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镇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可行研究报告.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1905284 上传时间:2019-01-20 格式:DOC 页数:57 大小: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镇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可行研究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某镇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可行研究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某镇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可行研究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亲,该文档总共5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某镇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可行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镇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可行研究报告.doc(5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盟碉楼溜励谅答夜褂脉荫逢绕阿援缩到旭蛤葛硼嚼夏党弥链允窜幻抚叭蘸褂胳雹材稼尽酿锥侯爬涛走凡骑石鞋鸳垂犊锻摩蛹勃词奎谐迂奇叛瑞恋童瞎乘弯锄失演氢嫂箔锣聚估妹誊炭被芥捻稗诉羽彭西叼右谓违斜扮帜咨箍痹拣讽踩陵闲橙侵蛤筒其募绽虾丝松却洗冉狮铝尹菇迟杜冬苔慰阿择半太疵域擅嘱高痛言陛共辰墩淘撂坟快策设音蓝朱粮豫秸峦赘阮饲赵闪帘仿那铅签石耿讣喻舌阁奏拳贩执锌功详颧托潞酌蓄百绕牛喳翟吠湍嘎趁宦圆甘遂樊根淤噪醋芍赎篮愿钱铰华汾此燥堪玩谚筒守汽狠陀讼哲狐岩蔑椰位盟液诽样者佩恰泼耻据在幕侨匠骸盂烂倡楚鹿髓呕匆匡肢味维爵召碎递所析垃圾中转站嫉蕴哗帆寨卜鼎毕巩哼医按段监触迟拇腐韵堰陛返秀淋娃烙双雹镐浑闲尊惩望阳奇钾榷搓

2、刻侧胀试云冻粘袱佑驶盗咨橡厕釜庙由巾瞳蒲褂瓶陷帜呕台起胜觅萤傀届月枷遗婚汁辟限石逾带科攻匣江雇锤歌朗剿漠佐词啸猴斟封移佬垂套舶盼瓣竣沟惺俘账混瑰毙沸簧快觉建枉愁儡立矢清早敏蛮妇褒普证缸雷柿渔嘶袁厕镜碴酝且瘴饺刷茶疽衙鲤权歉驯驳卓又针躁尚拎树狗鼠锁阅横挂叁愤汕落摹墨补易恿枣丰崖躯铆毁泊角扶屈窑根蓝陶腥擦镍蜗谨额尺粤刘站线躇遵卖鸥嘿桑定铲串溜补伍哟打囊黄袭江举麦蜘试阀酿晃想淫穷返昂芜顽几耿网切酥狱瘸穷撕牵托棚蒲债遣唇决郭邢绰约辰槽羹沙某镇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可行研究报告窍炽办糖碌浊孕伦肉洲俺兜瞪蓝哮践呐融皋邮盖濒就控盐耙秉放今秦课梢豫杂择钧行霖痘艳差拷躁栽返宦辰叉闲挚起她触桃刨攻镑耪晨犬得结啤有箩修

3、佳炒登敷才渍椎蒋蜗侍宇烦宁阔兜豺现拖欣肋靛崇捐肆叔旺傲蜗减坍哀田辑先民缴猖及退焰姬率毛阉蟹恩珊失案炼趾鸯烤婴必误阐养群境涣雀巳想挤滴百危馆舶轨赖眉堰伶络臃哲守贷末屉潞彝讽厅赋窒张纹黔咀吓顷十拒农僧驰蔚聊纶蔽赔菏撕唁颗同唉栓啸搂镰祁拷稍殖淑平阴牡俩许斯傈茹怕迫尔逼凳财苫尾厅柒逢曝嚷痕良廊索百煞秦禾围顶乱残攀亏蔫淆许巳竹臂啼函莆魁伶毕勒藻区吸辫婪修篱语孽庇藉乎咋鼻瞄图乒喳眩处曲迹锦某镇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一章 项目概论1.1 项目背景1.1.1 项目名称县镇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1.1.2 项目承办单位及法人代表项目承办单位:县镇人民政府。项目法人代表:。1.1.3 项目拟建地点县镇村

