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安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暑假期初考试8月试题201711020216.doc

上传人:无敌斩 文档编号:1910588 上传时间:2019-01-21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6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南安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暑假期初考试8月试题201711020216.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福建省南安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暑假期初考试8月试题201711020216.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福建省南安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暑假期初考试8月试题201711020216.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福建省南安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暑假期初考试8月试题201711020216.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南安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暑假期初考试8月试题201711020216.doc(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福建省南安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暑假期初考试(8月)试题第I卷(选择题 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两宋时期,四千多犹太人渡海而来,驻留繁华的东京汴梁(开封)宋朝皇帝给其头领赐姓为赵。其随从亦渐改中国姓:“列维”演化为“李”姓;“亚当”演化为“艾”姓等。最后形成了七姓八家(“张”分出“章”)他们世代与汉人通婚。据此推知()A两宋时期三教合一促进了民族融合 B犹太移民逐渐认同中国的宗法观念C新航路开辟的时间应据新史料提前 D两宋内部经济及对外贸易并驾齐驱2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

2、分未定也,皆称诸侯曰友邦君,是君臣之争亦未定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A分封制进一步明确君臣等级 B宗法关系是维系皇权的纽带C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D分封制的主体是王族和功臣3礼记乐记中载:“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仁以爱之,义以正之。如此则民治行矣。”这最能说明礼乐制度()A强化等级观念,和谐等级关系 B以礼乐来区分尊卑、亲疏、贵贱C成为维系

3、西周统治的重要制度 D礼中有乐,烘托崇高和谐的氛围4钱穆在中国传统政治中说:“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这段史料可以用来说明()A国家政治制度的创建体现了时代特征B选官制度体现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博弈C制度的设计要与社会经济水平相一致D九品中正制有利于各地区人才的选拔5元代推行行省制,设河南行省统辖黄河以南和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但在黄河下游则以沂蒙山南麓为界与中书省直辖区“腹里”相邻;将江西、广东合为江西行省,治所在南

4、昌;将湘、鄂、桂并入湖广行省,治所设于武昌。这一规划和设置()A体现了“山河形便”的习惯做法 B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保障了蒙古族贵族的统治特权 D是对南宋统治区实施的特殊政策6北魏迁都后,在都城洛阳为外族使节设置了 “四夷馆”和“四夷里”,主要居住有归魏的南朝人士、边夷侍子和朝贡使节、入朝的周边民族首领以及大多以朝贡使节名义进入洛阳的胡商贩客,并用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词为“馆”“里”定名。此举旨在()A促进洛阳经济的恢复发展 B彰显民族政策的开明C凸显北魏的华夏正统地位 D缓和南北政权的矛盾72017年4月1日,中央设立河北雄安新区,其“副首都”的城市定位使京津冀一体化取得重大进展

5、。追溯历史,元明清三代都对京津冀实行中央政府直接管辖。元代河北为腹里之地,明清此地区为北直隶辖地,承担了首都的部分政治和社会管理职能。该历史现象表明()A历史发展具有区域差异 B城市发展受制于行政因素C地方行政区划一脉相承 D地理环境决定城市的发展8在兵制方面,宋朝基本不再采用征兵制,而采用雇佣性质的募兵制度;在征调徭役方面,北宋中期采用雇募法,不再单纯使用无偿征调农民等服役的办法;在官府征调工匠服役方面,由单纯的轮差制度改为差雇制度,国家给服役的工匠一定报酬。这反映出宋代()A取消了制度层面的强制措施 B更多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国家治理C法律制度已经相当健全成熟 D劳役地租完成向货币地租的过渡9

6、 “元明以来,江南水乡双林镇,以纺织闻名,随着外来定居的商人通过家族繁衍和科举考试成为本地缙绅他们似乎已在官府不在场的地方扮演着官府的角色”,而几乎同一时期“威尼斯商人的活动使得地中海的商路扩大威尼斯还成立了城市共和国每一种公共设施都可以在威尼斯找到典范”以上对比说明()A中西方截然不同的商品市场导向 B资本主义萌芽时代商品经济繁荣C中西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地缘淡化 D中国向近代转型的社会条件不足10明末清初张履详的补农书中记载了一个他设计的薄产十亩的经营方案:桑田三亩供一家衣食,其余麦豆竹果鱼之收,按低标准计,足可抵十人之食,即年余五十石,扣除田粮等苛扰,至少每年可积余三十石。积十余年,除“养生

