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27章肝炎病毒--精品PPT课件-文档资料.ppt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96138 上传时间:2019-01-20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1.6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第27章肝炎病毒--精品PPT课件-文档资料.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2018年第27章肝炎病毒--精品PPT课件-文档资料.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2018年第27章肝炎病毒--精品PPT课件-文档资料.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2018年第27章肝炎病毒--精品PPT课件-文档资料.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2018年第27章肝炎病毒--精品PPT课件-文档资料.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第27章肝炎病毒--精品PPT课件-文档资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第27章肝炎病毒--精品PPT课件-文档资料.ppt(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学习要求 1)掌握甲型肝炎病毒的形态结构、致病性与免疫性 、防治原则。 2)掌握乙型肝炎病毒的形态结构、基因结构、抗原 组成、抗抵力;致病性(传染源与传播途经,致病机理 )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乙肝抗原抗体系统检 测在临床上的意义);防治原则。 3)熟悉HCV、HDV和HEV的致病性。 4) 了解其他内容。 概 述 v是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病毒性肝炎在我国各类 传染病中发病率最高,我国乙肝病毒感染者逾1.2亿 10%,乙型肝炎患者近3千万,每年近 30万 人死于 肝炎或肝癌 v已知的肝炎病毒:甲、乙、丙、丁、戊、己、庚型 肝炎病毒 v甲型、戊型由消化道传播,引起急性肝炎,病毒消 灭型的

2、感染,不转为慢性肝炎或慢性携带者。 v乙型、丙型主要由输血、血制品或注射器污染而传 播,除引起急性肝炎外,可致慢性肝炎,并与肝硬 化及肝癌相关。 v丁型为一种缺陷病毒,必须在HBV辅助下才能复制 ,所以传播途径与HBV相同。 Anti-HAV PrevalenceAnti-HAV Prevalence High Intermediate Low Very Low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HAV infection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一、生物学形状 v属肠道病毒72型 v形态:呈球形 v结构:直径27-32nm,单 股正链RNA,二十面体 产体对称,无包膜 HA

3、V病毒结构 抵抗力:抵抗力强,对乙 醚 、酸、热等较稳定。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v传染源:病人或隐性感染者; v传染方式:粪口途径 v致病机制: 在肝细胞内增殖,直接造成肝细胞损伤, 免疫病理作用也导致肝细胞损伤;引起急性肝炎。 v免疫性: HAV感染后,刺激机体产生抗HAV IgM 和IgG, 抗HAVIgG对再感染具有免疫力。 HAV体内过程 三、微生物学检查 v形态学检查:免疫电镜检测病毒颗粒 v抗原或抗体检查: u检测抗HAVIgM是确诊甲型肝炎的依据 u检测抗HAVIgG主要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u方法:ELISA法和放射免疫测定 甲型肝炎病程 四、防治原则 v一般性预防:加强饮水和食品

4、的卫生监督管理 v特异性预防:接种甲型肝炎病毒减毒活疫苗 v紧急预防:肌肉注射丙种球蛋白 第二节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的分布 一、生物学形状 (一)形态与结构 Dane颗粒 核心:双股不完全闭合的DNA 和DNA 聚合酶 内衣壳:20面立体对称 外衣壳:相当于病毒的包膜 Dane颗粒 小球形颗粒和管形颗粒 小球形颗粒直径为22nm,不含 DNA和DNA聚合酶,由过剩的外 衣壳组成。 管形颗粒直径为22nm, 长度100500nm不等,由 小球形颗粒串联而成。 (二)乙肝病毒的基因 v短链:为正链,长度 是长链的50100 v长链:为负链,含 HBV全部遗传信息 uS区:编码HBsAg和 前S

5、1抗原和前S2抗原 uC区:编码HBcAg和 HBeAg uP区:编码DNA 多聚 酶 uX区:编码HBxAg(可 能与肝癌发生有关) (三)乙肝病毒的复制 吸附、穿入肝细胞 脱 壳 转译外衣壳蛋白 转译内衣壳蛋白 前基 因组 复制子代核酸 组装 释放 乙肝病毒的复制 (四)HBV的抗原组成 1、表面抗原(HBsAg) v以三种不同形式存在于患者血清中; vHBsAg亚型的分布有明显地区差异,并与种族 有关; v血清HBsAg是感染HBV的重要标志; vHBsAg刺激机体产生的抗-HBs是中和抗体, 对机体有保护作用。 2、核心抗原(HBcAg) v存在于Dane颗粒中; v不易在血液中检出;

