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中化学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第三节化学平衡第3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42017110.doc

上传人:无敌斩 文档编号:1901228 上传时间:2019-01-2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8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高中化学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第三节化学平衡第3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42017110.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8高中化学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第三节化学平衡第3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42017110.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8高中化学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第三节化学平衡第3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42017110.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高中化学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第三节化学平衡第3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42017110.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高中化学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第三节化学平衡第3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42017110.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3课时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二)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学习目标定位1.通过温度对可逆反应速率的影响,理解并掌握温度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规律。2.了解催化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实质,并进一步探讨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从而了解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一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1.按表中实验步骤要求完成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填写下表: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热水中混合气体颜色加深;冰水中混合气体颜色变浅实验结论混合气体受热颜色加深,说明NO2浓度增大,即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混合气体被冷却时颜色变浅,说明NO2浓度减小,即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2.已知反应:mA(g)nB(g)pC(g)mnp,

2、当反应达平衡后,若温度改变,其反应速率的变化曲线分别如下图所示:(1)图表示的温度变化是升高,平衡移动方向是向逆反应方向。(2)图表示的温度变化是降低,平衡移动方向是向正反应方向。(3)正反应是放热反应,逆反应是吸热反应。归纳总结1.温度对v放、v吸的影响规律升温,v放、v吸均增大,但v吸增大程度大;降温,v放、v吸均减小,但v吸减小程度大。2.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规律当其他条件不变时:温度升高,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温度降低,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1.利用下图(a)和(b)中的信息,按图(c)装置(连接的A、B瓶中已充有NO2气体)进行实验。可观察到B瓶中气体颜色比A瓶中的_(填“深

3、”或“浅”),其原因是_。答案深H2O2分解放热,使B瓶的温度升高,2NO2(g)N2O4(g)平衡向左移动,NO2浓度增大,气体颜色加深解析由本小题给出的能量变化图像可知,双氧水的分解和二氧化氮生成四氧化二氮的反应都属于放热反应,由此可知(c)装置中右边烧杯的温度应高于左边烧杯的温度,温度升高,使平衡2NO2(g)N2O4(g)向左移动,所以B瓶中二氧化氮浓度增大,气体颜色加深。2.对于N2(g)3H2(g)2NH3(g)H0其中vt图像为(1)反应t1时刻改变的条件为_;t2时刻改变的条件为_。(2)反应t1时刻改变的条件为_;t2时刻改变的条件为_。答案(1)增大压强降低温度(2)升高温

4、度减小压强解析t1时刻反应速率增大,说明是升温或增大压强,而t2时刻反应速率又减小,说明是降温或减小压强。二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1.加入催化剂可以大大地加快反应速率,是因为它可以降低反应所需活化能,从而提高活化分子百分数,从而增大反应速率,但是由于催化剂能够同等程度地改变正、逆反应速率,因此它对化学平衡移动无影响。2.对于N23H22NH3反应,NH3的体积分数如图所示:其中m表示使用催化剂情况,n表示未使用催化剂情况。归纳总结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催化剂不能改变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反应混合物的组成,但是使用催化剂能改变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所需的时间。3.将H2(g)和Br2(g

5、)充入恒容密闭容器,恒温下发生反应H2(g)Br2(g)2HBr(g)Hb B.ab C.ab。4.如图所示,表示反应N2(g)3H2(g)2NH3(g)Hv正,改变的条件是升温;t3时,v正v逆,改变的条件是使用催化剂;t4时,v正、v逆均减小且v逆v正,改变的条件是减小压强。三勒夏特列原理1.向一密闭容器中通入1 mol N2、3 mol H2发生反应:N2(g)3H2(g)2NH3(g)H0,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当改变下列条件后,请填写下列内容:(1)若增大N2的浓度,平衡移动的方向是向右移动;达新平衡时,氮气的浓度与改变时相比较,其变化是减小。但平衡时的浓度大于原平衡时的浓度。(2)若

