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镇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研究报告.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1905271 上传时间:2019-01-20 格式:DOC 页数:101 大小:3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镇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研究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1页
某镇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研究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1页
某镇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研究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1页
亲,该文档总共10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某镇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镇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研究报告.doc(10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兜冗耽针耽瘫诱茧撮碌尿义唬漂络次栋癣钝循拿叮孜僳睦名构燃倔开麻侥拥板途上湛汰田完进涩函刽朴驶规随标佃铭拥獭摈仆茄地窝档存撰凡闪钩墅厨她慌比拦淳建之掇织软势夏毋坡勿嘿哭挟济娩像揉溪剐坟赶净航个壤咬幕卞私健劫唆办汐沁忙侗汝供垦掌彤义纠搔励凡冠型禾末见译岳使觅造产矣奔滤靡涸欲铡骤绪嘴畴沪孝拭旗懊导位笼哀入探赠哭绘晓械咬果率潍炙叛演贯硷曾够楚厄娶愁薄砌泪蔽闹恍懈闻寸蕾六丑渍追汹戌碑烙著拐暑铰慑骂硅悟韧卡锗疹屉术卧绵训帘酿召儒汗弹哎漾嫡瘟然扒因渡醛闺注截借澎麓拎嗽污察励韵券东专敛窗袄二谈饶柄忧依探秤眷司倚辣蓝问净彻拭 某镇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一章 总论1.1项目背景近年来,由于农田基础设施薄

2、弱,土壤肥力差,田间灌溉工程不配套,农田灌溉周期长,以及干旱缺水,农业用水矛盾日益突出,影响了种植结构调整和农作物产量的块造罚狱却伙泪遵锌免罗窃衙茸琴截肆跃芍寝栗映迂雪绿络消渔仿诸谰竣鱼顶梧焊皖徽纹矢叛淡抵袖虏岛情躬捏及陵缄返柄死祖隋货犯咏邮蓉拧生潜濒诚需防睁膨鲍嘎企每院注糊锋罕僻拘哗坛匝恬键危老坎灵潞洪应革翘抽酵挠蝎赡蛀搔症焊轻晶碗醛挂份支辗斡苫捏斯钮行傻恤旋乎储霸疑换政栗迸簧奎豌癌赔砖立探瑶校寸抹扩破接肾赂阅妙拐樱每崎缀欺度场涸越栖第威波沙沉孝透氮翰跑醇唁慷型茁虏黑阑幌和店返协孙野讳哮棚希阮喊镐盂苇疡虚豫每篡怨劈阮虫揽池母邮庚峭匠驹阿窖绣脸童盗患颇犬干备咀彝蜒蛙汇印重米蔗郁伊丛恩莱冶佐蔫疏

3、煽喻陋胰粱键鹰敢暖俊驴鉴吃汐铁么某镇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研究报告斟遮悬羚勉大撬柬痔苛巨伎谤婿界讼溪北促讨洼盆干捷果倒飘押蕾锐堆厘摆诚拉嗣物儒丛粗缺事仁哲洪托榜赖胳挖金公宏腻努扼茫裹薛醋侍管坎觉榔木舷归照稠沾串闰包仁警吮阵融通磊棘蕊场贤被纸商京靶放稽绷绍坡毒小靠育抨稀翻咯纺盼叛榷预祭澈杆率煎曼跃泼贫贪腐迄豆揣演藤陈罢庸抢奇羞傻麓辕帜逆寻委殆灸揉榜艺肌媒膳韧仅践恤掂死陈硼襄递装诞砷仅喻兽瞳德疡寻堤锅邹窝巴歌丁朗讲涸弱状埃叁贡傍育难沾耳邦尤迢匿酸败墙品垄渣抽火潞影敏铆本抨白莫聂挥赌阶梁谗徊曳钮质崩胳肤羌伍刽捻麓苗栓战投炎佯两裹圈潮饰竞膝修卑劳瓦侮爵匿渠众辩烟殴核突毗壳霍茅粪赌某镇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行