7、送死”、读书外,还可买田数亩。该方案重在强调()A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 B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发展C精耕细作技术的应用 D家庭经营的自给自足性11汜胜之书提出“种禾无期,因地为时”。齐民要术则提出播种施肥要讲“时宜”,南宋农书六种之宜说“种莳之事,各有攸叙。能知时宜,不违先后之叙,则相继以生成,相资以利用,种无虚日,收无虚月,一岁所资,绵绵相继。”材料本质反映了()A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季节性强 B中国农业重视“因时制宜”C中国古代农业是精耕细作农业 D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12国语周语谓:“宣王即位,不籍千亩,虢文公谏,王弗听。三十九年,战于千亩,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宣王既丧南国之师,乃料民于太原

8、。仲山父谏曰:民不可料也!王卒料之。”这反映出周宣王时()A高度集权,独断专行 B荒废生产,征收重税C形势变化,旧制动摇 D诸侯反叛,分封制瓦解13宋太宗995年六月下诏指出:近年以来,民多转徙,应诸道州府军监管内旷土,并许民请佃,便为永业,仍免三年租调,三年外输税十之三。十二月的诏令强调“如将来增添荒土,所纳课税,并依原额,更不增加。”材料信息说明宋朝()A地方割据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B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C经济发展,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D战争频繁,人民生活困苦14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商人,秉承这样一个传统,他们不是想方设法去制造一个更好的捕鼠器,而是千方百计想从官方获取捕鼠的特权。在这些商人

9、看来,如果没有获取捕鼠的特权,再高效的捕鼠器,都无法工作。材料说明了()A古代商人有独立的经商意识 B中国古代一直存在“工商食官”C古代商业对官府的依赖性强 D古代商人深受特权社会剥削15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的一些江南市镇,出现了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地主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30左右,富农、中农、贫农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70左右。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B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C重农抑商政策的松驰 D土地兼并现象被有效抑制16春秋时周室衰微,诸侯争霸。写史本应直笔“纪事”,孔子则曲笔作春秋以“讲礼”,惩恶扬善,使“乱臣贼子惧”。故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

10、春秋。”梁启超也认为春秋“只能作经读,不能作史读”。这是因为孔子著春秋()A严重背离客观历史事实 B偏离了儒家的礼乐传统C违背了统治阶级的意愿 D带有强烈个人政治观点17在中国古代,“文”与“化”联缀使用最早见于先秦时代的易经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文化”一词正式出现是在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中,“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据此可以推知,将“文化”二字合为一词的本义是()A先秦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 B儒学中治国平天下的内容C以道德礼乐去教化、感染 D起用知识分子以治理国家18对下列材料理解合理的是() 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

11、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艺文志古有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史记孔子世家 秦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旨守、尉杂烧之 汉 汉武帝时诗被儒家奉为经典,始称诗经,成为五经之一 A西周以诗为考查官员政绩的依据B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C孔子整理诗的目的是为“复礼”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19东汉末年,名教虚伪,玄学兴起。玄学家以老子庄子和周易为依据表达思想和寄托精神。在理学兴起前,许多士大夫醉心于此。魏晋玄学出现的背景是()A儒家学说一度失去正统地位 B九品中正制重视德行才能C老庄学说的思辨性受到重视 D门阀政治受到了冲击挑战20费正清在中国:

12、传统与变革中提到:“明清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伟大时期不过这并不表明明清两代便是历史的倒退,此间取得的成就亦不容否认,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这几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我们应能发现不少的革新和发展。不过与西方相比其步伐较慢,程度较浅罢了。”从思想角度看,材料中“革新与发展”不包括()A“天道行而万物顺,圣德修而万民化”B“其欲即天之理,其理即人之欲”C“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D“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21古代中医经典黄帝内经载:“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这种思想在古代社会被广为接受。由此可知,古人

13、认为()A中医理论带有封建迷信色彩 B人具有超越自然的主体地位C要掌握自然规律从而征服自然 D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22明代刻书中心在福建建阳,与传统志怪小说表现鬼神、追求怪异的叙事趣味不同,建阳刊刻神魔小说通过神仙佛道的修行故事,达到教人向善的目的,与讲史小说实为异途同归,为儒教之补;公案小说还与法律文书分上下栏刊刻。这说明当时()A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小说的繁荣 B活字印刷的推广巩固了儒学的地位C建阳刊刻神魔小说符合理学精神 D公案小说极大地普及了法律知识23杜甫在画家刘单创作的山水屏障画上的题画诗“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上诉天应泣”的创作境界颇为后世文人画家欣赏与向往。王右仲评价道:“篇