6、升高温度,平衡移动的方向是向左移动;达新平衡时的温度与改变时相比较,其变化是降低。但平衡时的温度高于原平衡时的温度。(3)若增大压强,平衡移动的方向是向右移动;达新平衡时的压强与改变时相比较,其变化是减小。但平衡时的压强大于原平衡时的压强。2.根据以上分析,得知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平衡将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该结论就是勒夏特列原理。归纳总结1.勒夏特列原理的适用范围化学反应平衡等所有的动态平衡。2.对“减弱这种改变”的正确理解(1)定性角度:用于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2)定量角度:“减弱”不等于“消除”,更不是“扭转”。5.下列事实中,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加以解释的是()A.夏

7、天,打开啤酒瓶时会在瓶口逸出气体B.浓氨水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时产生较多的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压缩氢气与碘蒸气反应的平衡混合气体,颜色变深D.将盛有二氧化氮和四氧化二氮混合气体的密闭容器置于冷水中,混合气体颜色变浅答案C解析A中考查溶解平衡CO2(g)CO2(aq),压强减小,则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形成大量气体逸出;B中考查温度、浓度、酸碱性对NH3H2ONH3H2ONHOH平衡移动的影响;D中考查温度对2NO2N2O4的影响;C中颜色加深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体积减小,c(I2)浓度增大,由于是等体反应,不涉及平衡的移动,则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6.反应X(g)Y(g)2Z(g)H0,达到平衡时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减小容器体积,平衡向右移动B.加入催化剂,Z的产率增大C.增大c(X),X的转化率增大D.降低温度,Y的转化率增大答案D解析由X(g)Y(g)2Z(g)H0,达到平衡时,要使正反应速率降低,A的浓度增大,应采取的措施是()A.加压 B.降温 C.减小E的浓度 D.加催化剂答案B解析加压,使v正增大,平衡向左移,A的浓度增大,A错误;降温,v正减小,平衡向左移,c(A)增大,B正确;减小E的浓度,平衡向右移,c(A)减小,C错误;加入催化剂,v正增大,平衡不移动,c(A)不变,D错误。2.合成氨所需的氢气可用煤和水作原料经多步反应制得,其中的一步反应为CO(g)H2O(

9、g)CO2(g)H2(g)H0反应达到平衡后,为提高CO的转化率,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是()A.增加压强 B.降低温度C.增大CO 的浓度 D.更换催化剂 答案B解析一般来说,有两种及两种以上反应物的可逆反应中,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其中一种反应物的浓度,能使其他反应物的转化率升高,但其本身的转化率反而降低,故C项错误;A项,因该反应为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量相等的反应,故增加压强只能缩短反应达到平衡的时间,并不能使该平衡发生移动,因而无法提高CO的转化率;B项,因该反应为放热反应,降低温度能使平衡向右移动,从而提高CO的转化率;D项,催化剂只能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改变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的时间,不能提高

10、CO的转化率。3.某温度下,对可逆反应:2X(g)Y(g)Z(g)W(s)H0,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加入少量W,逆反应速率增大B.升高温度时,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C.压强不变,充入与反应体系不反应的N2,Z的物质的量减少D.平衡后加入X,上述反应的H增大答案C解析加少量固体W,逆反应速率不变,A项不正确;升温,v正和v逆都增大,B项不正确;压强不变,充入不反应气体N2,容器体积变大,平衡向左移动,Z的物质的量减少,C项正确;平衡后加入X,平衡右移,但H表示2 mol X(g)和1 mol Y(g)完全反应时的热效应,故H不变,D项不正确。4.下图所示的直型石英玻璃封管中充有CO

11、气体,左端放置不纯的镍(Ni)粉。在一定条件下,Ni可以与CO(g)发生如下反应:Ni(s)4CO(g)Ni(CO)4(g)H0,但Ni粉中的杂质不与CO(g)发生反应,玻璃管内左右两端的温度分别稳定在350 K和470 K,经过足够长时间后,右端的主要物质是()A.纯Ni(s)和Ni(CO)4(g)B.纯Ni(s)和CO(g)C.不纯Ni(s)和CO(g)D.不纯Ni(s)和Ni(CO)4(g)答案B解析温度升高,平衡左移,生成Ni和CO,由于右端温度稳定在470 K,所以右端主要物质是纯Ni(s)和CO(g)。5.在体积为1 L的溶液中,反应A2BC分别在三种不同实验条件下进行,它们的起始

