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2017111002142.doc

上传人:无敌斩 文档编号:1897770 上传时间:2019-01-2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201711100214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201711100214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201711100214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201711100214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2017111002142.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 史 试 卷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2分)1.“夏朝设秩宗,商朝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反映出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 C. 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 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2曹兵武在分封制度与华夏传统的普世化中指出:“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这里主要强调()A分封制扩大西周文化的作用B分封制巩固西周统治的作用C分封

2、制推动中原文明的传播 D分封制阻碍了中华民族融合3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特点是()A中央集权 B家国一体C天下为公 D官僚政治4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不断有幼童、白痴和昏庸之徒登上皇位,“在君主所拥有的制度化权力与实际的政治能力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或不对称问题”。究其渊源,这一现象的出现源自于()A分封制 B宗法制C郡县制 D中央集权制5传说古代先王在阴历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嬴政出生于一月,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又因“正”

3、字的读音与他的名字同音,就下令把“正月”读作“征月”。材料体现了()A中央集权的建立和加强B历法是为封建政府服务的C向社会宣扬君权神授观 D封建皇权至高无上6历史记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郡县,封泰山,禅梁父,刻石颂秦德。颂词称“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云云。秦始皇封禅的最主要的目的是A刻石颂德,流芳百世B齐鲁未稳,借机加强对其控制C给皇权披上神圣外衣,以示皇权至上D祈求上天保佑国泰民安7.晚清七十年载:“四千年来我民族之社会政治形态之发展,第一次转型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这次转型()A.摧毁了宗

4、法观念B.发展了分封制度C.确立了专制政体D.创立了科举制度8据史书记载:西汉文帝曾问右丞相周勃:“全国一年判案多少起?收支多少钱粮?”周勃惶恐不能答。左丞相陈平辩解说,这些都不是丞相的事情,“使公卿大夫,主管具体事务的官员都尽到自己的职责,才是丞相之责”。这里所强调的是,丞相拥有A审议决策之权B监察百官之职C上传下达之责D专司行政之事9.汉武帝时,政府明文规定:地处京畿的河东、河内、河南三郡文武长官不得由王室成员担任。其意图是 A预防地方官员结党营私 B加强国都的军事防御C废除贵族血缘政治 D防止宗室势力威胁皇权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唐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的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

5、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名义行相权,参与朝政。其目的是()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11. 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学家萧功秦指出:“中国传统社会在平民与精英之间以及在社会精英的三大主要阶层(地主士绅和官僚)之间,形成周而复始的循环与对流。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周而复始的循环与对流”的主要因素是A卖官鬻爵 B土地自由买卖C科举取士 D农民起义改朝换代12史学家钱穆在论及唐代的科举时说:“唐代门第势力正盛,在那时推行考试,应考的还是有许多是门第子弟。门第子弟在家庭中有家教熏染,并已早懂得许多政治掌故,一旦从政,比较有办法。如是积渐到

6、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他们除却留心应考的科目,专心在文选诗赋,或是经籍记诵外,国家并未对他们有所谓教育。门第教训也没有了,政治传统更是茫然无知。“钱穆认为唐代的科举制( )A摧毁了门阀政治 B扩大了政权基础C促进了社会公平 D与人才培养脱节13. 白钢在中国政治史中说,唐代的科举制采用了“行卷制”,主考官除详阅试卷外,有权参考举子平日的作品和才誉决定录取结果。宋代的科举制实行“糊名制”,将考生所填写的姓名籍贯等一切资料信息全部密封,使主考官和阅卷官无法得知每张卷子是谁的。下列对于唐宋科举制变化的理解,正确的是 A唐代行卷制注重考生平日作品, 带有主观性,是不可取的

7、B宋代的糊名制杜绝了请托造假等科场舞弊现象C反映了科举制在人才选拔程序上的进一步僵化D反应了对官吏选拔制度的公正性 的不断的探索14.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另一条老规矩是,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A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 B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C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 D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15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

8、度越来越弱 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16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完备,但效能有限,其根本原因是( ) A.监察官员素质低下 B.政治腐败 C.监察机构自身腐败 D.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的17.元代以前中国主要根据山川地形来划分行政区,从元代开始则任意把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行政区。这表明 A民族文化影响制度 B 中央强化地方管理 C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D元代地方势力强大18.史学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