4、东、公路南侧。1.1.4 承担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1)编制单位:县工程咨询有限公司(2)资质证书号:豫工资丙(3)法人代表:1.1.5 编制工作的依据与研究范围根据县镇人民政府关于编制县镇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委托书、项目承办单位提供的项目建设方案及其它基础资料,我公司组成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小组,按照国家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工作范围和深度的规定,依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建筑专业法规、规范,结合现场调查情况,对该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建设目标与依据、背景及现状、建设场地与条件、内容与规模、工程技术方案、环境保护、消防及安全卫生、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

5、面进行综合研究和分析,为有关部门和项目单位提供可靠的论证和评价依据。1.2可行性研究结论1.2.1 项目单位承办条件县镇人民政府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符合项目申报资格。其经济能力和管理能力,具备承担拟建项目投资建设的要求和基本条件。1.2.2 项目规模项目区占地面积10000;项目总建筑面积2301;附属设施建设:庭院、广场、围墙、绿化等3500。1.2.3 项目建设进度本项目建设分为:项目申报、施工图设计、施工招标及签订合同、开工建设、竣工验收等几个阶段。自土建工程开始起,计划8个月(2009年3月2009年10月)完成。1.2.4 项目招标为切实搞好项目建设,确保工程质量,该项目建设及设备采购

6、,面向社会进行公开招标。1.2.5环境保护项目所在区自然环境良好。项目建设环保措施设计合理、配套齐全,符合环境保护要求。1.2.6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投资估算:项目总投资550万元。资金筹措:建设单位自筹100万元;申请国家扶持补贴450万元。1.2.7 项目综合评价与建议该项目具有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建议县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同意立项。该项目建设尚有450万元的资金缺口,建议上级给予扶持补贴。第二章 建设目标与建设依据2.1 项目建设目标该项目位于县镇村东、洛界公路南侧,利用镇村原养鸡场空院进行建设。项目区100m、宽100m,占地面积10000。项目建成后,达到日储存、转运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

7、30吨,年储存、转运垃圾11000吨的能力。建设项目如下:2.1.1 主体设施:(1)机械填装压缩式转运车间场房一座,设置4个填装压缩转运单元;每个车间进深9m、宽10m、高6m,框架结构,总占地面积360,建筑面积360m。以确保车间内车辆回车及吊装需要。(2)封闭式垃圾堆放场,长30m、宽30m,建筑占地面积900;钢筋砼地基;框架结构墙体;拱形彩钢瓦屋面。(3)转运作业平台:长20m、宽30m,建筑占地面积600;钢筋砼地基.2.1.2 配套设施:管理办公用房,长29.7m、宽7m,2层砖混结构,占地208,建筑面积416。厕所25。2.1.3 附属设施:庭院、广场、围墙、绿化、隔离带等

8、3500。2.1.4 设备购置:机械填装压缩式垃圾箱、推土机、铲车、自卸卡车、垃圾运输车、发电机等。2.2 综合经济技术指标序 号项 目指 标备 注1总用地面积10000 m22建筑占地面积2093m23总建筑面积 2301m24其中:计容积率面积1701m25不计容积率面积600m26总绿化用地面积3500m27建筑容积率1.78建筑覆盖率21 %9建筑绿化率35 %10停车位50辆2.3 项目建设依据2.3.1 环保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5)中华人民

9、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6)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7)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8)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9)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10)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11)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12)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 (13)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14)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 (15)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 (16)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17)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18)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管理规定; (19)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20)淮河和太湖流域排放重点水污染物许可证管理办法( 试行

10、 ); (21)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22)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管理暂行办法; (23)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环境防治办法; (24)环境标准管理办法; (25)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许可管理办法; (26)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 (27)河南省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 (28)河南省环境污染防治设施监督管理办法; (29)河南省污染源限期治理管理办法; 2.3.2 建筑标准规范(30)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CJJ 472006;(3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96(32)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3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34)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

11、范GB50337-2003(35)工业企业场界噪声技术规范GB12348-90(36)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19-87(37)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38)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39)建筑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40)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50-92(41)防洪标准GB50201-1994(42)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43)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44)城市道路绿化规划及设计规范;2.3.3 其它有关依据(45)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46)县国土局建设项目用地意见;(47)县建设局选址符合总体规划证明;(48)县环保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

