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1.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87207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1.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11、通过观察、操作、小组合作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2、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并体会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认识并理解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教学难点: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一些几何图形的图片。)学具(图片:长方形,三角形,硬币、五角星,细线,软尺,40厘米刻度尺。)教学过程:课前游戏,渗透一周的

2、概念。老师先组织一个游戏:孩子们,很多同学都想了解老师是谁,来自哪里?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我的名片,我每个小组发一张,大家传递一周,相互看一看,了解一下。现在你知道老师来自哪里了吧?那么就在我们刚才传递的过程中,你有没有注意到名片的运动过程。是呀,名片在小组里正好转了一周。一尝试探究,认识周长。(一) 创设情景,感知周长。1小朋友们,老师首先要带大家到森林里去走一走,看看那里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演示动画)2公正的小裁判们,你们觉得谁才是真正的冠军呢?(请两个学生说,重点分析规则。强调两点:1、沿着树叶的边线;2、要爬一周。虽然红蚂蚁先爬到,但是它犯规了,冠军还是应该属于黑蚂蚁。)是呀,黑蚂蚁遵守比

3、赛的规则:沿着树叶的边线爬,正好爬了整整一周的长度,这个冠军当之无愧。3(点击课件,出现表示树叶周长的边框。)小朋友们,黑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了一周,我们给这一周的长度起个名称好吗,就叫树叶的周长,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认识周长。(板书:认识周长)(二)尝试操作,理解周长。1. 摸一摸:其实物体表面都有它的边线。生活中物体的表面都有它的边线,你能仔细地摸一摸课本封面一周的边线。摸给大家看一下,去摸一摸文具盒一周的边线,其他物体某个面一周的边线。你摸的是哪个物体一周的边线?2描一描:如果把大家摸的物体的面画下来就成了平面图形,你能描出平面图形一周的边线吗?选择两个你最喜欢的图形描一描。谁愿意把你描的图

4、形给大家展示一下?比画给大家看看,描的可真仔细。刚才你们都描出了图形的一周,这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我们来想象一下另外这几个图形的周长,请闭上眼睛,在头脑中画一画,也可以用手比画比画。五角星的周长、圆形的周长。你现在知道什么是周长了吗?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板书:围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周长。长方形的周长就是指几条边的长度?五角星的周长呢?圆的周长呢?二合作探究,探求周长。1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我的名片、采来的树叶、还有硬币,你能指出他们的周长吗?先估计一下,你觉得哪个物体的周长最长,哪个图形的周长最短?名片的周长长一些,硬币的周长最短。2 文具盒中有测量周长的工具吗?拿出来看看,你认为用这

5、些工具最容易测量的是哪一个周长?为什么?如果是用直直的线段围成的图形就比较容易测量,对吗?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这样的图形,你能与你的同桌合作,想办法测量出它的周长吗?把你算式、方法和结果记录在纸上,看谁的方法巧?同桌合作的好?拿出1号信封。挑一个你们喜欢的图形开始研究。3大组交流:哪些组已经好了,用你端正的坐姿告诉老师。那一组同桌愿意把你们的研究成果与大家分享。长方形的周长:9955,92+52,(95)2,三角形:9910=29,你是怎样思考的?五角星:4444444444=40, 410=40,4刚才我们通过量和算的方法得到了一些物体的周长(板书:量和算)。那么这两个物体你为什么不能用直尺

6、测量周长呢?你们能不能想办法也能测量出它的周长呢?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讨论一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尺、棉线等等,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从中挑选一个(硬币和树叶)物体测量出它的周长。两点小小的建议:第一,研究过程中,别忘了把你们组的方法和结果都记录在练习纸上,看哪一组的方法多,到时候一起来交流。第二,实在想不出办法,别急,可以求助老师或看看周围的同学,或许对大家的研究会有所启发。5大组交流:哪些小组是测量树叶的?哪个小组愿意向大家展示一下你们的方法,带着你们的工具与图形上来。绳子绕树叶一圈,再量出绳子的长度。树叶对折,量一半树叶的长度。6哪个小组是测量硬币的?带着工具上台与我们分享。围一围:

7、硬币很难围,围一围、量一量,通过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也得出了它的周长!还有不同的方法吗?看大家研究的这么投入,老师也有一种方法与大家分享,想不想一起来看一看,介绍滚的方法。小朋友门,其实不管是围还是滚,无论是树叶还是硬币,本来都是曲线图形用直尺不能直接测量,但大家都想办法得出它的周长,你们用了一种非常重要的办法,是什么办法?化曲为直,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转化的方法,其实在我们数学学习都可以把不知道的内容转化成学过的内容进行解决。三联系生活、应用周长。1那大家再想想,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没有用到了周长的知识呢?小朋友们,周长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很多,在我们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周长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

8、成为美的使者和化身。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你看,出示屏幕。2要测量比较大的物体的周长看来比较困难。你知道吗?在二千多年以前,有一位古希腊的数学家推算出了地球赤道一周的长,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地球的周长。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当你了解之这一知识的时候,你想说些什么?只要敢于探索,善于创造,那么这个神话会成为现实。“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

9、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3做个小小设计家:老师给大家的棉线是60厘米的,用你们手中的棉线,请你创造一个图形,不多用也不少用。它们的周长分别是多少?为什么形状不同,但是它们的周长却是相同的呢?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

10、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四、全课总结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第 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