6、 v可在感染的肝细胞表面存在; v刺激机体产生抗-HBc(IgG、IgM); v血清抗-HBcIgM的检出,表明病毒在肝细 胞中复制。 3、e抗原(HBeAg) v存在于Dane颗粒中; v游离存在于血液中; v是病毒复制及强传染性的指标; v产生抗HBe,是预后良好的征象; v突变株可不产生HBeAg。 (五)抵抗力 v强 能耐受低温、紫外线、干燥和 一般消毒剂10010分钟、高压蒸 汽灭菌、0.5过氧 乙酸等能使 HBV灭活。 (一)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v传染源:乙肝病人、无症状病毒携带者 v传播途径:血液和血制品途径、母婴垂直传播、性 接触传播等途径; v临床表现: u 无症状携带者 u

7、急性乙肝 u 慢性乙肝 u 重症肝炎 肝外表现:发热、关节炎、肾小球肾炎、皮疹、血 管炎等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二)致病机制 v免疫病理损伤 u细胞免疫介导的免疫损伤:引起肝脏损伤,细胞 免疫应答的强弱程度决定肝细胞的损伤程度,而 出现不同的临床类型:急性肝炎、重症肝炎、慢性 肝炎、无症状携带者。 u免疫复合物性的免疫损伤:重症肝炎和肾小球肾 炎、关节炎等肝外损伤; u自身免疫反应的免疫损伤:肝细胞表面肝特异性 脂蛋白暴露,诱发自身抗体,直接或间接损伤肝 细胞; u病毒变异:逃逸免疫或出现重症肝炎。 HBV与原发性肝癌 v乙肝患者原发性肝癌发生率比对照高 v原发性肝癌患者有HBV感染标志者比

8、自然人群多 vHBV感染者比阴性者发生原发性肝癌的危险性高 217倍 vHBV可诱导土拨鼠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 u新生土拨鼠感染HBV三年后100%发生肝癌 u未感染鼠则无一只发生肝癌 v肝癌细胞DNA整合有HBV-DNA (三)免疫性 v抗-HBs:一般于感染后45月阳转,持续6个月或 数年,是保护性抗体。 v抗-HBc:一般于感染后35周阳转,无保护作用, IgM可作为急性乙肝的诊断指标,IgG是HBV既往感 染的指标。 v抗-HBe:一般在HBeAg消失时出现,是病情开始 恢复的征兆。 三、微生物学检查 vHBV抗原抗体系统的检测 vHBV五项指标(二对半) HBsAg、抗HBs HBeA

9、g、抗HBe 抗HBc 1、HBV抗原抗体检测的应用 v乙型肝炎的诊断 v判断传染性 v判断预后 v筛选献血员 v检测疫苗接种效果 v流行病学调查 乙肝病毒感染经过与免疫反应关系(隐性感染) HBsAg 抗HBs 抗HBc(IgG) 抗HBe HBeAg 0 3月 5月 8月 1年 5年 乙肝病毒感染经过与免疫反应关系(慢性持续性肝炎) HBsAg 抗HBc(IgG) 抗HBe 0 3月 1年 10年 20年 30年 HBeAg 2、HBV抗原抗体检测结果的临床分析 HBsAgHBeAg抗-HBs抗-HBe抗-HBc 结果分析 HB V感染或无症状携带 急慢性乙肝或无症状携带 急慢性乙肝(大三

10、阳) 趋于恢复(小三阳) 既往感染恢复期 既往感染恢复期 既往感染或“窗口期 ” 既往感染或接种过疫苗 四、防治原则 v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提高人群免疫力 v人工自动免疫: 疫苗(血源性、基因工程) v人工被动免疫: 高效价人血清球蛋白(HBIg),接种者: u医务人员或实验室工作人员 uHBsAg、HBe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 u发现已误用HBsAg阳性的血液或血制品者 u与HBsAg、HBeAg阳性者有密切性接触者 第三节 丙型肝炎病毒(HCV) v球形,有包膜,属RNA病毒 v传染源:病人、病毒携带者 v传播途径:输血、注射、性接触等 v引起丙型肝炎 v比乙型肝炎更易转为慢性 v病后

11、免疫力不牢固 vELISA法检测抗HCV抗体 第四节 丁型肝炎病毒(HDV) v 属缺陷病毒,由HBsAg构成其外壳 v 经输血等途径传播 v 只感染HBsAg阳性的人,我国丁肝感染率在1.6%-5%, 西南地区感染率高;患者可不定期隔离,或隔离至肝功能 正常,或HBsAg阴转。 v 与HBV协同或重叠感染 u1. 同步感染(coinfection) :与HBV同时或先后感染。 u2. 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 :在慢性HBV感染的基础上 发生HDV感染。在重叠感染中,HDV复制水平较高,极易 导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症状加重和慢性化,与肝硬化的发 生也密切相关。 第五节 戊型肝炎