9、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19.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天问大臣:“天下谁人最快活?”有人说:金榜提名者快活。有人说:功成名就者快活。朱元璋听了都不以为然,当听到一位叫万钢的大臣回答说畏法度者快活时,却极为赞赏地点点头,随后对其委以重任。朱元璋赞赏万钢并对其委以重任的原因是A、其他大臣的回答自相矛盾 B、万钢的回答强调了对专制统治的服从C、万钢的回答揭示了快乐的源泉 D、其他大臣的回答背离了主题20中国古代专制皇权不断加强,中枢权力体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汉武帝时建立“中朝”决

10、策机构,废除了秦以来的“三公九卿”制B唐朝由中书省起草诏令,直接传递给尚书省具体执行C宋朝时设枢密院和三司,分割宰相的军权和财政权D明太祖时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21清末御史张瑞荫的一份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这说明军机处( )A树立了官场廉政之风B强化了君主专制C削弱了内阁的权力D扩大了统治基础22.清政府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其中“改土归流”是指( )A、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进行管理 B、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纳入清朝版图C、少数民族事务归属

11、理藩院掌管 D、由中央政府派遣官员直接统治23. 明朝的内阁距离皇帝寝宫1 0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50米。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宫的这一过程,从本质上体现了 A皇宫建筑布局愈益合理 B政府行政效能不断提高 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24. 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中提到:“当(英)舰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马乌勇(炮台时),(珠)江两岸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军队与我军(英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这一奇怪现象突出说明A清政府已经失去人民支持 B中国国内阶级矛盾尖锐C民众对世界形势一无所知 D中国人民族意识的淡

12、薄2518401842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以一个南京条约的签署告终。而那些战争的当事人是怎样看待这场战争的结果的呢?据史料记载:清政府极力的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从历史的角度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清政府对鸦片战争影响的实际反思有限B清政府理性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影响C清政府逐渐放弃天朝上国的思维D清政府想尽量保持自己的颜面26南京条约第五条规定:“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这一规定( )A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B事实上宣告了闭关政策的破产C便利了列强控制中国海关D有利于广州成

13、为全国贸易中心27南京条约签订后,由于不了解国际惯例,中国进出口实行同一税率。之后,清政府在改订关税税率的谈判中,坚持要求“进口税重,出口税轻”。直到1902年,中外商约谈判,进口税由5%增至125%。对材料的正确解读是A清政府提高进口税是为保护民族工业B进出口实行同一税率属于国际惯例C清政府降低出口税是为抵制外资侵略D改订税率后清政府掌握关税主动权28.新疆有一座晚清名臣的祠堂,悬挂一副楹联:“提挈自东西十年戎马书生老;指挥定中外万里寒鸦相国寺。”它颂扬的是() A.曾国藩B.左宗棠C.李鸿章D.张之洞291894年8月1日,清政府颁发上谕对日本宣战,说是日本有了一系列“不遵条约,不守公法”

14、的挑衅举动,中国忍无可忍才付诸武力,对日开战。同一天,日本天皇也下诏对中国宣战,称中国首先破坏了东亚和平,所以日本挥拳出手,要求臣民竭尽全力对中国作战,不过十分显眼地也加了一个前提,即要求上述的举动“不违反国际公法”。该材料表明甲午战争时期,中日两国( )A都用国际公法来规范自己的行为B都是正当的维护国家利益C试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D都以维护东亚地区的和平为己任30.某条约规定:“(一)从湖北省宜昌溯长江以至四川省重庆府。(二)从上海驶进吴淞口沿江及运河以至苏州府、杭州府。”“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据此判断该条约是()A.南

15、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31在某次战争之后,列强欣喜若狂,声称“第二次发现了中国”。英国一家报纸评论道:“中国为东方一团大物,势已动摇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这次战争是()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中日甲午战争32.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主要体现在A列强强迫清政府承担巨额赔款 B列强势力开始进入中国腹地C列强从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D列强开始争夺在华路矿权33.“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鸱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这是近代爱国诗人邱逢甲的一首诗,它充分表达了作者()A.对清政