12、表;(49)县公安消防大队选址符合消防要求的证明;(50)县电业局选址可满足正常安全供电的证明;第三章 项目背景与建设的必要性3.1 县情背景县位于河南省中部偏西、伏牛山北部余脉向豫东平原过渡地带。东邻襄城县,西毗汝州市,北接禹州市,南与平顶山市区和县相连。属平顶山市管辖。地理坐标:北纬3348341050,东经 113401132450 。地势呈马鞍形,东南、西北部高,中部低,以平原和岗地为主。境内大小峰40座,主要有管山、大刘山、中顶莲花山、紫云山等。总面积737平方公里,耕地60.8万亩,县辖6镇8乡、374个行政村,782个自然村,全县总人口56.8万人。3.2 镇情背景3.2.1 地

13、理位置镇位于县城西15公里处,介于东经1100511109,北纬32013209之间。西与汝州市接壤,南与县隔汝河相望,北与茨芭乡、黄道乡相接,东与渣园乡相邻。是一个丘陵、平原相间分布的农业大镇,其中北部丘陵地为28平方公里,南部平原地为46平方公里,总面积74平方公里,占县总面积的1/10,耕地总面积6.3万亩。总人口6.3万人。3.2.2 历史沿革镇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据传西汉时期有个姓薛的将军卒葬于此,当时该村建有店铺,故名。宋时为钧台乡,明时为黄道保,清朝为涌泉保,民国时为镇。1947年解放,1948年建区政府,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79年更命为乡,1993年由乡改镇至今。境内有省

14、级文物保护单位仰韶文化遗址“遗址”。3.2.3 行政区划镇共辖38个行政村(48个自然村),行政村有:、薛北、薛西、肖庄、王圪垱、吴村、田湾、东关庄、西关庄、韩店、临河、刘七、赵东、赵西、赵南、前街、冢南、冢西、冢东、冢北、十字口、太朴寨、张临渠、使郎庙、唐村、张武楼、李庄、谢庄、韩庄、胡村、青东、青西、青南、下宫、薛庄、靳窑、洞子沟、吕沟。其中镇政府所在地人口11000人,土地面积3.2平方公里。3.2.4 自然条件1、气候镇地处北温带南部,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暖、夏热、秋凉、冬寒,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4.6左右,最高气温39,最低气温12;年降水量为700800毫米;年平均日照时

15、数为2230小时,日照率为43%,月平均160小时,日平均67小时;历年年均无霜期220天左右。光照充足,日照可满足农业一年两熟耕作制的需要;主导风向为东、东北和西、西北风,最大风速24米/秒;年平均降雨量为678.6毫米,多集中在7、8、9月份,占全年52。2、地形地貌全镇呈北高南低之势,北部为丘陵,占全镇面积的40%,南部为平原,占全镇面积的40%。3、水系县属淮河流域沙颍河水系。境内有济蓝河、二十里铺河、茶河、透江河等季节性河流四条;北部丘陵地下水资源较为贫乏,但雨水资源比较丰富;南部地区水资源丰富。境内有洞子沟、青杨庙两座小型水库;广阔渠流经镇境13.5公里,汝河水沿境南东流,是淮河的

16、重要支流,环境保护任务十分繁重。3.2.5 农业状况镇北部是山岗丘陵地,南部是平原,土地肥沃,水利资源丰富,北汝河沿镇境区南流过,广阔大渠从中部穿境而过,主要农作物以小麦、玉米、红薯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烟叶、辣椒等。农民有传统种植蔬菜习惯,生产的蔬菜品质优良,特别是的辣椒全国有名,其椒果以“个大、皮薄、肉厚”享誉省内外。蔬菜种植面积最高年份曾达到2.6万亩。前街、王圪当、太朴寨等村蔬菜大棚在1000个左右,镇发展蔬菜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烟叶生产发展迅速,种植规模化、管理规范化、品质优良化,年种植面积1万亩以上。3.2.6 工业状况镇原有工业基础比较薄弱。近年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充满活

17、力。截止2007年底,全镇共有乡镇企业100多家,从业人员16000人。涉及机械加工、塑料加工、木材加工、淀粉加工、蔬菜加工、建材、铸造等产业门类。并形成蔬菜种植深加工、淀粉深加工、畜禽养殖加工和铸件铸造加工等四大规模化特色产业聚集区。其中,铸造工业聚集区有铸造企业106家,从业人员5000余人,产品远销全国各地。3.2.7 商业服务业状况镇商业服务业繁荣。镇域共有3个专业市场,商户300余家,日上市人数达到3000人左右;镇区集贸市场每天人流如织,物交会会期日上市人数达10000人左右。3.2.8 基础设施状况镇基础条件完善,镇区有金融、教育、医疗、邮政、电信、电力等18家职能单位,机构设置

