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数学——练习二(1).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87713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练习二(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练习二(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练习二(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练习二(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练习二(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练习二(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二年级数学——练习二(1).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二年级数学练习二(1)教学目标:1、巩固1-5的乘法口诀,能灵活运用口诀进行相关的计算。2、在整理口诀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3、熟练计算乘加、乘减的算式,并能沟通这些算式与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教学重点:巩固1-5的乘法口诀并灵活运用。教学过程:一、巩固1-5的乘法口诀1、 整理口诀。(1)引导学生有序地回忆1-5的乘法口诀。(2)齐读1-5的乘法口诀。(3)观察:1的乘法口诀有几句?2、3、4、5呢?2、记忆口诀。(1)记忆:运用最适合自己的方法熟练记忆口诀。(2)采用各种形式检查记忆效果。(3)交流记忆方法。(4)同桌利用口诀卡片记忆。二、运用口诀

2、进行计算。1、沟通口诀与乘法算式的联系。问:每句口诀可以运用于哪两个乘法算式。2、计算练习(1)口算卡片(适时问:你用的是哪句口诀?)(2)数字卡片(师出一张,生出一张,计算两个数字的积,并说说用的是哪句口诀)(3)同桌利用数字卡片或口算卡片进行训练。3、比比谁的速度快。(1)独立完成课本第15页第4题。(2)校对;任选几个算式,说说用了哪句口诀。哪两个算式用的口诀相同?5+5为什么不是25?是几个5相加?你能改成乘法算式吗?(3)请又对又快的同学介绍经验。4、独立完成第15页第3题。三、沟通口诀与特殊的乘加、乘减算式之间的联系。第15页第5题1、独立计算出结果。2、交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3

3、、3*3+3(1)先算什么?也就是几个3相加?(2)再加一个,现在是几个3相加?(3)练说:3个3相加,再加1个3,共是4个3,也就是三四十二。4、4*4-4 5*2-2 5*5-5 1*5+5四、课堂小结同桌互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课前思考1:第2题可以根据题目意思做成教具,组织学生反复练习。练习时,可以要求学生说算式和得数,也可以要求说说分别用了哪句乘法口诀。第4题可以给学生2分钟左右的时间独立完成。要注意了解学生计算的正确绿,并适当提醒学生注意计算速度。第5题可以先让学生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也可以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要求说说每道题分别要算什么。课前思考2:第1题:要求学生背出

4、1-5的乘法口诀,帮助学生初步整理已经学过的乘法口诀。第3题:通过乘法计算进行式与数比较大小的练习。第4题:用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的综合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形成相应的计算技能。课前思考3:要通过练习让孩子进一步熟悉口诀,能用口诀来计算乘法,能根据口诀写出乘法算式及相关的乘法算式。课后反思1:学生能够通过口诀来做相关的练习,又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1-5的乘法口诀。练习课相对比较枯燥一些,又由于学生年龄的特点所以注意力不是那么集中,可以对一些练习改变一些形式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后反思2: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学会的乘法口诀计算乘法算式,学生对乘法口诀的运用问题不大,但是在计算

5、的过程中,有些学生遇到5+5也算成了 5乘5,不加思索和考虑,教师因该及时提出学生的这一不足,要求他们学会审题,看题要细致、认真。练习课练习必须到位,一是每个孩子都要参与,都经历练习,二是练习的内容要到位,要基本全面,如果可能可以根据孩子的掌握情况,进行一些拓展。学生在自主练习的时候,教师应该到学生中去,一方面可以了解孩子的练习情况,更重要地要进行指导。此外板书和回答尽量让更多的孩子都有表现的机会。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

6、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课后反思3: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

7、“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1、这节课学生都能背熟1-5的乘法口诀。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2、在计算时,还要提醒学生看清题目的运算符号,有些学生乘法做加法,加法做乘法等。经常提醒学生,让学生养成一个细心的好习惯。第 5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