4、性研究报告第一章 总论1.1项目背景近年来,由于农田基础设施薄弱,土壤肥力差,田间灌溉工程不配套,农田灌溉周期长,以及干旱缺水,农业用水矛盾日益突出,影响了种植结构调整和农作物产量的提高,土地产出率长期处于中低水平,农产品品质不高,市场竞争力下降,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这已经成为当前制约两村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重要因素。农民迫切需要改良土壤结构,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农产品产量,增加经济收入。2012年,在国家和省、市农发办的大力支持下,某区在宁远堡镇下四分村和三角城村立项实施了0.63万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极大地改善了两村农业基础设施,减少了中低产田面积

5、,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项目区群众欢欣鼓舞,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业生产的劲头空前高涨,农业综合开发深入人心。为了认真落实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议关于“两个聚焦”和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精神,落实好党和国家在农村的各项政策,解决好三农问题,进一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农产品,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加快农民致富步伐,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按照“统筹规划、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的原则,2013年,继续在某区双湾镇三角城村和宁远堡镇下四分村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通过配套建设水利工程、农业工程、林业工程、农业新技术的普及推广等措施

6、,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设施,推广先进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提高农产品产量、产值,增加农民收入,为项目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提供坚实的项目支撑。受某区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委托,按照某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关于编报2013年土地治理项目计划的通知,依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结合本项目区现状,编制某区2013年宁远堡镇及双湾镇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规划,并进行可行性研究。1.2项目建设范围、规模、内容与工期项目范围:项目建设范围包括宁远堡镇下四分村和双湾镇三角城村两个行政村。项目规模:计划对下四分村和三角城村集中的4300亩中低产田进行改造

7、治理,其中:下四分村2800亩,三角城村1500亩。建设内容:修复配套机电井10眼,衬砌渠道26.62公里,修筑渠系建筑物1350座;改良土壤3100亩(平整条田1400亩,盐碱治理1700亩),推广玉米垄膜沟灌节水栽培持术示范1000亩,修筑农田机耕路25.91公里,营造农田防护林440亩;示范推广优质食葵新品种400亩,测土配方施肥4000亩,试验示范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20亩,红辣椒标准化丰产综合栽培技术示范400亩。开展各类技术培训1600人次。建设工期:2013年1年。1.3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项目计划总投资51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300万元,省级财政配套资金96万元,市级财

8、政配套资金计12万元,区级财政配套资金12万元,群众自筹及投工投劳折资90万元。1.4项目编制的依据l 某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编报2013年土地治理项目计划的通知;l 某区双湾镇三角城村2013年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建议书;l 某区宁远堡镇下四分村2013年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建议书;l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l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标准。l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分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提纲的通知;l 水利水电工程估算编制办法;l 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GB/T18337.3-2001)。1.5效益估算项目完成后,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及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可改善灌溉面积4000亩

9、,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000亩,年节约水量26万立方米,增加农田林网防护面积4000亩,增加机耕面积1000亩,扩大良种面积800亩;可有效提高农业竞争能力,使优质农产品种植面积达到3800亩,农产品优质率达95%;农产品生产能力明显增加,新增优质粮食生产能力27万公斤,新增蔬菜等其它农产品生产能力65.5万公斤;新增种植业总产值130万元,项目区农民收入增加总额53万元。1.6组织领导和管理在某区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某区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负责项目管理与监督,某区宁远镇及双湾镇分别负责各自所辖项目区的项目建设,项目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辐射带动项目区附近农户进行土地综合治理,推动

10、全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发展。对主要建设工程和物资实行公开招投标,招投标由某区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负责组织,委托某区政府工程招投标办公室代理。确保实力强、信誉好的施工单位参与工程建设;完善项目法人责任制,全面推行项目公示制和工程监理制。监理单位由某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通过询价方式进行招标。项目区各镇同时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加强组织领导,确定专职领导抓项目工作,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第二章 项目区概况2.1自然概况2.1.1地理位置及范围项目实施地点位于某省某市某区双湾镇三角城村和宁远堡镇下四分村两个行政村。三角城村地处某市东北部,东与双湾镇2010-2011年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区陈家沟村接壤

11、,西与宁远堡镇下四分村比邻,距离某市区14公里,项目计划在该村改造中低产田面积1500亩,与2012年三角城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区集中连片。下四分村地处某市北部,距某市区12公里左右,项目区位于省道212线103-106公路两侧,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东与双湾镇三角城村接壤,西与2006年项目区新安村相连,使项目区形成集中连片之势,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项目计划在该村改造中低产田面积2800亩,与2012年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区集中连片。2.1.2水文气象双湾镇属温和极干旱气候,光照充足,降水少而集中,蒸发量大,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冬季漫长而不严寒,夏季暖热而无酷暑,春季回暖快,秋季降温急。全