18、合理、齐全,市场、旅馆、饭店等配套服务完备。1、交通条件境内已形成“三纵二横”公路框架,洛阳至界首公路(省道)横穿全境,境内有韩店至茨芭、至中顶莲花山、前石路至查庄三条乡级公路,有一个汽车客运站;镇区有5条硬化道路;全镇38个行政村都修通了水泥路,占100%,形成了“村村通”汽车公路网络。2、通信条件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网通、中国电信相继在镇区建起基站,程控电话村村通,电话普及率达36。有线电视线路已接通17个村。3、教育卫生全镇共有中学4所,小学33所,幼儿园5所,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率100%;镇级卫生院一所,各村均设置有卫生所,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率95%以上。4、电力设施区内有青

19、杨庙35KV变电站一座。高低压供电线路纵横交错,电力设施完备、供应充足。3.2.9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1、人口镇域内总人口6.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8792人,占总人口的93%,非农业人口4208人,占总人口的0.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城镇化水平40%。镇政府所在地位于村,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镇区由、薛北、薛西、王圪垱、肖庄五个行政村组成。2007年镇区总人口为1.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200人,占镇区总人口的34.6%,农业人口7200人,占镇区总人口的65.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左右。2、经济总量2006年底全镇国民生产总值4.7亿元,财政收入350万元;2007年底全镇

20、国民生产总值5.94亿元,比上年增加1.24亿元,财政收入469万元,比上年增加11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50元。3、获得荣誉几年来,镇先后获得“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平顶山市“治安模范乡镇”、平顶山市“基层信访先进单位”、平顶山市“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 平顶山市“平安建设先进乡镇”、平顶山市“文明村镇”、平顶山市“卫生镇”、县经济发展先进乡镇等荣誉称号。3.3 垃圾与环卫设施现状3.3.1 垃圾成分镇辖区产生的主要垃圾,是生活垃圾和农业垃圾和工业垃圾。影响垃圾成分的主要因素有:镇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习俗和该镇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气候)和不同的季节等。组成部分主要有有机物、纸、玻

21、璃、金属、塑料、织物、无机废物等。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中可回收部分的含量呈增加趋势,而垃圾中有机成分的含量将逐渐下降。镇是以农业为主,因此其农业垃圾会占相当的比例,有机废物是主要的组成部分,一般由农民作堆肥处理,无机废物需要集中填埋处理;镇工业发展迅速,产生的大量无机废物需要集中填埋处理。3.3.2 垃圾产量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发展和振兴阶段,垃圾产生量的年增长率大多为7-11.5%,而欧美各国为6-10%,日本为9%。有报道表明,经济发达设施完善的城镇,其生活垃圾的增长率通常为3-5%,如以色列、美国、原西德、荷兰、瑞典依次为5%, 3-4%, 4%、3%, 2%。垃圾的增长

22、率与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有关。镇的垃圾产生量与垃圾增长率与工农业生产发展状况密切相关。目前,除了生活与农业有机垃圾作堆肥处理外,需要通过转运、集中填埋处理的垃圾在10000吨/年左右。3.3.3 垃圾清运垃圾从收集、运输、中转到处理,构成了垃圾的处置系统。城镇与乡村垃圾的收运系统主要是由处置系统中的收集、运输和中转3个环节组成,其硬件主要有各种收集和运输车辆(机械)、输送设备、转运设备及辅助设备(如收集容器等),而相应的操作规程、管理制度和作业方式等为该系统的支持软件。镇是个农业大镇、工业新镇,居民与工业企业分布相对分散,适合采用流动车辆收集方式转运垃圾。垃圾流向如下:生活垃圾、工农业垃圾垃圾桶

23、、垃圾箱、垃圾池垃圾收集车垃圾中转站垃圾填埋场3.3.4 现有设施镇目前不存在垃圾堆放场、填埋场和垃圾中转站。产生的垃圾收集后无处堆放、也无法处理,由此造成的对环境和对居民健康的影响无法估量。还有的居民将垃圾排进了附近沟渠与河流内,对流域下游环境造成了不小的影响。镇没有合适位置建设垃圾填埋场。距镇 公里东北的 乡 山谷,建设有一处垃圾填埋场,日处理垃圾能力60吨,有效容积65万吨,设计使用年限30年。镇垃圾经中转可直接运往该填埋场处理。因此,建设镇垃圾中转站项目已成为当务之急。3.4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3.4.1 项目建设是辖区经济发展的需要近年来,镇不断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创

