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经络与腧穴课件-文档资料.ppt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93865 上传时间:2019-01-19 格式:PPT 页数:462 大小:7.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学基础经络与腧穴课件-文档资料.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62页
中医学基础经络与腧穴课件-文档资料.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62页
中医学基础经络与腧穴课件-文档资料.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62页
中医学基础经络与腧穴课件-文档资料.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62页
中医学基础经络与腧穴课件-文档资料.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学基础经络与腧穴课件-文档资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基础经络与腧穴课件-文档资料.ppt(46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3章 经络与腧穴 v学习目标 说出经络的基本概念、生理功能和经络系统的组 成。 描述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分布规律、表里关系 和流注次序。 知道奇经八脉的含义及生理功能。 第1节 经络和经络系统 v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内 外,贯穿上下的通路。 第1节 经络和经络系统 v二、经络系统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两大部分组成。经脉可分 为正经和奇经两大类,为经络系统的主要部分, 在内连属于脏腑,在外连属于皮肤、筋肉。 络脉包括别络、浮络、孙络。别络是较大的和主 要的络脉,共有十五条,即十二经脉与督、任脉 各分出一支别络,加上脾之大络,称为“十五别络 ”。 二、经络系统

2、 第2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 v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1联络脏腑器官,沟通表里上下 2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3感应传导作用 4调节机体平衡 第2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 v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1说明病理变化 2指导疾病的诊断 3指导疾病的治疗 4预防疾病 第3节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 v十二经脉 (一)名称与分布规律 (二)走向与交接规律 (三)表里关系 (四)流注次序 v奇经八脉 (一)十二经脉名称与分布规律 阴经 (属脏) 阳经 (属腑) 循行部位 (阴经行于内侧,阳 经行于外侧) 手 太阴肺经 阳明大肠 经 上肢 前缘 厥阴心包 经 少阳三焦 经 中线 少阴心经 太阳小肠 经 后缘 足 太阴脾经

3、阳阴胃经 下肢 前缘 厥阴肝经少阳胆经中线 少阴肾经 太阳膀胱 经 后缘 (二)十二经脉走向与交接规律 v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有一定的规律。一般而言: 手三阴经起于胸中,从胸走向手,交于手三阳经; 手三阳经起于手指,从手走向头,交于足三阳经; 足三阳经起于头面部,从头走向足,交于足三阴经 ;足三阴经起于足趾,从足走向腹、胸,交于手三 阴经。 v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是: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 四肢部交接。同名的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相互衔接的手足阴经在胸部交接。如此构成一个“阴 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循环径路 十二经脉走向交接规律示意图 (三)十二经脉表里关系 v手足三阴三阳经脉,通过经别和别络的互

4、相 沟通,组合成六对“表里相合”关系。即手太阳 小肠经与手少阴心经为表里,手少阳三焦经 与手厥阴心包经为表里,手阳明大肠经与手 太阴肺经为表里,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 经为表里,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为表里 ,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为表里。 (四)十二经脉流注次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 肺中 足大趾 目外眦 手厥阴心包经 无名指端 胸中 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手太阳小肠经 手少阴心经 足小趾端目内眦小指端 心中 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 足大趾端鼻翼旁 食指端 二、奇经八脉 v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 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第4节

5、腧穴 v一、腧穴的概念及命名 v腧穴是分布在经络循行线上脏腑经络之气输 注于体表的处所,是针灸疗法施术的特定部 位。 二、 腧穴的分类 v人体腧穴大体上归纳为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 (一)经穴 v经穴,指分布在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循行路线上的腧穴,共361 个,有明确的固定位置和专用名称。 (二) 奇穴 v奇穴,指既有明确位置,又有一定的名称但未列入十四经系统的 腧穴。 (三)阿是穴 v 阿是穴,指既无固定部位,又无具体名称,而是在机体病患处以 压痛点或反应点作为腧穴,即“以痛为腧” 。 三、腧穴的作用 v(一)诊断作用 v(二) 治疗作用 1.近治作用 每一个腧穴都可以治疗其所在部位局 部和

6、邻近组织、器官的病证。 2.远治作用 主要是指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 的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症,还能治疗本经循行 所过处的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病症。 3.特殊作用 特殊作用是指针刺某些腧穴时,对机 体的不同状态起着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 四、腧穴的定位方法 v1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以人体解剖学的各 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 也称自然标志定位法。 四、腧穴的定位方法 v2骨度分寸定位法 是指以体表骨节为主要 标志,测量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 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无论男女、老幼 、高矮、胖瘦,均可按此标准在其自身测量 。 人体各部常用骨度分寸表 部位起止点折量寸度量