16、府割台的强烈不满B.对宰相擅权割地的谴责C.对收回祖国河山充满信心D.对人民反抗斗争的歌颂34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我也是义和团一文中提出:“外国人不需要中国人,中国人也不需要外国人,在这一点上,我任何时候都是和义和团站在一起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美国也发生了义和团运动 B西方与中国应彼此隔绝,互不往来C中美两国义和团立场一致 D义和团抗击西方侵略是正义的35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以上材料说明孙中山对于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 ()A否定其排外主

17、义B赞扬其反侵略精神C既有赞扬又有否定 D全面赞扬与肯定36.列强始终未能把中国沦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军民的抵抗斗争 B、列强之间的矛盾C、世界友好国家的支持 D、中国政府的独立政策37布政使一职始创于北宋赵匡胤统治时期,是为了分拆节度使的财政大权,以此削弱割据势力。此制一直延续到清朝。l853年湖南巡抚骆秉章在长沙开设厘局(税务机关),“以亲信裕麟总之,藩司(布政使)列衔画行,莫能问其数。”布政使被督抚“一脚踢开”意味着A清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削弱 B清朝地方财政脱离中央C现代财政制度的正式建立 D地方权力制衡制度的建立3819世纪晚期,一份西方国家的外交文件中提道:“中国现行之关税,对

18、于一切所谓势力范围内之口岸装卸之一切货物,无论属何国,均为适用。”这段话的真实含义是()A维护中国的关税统一B反对划分势力范围C提出协定关税制度D要求“门户开放、机会均等”39.一位西方历史学家曾在评价晚清时期的中国时说:到了这个时候,“它(中国)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低到只是保持了独立主权国家的极少的属性的地步。”以下各项最符合这一判断的是A.1842年南京条约的签订C.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C.甲午战争之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40.近代史前期,面对列强发动的一次次侵华战争,中国军民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顽强抵抗,但最终均告失败。其根本原

19、因在于()A.西方列强船坚炮利B.政府奉行妥协投降政策C.战略战术失误 D.社会制度落后41某学者评价说:“中国统帅部以大量兵力集中淞沪,既削弱了华北的抗日战斗力,又未保住京沪杭地区,而上海和南京失守,长江门户洞开,对武汉和华中腹地威胁极大。”这一观点A赞扬了国民政府的积极抗战 B低估了淞沪会战的战略意义C主张集中力量进行淞沪会战 D主张以牺牲华北来确保华中42下表中政权名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时间1931年11月1937年9月政权名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政府A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B国共两党由对峙开始走向合作C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D中国共产党放弃对革命的领导

20、权43.抗日战争爆发后,原先割据一方的地方军阀纷纷请缨杀敌,电报如雪片般的飞向南京。抗战期间,川军、滇军、晋军、桂军等地方杂牌部队奋战在抗日前线,撑起了抗日战争的半边天。这反映了 A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B全民族抗战局面正式形成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巩固 D中国的民族意识空前加强441938年国民政府电文称:查第二时期抗战开始以及我备战区本运动战、游击战相配合积小胜为大胜之最高原则,以攻为守指导作战,屡遏凶焰,挫败顽敌,士气振奋,精神日旺;台儿庄胜利足为表证。该电文表明 ()A敌后战场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B国民党军队的战略战术发生重大变化C中国军队取得抗战以来首次大捷 D正面战场有力

21、打击了侵华日军451938年9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报告中说,国民党有两个伟大领袖,第一个是孙中山先生,第二个就是蒋介石先生。毛泽东的这一评价是基于蒋介石( )A指挥北伐战争赢得胜利B主动谋求国共第二次合作C放弃了国民党一党专政D积极组织和领导抗日战争46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国际上对中国抗战的前途大多抱悲观的看法。但1938年4月9日路透社电讯说:“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线之战局极为注意,最初中国军队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在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所以,英国报刊发表了赞扬中国胜利的评论。这表明( )A反法西斯同盟国对中国的道义支持 B中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得以确立C