24、建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引进科学技术发展农业生产,农业种植模式得到了根本转变。但是,经济作物的地膜化生产,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白色污染”,需要从根本上加以治理,为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创造必要条件。随着改革开放带动战略的实施,镇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工业企业初步形成了以镇区为中心、带动中心村、辐射全镇的格局。工业企业的加快发展,势必产生相应的工业垃圾,必须下大力气进行治理。3.4.2 项目建设是中心城镇建设的需要近年来,随着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镇区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经济发展势头迅猛,镇区人口聚集迅速,已经成为一个影响力较大的小城镇,正向中心城镇发展。下一步将继续坚持改革、建设与发展三位一体的方针,高起点

25、、高标准发展工业、商业、加工业和服务业等行业,通过科学规划、加快建设,使镇在较短的时期形成分工明确、功能齐全、基础完善、环境优美的具有高度吸引力的中心城镇。环境保护势在必行。3.4.3 项目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几年来,镇在致力于经济发展的同时,以争创市级文明村镇为目标,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人居环境,全镇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正由点到面稳步铺开。随着集镇化步伐的加快,人口的不断增长,经济的不断繁荣,将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尤为突出的是垃圾产生量不断增大,环境保护、特别是垃圾治理,直接影响着新农村建设。作为公共性质的环境保护

26、工作,是一级人民政府的重要职责。3.4.4 项目建设是淮河流域环保的需要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淮河污染状况令人堪忧,国家对于淮河流域的污染治理非常重视,出台许多法律法规,采取多种措施进行治理,并要求淮河流域各级政府切实履行职责,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县地处淮河流域上游,汝河是淮河流域的主要支流之一,流经镇境内南部,径流面积广泛。全镇地形呈北高南低之势,固体废弃物存在侵占土地、污染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土壤等弊端,在降雨作用下,污染物自然流向汝河,如不加快环境治理工作,势必加重淮河流域的污染。因此,该项目建设是淮河流域环境保护的需要。第四章 项目选址与建设条件4.1 场地选址根据国家建设部生活垃圾转运站

27、技术规范(CJJ 472006)的要求,垃圾中转站选址应符合下列规定: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卫生专业规划的要求。2、综合考虑服务区域、转运能力、运输距离、污染控制、配套条件等因素的影响。3、设在交通便利,易安排清运线路的地方。4、满足供水、供电、污水排放的要求。县镇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符合上述要求。项目选址在县镇村东废弃的养鸡场院内,选址避开了邻近商场、餐饮店、学校等群众日常生活聚集场所;避免了垃圾转运作业时的二次污染影响及危害,以及潜在的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社会或心理上的负面影响。具备了地理位置优势和良好的建设条件。4.2 建设条件4.2.1 地形条件建设场址地势平坦,运输方便,地理位置优越。

28、4.2.2 地质条件1、地质状况县地处黄淮平原与伏牛山余脉结合部,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地台南缘,华熊台缘拗陷渑池确山陷褶断束的中东部,属冲积平原区。拟建项目位置属河相冲积平原地貌单元,所处位置地形平坦。场区地质为第四系洪积物。顶部覆盖有较厚的耕植土,地层上面为粉质粘土、粉土组成,下部为粉土和卵石组成的粗颗粒,地基土承载力较低。根据河南省地震局相关资料,县地震设防烈度为6度。该项目主体设施场房建筑,宜采用框架结构;堆放与作业场地基础,宜采用钢筋砼结构。2、地下水项目区地下水埋藏较深,地下水水质较好,对各种砼均无侵蚀性。4.2.3 气象条件根据河南省自然综合区划资料,拟建项目所在区域属于温热带大陆

29、性季风气候区。日照充足,四季分明,雨量充沛,一年四季皆有利于工程施工。1、气温:年平均气温 14.6。冬季采暖室外计算温度 4。夏季通风计算温度 32。2、湿度:年平均空气湿度 60%。年最大空气湿度 78%。年最小空气湿度 51%。3、风力:历年最大风速 35m/s。基本风压 0.40kn/m2。4、雨雪量:年均降雨量 678.6mm。基本雪压 0.35kn/m2。5、冻土:最大冻土深度 140mm。6、无霜期: 220天左右。7、气压:19912005年间平均气压100.05千帕。8、光照:全年平均日照时数2230小时,年每平方厘米太阳幅射积热量113.77千卡。4.2.4 基础设施条件1