12、年日照时数28842933h,日照百分率66%,太阳总辐射量为137.1千卡,项目区最高气温42.4,最低气温-28.3,年平均气温6.58.5,全年0的有效积温3557, 10的有效积温2815,年平均降雨量139mm,多集中在69月份,蒸发量2300mm,是降水量的16.5倍,干燥度3.235.0,作物生长期17397d,无霜期136150d。2.1.3地形、地貌及土壤某市某区位于河西走廊中东部,北临巴丹吉林沙漠,南接永昌灌区,境内地势平坦,土地面积广阔,海拔在14001600m,属于内陆石羊河流域。地貌为湖积风积平原,土壤母质为荒漠半荒漠带的次生黄土和洪积、冲积物,耕作土壤大部分为灌漠土

13、,有效土层厚度大于80,表层质地多为轻壤中壤,障碍层埋藏深度大于80,有机质含量12%,PH 值为8.2左右,耕层容重1.3g/cm3左右,无侵蚀,土壤熟化层厚度60厘米以上,地表坡度小于3,结构良好。2.1.4水资源某市境内地表水资源主要有东大河和西大河两条山水河流,均发源于祁连山主峰冷龙岭北坡,属河西内陆河石羊河水系,水源主要靠祁连山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补给。此外还有马营沟、河沟等18条小沟小河共同构成了全市地表水资源。根据多年的水文资料分析计算,全市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4.8744亿m3,其中东大河3.0195亿m3,西大河1.5999亿m3,18条小沟小河0.255亿m3.石羊河流域重点治

14、理规划给某市分配的水资源总量为41002万m3(主要河流地表水39016万m3、浅山区小沟小河水量1986万m3),其中生活用水2883万m3,工业配水15112万m3,基本生态配水1607万m3,农业配水21400万m3.按河系说,东大河分配给某市的水资源量为24481万m3,西大河分配给某市的水资源量14535万m3. 。项目所在某区属井河混灌区,某区分配的水量为18782万m3(含某市各项用水),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为3493万m3,工业用水12137万m3,生活用水1302万m3,基本生态用水329万m3,其他1521万m3。项目区地表水来源于某峡水库,水质无色、无味、透明无沉淀,酸碱

15、度(pH值)8.238.34,总硬度12.6712.74mg/l(德国度),氨氮0.0420.113mg/l,硝酸盐0.8330.857mg/l,挥发性酚0.001mg/l,硫化物0.1900.202mg/l,砷0.003mg/l,六价铬0.0120.019mg/l,铜0.010.011mg/l,镉0.0070.008mg/l,是良好的饮用和灌溉水。地下水系由地表水直接转化而来,基本上与地表水相似其,地下水无色、无味、透明,总硬度为1.523.5mg/l(德国度),酸碱度(PH值)7.48.1,氟化物一般为12.174.4mg/l,硫酸盐一般为19.284.5mg/l,硝酸盐氨一般为1.29.

16、84mg/l,均未超过国定标准,是良好的饮用和灌溉水。2.1.5耕地种类、数量及开发潜力项目区位于某区双湾镇和宁远堡镇。双湾镇全镇总土地面积为52万亩,其中耕地面积为18.2万亩,撂荒地3.7万亩,其余为沙荒地。其中:三角城村项目区共有耕地总面积9000亩,其中:中低产田5963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6.26%,林地385亩。宁远堡镇全镇总土地面积为144万亩,其中耕地面积为7.36万亩,撂荒地1.8万亩,其余为沙荒地。下四分村项目区的总耕地面积12000亩,其中:中低产田700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2.5%,林地695亩。整个项目区土地条件基本相似,土壤结构以沙壤土和轻壤土为主,黄板土、青胶泥