12、病毒(HEV) v球形,无包膜,属RNA病毒 v传染源:病人,由胆汁经粪便排出体外 v传播途径:粪口途径 v对肝细胞的直接损伤及免疫病理作用 v多表现为急性戊型肝炎,极少转为慢性 v少数病情较重,孕妇感染死亡率高 小 结 v1)甲型肝炎病毒 u形态结构、致病性与免疫性、防治原则。 v2)乙型肝炎病毒 u生物学性状:形态结构、抗原组成、抗抵力; u致病性(传染源与传播途经,致病机理)与免疫性 ; u微生物学检查法(乙肝抗原抗体系统检测在临 床上的意义); u防治原则。 v3)HCV、HDV和HEV u传染源、传播途经与所致疾病。 病例 56岁,女性。因乏力10 d,尿赤3 d人院。10 d前出现

13、乏力、四 肢酸软、胃纳减退伴恶心,无呕吐和发热,3 d前尿液加深 如浓茶样。体格检查:精神委靡,皮肤和巩膜明显黄染。心 、肺(一),肝、脾肋下未及,肝区叩痛(+)。实验室检查: GPT 727 u,STB 477molL,HBsAg(+),HBeAg(+) ,抗-HBc(+),抗-HBcIgM(+),HBV DNA 2 37105copiesml。 v (1)试述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和致病机制。 v (2)HBV有哪些抗原抗体系统,各有哪些特点? v (3)请分析HBV抗原抗体检测结果与临床的关系。 (1)试述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和致病机制。 v 临床表现: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肝脏

14、炎症性 损害,是我国当前流行最广、危害最严重的一种传染病。其 潜伏期为45-180天,易感者通常在受感染后3个月左右发病 。临床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厌油、腹胀及 腹泻等,部分病人有发热、黄疸,约50患者起病隐匿,临 床症状多不典型甚至无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患者肝功能 异常,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DNA和DNAP 均为阳性。少数患者病程迁延或转为慢性,有的发展为肝硬 变甚至肝癌;还有个别病例病情发展迅猛,肝细胞大片坏死 ,成为重型肝炎;而相当一部分患者是无症状的乙肝病毒携 带者。 (1)试述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和致病机制。 v 致病机理:HBV感染人体后,其所引起

15、的肝脏和其他脏器病 变,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并非病毒本身所致,而是与人体 的免疫状态有一定的关系。HBV 进入人体后,侵袭肝细胞, 在其中复制繁殖,然后从肝细胞中逸出,并不引起肝细胞的损 害,但在肝细胞膜表面上形成特异性的病毒抗原。从肝细胞逸 出的病毒进入血循环后,刺激免疫系统,产生致敏T淋巴细胞 (细胞免疫)和特异性抗体(体液免疫)。 u细胞免疫介导的免疫损伤:细胞免疫应答的强弱程度决定肝细 胞的损伤程度。免疫反应强力的患者可能发生急性重症肝炎; 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HBV后易演变成慢性肝炎或携带 者;免疫功能正常且侵及肝细胞的病毒量较多时,临床表现多 为一般的急性黄疸型肝炎。 u免疫

16、复合物性的免疫损伤:重症肝炎和肾小球肾炎、关节炎等 肝外损伤; u自身免疫反应的免疫损伤:肝细胞表面肝特异性脂蛋白暴露, 诱发自身抗体,直接或间接损伤肝细胞; u病毒变异:逃逸免疫或出现重症肝炎。 (2)HBV有哪些抗原抗体系统,各有哪些特点? HBV的抗原抗体系统包括有:HBsAg与抗-HBs、HBcAg与抗- HBc、HBeAg与抗-HBe v HBsAg:存在于大球形颗粒、小球形颗粒和管形颗粒的外衣 壳中,见于急性、慢性或携带者,是HBV感染的主要标志; HBsAg具有很强的抗原性,可刺激机体产生抗-HBs。 v 抗-HBs:为特异性中和抗体,见于恢复期、既往感染者或接 种疫苗后,表示对

17、HBV有免疫力 v HBcAg:存在于Dane颗粒的内衣壳中,只存在于肝细胞核 内,一般血清学方法检测不到,但抗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 生抗HBc。 v 抗HBc:无中和作用,高效价抗HBc-IgM提示病毒在体内复 制增殖,血液具有传染性。 v HBeAg:存在于血中可溶性抗原,其消长与病毒体及DNA 多聚酶的消长基本一致,是病毒复制和血清有传染性的标志 ,HBeAg刺激机体产生抗-HBe。 v 抗-HBe:对HBV的感染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病毒在肝细 胞内复制减弱,传染性降低、预后好的征象。 (3)请分析HBV抗原抗体检测结果与临床的关系 。 v该病人HBV抗原抗体检测结果为HBsAg(+), HBeAg(+),抗-HBc(+),抗-HBcIgM(+),为“大三 阳”,急性乙型肝炎,病毒在肝细胞内复制,传染性 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