12、浓度均为c(A)0.100 molL1、c(B)0.200 molL1及c(C)0 molL1。反应物A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与比较,和分别仅改变一种反应条件。所改变的条件和判断的理由是:_;_。(2)实验平衡时B的转化率为_;实验平衡时C的浓度为_。(3)该反应的H_0,其判断理由是_。(4)该反应进行到4.0 min时的平均反应速率:实验:v(B)_;实验:v(C)_。答案(1)加催化剂;达到平衡的时间缩短,平衡时A的浓度未变温度升高;达到平衡的时间缩短,平衡时A的浓度减小(2)40%(或0.4)0.060 molL1(3)温度升高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故该反

13、应是吸热反应(4)0.014 molL1min10.009 molL1min1解析(1)使用了(正)催化剂;理由:因为从图可看出,两者最终的平衡浓度相同,即最终的平衡状态相同,而比所需要的时间短,显然反应速率加快了,故由影响反应速率和影响平衡的因素可知是加入了(正)催化剂。升高温度;理由:因为该反应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所以不可能是改变压强引起速率的改变,又由于各物质起始浓度相同,故不可能是改变浓度影响反应速率,再由于和相比达到平衡所需时间短,平衡时浓度更小,故不可能是使用催化剂,故改变条件只能是升高温度。(2)中达到平衡时A转化了0.040 mol,由反应计量数可知B转化了0.080 mol

14、,所以B的转化率为100%40.0%;同样在中A转化了0.060 mol,则生成C为0.060 mol,体积不变,即平衡时 c(C)0.060 molL1。(3)H0;理由:由和进行对比可知升高温度后A的平衡浓度减小,即A的转化率升高,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所以正反应是吸热反应,H0。(4)从图上读数,反应进行到4.0 min时,实验中A的浓度为0.072 molL1,则c(A)0.100 molL10.072 molL10.028 molL1,v(A)c(A)/t0.007 molL1min1,所以vB2vA0.014 molL1min1;反应进行到4.0 min实验中A的浓度为0.064

15、molL1,c(A)0.100 molL10.064 molL10.036 molL1,v(A)c(A)/t0.009 molL1min1,所以v(C)v(A)0.009 molL1min1。40分钟课时作业经典基础题题组1勒夏特列原理的广泛应用1.下列事实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A.加入催化剂有利于合成氨的反应B.由H2(g)、I2(g)和HI(g)组成的平衡体系加压后颜色变深C.500 时比室温更有利于合成氨的反应D.将混合气体中的氨液化有利于合成氨反应答案D解析A、B两项,改变条件平衡均不移动,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C项,根据勒夏特列原理,温度越低,NH3的转化率越高,采取500

16、,主要考虑催化剂的活性和反应速率问题;D项,将混合气体中的氨液化,相当于减小了生成物的浓度,平衡正向移动,有利于合成氨反应。2.下列事实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A.光照新制的氯水时,溶液的pH逐渐减小B.加催化剂,使N2和H2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NH3C.可用浓氨水和氢氧化钠固体快速制取氨气D.增大压强,有利于SO2与O2反应生成SO3答案B解析加入催化剂,平衡不移动。题组2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3.对于任何一个化学平衡体系,采取以下措施,一定会使平衡发生移动的是()A.加入一种反应物 B.增大体系的压强C.升高温度 D.使用催化剂答案C解析A项中,若反应物是固体,增加其用量对平衡移