7、法 说明 头 面 部 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 眉间至前发际 大椎穴至后发际 两额角之间 耳后两乳突之间 12 3 3 9 9 直寸 直寸 直寸 横寸 横寸 用于量头部的纵向距离 用于量头前部的横向距离 用于量头后部的横向距离 躯 干 部 胸骨上窝至胸剑联合中点 胸剑联合中点至脐中 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 两乳头之间 肩胛骨内缘至后正中线 9 8 5 8 3 直寸 直寸 直寸 横寸 横寸 用于量胸部的纵向距离 用于量上腹部的纵向距离 用于量下腹部的纵向距离 用于量胸腹部的横向距离 用于量背腰部的横向距离 四 肢 部 腋前纹头至肘横纹 肘横纹至腕横纹 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髁上缘 胫骨内侧髁下缘至内踝高点

8、臀横纹至腘横纹 腘横纹至外踝高点 9 12 18 13 14 16 直寸 直寸 直寸 直寸 直寸 直寸 用于手三阴、手三阳经的骨度分寸 同上 用于足三阴经的骨度分 用于足三阳经穴的骨度分寸 同上 四、腧穴的定位方法 v3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是指依据患者本人手 指所规定的分寸用以量取腧穴的方法,也称“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手指比量法”。临床常 用的手指同身寸定位法有三种。 手指同身寸比量法 中指同身寸示意图 拇指同身寸示意图 横指同身寸示意图 四、腧穴的定位方法 v4简便取穴法 即简便易行的腧穴定位方法 ,如两手虎口交叉,食指尽端处取列缺;两 耳尖直上连线的中点取百会等。 五、十四经脉常用腧穴

9、v(一)手太阴肺经 1中府 v【定位】在胸前壁外上方, 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 肋间隙处。 v【主治】咳嗽、气喘、胸 满痛等肺部病证;肩背痛 。 v【操作】向外斜刺0.50.8 寸,不可向内深刺,以免伤 及肺脏,引起气胸。 2尺泽 v【定位】在肘横纹上,肱二头肌 腱桡侧凹陷处。 v【主治】咳嗽、气喘、咯血、 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性病证; 肘臂挛痛;急性吐泻、中暑、 小儿惊风等急症。 v【操作】直刺 0.81.2寸,或点 刺出血。 3列缺 v【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 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 v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 ,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的桡骨茎突上 ,指尖下凹陷中

10、是穴(图2-6)。 v【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 肺系病证;上肢痹痛、手腕无力等 循行部位病证;头痛、项强、齿痛 、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v【操作】向上斜刺0.50.8寸。 4少商 v【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约 0.1寸。 v【主治】发热、鼻衄、咽喉肿痛等 肺系实热病证; 昏迷、癫狂; 手指麻木。 v【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二)手阳明大肠经 1合谷 【定位】在手背,第1、2掌 骨间,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 处。 【主治】头痛、面肿、目 赤肿痛、鼻渊、鼻衄、齿痛 、咽喉肿痛、耳聋、口眼歪 斜等头面五官病;热病无 汗或多汗,外感病发热、恶 寒;腹痛,痢疾,便秘; 上肢疼痛,痿痹

11、;闭经 ,滞产等妇科病。 【操作】直刺0.51.0寸, 孕妇禁针。 2曲池 v【定位】当肘横纹头外侧端与肱骨外 上髁连线中点。 v【主治】咽喉肿痛、齿痛、目赤痛 等五官热性病;腹痛、吐泻等肠胃 病;上肢不遂等上肢病;风疹、 瘾疹、湿疹等皮、外科病;热病; 高血压。 v【操作】直刺1.01.5寸。 3肩髃 v【定位】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 角肌上部中央。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举 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v【主治】肩臂疼痛,上肢不遂; 瘾疹。 v【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 。 4 迎 香 v【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主治】鼻塞,鼻渊,鼻衄,面肿,面痒,口歪 等局部病;胆道蛔

12、虫。 v【操作】斜刺或横刺0.30.5寸。 (三)足阳明胃经 1地仓 v【定位】在面部,口角外侧,上 直对瞳孔。 v【主治】口角歪斜,流涎等局部 病。 v【操作】横刺,针尖向颊车刺1.0 1.5寸。 2颊车 v【定位】在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 按之凹陷处,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最高 点处。 v【主治】齿痛,牙关紧闭,口眼歪斜 ,颊肿等局部病。 v【操作】直刺0.30.5寸,或向地仓 横刺0.51.0寸。 3头 维 v v【定位】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 4.5寸。 v【主治】头痛,目眩,目痛,流泪。 v【操作】横刺0.51.0寸。 4天枢 v【定位】脐中旁开2寸。 v【主治】腹痛,腹胀,泄泻

