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我这样开始“利息问题”的教学.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89153 上传时间:2019-01-18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我这样开始“利息问题”的教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我这样开始“利息问题”的教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我这样开始“利息问题”的教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我这样开始“利息问题”的教学.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我这样开始“利息问题”的教学本周的星期四、五教学了利息问题。而在之前的教学内容分析里就知道,这部分对小孩子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教学时会有一定的难度。的确,日常生活当中,孩子们对利息问题接触很少,可能有部分孩子到现在很没进过银行呢!再加上利息问题中的那些本金、利息、利率和税后利息的概念也不是很好理解,利息与税后利息的计算公式的应用也要因时间的不同,代入的数据也要相应改变,因而,在教学方面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如何教学这个问题呢?看着自己所备的教案,觉得按照教案去上,课后采用题海战术,检查的效果还是可以的,最多就是牺牲那部分下层生的利益咯!但是,细心再想,这样做只会是应试教学,能真正

2、让孩子体会到数学源自于生活,而又为生活服务吗?不能。能真正让孩子理解并掌握这个知识点吗?也不能。正当我头痛着的时候,俊翘来找我,说是班上的背投大电视的电视罩过两三天就会做好了,那回来后那张单要不要我签字。当我们谈到让他先把钱垫着,然后再在存班会费的存折里提回相同数目的钱还他的时候,我灵机一动,脑瓜子里已经酝酿着怎么上了,并暗自为自己的小聪明得意着!课前,我把儿子去年的利是全取出来,取时还顺带抄下了存期的年利息。上课了,我二话不说,在黑板上写上关老师2018年12月7日在中国人民银行给儿子存了500元,写到这,班里想起了不少的哇声。接着,我往下写2018年12月7日我到银行把帐户取消,结算时我本

3、能拿到了511.25元,但最后到手的是509元,我细心地听着下面的反应。开始静了一会儿,然后,有人似乎提出异议:怎么会多了呢?当然啦,钱存到银行有利息的吖!孩子们就这样议论开了。“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

4、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孩子们议论着,我在乐着。忽然,一把很大的声音把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我身上:老师,你在编故事骗人。望着孩子们一双双有所期盼的眼,我不慌不忙地扬了扬手中的提款单据:可是真的哦。请阿辉把它读出来吧,要片字不漏的读出来。中国人民银行取款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

5、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阿辉听话地一字不漏地读完了。 50

6、0元是我存的原数,叫本金;511.25元是 我的利息问题的教学也从这顺利地展开了。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第 2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