17、动无影响;B项中,若气体体积反应前后相等,或无气体参与的反应,改变压强,平衡都不会移动;D项,加入催化剂,平衡不移动。4.在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一定条件下进行如下反应:2NO(g)2CO(g)N2(g)2CO2(g)H373.2 kJmol1。如图曲线a表示该反应过程中NO的转化率与反应时间的关系。若改变起始条件,使反应过程按照曲线b进行,可采取的措施是()A.降低温度B.向密闭容器中通入氩气C.加催化剂D.增大反应物中NO的浓度答案D解析由化学方程式知,降低温度,平衡向右移动,(NO)增大,但由图像知,b温度先达到平衡,故温度ba,且升温(NO)减小,二者矛盾,故A项不正确;B项和C项平衡

18、不移动,(NO)不变,图像不符,故B、C项不正确;增大NO浓度,v增大,且平衡正向移动,但(NO)降低,图像符合,故D项正确。5.已知反应3A(g)B(g)2C(g)2D(g)H0,右图中,a、b曲线分别表示在不同条件下,A与B反应时D的体积分数随时间t的变化情况。若想使曲线b(实线)变为曲线a(虚线),可采取的措施是()增大A的浓度升高温度增大D的浓度加入催化剂恒温下,缩小反应容器体积加入稀有气体,保持容器内压强不变A. B. C. D.答案B6.电镀废液中Cr2O可通过下列反应转化成铬黄(PbCrO4):Cr2O(aq)2Pb2(aq)H2O(l)2PbCrO4(s)2H(aq)H0。该反

19、应达平衡后,改变横坐标表示的反应条件,下列示意图正确的是()答案A解析该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Cr2O的转化率减小,A项正确;pH增大,H浓度减小,平衡正向移动,Cr2O的转化率增大,B项错误;温度升高,正反应速率增大,C项错误;增大Pb2物质的量浓度,平衡正向移动,Cr2O的物质的量减小,D项错误。7.已知反应:COCl2(g)CO(g)Cl2(g)H0,当反应达到平衡时,下列措施:升温恒容通入惰性气体增加CO浓度减压加催化剂恒压通入惰性气体,其中能提高COCl2转化率的是()A. B. C. D.答案B解析恒容通入惰性气体,平衡不移动;增加CO浓度,平衡左移;加入

20、催化剂,平衡不移动。8.据报道,在300 、70 MPa下由二氧化碳和氢气合成乙醇已成为现实:2CO2(g)6H2(g)CH3CH2OH(g)3H2O(g)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使用CuZnFe催化剂可大大提高生产效率B.反应需在300 下进行可推测该反应是吸热反应C.充入大量CO2气体可提高H2的转化率D.从平衡混合气体中分离出CH3CH2OH和H2O可提高CO2和H2的利用率答案B解析B项,加热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放热反应也可能在加热条件下进行,故不正确。9.在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存在如下反应:2SO2(g)O2(g)2SO3(g)H0。某研究小组研究了其他条件不变时,改变某一条件对上

21、述反应的影响,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图表示的是t1时刻增大O2的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B.图表示的是t1时刻加入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C.图表示的是催化剂对平衡的影响,且甲的催化剂效率比乙高D.图表示的是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且乙的压强较高答案B解析A项,图改变的条件应是增大压强;B项,由于同等程度地加快正、逆反应速率,所以加入的应是催化剂;C项,由于平衡发生了移动,所以改变的条件不是加入催化剂;D项,改变的应是温度,且乙的温度高。10.在一个不导热的密闭反应器中,只发生两个反应:A(g)B(g)2C(g)H10X(g)3Y(g)2Z(g)H20进行相关操作且达到平衡后(忽略体积改变所做的功)

2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恒压时,通入惰性气体,C的物质的量不变B.恒压时,通入Z气体,反应器中温度升高C.恒容时,通入惰性气体,各反应速率不变D.恒容时,通入Z气体,Y的物质的量浓度增大答案A解析对化学平衡体系恒压条件下通入惰性气体,为保持恒压,体积增大,相当于压强减小,对第二个反应导致平衡向左移动,则放热,使体系温度升高,对第一个反应平衡左移,C的物质的量减小;恒压条件下通入Z气体,第二个反应平衡向左移动,放热,反应容器中温度升高。恒容条件下通入惰性气体,总压增大而分压不变,平衡不移动,速率不变;通入Z气体,导致第二个反应平衡左移,Y的物质的量浓度增大。11.一定条件下,下列反应中水蒸气含