13、,便秘 ,痢疾等胃肠病;月经不调,痛经 等妇科病。 v【操作】直刺1.01.5寸。 5归来 v【定位】 当脐中下4寸,前 正中线旁开2寸。 v【主治】小腹痛,疝气; 痛经,月经不调,闭经, v带下,阴挺等妇科病。 v【操作】直刺1.01.5寸。 6髀关 v【定位】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 ,平臀横纹。 v【主治】下肢痿痹,股痛,屈伸不利。 v【操作】直刺1.02.0寸。 7足三里 v【定位】犊鼻穴下3寸,胫 骨前嵴外1横指(中指)。 v【主治】胃痛,呕吐,呃 逆,腹胀,肠鸣,泄泻,痢 疾,便秘等胃肠病;下肢 痿痹;头晕,失眠,癫狂 ;乳痈,肠痈;虚劳羸 瘦,为强壮保健要穴。 v【操作】直

14、刺1.02.0寸, 保健常用灸法。 8条口 v【定位】犊鼻下8寸,胫骨 前嵴外1横指。 v【主治】:脘腹疼痛; 下肢痿痹;肩痛不举。 v【操作】直刺1.01.5寸。 9丰隆 v【定位】 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 外,胫骨前嵴外2横指(中指) 。 v【主治】咳嗽、痰多,癫、狂 、痫证;头痛,眩晕;下肢 痿痹;便秘、腹胀。 v【操作】直刺1.01.5寸。 10下巨虚 v【定位】犊鼻下9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中 指)。 v【主治】小腹痛,腹泻、痢疾;下肢痿 痹,乳痈。 v【操作】直刺1.01.5寸。 11解溪 v【定位】足背踝关节横纹中央凹陷处,当拇 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v【主治】腹胀,便秘;下

15、肢痿痹,踝关 节疼痛;头痛,眩晕,癫狂。 v【操作】直刺0.51.0寸。 12内庭 v【定位】在足背,第2 、3趾间缝纹端。 v【主治】齿痛,面痛 ,口角歪斜,咽喉痛, 鼻衄;胃痛,吐酸, 腹胀,泄泻,痢疾,便 秘;足背肿痛;热 病。 v【操作】向上斜刺0.5 0.8寸。 13厉兑 v【定位】第2趾外侧, 趾甲根角旁0.1寸。 v【主治】面肿,鼻衄 ,口角歪斜,齿痛,喉 痹;热病;多梦, 癫狂。 v【操作】浅刺0.1寸。 (四)足太阴脾经 1隐白 v【定位】在足大趾内侧,趾甲根角旁0.1寸。 v【主治】月经过多,崩漏;癫狂,多梦 ,惊风;腹胀,便血。 v【操作】浅刺0.1寸。 2公孙 v【定位

16、】在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 际处。 v【主治】胃痛,呕吐,腹痛,腹胀,泄泻 ,痢疾,肠鸣;心痛,胸闷,逆气里急。 v【操作】直刺0.51寸。 3三阴交 v【定位】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上3寸,胫骨 内侧缘后方。 v【主治】腹痛,肠鸣,腹胀,泄泻;月 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阴挺,不孕, 滞产,遗精,阳痿,遗尿,小便不利,水肿 ;下肢痿痹;头痛,眩晕,失眠,健忘 。 v【操作】直刺1.01.5寸,孕妇禁针。 4阴陵泉 v【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 凹陷处。 v【主治】腹痛,腹胀,泄泻,痢疾,水肿 ,黄疸,小便不利,遗尿,尿失禁;膝痛 。 v【操作】直刺1.02.0寸。 5血海

17、 v【定位】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 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v【主治】月经不调,痛经,崩漏,闭经; 风疹,湿疹,丹毒;股内侧痛。 v【操作】直刺1.01.5寸。 (五)手少阴心经 1通里 v【定位】在前臂掌 侧,当尺侧腕屈肌腱 的桡侧缘,腕横纹上 1寸。 v【主治】心悸、 怔忡;目眩,咽喉 肿痛,腕臂痛;暴 喑,舌强不语。 v【操作】直刺0.3 0.5寸。 2神门 v【定位】腕横纹尺 侧端,尺侧腕屈肌腱 的桡侧凹陷处。 v【主治】心痛, 心烦,怔忡,惊悸, 健忘,不寐,癫、狂 ,痫症;胁痛,掌 中热,目黄。 v【操作】直刺0.3 0.5寸。 (六)手太阳小肠经 1少泽 v【定位】在

18、手小指尺侧 ,指甲根角旁0.1寸。 v【主治】热病,昏厥 ;头痛,咽喉肿痛, 目赤,目翳;乳少, 乳痈。 v【操作】浅刺0.10.2 寸,或点刺出血。 2后溪 v【定位】在手掌尺侧,微握 拳,当小指本节(第五掌骨 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 白肉际处。 v【主治】耳鸣,耳聋,咽 喉肿痛,热病,癫狂;手 v指挛急、麻木,肩臂疼痛; 头项强痛,腰背痛;疟 疾,盗汗。 v【操作】直刺0.50.8寸, 或透刺合谷。 3肩贞 v【定位】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1寸(指寸) 。 v【主治】肩臂痛,上肢不遂;瘰疬。 v【操作】向外斜刺11.5寸。 4天宗 v【定位】在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 与第四胸椎相平。