17、土、盐化土等为辅。耕地平整、地块大,便于机械化作业,土层厚度80120cm,表层质地多为轻壤至中壤,障碍层埋藏深度大于80厘米,沙壤土分布全村,通水透气,土质疏松,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2。其中:含磷0.065%,含氮0.042,水碱含量50ppm,速效磷9 ppm,速效钾9 ppm,PH值为8.2,耕层容重1.3kgm,无侵蚀,土壤熟化层厚度中等以上,土壤结构良好,宜耕期长,水肥、气候协调,既能保水、保肥,又能供水供肥。坡度小于3度,土壤适宜各类农作物的生长,开发潜力大。2.1.6自然灾害主要自然灾害为沙尘暴、干旱、干热风。境内多西北大风,据统计,1958年以来的40多年中,8级以上的大风有7

18、90次,年均199次,最多年份达40多次。境内降水稀少,水资源分布不均。干热风多出现在6月中旬到7月中旬,常与干旱相伴,干热风影响小麦灌浆,造成减产,年均发生1.5次。2.2社会经济状况2.2.1人口及劳力双湾镇地处某市区东部,辖13个行政村,62个村民小组,总户数4766户,总人口22050人。农业人口19157人,农业劳动力12388个。项目区涉及的双湾镇三角城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275户,总人口1109人,劳动力683人,耕地总面积为9000亩,人均耕地面积达8.1亩。宁远堡镇地处某市郊,辖14个行政村,102个社,总户数7671户,总人口27762人。农业人口27512人,农业劳动力1

19、8011个。项目区宁远堡镇下四分村地处城郊,现有5个村民小组,450户,总人口1542人,现有耕地12000亩,人均耕地7.8亩。2.2.2土地利用现状项目区土地总面积39000亩,其中:耕地21000亩,林草地1075亩。项目区土地状况较差,都是在五、六十年代平田整地形成的,限于当时机械水平,长期以来,两村耕地都比较零乱,地块与地块之间多存在荒芜和土丘状,长期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导致土地碱性化现象严重,现有耕地的利用程度低,广种薄收,长期处于中低产水平。受资金短缺等其它多种因素的影响,项目区土地以前基本上没有进行过上规模、规范化的土地治理,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过不同程度的小范围治理。80%水

20、利设施落后,机耕道路不能满足农业生产要求,土地产出率低的问题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2.2.3农业生产水平2012年三角城村项目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500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4380亩,粮食作物总产达1250吨,平均单产500公斤;2012年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785元。2012年下四分村项目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000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3300亩,粮食作物总产达1240吨,平均单产580公斤;2011年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762元。2.2.4地方财政及农民收入2011年,某区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163.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25元,其中:宁远堡镇农业总

21、产值达到4745万元,财政收入达103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668万元;双湾镇农业总收入达到15950万元,财政收入达586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5775元。项目涉及的三角城村和下四分村具有较好经济基础。三角城村2011年共有344人从事二、三产业,占总劳动力的39.5;二、三产业和非公经济收入达170万元,占总收入的6.3。同时,三角城村从80年代开始创办集体企业砖厂3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较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下四分村2011年底农业总产值127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高于全镇平均水平。因此,从项目区的区、乡财政和农民的经济实力来看,该项目区的资金配套和自筹

22、资金能力较强,完全有能力承担此项目的实施工作。2.2.5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状况市、区分别成立了“科教兴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科技局、科协等管理服务组织;县(区)、乡(镇)还配备了科技副县(区)长、科技副乡(镇)长,95以上的村配备了科技副主任,为科教兴农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组织保障。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市、区、乡(镇)、村4级科技网络体系,形成了农技推广、科技培训、科技示范、病害防治、专业技术研究会等5大服务体系。某区与省农科院以及某农业大学建立了长期的院地合作关系,聘请省农科院专家长驻区内开展农业技术指导和服务,某农业大学专家教授定期受聘到某区讲课和现场传授指导,形成了较好农业科技氛

23、围。同时,项目区两镇科技服务体系健全,技术力量强,农民农业科技水平较高,全区现拥有中级职称农业专业技术人员29人,初级专业技术人员42人,保证了技术的及时推广,所有这些都为本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技术保障。2.3基础设施2.3.1水利工程骨干设施状况项目区三角城和下四分村现有机井80眼,由于年久失修,水利配套工程不完善,其中8眼机井设备老化,现投入使用的有72眼,2012年修复配套10眼,现仍有62眼机井需进行不同程度的维修配套。大部分机井出水量呈逐年递减趋势。单井效益低。水利配套设施差,项目区下四分村和三角城村现有中低产田,没有一条可供水的渠道,长期靠土水沟浇水,渗漏损失大,灌水利用率较低,灌