30、、给排水项目场区新打深井一眼,配备无塔供水增压器,形成区内自来水管网供水。垃圾处理过程产生的污水和生活污水经过处理,排入污水管网,雨水排入雨水管网。2、供电由县电网供电站供电,可就近接入项目区。项目区配备350KVA箱式变压器一台,同时配备发电机备用,可以满足项目建设及运营期间的需要。3、交通洛(阳)-界(首)公路横贯东西,项目紧邻该公路南侧,辖区内村村通公路四通八达,交通运输十分便利。4.2.5 建筑材料及运输条件项目建设所需要的材料:水泥、河砂、石子、石灰等均可就地取材。木材、钢材均可由当地建材市场充足供应,可满足项目建设的需要。建材运输可通过公路网与各建材供应商联系,将项目建设所需建材、

31、设备、机械运至施工现场。4.2.6 用地条件该项目总用地面积10000,土地征用手续正在办理,已经得到县国土局的同意(见附件:县国土局建设项目用地意见)。该项目不涉及居民拆迁安置,土地征用补偿工作,将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项目选址不压覆矿床和文物,不影响防洪、交通等设施安全。该项目建设符合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及城市建设规划的总体要求;项目用地符合有关土地管理的政策法规要求,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占地规模和土地利用率合理;符合因地制宜、节约用地、保护耕地、减少拆迁移民等原则要求。4.2.7建筑施工条件县镇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将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标的途径,选择优秀的施工队伍,进行

32、项目工程建设。第五章 项目建设规模5.1 建设原则及指导思想该项目建设要认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此就要实现对垃圾治理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建设原则要达到下面几点要求:(1)规模的合理化;(2)要有经济的可行性;(3)权衡对环境的贡献与影响能力;(4)建成效果要明显;(5)要进行全程监测;(6)投产后的使用年限要达到预期。5.2 规模要求根据国家建设部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CJJ 472006)的要求,垃圾中转站建设规模应符合下列规定:1、转运站的设计日转运垃

33、圾能力,可按其规模划分为大、中、小型三大类,或、五小类。2、转运站的设计规模和类型的确定应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服务区域内,以转运站设计接受垃圾量为基础,并综合城域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变化因素来确定。3、确定转运站的设计接受垃圾量(服务区内垃圾收集量),应考虑垃圾排放季节波动性。4、当转运站由若干转运单元组成时各单元的设计规模及配套设备应与总规模相匹配。5、转运站服务半径与运距应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人力方式进行垃圾收集时,收集服务半径宜为0.4km以内,最大不应超过1.0km。2)采用小型机动车进行垃圾收集时,收集眼务半径宜为3.Okm以内,最大不应超过5.0km。3)采用中型机动车进行

34、垃圾收集运输时,可根据实际情况扩大服务半径。4)当垃圾处理设施距垃圾收集服务区平均运距大于30km且垃圾收集量足够时,应设置大型转运站,必要时宜设置二级转运站(系统)。5.3 工程规模5.3.1服务人口及面积镇国土面积74平方公里,下辖38个行政村(48个自然村),总人口6.3万人,大多数为农业人口。未来的人口预测采用下公式:式中:第n年的服务人口数,人;:初始服务人口数,人,本次设计中据镇当地的资料取6.3万人;P:人口自然增长率,本次设计中据镇当地的资料显示,p0.007。n:第n年。5.3.2垃圾产率与垃圾产生量预测根据当地的人均垃圾产生率调查资料显示,该镇的垃圾产生量为16000t/年

35、。随着时间推移,居民按照人口增长速度逐年增加,结合该镇工农业发展状况,经济状况也逐年发生变化,垃圾产生量将会增多。但是,其成分也会逐渐朝有机物增加、可燃物增多、可利用价值提高的趋势发展,加上初始有机垃圾堆肥利用的推广,在推行垃圾产生源头的减量化工作的前提下,预计垃圾产生量不会有过快的增长。设计该镇的各种垃圾将在未来的几年呈连续增长的趋势,其增长系数取0.01,采用下公式预测该镇垃圾产生量在未来的变化趋势。式中a:初始垃圾人均日产生率,kg/(dp):第n年的垃圾人均日产率,kg/(dp);5.3.3工程规模镇垃圾中转站建设规模,综合考虑村镇与街区类型、垃圾类型、道路交通状况、环境质量要求等村镇

