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整、小数应用题.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89201 上传时间:2019-01-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整、小数应用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整、小数应用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整、小数应用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整、小数应用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整、小数应用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整、小数应用题.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整、小数应用题教学内容:教材第70页,练一练,练习十三1-6题教学要求: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整、小数应用题及其数量关系,加深理解和掌握分析复合应用题的推理过程和解题思路,正确解答整数和小数应用题。2、进一步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复习整、小数应用题(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认识整小数应用题和它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掌握复合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正确解答,提高分析推理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二、 复习应用题1、 复习简单应用题(1) 什么是简单应用题?(见课本),解题思路是什么?(2) 例题说明:A、 六年级有男生2

2、3人,女生25人,一共有多少人?B、 六年级有48人,平均排成4行,每行多少人?提问:这两道题的条件和问题各是什么?都是用几步计算的应用题?一道应用题至少有几个条件和几个问题指出:根据两上有联系的条件,可以求出一个问题;要求一个问题至少有两个条件。指名学生口答算式。第一道题为什么用加法,第2题是为什么用除法算?小结(略)2、 组织练习练习十三第1题。这些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你还能说出哪些数量关系式。3、 复合应用题(1) 认识复合应用题提问:谁能将上面两道应用题合并成一道应用题,出示合并后的应用题。提问:这是几步计算,是怎样编出来的?指出:你这样用两步或两步以上计算解条的应用题,是复合应用题,

3、(板书,复合应用题)它是由简单应用题组合起来的。(2) 提问:解答应用一般步骤是怎样的?(板书:(1)弄清题意,(2)分析数量关系(3)列式计算,(4)检验回答)这里最关键的是哪一步?讨论得出,根据题意,正确地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提问:分析数量关系的方面一般有哪两种,各是怎样想的。讨论:指名学生回答两种分析思路,老师板书。从条件想起,看可以求什么问题条件- 问题从问题想起,我需要什么条件指出:解答应用题时,用这种思考方法进行分析,一般就可以找出中间问题,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提问:谁说一说,检验应用题有哪几种方法?4、 组织练习(1) 做练一练第1题提问:第1题可以求什么问题?你是

4、怎样想到的?指出:根据条件的联系,可以求一个相关的问题。第2 题从条件想起怎样想,相互说一说指名学生说。指出:解答复合应用题, 有时可以从条件想起,找出中间问题,然后解答。指名口答算式和结果,老师板书。比较这两题的相同点有什么不同,解答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提问:第2题可以怎样检验。(2) 做练一练第2题提问:为1题需要补什么条件?为什么?第2题从问题想起要怎样想(讨论)?学生回答后,全体练习,再比较题目和解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小结(略)(3) 两种思路的小结,由学生自己完成。三、综合练习。2、 做练习十三第3题。两人板演,齐练,集体订正,说一说怎样想的?再比较解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5、为什么?3、 做练习十三第6题。(方法同上)小结(略)四、课堂小结这节课复习了什么?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和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各是什么?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五、作业:练习十三2、4、5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

6、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外作:第7题“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第 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