题(2)(第10课时:练习八69及思考题)教学目标:1、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有条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感受、体验、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教学重点: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理解数量关系,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有条理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学对策: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要注意指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教学准备:准备练习教学过程设

2、计:一、口答(投影出示):根据条件提问,并列式解答。1、有6个茶杯,每个茶杯4元。2、3盒茶杯,每盒6个。学生根据已有条件,提问。指名回答,并说说你是怎么列式的?二、组织练习。1、想想做做第6题。(1)学生分组计算。核对答案。(2)观察每一组的算式和答案,你有什么发现?(3)把你的发现和大家说说,补充。(4)总结规律。(5)按照这样的规律,你会继续写下去吗?学生尝试写。2、想想做做第7题。(1)将口答合并起来,成为第7题的题目。出示题目,学生读题。(2)先自己思考,然后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3)你会解答吗?指名交流,并板书。(4)你有不同的解法吗?指名交流,并板书。3、想想做做第8题。(

3、1)告诉我们什么?要求什么?(2)要求2头牛4天要吃草多少千克,一定先要知道什么?(3)你怎么解答?指名学生回答,并说说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4)有不同的解答方法吗?4、补充连乘应用题。5、补充思考题:王小兰拿着9张不同的数字卡片,1、2、3、9,她问李刚:我每次拿8张把它们相加,我不知道会有几种不同的结果。你能帮王小兰分析一下,会有几种不同的结果吗?三、教学思考题。1、要使积最大的算式可能有:5317 73152、通过计算:5317=37177315=36553、选择5317=37174、要使积最小的算式可能有:3571 15735、通过计算得出: 3571=3576、通过观察、比较,你有什

4、么发现?四、练习小结。两种连乘应用题的不同是什么?五、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9题,补充题。板书设计:连乘应用题46=24(元) 36=18(个)243=72(元) 184=72(元)课前思考:59题结合有关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第5、6题都是用学过的乘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时,需要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正确理解题意。第7、8题都是可以用两步连乘解决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积累对相关数量关系的认识。第9题根据给出的两个基本已知条件提出了几个不同的问题让学生解答,以便确定合理的解题思路。课后反思:今天主要复习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课本上选择了比较典型的几种

5、类型。课前将第7题的条件分开,选择有联系的条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提中间问题的能力,这样既能提高对条件的敏感度,又能为下面的连乘应用题作铺垫。在练习中,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很重要,从平时的练习入手,逐渐培养,如:重学生读题,学生的个别思考和集体交流放在一起,完善学生的认识,注意分析问题的思路要清晰,自己组织并能自己分析,说说它的含义。思考题的教学设计,是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方法后又通过计算,让学生信服。但还有个别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够理想,主要体现在中间问题不会提,思路还不够清晰。课后反思:本课是对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的计算方法的再强调,再巩固;是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运用多种方法解题,发散学生的思

6、维;使学生能多角度的看待每个问题,并从中理解、领悟解决此类两步连乘应用题的思考方向,明确解题方法的多样性。养成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大胆阐述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从学生的练习情况看,大部分;学生已能灵活掌握分析题目的方法,能运用多种方法解题。课后反思:今天主要复习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由于解决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具有抽象性的特点,所以部分学生还是感到有些困难的,课上让他们先读题,然后找出有相关联的两个信息,再问问这步求的是什么。教材上虽然安排了不同类型的题目,每个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也各不相同,但学生只要掌握了这种分析方法,做起来就容易了。思考题也是一样的,多数学生都是自己凑出来的,

7、因为数也不大,让他们讲讲怎么做的就说不出来了,答案是知道的,所以要教会他们方法。这节课学生通过这样的练习,基本上都会自己试着分析,自己解决问题。“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

8、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课后反思:“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

9、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第6题学生一组一组地进行计算后,我们在班级重点讨论:从上往下看,三道算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积的变化呢?你能按照这样的规律接着编出几道算式吗?学生一开始觉得计算这样的题目有很大困难,但通过比较交流,学生初步掌握规律,并且对接着写算式表现出很大的兴趣。第8题:一头牛一天吃32千克草,2头牛4天要吃多少千克草?在学生说出两种解决方法后,有学生说出还可以用24=8,我追问:那单位写什么?这个算式又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回答不出来,后来学生体会到这样的算式没有意义。思考题,学生探索出:要使积最大,那么一位数肯定是个最大的数,其他三个数字组成一个最大的三位数;要使积最小,一位数肯定要选最小的数,其他三个数字组成一个最小的三位数。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第 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