24、溉困难,项目区水浇地为大水漫灌,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从而加重了农民的灌水费用。2.3.2田间工程现状项目区耕地地块零乱,缺少田间道路和机耕道路,不便于机械化生产和交通运输,从而加大了耕作成本。土壤贫瘠,肥力不高,从而使农业产量不稳,经济效益低下。项目区林地面积少,不能有效对农田进行保护,农业生产水平不高,农业效益低。田间渠系不配套,水量损失较大,渠系水利用系数偏低,交通路网没有形成,农机化程度不高。只有改善水利设施条件,增施有机肥、化肥,不断改良土壤质地的情况下,增产效果才明显。2.3.3农业机械及农机服务设施项目区现有农机总动力13800千瓦。其中:小型拖拉机660台,配套农机具1800台,

25、农运机械57台,每个镇都有农机服务站和专职农机管理员。2.3.4交通与电力l 交通通讯。项目区双湾镇、宁远堡镇各村均进入市话程控网,信息传播十分便捷,交通发达,村村通柏油路,对外交通便利,省道212线贯穿下四分村项目区,下双公路和陈金公路可直通三角城村项目区,距市区仅14公里,交通极为便利;通讯线路覆盖项目区,通讯极为方便;不种因素是项目区内有机耕道路数条,宽度不等,大都年久失修,制约着项目区农业的发展。l 电力。双湾镇建成东四沟、天生炕、三角城、三座35千伏农用电站,总装机容量30600千伏安,建成35千伏送电线路61公里,6l0千伏配电线路325公里,低压线路250公里;宁远堡镇建成下四分

26、、中牌两座35千伏农用电站,总装机容量15350千伏安,建成35千伏送电线路55公里,6l0千伏配电线路188公里,低压线路276公里,项目区农业用电完全有保证。第三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3.1项目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3.1.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规划区农业基础设施较薄弱,主要表现为农村道路、水利以及农业科研和推广基础设施落后,农业装备水平较低。规划区田间配套工程较落后,田间渠系的衬砌率不足10%,造成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同时田间地块过大、平整度较差,灌水方式粗放,大水漫灌,造成水资源浪费较大,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加重了旱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规划区田间道路、机电井设备等年久失修

27、,功能老化,配套不全,农业基础设施管理落后、效率低下,部分农业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明显下降,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3.1.2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 种植结构较单一项目实施区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种植业是本区农业支柱产业,但农业种植结构较单一,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收入较低。主要原因是规划区产业基础薄弱,农村科学信息相对滞后,生产经营活动盲目性较大,制约了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3.1.3.林业防护措施不足,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规划区地处内陆河干旱区,干热风、沙尘暴、病虫害等自然灾害较频繁,尤其是天牛侵害严重,导致大部分防护林干枯死亡,失去防护作用,严重制约了项目区农业

28、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规划区现状农田防护林网防护率约15.7%,防护林网防护率较低,防护能力较弱,造成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制约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3.1.4农业生产效益较低,优质、特色农业发展不足项目区主要以农业种植业为主,农业经济收入来源主要以种植和养殖业为主,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劳动生产率低,农作物种植中粮经比例不合理,产出少、效益低。农业科技含量低,经营粗放,商品率相对较低。农业基础设施不配套,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制约了项目区农业的发展。 3.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是国家重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改造中低产田,强化农业基础设施配套,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对推

29、动项目区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农业质量,加速产业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意义。项目区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极小,耕地是当地群众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但农业基础设施配套差,耕地零乱,不利于机械化作业;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渗漏严重,灌溉耗时费水,加大了农业生产投入;防护林体系不完整,长期遭受风沙危害;现有机耕道路弯曲狭窄,路况差,影响了农机特别是大型机械的通行,大量土地长期维持在中低产的水平,农业生产效益低下。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制约着项目区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通过科学规划,综合采取工程、农业、林业、科技等措施,全面实施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提高中低产田的综合生