23、量随反应时间的变化趋势符合下图的是()A.CO2(g)2NH3(g)CO(NH2)2(s)H2O(g)H0C.CH3CH2OH(g)CH2=CH2(g)H2O(g)H0D.2C6H5CH2CH3(g)O2(g)2C6H5CH=CH2(g)2H2O(g)HT1,温度升高,水蒸气含量减少,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因此B、C不符合题意;由压强时间图像可知,p1先达到平衡,即p1p2,随着压强的增加,水蒸气含量增加,因此正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因此D不符合题意,只有A符合题意。能力提升题12.将0.40 mol N2O4气体充入2 L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N2O4(g)2NO2(g)H。在T

24、1 和T2 时,测得NO2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如下图所示:(1)T1 ,4080 s内用N2O4表示该反应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molL1s1。(2)H_(填“”、“cB.a、b两点N2O4的转化率:abC.a、c两点气体的颜色:a深,c浅D.由a点到b点,可以用加热的方法答案(1)0.001 25(2)(3)AC(4)B解析(1)T1 时v(N2O4)v(NO2)0.001 25 molL1s1。(2)由图可知反应在T1 比T2 先到达平衡状态,所以T1 T2 ,由于T1 平衡时n(NO2)多于T2 平衡时,故升高温度,平衡向生成NO2的方向移动,即向吸热方向移动,所以H0。(3)A项,增大N2

25、O4起始浓度相当于增大压强,平衡向左移动,减小;B项,升高温度,平衡向右移动,增大;C项,通入NO2相当于增大压强,减小;D项,平衡不移动,不变。(4)A项,由图可知:a、c两点平衡时温度相同,c点对应压强大,反应速率大;B项,由图可知:a、b两点平衡时压强相同,温度不同,a点NO2的体积分数大于b点,而反应N2O42NO2H0,温度升高,平衡向右移动,NO2体积分数增大,温度T4T3,转化率ab;C项,由图像可知,a、c两点平衡时温度相同,c点对应压强大,NO2浓度大,故气体颜色c点比a点深;D项,由b项分析知,a点平衡时温度T4高于b点平衡时温度T3,故由a点到b点需要降低温度。13.在某

26、温度时按n(N2)n(H2)13的比例将混合气体投入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N2(g)3H2(g)2NH3(g)H”、“Q22Q1答案(1)D(2)A(3)c0.02(4)D14.反应aA(g)bB(g)cC(g)H0在等容条件下进行。改变其他反应条件,在、阶段体系中各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1)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abc为_。(2)A的平均反应速率v(A)、v(A)、v(A)从大到小排列次序为_。(3)B的平衡转化率(B)、(B)、(B)中最小的是_,其值是_。(4)由第一次平衡到第二次平衡,平衡向_移动,采取的措施是_。(5)比较第阶段反应温度(T2)和第阶段反应温度(T3)的高低

27、:T2_(填“”、“”或“”)T3,判断的理由是_。答案(1)132(2)v(A)v(A)v(A)(3)(B)0.19(4)右从平衡混合物中分离出了C(5)因为平衡正向移动,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降温才能使平衡正向移动解析(1)阶段,20 min内,c(A)2.00 molL11.00 molL11.00 molL1,c(B)6.00 molL13.00 molL13.00 molL1,c(C)2.00 molL1,则abcc(A)c(B)c(C)132。(2)v(A)0.05 molL1min1,v(A)0.025 molL1min1,v(A)0.012 molL1min1,则v(A)v(A)v(A)。(3)(B)100%50%,(B)100%38%,(B)100%19%,故(B)最小。(4)由图示可知,由第一次平衡到第二次平衡,A、B的浓度减小,说明平衡正向移动。由物质C的浓度变化可知,导致平衡正向移动的措施是从反应体系中分离出了产物C。(5)由图示可知,平衡正向移动,由于正反应是放热反应,故是降温过程,即T2T3。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