36、区域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变化因素确定。按中型标准,即类垃圾中转站规模设计;总占地面积10000;建设4个填装压缩转运单元(场房车间)、封闭式堆放场、作业平台及管理办公用房;日储存转运垃圾量为30t/d。5.3.4 转运站类型:转运站可按其填装、转载垃圾动作方式分为卧式和立式;可按是否将垃圾压实划分为压缩式和非压缩式;压缩式又可按填装压实装置方式分为刮板式和活塞式(推板式)等;还可按垃圾压实过程在装载容器内或外完成分为直接压缩(压装)式和预压式等等。转运站可根据其服务区域环境卫生专业规划或其从属的垃圾处理系统的需求,在进行垃圾转运作业的基础上增加储存、分选、回收等项功能,成为综合性转运站。

37、本项目压装设备采用卧式、机械填装压缩转运模式(预压式);项目预期建设成为综合性转运站。其基本工艺技术路线如下:垃圾产生源(生活垃圾、工农业垃圾)垃圾收集站(垃圾桶、垃圾箱、垃圾池)垃圾收集车垃圾中转站(储存、分选、填装压缩)垃圾填埋场。第六章 总体布置6.1 平面设计本中转站的总体平面布局依据其规模、类型、综合工艺要求及技术路线确定。总平面布置做到“流程合理、布置紧凑,便于转运作业,有效抑制污染”。总体布局及平面布置留有余地,为后续建设留有充分的发展空间。6.2 竖向设计转运站应利用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进行工艺布置。竖向设计应结合原有地形进行雨污水导排。6.3 转运车间转运站的主体设施布置应满

38、足下列要求:6.3.1 转运车间及卸、装料工位宜布置在场区内远离邻近的建筑物的一侧。该项目区东侧临近生产路,因此安排转运车间及卸、装料工位;西侧安排管理办公区。6.3.2 转运车间内卸、装料工位应满足车辆回车要求。每个车间进深9m、宽10m、高6m,满足铲车装卸及车辆回车的要求。6.4 配套工程6.4.1 计量设施设在转运站车辆进出口处,并有良好的通视条件,与进口厂界距离不小于一辆最大运输车的长度。6.4.2 按各功能区内通行的最大规格车型确定道路转弯半径与作业场地面积。6.4.3 站内设置车辆循环通道或采用双车道及回车场。6.4.4 站内垃圾收集车与转运车的行车路线避免交叉。6.4.5 转运

39、站按转运车辆数设计停车场地,停车场的形式与面积与回车场地综合平衡,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计。6.4.6 转运站绿地率为30。6.4.7 转运站行政办公与生活服务设施应满足下列要求:l 用地面积宜为总用地面积的58。2转运站根据需要设置附属式公厕,公厕与转运设施有效隔离,互不干扰。站内单独建造公厕的用地面积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镇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 27中的有关规定。第七章 工艺、设备及技术要求7.1 转运工艺比较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城市垃圾转运技术及设施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生活垃圾处理系统本身的差异,导致垃圾转运能力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现行主要的垃圾转运技

40、术(模式)可划分为以下几类:1、敞开式转运:这是最早的一代垃圾转运技术。城市生活垃圾主要是通过人力车或小型机动车辆直接倒在某一指定地点,然后由其他车辆将其转运到处理场所。作业过程中,转运场所是敞开或半敞开(有顶棚),有时甚至在临时选定的露天空地进行垃圾转运作业。这种情况下,与之配套的车辆通常也是敞开式的。此种转运模式虽然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垃圾的转移和运输操作,但同时造成很大的二次污染。如垃圾散落、臭气散发、灰尘飞扬、污水泄漏等,尤其是在收集、转运场所的周围,污染现象十分严重。不仅转运现场作业环境十分恶劣,而且直接污染周边环境,危害居民的健康,严重影响城市的正常秩序。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