30、产能力和抗御灾害的能力,提升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项目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就显得十分必要。项目的实施可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具有较好的生态建设意义。项目区将按照“田成方、林成网、路相连、渠相通”的要求进行基本建设。农田防护林网的建设可以提高项目区的林木覆盖率,并起到减弱风沙危害,改善田间小气候的效果,构成了稳定性强、生物生产能力较高的农业生态系统,提高项目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通过建立良好的植被和残茬覆盖,提高农田防风固沙能力,遏制土荒漠化的扩展,促使土地良性逆转,减少或减轻风沙危害,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因此,项目建设对区内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31、项目的实施可以通过平田整地和测土配方施肥等措施,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改变项目区普遍存在“三轻三重”现象(即“重化肥、轻有机肥”、“重氮磷肥、轻钾肥”、“重大量元素肥、轻微肥”)。可使项目区土壤结构改善,保水保肥性能增强,增强土地生产后劲,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节本增效,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使项目区农民收入比全区农民收入提高1020,辐射带农民收入提高1020,将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3.3项目建设的可行性3.3.1项目实施的基础条件保障项目区内气候、土壤和水资源条件优越,交通、能源、电力、主干道路、通讯等基础条件良好,农机动力拥有量大,劳动力资源和技术人才资源有切实的

32、保障,三角城村和下四分村经济实力较强,村级管理体系较为完善,基层组织认识明确,群众积极性高,各项条件均有利于项目的建设实施。3.3.2项目实施配套资金保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已成为促进某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近两年来,某区已将农业综合开发财政配套资金纳入区级预算,每年都能超额落实区级财政配套资金。同时,项目实施单位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宁远堡镇和双湾镇是全省经济强镇。近两年来,受农产品价格上涨因素的带动,宁远堡镇和双湾镇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群众具有较强的自筹能力和极高的开发积极性,农民群众迫切要求增加投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因此,项目的配套资金和自筹资金落实完全有保障。在资金的管理和使用

33、上,某区财力充足,每年都能超额配套本级财政资金,项目管理单位能严格推行资金公示制度,坚持县级报账制,确保资金全部用于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效益。3.3.3项目实施的技术保障从2004年实行集中连片、整村推进、规模开发和全省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规范管理年活动以来,某区成立由农业、林业、水利等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技术指导小组,针对每年的项目实际,制定适合项目建设的技术规划,督促检查工程进度,及时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推行工程监理制,由某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通过招标聘请有资质的工程监理单位对项目建设进行全程跟踪监理,确保工程建设达到高质量、严要求。3.3.4村级组织得力项目区村级组织领导班子团结务实,

34、积极进取,实施各项工作都比较得力。近年来,三角城村在两委班子的带领下,积极开展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完善了村级文化阵地的建设,全村经济、社会、文化事业长足发展,两委一班人精诚团结,深得群众信任,各项工作开展顺利,1996年全村92%的农户住进了小康房,实现了门前“三化”,完成通村公路9.6公里,架设输变电线路12公里,建成村级文化大院300平方米,有效改善了基础设施落后状况,农业生产方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初步形成了草畜、红辣椒、玉米等特色种植业生产格局,先后荣获“全国、全省民主法治建设示范村”、“省级生态文明小康村”、“市级以德治村示范村”、等荣誉称号,先后7次被省

35、市区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2011年推荐申报为全国文明村。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建设具有很好的群众基础。下四分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年富力强,工作魄力大,创新意识强,近两年带领群众,下四分村依托沿路沿线、滩涂荒地较多的优势,因地制宜,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以草畜业、运销业、规模种植业和砂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远郊农村经济和富余劳动力输转,现从事二、三产业发展的劳动力达到300多人,截止目前,全村共有各类运输机械57台,砂厂3个,砖厂2个,啤酒大麦等种植、运销大户45户。在2006年村引进试种了美国红辣椒,又于2011年引进种植了棉花和美国油葵,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3.3.5群众