22、中日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 D中国的抗战赢得了国际舆论的肯定47. 1939年1月,毛泽东在八路军军政杂志发刊词中指出:“八路军的这些成绩从何而来,友军的协助是明显的,没有正面主力的英勇抗战,便无从顺利地开展敌后的游击战。”据此,毛泽东旨在A肯定正面战场对敌后战场的支持 B赞扬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的贡献C突出游击战在抗战中的战略地位 D高度概括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48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大公报的一篇社论说:“三年多的抗战军事,应战二字可以尽之,敌军来攻,我们应战;敌军不攻,我们转战;敌军此处攻,我们他处不战,形式上几乎完全是被动的。这次北线之战,敌军未战,我们先攻,敌军将南侵,我们先北战,这在战

23、略上讲,也是一种进步。”“北线之战”指的是( )A. 太原会战 B百团大战C徐州会战 D平型关大捷 49观察并分析下表,从表中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2年)国民党军队阵亡人数统计表年代阵亡人数(人)年代阵亡人数(人)1937125 1301940339 5301938249 2131941144 9511939169 562194287 719据抗日战争研究1997年第三期A国民党军队为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B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始终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C国民党是领导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力量 D国共合作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最根本保证50、1942年国统区某报纸评

24、论:“平时军人开小差,一般人夸为精明干练。今日壮丁逃兵役,人人骂为冷血动物。”这主要反映了A民众普遍的厌战心理 B舆论对军人的评价很低 C民众救亡意识的增强 D舆论对滥抓壮丁的抗议 51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记载;“一九四三年一月十一日,中美、中英新约签字,一百年来的不平等条约正式终止。治外法权、租界、内河航行权、军舰驶入中国领海权、北平使馆区及北平至海口交通线外围驻兵权,一一取消。”下列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这些主权最早都是在南京条约及附件中丧失的B随着不平等条约的废除,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C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在反法西斯战场上所做的贡献D该材料的记载反映了近代中国从屈辱到最终独立的历史52“

25、日本鬼子野心狼,侵略中国逞凶狂。全国军民齐奋起,打得日寇投了降。”此童谣反映了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 )A得到了海外华侨的大力援助 B进行了正面战场的抵抗C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D实行了全民族抗战二、材料解析题(共48分) 53、阅读以下材料:(20分)材料一:周有天下,裂土四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然而降于夷王(周第九代君主),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秘宇幽厉,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矣。厥后,问鼎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天下乖,无君君之心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材料二: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

26、得也。不断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也。 材料三: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郡国之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柳宗元封建论问题:1)材料一中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指什么?(4分)2)材料二中作者对秦亡的分析是否正确?为什么?( 6分)3)材料三中汉“矫秦之枉,徇周之制”指什么?导致了什么后果?后来又如何解决的?(10分)54、阅读下列材料(28分) 材料一既占上海又割台湾胶州强立埠国土欲瓜分自古夷狄之横未有甚于今日者。 苑书义等中国近代史新编 材料二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原忍至今羽翼洋人趋炎附势肆虐同群。 拳匪纪事 材料三一概鬼

27、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 义和团揭贴 材料四“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瓦德西拳乱笔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又割台湾”、“胶州强立埠”分别指什么事件。(8分) (2)结合材料一、二说明义和团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8分) (3)材料三反映了义和团对“洋人”和“清政府”怎样的态度,为什么?依据材料四说明义和团运动的实际反帝效果。(12分)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2分)题号12345678910答案CCBBDCCBDD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CDDDADBCBC题号212223242526272

28、82930答案BDDDADABCC题号31323334353637383940答案DCADCAADCD题号41424344454647484950答案BADDDDABAC题号5152答案CD二、材料解析题(共48分) 53、1)指分封制造成的诸侯割据、分裂和混乱严重地危害了国家统一。(4分)2)正确。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封建国家,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秦朝短暂而亡的根本原因是暴政导致民怨沸腾造成的,与郡县制无关。(6分)3)指西汉初年分封同姓诸侯王。导致诸侯王国权力过重威胁中央,甚至爆发了“七国之乱”,后来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夺王国封地爵位,分散其力量使其无法对抗中央。(10分)54、事件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8分)原因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腐败(8分)态度扶清灭洋。原因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或民族危机空前严重(8分)效果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美梦(4分)- 12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