19、 【主治】肩胛痛,肘臂外后侧痛;气喘 。 v【操作】直刺或斜刺0.51.0寸 5肩外俞 v【定位】在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v【主治】肩背疼痛,颈项强痛。 v【操作】斜刺0.50.8寸。 6肩中俞 v【定位】在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 v【主治】咳嗽、气喘;颈项强痛;肩 背疼痛。 v【操作】斜刺0.50.8寸。不宜深刺。 7颧髎 v【定位】在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 v【主治】口眼歪斜,眼睑瞤动,面痛,齿痛 ,颊肿。 v【操作】直刺0.30.5寸。 8听宫 v【定位】在耳屏前,下 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 口时呈凹陷处。 v【主治】耳聋,耳鸣 ,聤耳;牙关不利, 齿痛。 v【操作】张口,

20、直刺 1.01.5寸。 v 1睛明 v定位:目内眦上方0.1寸,当眶骨内缘凹陷处。 v主治:目赤肿痛,迎风流泪,视物不清,近视等各种目疾。 v操作:嘱患者闭目,医者左手轻推眼球向外固定,右手缓慢 进针,沿眼眶缘直刺0.5寸,不提插行针,出针按压针孔1 2分钟,以防出血;禁灸。 v 2攒竹 v定位:眉头凹陷处,即目内眦角直上,当眶上切迹处。 v主治:眉棱骨痛,口眼歪斜,迎风流泪,视物不清,目赤肿 痛,面肌痉挛等。 v操作:平刺0.50.8寸;不宜灸。 (七)足太阳膀胱经 (七)足太阳膀胱经 v3肺俞 v定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v主治:咳嗽,气喘,胸闷,潮热盗汗,鼻塞,感冒。 v操作

21、:向脊柱侧斜刺0.50.8寸;可灸。 v 4心俞 v定位: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v主治:心悸,心痛,失眠,健忘,癫狂,癔病等。 v 操作:斜刺0.50.8寸;可灸。 v 5肝俞 v定位: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v主治:肝胆疾病,胁痛,鼻衄,目赤,视物不明,眩晕,癫狂,痫 证,腰背痛等。 v操作:向脊柱侧斜刺0.50.8寸;可灸。 v 6脾俞 v定位: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v主治:腹胀,腹泻,痢疾,呕吐,胃痛,水肿,背痛,黄疸等。 v操作:向脊柱侧斜刺0.51寸;可灸。 (七)足太阳膀胱经 v7肾俞 v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v主治:腰痛,阳痿,遗尿,

22、遗精,月经不调,耳聋,耳鸣,肾虚气喘等 。 v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v8.委中 v定位:腘窝横纹中央股二头肌腱与半肌腱的中间。 v主治:腰背痛,半身不遂,吐泻,小便不利,遗尿,丹毒等。 v操作:直刺11.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腘静脉放血;可灸。 v9.承山 v定位:在腓肠肌肌腹下,用力伸足,当肌腹下出现“人”字凹陷处。 v主治:腰背痛,霍乱转筋,下肢瘫痪,腹痛便秘,痔疮等。 v操作:直刺12寸;可灸。 (七)足太阳膀胱经 v10昆仑 v定位: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v主治:头痛,项强,目眩,足跟痛,难产,癫痫等。 v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v11申脉 v定位:外踝高点直下方凹陷

23、中。 v主治:失眠,癫狂,痫证,头痛,目眩,腰腿痛等。 v操作:直刺0.30.5寸;可灸。 v12至阴 v定位:足小趾末节外侧,趾甲角旁0.1寸。 v主治:胎位不正,难产,胞衣不下,头痛,鼻塞,鼻衄。 v操作:浅刺0.1寸;胎位不正用灸法。 (八)足少阴肾经 v1涌泉 v定位:足底(去趾)前1/3,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 v主治:头痛,头晕,昏厥,小便不利,大便难,失音,小儿惊风,癫 痫等。为急救穴之一。 v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v2太溪 v定位:内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v主治:咽喉痛,齿痛,耳聋,耳鸣,眩晕,失眠,遗精,阳痿,咳喘 ,消渴,月经不调,腰痛,足跟痛。 v操作:直刺0.5

24、1寸;可灸。 v3照海 v定位: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v主治:小便频数,尿闭,月经不调,子宫脱垂,失眠,咽喉肿痛,癫 痫。 v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v 4复溜 v定位:太溪穴直上2寸,跟腱的前缘取穴。 v主治:腹胀,水肿,泄泻,下肢痿痹,身热无汗,盗汗等。 v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九)手厥阴心包经 v(九)手厥阴心包经 v1曲泽 v定位: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 v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热病,肘臂挛痛等。 v操作:直刺0.51寸,或点刺出血。 v2间使 v定位:内关穴上1寸,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 v主治:心痛,心悸,失眠,胸痛,胃痛,热病,呕吐,癫 狂,疟