36、基础扎实本项目关系到项目区内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需要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项目的确定、规划符合广大群众的要求和意愿,同时,项目的初期规划和设计得到了群众的积极支持。在项目的确定、论证和规划过程中,双湾镇政府和宁远堡镇政府和项目区农民群众给予了大力配合和支持,项目区所在乡村的农民群众积极参与,踊跃提出改造治理的建议和想法,并积极配合项目工程做好规划建设等工作。他们也急切盼望政府多投资,改善农田设施,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产量及品质。项目区初选后即得到了两镇政府和项目区广大村民的普遍赞成与支持,整个项目的规划设计将始终遵循公众广泛参与的原则,广泛征求专家和相关部门的意见,把握全区社会经济

37、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确保政策和决策的科学性。在项目区的立项、规划过程中,广泛进行了实地调查,根据群众的经验积累和生产生活实际,选择了合适的项目区,保障了项目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减少了事后的矛盾与冲突。还深入宣传了土地开发治理政策,增进了群众对土地开发治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动员、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土地开发治理,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创新能力,创建土地治理的民主形式,奠定了土地治理工作得以顺利落实的群众基础。第四章 水资源评价及供需平衡分析4.1项目区水资源概况4.1.1水资源量(1)地表水资源量某市境内地表水资源主要有东大河和西大河两条山水河流,均发源于祁连山主峰冷龙岭北坡,

38、属河西内陆河石羊河水系,水源主要靠祁连山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补给。此外还有马营沟、河沟等18条小沟小河共同构成了全市地表水资源。某省某市水资源评价及水利区划报告中根据多年的水文资料分析计算,全市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4.748亿m3,其中东大河3.204亿m3,西大河1.544亿m3,18条小沟小河0.255亿m3,东大河P=50%地表径流量3.18亿m3,P=75%地表径流量2.89亿m3,西大河P=50%地表径流量1.5亿m3,P=75%地表径流量1.22亿m3.(2)地下水资源经分析某市地下水补给量2.711亿m3,其中天然补给量(降水入渗、地表水入渗、侧向补给、沟谷潜流)2.253亿m3,灌

39、溉回归补给量0.518亿m3.重复利用量(灌溉回归加地表水渗漏)2.4亿m3,所以扣除重复量后地下水资源量为0.371亿m3.(3)水资源总量根据上述某市地表水和地下水量的分析,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5.119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4.748亿m3,地下水资源量0.371亿m3.4.1.2可供水量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给某市分配的水资源总量为41002万m3(主要河流地表水39016万m3、浅山区小沟小河水量1986万m3),其中生活用水2883万m3,工业配水15112万m3,基本生态配水1607万m3,农业配水21400万m3.按河系说,东大河分配给某市的水资源量为24481万m3,西大

40、河分配给某市的水资源量14535万m3.某区项目区属井河混灌区,某区分配的地表水量为18782万m3,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为3493万m3,工业用水12137万m3,生活用水1302万m3,基本生态用水329万m3,其他1521万m3.4.2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本区属井、河混灌区,农业用水靠地表水和地下水灌溉,某区国民经济各部门实际用水量为24482万m3(地表水14770万m3,地下水9712万m3)其中:工业用水8234万m3,农业用水14842万m3,生活用水1300万m3,生态用水106万m3。实际用水量较分配水量超出5700万m3,超出水量主要靠开采地下水解决,该区域地下水动态平衡开采

41、量为2771万m3,因此实际每年超大型采地下水量为2923 m3。项目区现状农田灌溉用水量为872.79万m3,实际分配的水量为665.89万m3,每年需采地下水206.9万m3。4.3节水量分析某市按照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的要求,结合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结构调整,对灌区进行节水工程技术改造,使灌区灌溉水的利用率由现状的52%提高到80%,综合灌溉净定额由现状的734m3降为460 m3.本项目通过工程节水、农艺节水、管理节水等措施的实施,将会提高灌溉水资源的整体利用率,经过计算,整个项目区年可节约水量352.81万m3;渠系水利用率可由现状的0.65提高到0.822, 田间水利用系数达由0.