14、中最得画家三昧,尤在元气淋漓障犹湿一语,试一想象,此画至今在目。”这说明()A唐诗的表意功能胜于文人画 B文人画追求诗画一体的意境C中国古代艺术内容是相通的 D文人画是对唐诗的继承和发展24公元前399年,经过抽签的方式,雅典从自愿报名的候选者中随机选出501人,组成陪审法庭,负责审判苏格拉底。陪审团经过两轮,以多数票判其死刑。1000多年后,一位学者写道:“这是雅典和它所象征的自由的黑色污点”。之所以称其为“污点”,主要原因是雅典民主制()A适用范围过于宽泛 B不适用小国寡民C过于注重程序正义 D参政方式导致权力滥用25公元前5世纪剧作家阿里斯托芬在阿卡奈人中描绘一雅典公民:“我可总是头一个

15、到场一个人坐好了以后,只好自个儿叹叹气、放放屁、打打哈欠、伸伸懒腰、转过来、转过去、画画符、拔拔鼻毛、算算数目、向往着田园、向往着和平。”这反映出当时的雅典()A公民大会形同虚设 B民众已失去政治热情C参政是民众的义务 D统一的公民集体形成26梭伦看到国家经常处在党争状态,而有的公民竟然漠不关心国事,听任自然,因此他制定一种特别法律对付他们,规定任何人当发生内争之时,袖手不前,不加入任何一方者,将丧失公民权利,而不成为国家的一份子。据此可知,古代雅典()A党争不断孕育直接民主 B公民意识得到法律的肯定C城邦利益高于个人自由 D立法过程具有主观随意性27某学者认为:过去确实有过这样一个时期,把这

16、仅仅是“市民法”的一个卑贱的附属物的“万民法”,认作为一切法律所应该尽可能依从的一个伟大的、虽然还没有发展的模式。这个巨变是正当希腊的“自然法”理论被适用于“罗马所有国家共有的法律”的实践中的时期。”由此表明()A万民法实际附属于“市民法” B万民法成为一切法律的模式C自然法精神推动了罗马法演进 D罗马法始终体现自然法精神28在罗马时代,由于奴隶没有诉讼权,恩主(奴隶主)要解放奴隶时,可以请一个人作为奴隶的辩护人装作起诉恩主,问恩主是否要解放这个奴隶,然后由长官宣布奴隶获得自由,后来干脆直接由长官的卫士扮演辩护人的角色。这表明罗马法()A重视维护法律程序和权威 B保护恩主对奴隶的所有权C注重维

17、护奴隶的人身自由 D司法过程存在不规范行为29西塞罗说,“自然法为人神共有,人类既然是自然创造的,被赋予了正确的理性,也赋予了正确的法律。它不会在罗马立下一条规矩,在雅典定立下另一条。它更不会今天立下一条规矩,明天另立一条。”对这段话理解最准确的是()A自然法中蕴含着理性的精神 B自然法体现了公正的理念C自然法具有普适性和永恒性 D自然法是法律的指导原则30某学者指出:“在古罗马,即使在日常情况下,所有人使用其物,也应维持在一般的合理状态。如罗马法中规定在居民区,允许冬天在室内生火取暖而排烟于室外,允许倾倒生活污水等,但不得开放排出过度的烟雾或流出大量废水的作坊。”这说明古罗马()A注重规范人

18、们的社会行为 B最早萌发生态文明思想C法律旨在维护公民的利益 D严格限制社会经济活动31十二铜表法第七表土地权利法第9条规定:“高度达15呎的树木,为使其阴影不至损害近邻地区,其周围须加修剪。如果近邻地区的树木因被风吹,倾斜到你的地区来,你可以根据十二铜表法提出收拾它的诉讼”,第10条规定“允许收集从近邻地区掉下的橡实”,以上材料说明十二铜表法()A规定行使权利不得侵害他人利益 B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罗马平民的利益C形式繁琐僵化缺乏灵活性 D强调维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浸犯32有学者认为,判定任何一制度的得失要根据其实际利弊,因此必须知道此制度实施时期人们所切身感受而发出的意见,此种意见叫作“历史意见

19、”。待时代隔得久了,后代人单凭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批评历史上的制度,那只能说是一种“时代意见”,它并非是全不合真理,据此推知,该学者认为()A“历史意见”与“时代意见”分别根据当时和现时的“利弊”判定而得B“历史意见”与“时代意见”呈互补关系并通过相互印证方得制度全貌C“历史意见”就是当时的“时代意见”,两者都反映了历史学家的认识D“历史意见”较“时代意见”客观真实但不能忽视“时代意见”的合理性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本大题共3小题,合计52分。3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