25、疾,臂痛。 v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v3内关 v定位: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v主治:心痛,心悸,胸闷,失眠,胸痛,胃痛,呃逆,呕 吐,上肢痹痛,瘫痪等。 v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十)手少阳三焦经 v1中渚 v定位:在手背第四、五掌指关节后凹陷中 。 v主治:耳鸣,耳聋,头痛,喉痹,热病,手指屈伸不利 ,肩背部疼痛等。 v操作:直刺0.30.5寸;可灸。 v2外关 v定位: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v主治:偏头痛,热病,耳鸣耳聋,胸胁痛,落枕,肘臂 屈伸不利等。 v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v3支沟 v定位:在前臂背侧,腕背横纹上3寸,桡骨与尺

26、骨之间 。 v主治:耳鸣,耳聋,暴喑,胸胁痛,瘰疬,热病,便秘 等。 v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十)手少阳三焦经 v4肩髎 v定位:在肩部,肩髃后方,前臂外展时肩峰后下方凹陷中。 v主治:肩臂挛痛不遂,上肢痿痹等。 v操作:向肩关节直刺11.5寸;可灸。 v5翳风 v定位: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中 。 v主治:耳鸣,耳聋,面瘫,腮腺炎,齿痛,扁桃体炎,瘰疬等。 v操作:直刺0.51.2寸;可灸。 v6丝竹空 v定位:眉毛外端凹陷中。 v主治:痛,目赤肿痛,齿痛,癫狂痫等。 v操作:刺0.51寸。 (十一)足少阳胆经 v1听会 v定位:当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状 突的后缘

27、,张口有凹陷处。 v主治:耳聋,耳鸣,面痛,齿痛等。 v操作:张口,直刺0.51寸;可灸。 v 2阳白 v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上,眉上1寸处。 v主治:头痛,目眩,目痛,视物模糊,面 瘫等。 v操作:平刺0.30.5寸;可灸。 (十一)足少阳胆经 v3风池 v定位:在枕骨之下,当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 处 。 v主治:感冒,头痛,眩晕,耳病,颈项强痛,目赤肿痛,鼻 渊,热病等。 v操作:针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斜刺0.81.2寸,或平刺透风 府穴,深部为延髓,必须严格掌握针刺角度与深度;可灸。 v4环跳 v定位: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 1/3与中1/3交点处 。

28、v主治:腰腿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风疹等。 v操作:直刺23寸;可灸。 (十一)足少阳胆经 v5阳陵泉 v定位: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 v主治:胁痛,口苦,黄疸,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脚气,小儿惊风等。 v操作:直刺11.5寸;可灸。 v 6悬钟 v定位: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前缘处 。 v主治:胸胁胀痛,颈项强痛,咽喉肿痛,半身不遂,膝及踝关节疼痛,脚气。 v操作:直刺0.81寸;可灸。 v7足临泣 v定位:足背第四、五跖骨结合部前方,小趾伸肌腱外侧凹陷处。 v主治:目赤肿痛,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瘰疬,足背肿痛等。 v操作:直刺0.30.5寸;可灸。 v8足窍阴 v定位:第四趾外侧,趾甲角旁

29、0.1寸。 v主治:头痛,失眠,目赤,耳聋,耳鸣,咽喉肿痛,热病,月经不调等。 v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十二)足厥阴肝经 v1太冲 v定位:在足背第一、二 跖骨结合 部前方的凹陷处。 v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 胁肋痛,癫痫,小儿惊风,月经 不调,痛经,崩漏,黄疸,下肢 痿痹,足背肿痛。 v操作:直刺0.50.8寸;可灸。 (十二)足厥阴肝经 v2曲泉 v定位:屈膝,当膝关节内侧横纹头上方凹陷处。 v主治:膝痛,小便不利,遗精,月经不调,子宫脱垂,阴痒 ,带下,疝气。 v操作:直刺11.5寸;可灸。 v3期门 v定位: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v主治:胸

30、胁疼痛、胀满,呕吐,乳痈。 v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直刺、深刺,以免伤及 内脏;可灸。 (十三)督脉 1至阳 v定位:后正中线上,第七腰椎棘突下凹陷 中。 v主治:黄疸,咳喘,脊强,背痛,胸胁胀 满等。 v操作:向上微斜刺0.51寸;可灸。 2腰阳关 v定位:后正中线上,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 中。 v主治:腰骶痛,下肢痿痹,月经不调,阳 痿,遗精,带下等。 v操作: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十三)督脉 v 3命门 v定位: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 v主治:腰痛,腹泻,月经不调,阳痿,遗精,带下,手足逆冷等。 v操作: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v4大椎 v定位:后正