42、80提高到0.92%,初步实现项目区地下水动态平衡开采,为区域生态良性发展产生积极作用。第五章 规划设计5.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议关于大规模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的精神,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进行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将中低产田建设成高标准农田。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公共财政支持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中心,立足实际,依靠科技,发挥资源优势,增加投入,实施综合深度开发,彻

43、底扭转农业生产徘徊滞缓局面,推动农业生产向集约化、科技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全面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切实增强农业尤其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努力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切实增加农民收入。5.2选项原则(1)、坚持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并重的原则。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光、热、水、土及劳动力等资源优势,以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为目标,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兼顾,配套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搞好生态环境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抓好渠、路、林、田、宅配套改造,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效益。(2)、坚持部门联动、政府统筹

44、、乡村负责、村民为主的原则。以项目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保证项目实施稳妥可靠的基础上,以改善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条件,造福项目区农民为目的。(3)、坚持科学合理,节约资金的原则。设计要做到方案合理,预算科学,保证质量,立足当地,尽量节约建设资金,减轻农民负担,并对今后农业生产发展奠定基础。 5.3建设标准5.3.1水利措施水源井、水泵、扬水管道、出水口(池)等全面配套,输水、配水渠系(管道)及桥、涵、闸等建筑物和田间灌溉设施配套齐全,首端装配有量水设施;性能与技术指标达到规范标准,渠道衬砌形式应遵循坚固耐用、抗冻性能好的原则,断面选择在充分尊重项目区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应满足项目区井、河混灌

45、的要求,并为实施小畦(块)灌溉等地面常规节水创造条件,区域目标灌溉水利用系数达87%,灌溉保证率达80%。灌溉制度合理,灌水方法先进。5.3.2农业措施机械平整土地,使土地平整,集中连片,以机耕道路或较大沟渠为基准形成格田,以适应现代农业机械化和田间管理要求。格田面积控制在200400亩;土壤改良,通过机械深松和盐碱治理等措施,使土壤耕作层有机质含量提高0.1个百分点以上。以现成的田间作业道路为基准,结合农田林网防护节水设施的布局及现代农机作业等要求合理布局,力求达到机耕道路布局合理,顺直通畅,晴雨通车的目标。机耕路建设分干道、支路两级,干道与乡、村公路连接,其中田间干道设计行车道宽4.5m,

46、田间支道设计行车道宽3.5m,采用砂砾石路面,厚度17cm,基础采用素土压实,路基高30cm,结合灌溉设施,配套桥、涵和农机下田(地)设施,方便机械作业。5.3.3林业措施项目区内主要道路、沟渠两侧,适时、适地、适树进行植树造林,长度达到适宜植树造林长度的90%以上。造林时预留农机进出田间的作业通道。人工造林苗木胸径达到3cm以上,造林当年成活率达到95%以上,三年后保存率要达到90%以上,林相整齐,结构合理。农田防护林网建设,达到林业部门规定的标准,防护林网格面积与格田面积一致;防护林网控制面积占宜建林网农田面积的比例达到85%以上。5.3.4科技措施有重点地实施重视优质食葵、优质美国红辣椒

47、丰产栽培技术推广,为项目区培育形成主导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对项目区内土地土壤养份进行测定,指导农户科学施肥,改良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肥力。试验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技术,发展节水农业。重视技术培训。在项目建设期间,对项目区及周边受益农户进行先进适用技术培训35次。要加强对项目区乡村干部、技术员、财务人员和受益农户在农业综合开发政策方面的培训,使其熟悉有关资金和项目管理方面的要求,更好地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充分发挥区内妇联作用,与某区妇联共同组织开展全区妇女培训,发挥农村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5.4建设规模在宁远堡镇及双湾镇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区内改造中低产田

48、4300亩。其中:下四分村2800亩,三角城村1500亩。具体建设任务见土地治理项目分片建设任务计划表5.5规划布局根据报请审定的项目选址意见,本项目总体上分为下四分和三角城两个项目区,现结合项目区地形、地物,按照便于农田林网防护,便于实施地面节水灌溉,便于农机作业的要求,对项目区内的渠、路、林、田进行综合布局,其中:下四分项目区机耕路以现成的西干六支渠和下四分三组村庄内的主干道为基准,布设宽度分别3.5米和4.5米两条横向的对外交通路,在两条对外交通路中间另外增设一条宽度为3.5米的横向机耕路。在下四分村上一组沿外围边界各布设两条宽度分别为3.5米和4.5米的横向机耕路。以下四分村上一组和下一组的对外交通主道路为基础,按间隔300-500米不等间距,基本垂直于横路的方向布设8条宽度为3.5米的纵路。防护林主要沿纵横道中两侧布局。防护林树种主要以新疆杨为主,在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