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北京的春节(6)_人教新课标.docx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88063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8.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北京的春节(6)_人教新课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北京的春节(6)_人教新课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北京的春节(6)_人教新课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北京的春节(6)_人教新课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北京的春节(6)_人教新课标.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

2、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学习目标“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3、。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1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

4、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体会不同作家笔下年的“味道”。3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课文按一定顺序、详略得当、抓住民俗特点展开描写的方法。 4. 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学习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体会不同作家笔下年的“味道”,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学习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按一定

5、顺序、详略得当、抓住民俗特点展开描写的写作方法。教学过程一、回顾全文,情境导入1、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第六课,与老舍先生一起初步感受了京味十足的北京春节,说说看,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热闹、忙碌、喜庆、团圆)2、 再回忆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北京春节的呢?(时间先后顺序) 课件出示:(给一个小小的提示)你能不能按照时间顺序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课文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结束。人们在腊八那天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截然不同,到元宵,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二、分清详略1、 在这些日

6、子的描写当中,老舍先生把什么内容写得比较详细,又把什么内容写的比较简略呢? 快速默读课文,把详写的内容用括号括起来。2、 学生汇报,板书:(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 三、深入详写片断,品读课文,感受节日气氛1、在详写的这些内容中,你最喜欢哪一个部分呢?深入的读读,勾画出你自己印象最深的语句,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谈谈自己的体会。课件出示学习要求2、学生自由读 学生交流:(一)腊八:(课件出示句子) “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农业展览会。”从“家家都”都可以看出节前人们的忙碌,对春节的重视。“农业展览会”是说粥里的各种豆、米、干果过非常多,多得好像聚在一起开展览会。(课件演示,腊八粥的图片

7、)师:多么有意思啊!作者用形象生动的比方,把腊八这天人们的忙碌描写得如此风趣,。板书:忙碌 “把蒜瓣放进醋里.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一个“翡翠”写出了蒜瓣的形、色;一个“辣”字写出了醋的味道,这样的色味双美当然让人忍不住流口水了,更让人感受到了老舍用词的简洁、巧妙。 (二)除夕 1、指名读第七自然段。课件出示:第七自然段 除夕给你什么感觉呢? 板书:热闹 2、你们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除夕真热闹”呢? 人们的活动 “家家赶”“到处”“男女老少都”“万不得已”“必定”“除了”“都” 理解“守岁”:一重意思,年长的人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 二重意思,年轻的人守岁,则是为了父母延寿。师:从这些词语当

8、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是多么重视除夕夜的团圆啊,差不多所有的人都在欢度除夕,当然热闹了。 从味、色、声的描写“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华”“鞭炮声日夜不绝” 点击课件:相应变色 师:从味道到色彩到声音,除夕这一夜,作者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无不体现出除夕的热闹,也让你我感受到了老舍观察的细腻。 3、 除夕这天,你是怎么过的呢?打开记忆的闸门,让我们分享你的快乐吧? 生自由说 小结:是啊,热闹的除夕,处处洋溢着喜庆,诉说着团圆的故事。4、 指导朗读:放音乐听,这欢快的音乐,谁能想象着这热闹的场面,有滋有味地把这一段读读呢? (三)正月初一:1、指名读第八自然段 课件出示: “正月初

9、一”的光景怎样? 与除夕截然不同 “截然不同”什么意思? 形容两种食物毫无共同之处。 “正月初一”与“除夕”又什么截然不同的呢?课件演示:“铺户全城都在休息。”这样的“截然不同”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呢? 板书:悠闲2、你们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正月初一,人们的游戏自在?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女人们,小孩们,铺户们,伙计们。小结: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每个人都在拜年,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总之都没有闲着的,分明都是那么快乐轻松自在。3、 指导朗读:谁愿意读出这轻松自在的感觉。(四)元宵节1、谁喜欢写元宵的这一部分。咱们先不着急说,读读这部分,看看作者写的最多的是什么?(灯)2、再读课文,把描写灯的

10、语句画出来,做种读一读,看看能体会到什么? 学生汇报交流:“正月十五红火而美丽。” 板书: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子故事。” 一连串的排比,让我们感受到了“灯”的数量多、种类多。“家中也有灯.叮叮地响”完全走进了灯的世界,这是一种怎样的美丽啊!师:让我们也进入这灯的世界里遨游,感受这份红火而美丽吧!课件演示:各种灯的图片。(图片+声音)3、想象:假如你在这灯的世界里畅游,你还会看到怎样的花灯呢?小结:是呀,在这五光十色的灯的世界里畅游,让人情不自禁,让人流连忘返,难怪老舍先生说: 课件演示:“元宵上市,春节的有一个高潮到了” “这的确是美好而快乐的日子”四、比较阅读、领悟写法1、 刚才,我们深入的感悟了老舍先生详细描写的四个部分内容,感受了北京春节的温馨而美好,那么好还有那些部分写得比较简略呢?再回顾课文看看。 板书:详、略2、 学生举例。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吗? 抓住主要特点来描写。 突出了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让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3、 在我们的习作中也可以运用这种详略得当,抓主特点描写的方法。使自己的作文更具特色。 板书设计:6.北京的春节腊八 忙碌除夕 热闹 详略得当正月初一 悠闲 突出重点元宵 红火 美丽第 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