31、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v主治:感冒,热病,疟疾,骨蒸盗汗,咳喘,神志病,癫痫,项背疼痛。 v操作:向上斜刺0.50.8寸;可灸。 v 5百会 v定位:头正中线上,后发际直上7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v主治:头痛,头晕,中风不语,失眠,健忘,泄泻,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 v操作:平刺0.50.8寸;升阳益气用灸法。 v6水沟 v定位:人中沟上1/3处与中1/3交点处。 v主治:晕厥,昏迷,癫痫,小儿惊风,口角歪斜,急性腰扭伤等。为急救穴之一。 v操作:向上斜刺0.30.5寸,或用指甲按掐。 (十四)任脉 v1中极 v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中下4寸处。 v主治:月经不调,痛经,阳痿,

32、带下,遗尿, 小便频数,尿闭, 疝气,遗精,阴挺,不孕等 。 v操作:直刺0.51寸;可灸。孕妇慎用。 v2关元 v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v主治:遗尿,小便不利,泄泻,脱肛,疝气, 遗精,月经不调,痛经,阳痿,带下,不孕, 虚弱羸瘦等。此穴有强壮固本之效,为保健要 穴。 v操作:直刺11.5寸;可灸。孕妇慎用。 (十四)任脉 v3气海 v定位: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v主治:腹痛,泄泻,便秘,遗尿,疝气,虚脱,月经不调,痛经,阳痿 ,带下,不孕,身体羸瘦。此穴有强壮固本之效,为保健要穴。 v操作:直刺11.5寸;可灸。孕妇慎用。 v4神阙 v定位:在脐窝正中处。 v主治:腹痛,

33、泄泻,痢疾,脱肛,虚脱等。 v操作:禁针,多用艾炷隔盐灸或艾条灸。 v5中脘 v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 v主治:胃痛,腹胀,泄泻,胃下垂,呕吐,黄疸,癫狂,神经衰弱等。 v操作:直刺11.5寸;可灸。 (十四)任脉 v6膻中 v定位:胸骨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当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v主治:咳喘,胸闷,胸痛,心悸,乳少,呕吐,噎膈。 v操作:平刺0.30.5寸;可灸。 v7天突 v定位:胸骨上窝中央。 v主治:胸痛,咳嗽,气喘,暴喑,咽喉肿痛,梅核气,噎膈。 v操作:先直刺0.2寸,然后将针尖转向下方,紧靠胸骨后方,刺入11.5 寸;可灸。 v8承浆 v定位:在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34、 v主治:口歪,齿痛,暴喑,流涎,癫狂等。 v操作:斜刺0.30.5寸;可灸。 六、常用经外奇穴 v1 四神聪 v定位:在头顶部,百会穴前后 左右各1寸,共四穴。 v主治:头痛,眩晕,失眠,健 忘,癫狂、痫证,偏瘫等。 v操作:平刺0.50.8寸;可灸 。 v2太阳 v定位:眉梢与目外眦之间, 向后约一横指凹陷处。 v主治:偏正头痛,面痛,目 疾,口眼歪斜,牙痛等。 v操作:直刺或斜刺0.30.5寸 ,或点刺出血。 v3安眠 v定位:在项部,翳风穴与风池穴连线的中点 。 v主治:头痛,头晕,失眠, 心悸,癫狂等。 v操作:直刺0.50.8寸;可灸。 v4定喘 v定位:第七颈椎棘突下,旁 开0.

35、5寸处。 v主治:咳嗽,哮喘,肩背痛 等。 v操作:直刺或略向内斜刺 0.51寸;可灸。 v5夹脊 v定位: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旁开0.5 寸。 v主治:胸、腹、腰、背部疾患;和相应的脏 腑病症。 v操作:斜刺0.30.5寸,或用皮肤针叩刺; 可灸。 v6四缝 v定位:在第二至第五指的掌 面,近掌指关节的横纹中点 处,一手四穴,共8穴。 v主治:小儿疳积,惊风,百 日咳,发热。 v操作:点刺出血,或挤出少 许黄白色粘液。 v7八邪 v定位:手背向上,在第一、二,二 、三,三、四,四、五掌骨小头之 间,指掌关节后约0.5寸处(一手 四穴,两手共八穴)。 v主治:手背红肿,手指发麻,拘挛 。

36、 v操作:直刺0.50.8寸。 v8十宣 v定位:在手十指尖端,距指 甲游离缘0.1寸(图3-25)。 v主治:昏迷,癫狂,高热, 咽喉肿痛。 v操作:浅刺0.10.2寸,或 点刺出血。 v9胆囊 v定位:小腿外侧上部,腓骨 小头前下方凹陷处(阳陵泉 )直下2寸。 v主治:急性胆囊炎,胆道蛔 虫症,胆结石,下肢痿痹等 。 v操作:直刺12寸;可灸。 v10阑尾 v定位:小腿前侧上部,犊鼻 穴下5寸,胫骨前缘旁开一 横指。 v主治:急性阑尾炎,消化不 良,下肢痿痹。 v操作:直刺0.52寸;可灸 。 v11印堂 v定位:两眉头之间。 v主治:头痛,鼻疾患,抽搐等 。 v操作:向下沿皮刺0.30.