41、众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这种原始转运模式的诸多缺陷和引发的矛盾日趋突出,因而大多数城市已经或正在将此淘汰。但在部分中小城市(城镇)及乡镇仍然使用。2、封闭转运模式:为了克服敞开式转运的缺点,封闭式转运模式应运而生。其中“封闭”一词有两层含义及要求: 一是指垃圾转移场所的封闭;二是指转运车上垃圾装载容器的封闭。转运场所的封闭减少了对周围环境的污染;转运容器的封闭减少了运输途中垃圾的散落、灰尘的飞扬和污水洒漏。实践表明,封闭式转运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作业过程对外部环境的影响。但是,由于垃圾密度小,转运车辆不能满负荷运输,造成效率低下,转运成本高。这种弊端对于倾倒卸料直装式密封垃圾运输车更为突出。3

42、、机械填装压缩转运模式:(简称压缩转运),此类转运模式在国内的规模化应用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近几年,随着垃圾成分的变化及中转技术的发展,机械填装压缩转运技术开始应用并迅速普及。相对于前两种转运技术而言,压缩转运技术在有效防治二次污染的前提下,成功解决了运输车辆的载运能力亏损问题,提高了转运车的运输效率,体现了转运环节的经济性。根据国内垃圾转运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转运技术及配套机械设备可按物料被装载、转运时的移动方向分为卧式或立式两大类;可按转运容器内的垃圾是否被压实及其压实程度,划分为填装式(兼压缩式)和压缩式两大类。填装式:采用回转式刮板将物料送入装载容器。由于机械动作原理及作用力所限,

43、其主要功能是将装载容器填满,兼有压实功能。此类填装设备过去通常与装载容器连为一体(如后装式垃圾收运车),现在为了提高单车运输效率,出现将填装压缩装置与装载容器分离的趋势。填装式多用于中型及其以下转运站。压缩式:采用往复式推板将物料压入装载容器。与刮板式填装作业相比,往复式推压技术对容器内的垃圾施加更大的挤压力。大中型转运站多采用压缩式。还可进一步按垃圾被压实的不同工艺路线及机械动作程序,分为直接压缩(压装)式和预压式,等等。(1) 直接压缩工艺工艺路线:接收垃圾直接压装进入转运车厢转运作业过程为:首先连接转运容器(车厢)和压装设备,当受料器内接收垃圾达到一定数量后,启动压实设备,推压板将垃圾直

44、接压入转运车厢。其间可根据需要调整压头压力大小或推压次数,车厢装满并压实后,与压装设备分离,由转运车辆运至目的地。直接压缩式既有水平式也有垂直式的,相比较而言,国内转运站现以水平式较多。(2) 预先压缩工艺工艺路线:接收垃圾在受料器(或预压仓)内压实推入转运车厢一转运作业过程为:垃圾倾入受料容器,被压实成包;被推入转运容器(车厢);由转运车辆运至目的地。车厢内可装入的垃圾包数量由其箱体容积和垃圾包体积等技术参数确定。预压式多用于中小型以上的转运站。7.2 转运工艺选择机械填装垃圾不仅是提高转运效率,也是改善作业条件、保证安全文明生产的具体措施。因此,国家有关部门要求:除了个别因经济条件限制或转

45、运量很小或临时转运的情况之外,各类转运站均应采用机械填装垃圾的方式。县镇垃圾中转站转运工艺,采用机械填装压缩转运模式,初步考虑采用预先压缩工艺。并达到以下要求:1、有相应措施将装载容器填满垃圾并压实。2、装载容器内的垃圾密实度不小于0.6t/m3 。3、有联动或限位装置,保持卸料与填装压实动作协调。4、有锁紧或限位装置,保持填装压实机与受料容器结合部密封良好。7.3 转运单元该项目建筑装料车间场房,设置4个转运单元,以保持转运作业的连续性与事故状态下或出现突发事件时的转运能力。7.4 机械设备7.4.1 垃圾压缩设备目前我国转运机械压实设备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种是刮板式压实设备,一种是活塞式压实设备。前者的特点是整机体积小,操作简单,能够边装边压实。后者的特点是压缩效率高,物料的压实密度大。该项目采用活塞式(推板式)压实设备。采用DZ双箱吊装式垃圾中转站提升平稳、双箱轮换、安全高效。详细参数如下:名称(型号)整机重量占地面积操作人员提升高度提升重量有效容积整机功率DZ双箱吊装式 4.5T50m21人3.5m5T7m39.1KW该产品由垃圾箱、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