37、5寸 。 v12鱼腰 v定位:在眉毛的中间,目正视,直对黑眼珠 正中。 v主治:眼病。 v操作:沿皮向左右各刺1寸。 v13金津、玉液 v定位:舌尖向上翻卷,上下门牙夹 住舌头,在舌下两边的紫脉上,左 边一穴叫金津;右边一穴叫玉液。 v主治:舌强失语,舌肿,口疮,喉 痹,消渴,呕吐,腹泻等。 v操作:舌尖舔着上腭,在舌根部静 脉上,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v14腰痛点 v定位:手背,指总伸肌腱的 两侧,脘横纹下1寸处,一手 两穴。 v主治:急性腰扭伤。 v操作:由两侧向肘中斜刺0.5 0.8寸。 小 结 v经络系统主要由经脉系统、络脉系统和连属部分三 方面组成,具有运行气血,濡养全身,内外联络,

38、沟通人体,以及感应传导和调节功能等生理作用。 经络系统有一定的循行分布规律,其中尤以十四经 脉更为明显,腧穴的分布也主要集中在十四经脉。 v腧穴是针灸取穴的刺激点,腧穴分为十四经穴、经 外奇穴和阿是穴三类。针刺腧穴,可以起到防病保 健和医疗效应。针刺治疗时,应掌握常用腧穴的定 位方法、主治病证、针刺方法与深度等。 目标检测题 v经络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有哪些生理功能 ? v简述十二正经的名称及走向与交接规律。 v试述腧穴的分类和作用。 v何谓体表标志定位法?常用的骨度分寸定位 法有哪些? 目标检测题 v说出常用腧穴尺泽、列缺、合谷、曲池、天 枢、足三里、三阴交、关元、内关、环跳、 百会、中脘等

39、腧穴的定位、主治和操作。 v详述风池、大椎、中极穴针刺操作的注意事 项。 第 4 章 病因病机 v学习目标 v说出六淫与七情的基本概念和致病特点。 v描述痰饮、瘀血的形成与致病特点; v记住饮食、劳逸、外伤、结石、虫兽等的致病特点 。 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主要是 以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对症状 、体征的分析来推求病因。 “审证求因 ”“天人相应” 破坏人体自身相对平衡状态而 引发疾病的原因。 外感因素 七 情 饮 食 劳 逸 病 因 六 淫 疫 疠 痰饮 瘀血 结石 内伤因素病理产物其他因素 外伤 兽伤 医源 六气是指风、寒、暑、湿、燥、火 这六种自然界正常的气候变化 一、六淫 (淫:太过浸淫不正

40、常) 寒寒暑湿 火 燥 风 六淫:六气变化与体质差异所形成的 一类外感性致病因素。 六 气 太过 不及 急骤变化 导致人体发病 六 淫 六淫致病共同特点: 1.外感性: 多从肌表、口鼻侵入人体。 2.季节性: 例夏多暑病,秋多燥病等。 3.地域性: 西北高原地区多寒病、燥病, 东南沿海地区多湿病、温热病。 4.相兼性:六淫邪气可单独致病,又可兼挟 致病。风热感冒,湿热泄泻。 5.转化性:六淫邪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风为百病之长 3.风性主动 一、风( (冬季主气冬季主气 ) ) 2.风善行而数变。 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3.寒主收引 (收缩、牵引) 2.

41、寒性凝滞 (凝结、阻滞) 寒邪寒邪 ( (冬季主气冬季主气) )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二、二、 三:暑邪( (冬季主气冬季主气) )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2.暑性升散,易耗气伤津。 3.暑多挟湿。 四、湿邪 长夏主气 (大暑白露) 3.湿性粘滞(粘腻、停滞) 1.湿为阴邪,易阻气机、伤阳气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2.湿性重浊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五五: :燥邪燥邪 ( (冬季主气冬季主气) ) 温燥(初秋,燥与热结) 凉燥(深秋,寒与燥结) 2.燥易伤肺 3.火易生风动血 2.火易扰心神 六: (热、温)邪 1.为火阳邪,其性炎上 4.火易耗气伤津 5.火易致肿疡 1程度来分:

42、渐进、渐强。 2病气来分:温、热属外淫。 火则内生。 3以正气而言:火是人体正气之一, 藏于脏腑,具有温煦、生化功能。 温、热、火 阳盛、邪郁化火而成 例:五志化火,阴虚生热 津亏阴虚而成。例肺燥、肠燥 内生“五邪” 内风 内寒 内湿 内燥 内火 (暑无内生) 阳气亢逆变动而成。例:肝阳化风 阳虚温煦不足而成。 例:心阳虚、肾阳虚衰 脾失健运而成。例:痰饮内停,水肿 二、 疫疠 致病特点:急、强、似 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温疫、戾气 ) 疫:“民皆疾也”传染的意思 疠:天地间一种不正常之气 3. 劳逸 过劳: 劳 力、劳 神、房劳 。 过逸: 久卧伤气 久坐伤肉 1.七情 伤及脏腑 影响气

43、机 影响病情变化 2.饮食 不节 不洁 偏嗜 二、内伤致病因素 七情: 人的喜、怒、忧、思、悲、恐 、惊七种正常情志活动。 二、内伤致病因素 致病特点:1直接伤及脏腑 2影响脏腑气机 3影响病情 喜(喜伤心)则气缓 1气机涣散不能收持 2神气涣散而不藏 怒(怒伤肝)则气上 1疏泄失常上逆 2肝不藏血而出血 思(思伤脾)则气结 恐(恐伤肾)则气下 惊(惊伤心)则气乱 悲(悲伤肺)则气消 忧(忧伤肺)则气郁 外伤、虫兽伤、医源性因素 1痰饮: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 2瘀血: 体内有血液停滞 3结石:体内形成的沙石样物 三、其它致病因素 四、病理产物性致病因素 痰饮 体内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44、质地稠厚者为“痰” ,清稀者为“饮” 。 有形之痰:视可见、听有声、触可及 无形之痰:有痰饮的特殊症状和体征 但又看不到排出实质性痰浊或饮液。 一、形成 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导致 肺脾肾三焦功能失调形成的病理产物 痰饮 二、致病特点 1阻滞经脉气血运行 2阻遏脏腑气机升降 3影响机体水液代谢 4易于上扰蒙蔽神明 三、诊断 临床病证结合舌苔滑腻,脉滑或弦, 形体胖瘦等综合分析,作出诊断。 已经失去其本身生理功能的血液凝 聚在机体某部而形成的一种病理产物。 瘀血 一、形成 1气虚、气滞、寒凝、热结致血行不畅。 “血行失度” 2外伤、气虚、血热迫血离开经脉。 “离经之血” 瘀血 二、致病特点

45、 1疼痛 2肿块 3出血 4瘀斑 5紫绀 三、诊断要点 致病特点+ 舌质紫暗、 脉细涩、沉 弦或结代。 一、邪正斗争 1.邪正斗争与人体发病(发生) 2.邪正斗争与虚实变化(变化) 3.邪正与疾病转归(结果) A、正不胜邪,病势恶化 B、邪不胜正,病势好转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1.正气: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和抗病康复的能力。 包括人体禀赋充盛,体质健壮,脏腑组织器 官、经络及气、血、津液、精等功能活动的 健全,是人体各种生理机能的总称。 人体的禀赋强弱,体质类型不同,其正气盛衰 的情况就不同,发病情况有所差异, 病理及转归也不一样。 2.邪气: 泛指各种

46、致病因素。 虚:是以人体正气不足为矛盾的主要方面 的病理反应。有先天、后天之分。虚的病理 特点表现为正气对于邪气的斗争无力,病症 反应不足,不论其邪气盛衰如何,概属于虚 。 实: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的主要方面的病 理反应。虽然邪气亢盛但正气并未虚衰。“ 邪正俱盛”所形成斗争激烈,病症有余的病 理特点。 病入里、病重病愈、邪有出路 正胜邪负 邪胜正负 病势变化、疾病转归: 表邪入里正虚邪盛 、失治、误治 、 直中等原因 里邪出表正复邪衰驱邪外出 二、阴阳失调 疾病过程中阴阳失去相对的协调与 平衡的病理状态。 阴或阳单方面的量绝对超过正常限度, 从而引起寒热壅盛反映的一种病理概括。包 括阳偏盛(机能亢进、热量过剩)的阳胜则热 和阴偏盛(机能障碍或减退,产热不足,病 理代谢产物积聚)的阴胜则寒。 1阴阳偏盛 阳偏衰是指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阴 ,阴相对亢盛的虚寒证候 ,所谓阳虚则 寒;阴偏衰是指机体阴液不足及滋润、宁 静功能减退而阳气相对亢盛的虚热证候, 所谓阴虚则寒。疾病过程中,寒热属性随 病体阴阳消长盛衰变化而变化。 2阴阳偏衰 二、阴阳失调 指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影响到 了另一方形成了阴阳两虚的病理 状态。 3阴阳互损 二、阴阳失调 肺失宣肃-鼻塞喷嚏胸闷咳喘 三、升降失常 脾胃失和-头晕腹泻呕恶呃逆 肝气上逆-头痛头胀面红目赤 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