20、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他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

21、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15分)34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今于国史,若细心籀其动态,则有一至可注意之事项,即我民族文化常于“和平”中得进展是也。一民族一国家历史之演进,有其生力焉,亦有其病态焉。生力者,即其民族与国家历史所推进之根本动力也。病态者,即其历史演进途中所时时不免遭遇之顿挫与波折也。人类历史之演进,常如曲线形之波浪,而

22、不能成一直线以前向。若以两民族两国家之历史相比并观,则常见此时或彼升而我降,他时彼降而我升。只横切一点论之,万难得其真相。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围绕“人类历史之演进”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以下三题为选做题,请考生任选其中一题作答。35【A】(15 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魏晋以后,宗族聚居成为传统,形成了“人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的现象。逮到隋初,这种局面依然存在,故文帝下令“大索貌阅”,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本人体貌,“户口不实者,(里

23、)正(党)长远配。而又开相纠之科。大功(如堂兄弟)以下,兼令析籍贯,各为户头,以防容隐。”同时又接受高颎的建议,以“人间课输,虽有定分,年常征纳,除注恒多,长吏肆情,文帐出没,复无定簿,难以推校”为由,推行“输籍定样”,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巡人,各随便近,五党三党,共为一团,依样定户上下”,并将各户应纳税额写入册籍。至炀帝初年,裴蕴再行“貌阅”,规定“若一人不实,则官司解职,乡正里长,皆远流配。”“又许民相纠,若纠一丁者,令被纠之家代输服役。”据统计,文帝和炀帝时期的全国性大规模的检括户口,共检出隐漏人口228 万余。 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等 (1)根据材料,指出隋代括户制度改革

24、的特点。(7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括户制度改革的作用。(8 分)35【B】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2 年10 月22 日,肯尼迪总统宣布实行“封锁”禁止舰船将进攻性武器运往古巴,并要求苏联撤走战略性导弹。但是,他没有要求取消卡斯特罗政权,也没有要求拆除占巴的防预性导弹。当开往古巴的苏联船只改变航线时,当美国确信苏联油船未带进攻性武器而允许它继续前进时,很明显,这两个国家都不想打仗。最后,10月28日,赫鲁晓夫宣布,他己下令将苏联导弹撤出古巴。 材料二 1963年8月5日,美国、英国和苏联签署了禁止在人气层、外层空间和水

25、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这一条约得到了人多数国家的欢迎,它们也都签署了这一条约。1968 年初,包括美国和苏联在内的许多国家签署了防止核扩散条约该条约规定,签约的核国家不得向非核国家提供核武器,禁止签约的非核国家制造核武器。这一条约于1970年3月5日开始生效,到这时已有47个国家签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巴导弹危机发生的国际背景,概括美苏两国应对该危机的共同之处。(9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苏应对危机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6分)35【C】(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最重要的目的带有军事安全战

26、略性质,即西汉王朝迫切希望与西域大月氏等国建立联盟,共同攻打匈奴,以“断匈奴右臂”。其实张骞出使西域的最重要的战略目标并没有达到。但“无心插柳柳成荫”,张骞出使西域却使横贯东西方的丝绸之路被正式开通了。所以,司马迁将张骞出使西域的壮举视为“凿空”之行。张骞出使西域则更多地带有畅通丝绸之路的战略含义。 从“凿空西域”到“一带一路” 材料二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项目将推动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发掘区域内市

27、场的潜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享和谐、安宁、富裕的生活。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张骞“凿空”和当前实施“带一路”的时代条件有何异同?(7分) (2)根据材料,指出张骞出使西域和我国倡导“一带一路”的主要目的有何异同?(8分)参 考 答 案一、单选题【15】B A A A B 【610】C B B D A 【1115】C C B C B【1620】D C B C A 【2125】D C B D D 【2630】B C A C A 【3132】A D二

28、、材料解析题33、(1)孟子: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5分) 苏格拉底:守法是正义行为;法制关乎城邦存亡;法律至上,严格守法。(5分)(2)背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6分) 古希腊工商业相对繁荣;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各种社会思潮活跃;法律作用突出。(6分)价值:他们的法制观念分别对中国和西方法制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3分)34、示例一: 论题:明清时期中国历史向近代转变(2分) 明清时代的中国也出现了近代的萌芽。经济方面,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虽然不能在社会经济

29、中占主体,但是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思想方面,明末清初的思想批判,虽然没有上升到批判封建制度的高度,但是其反对君主专制顺应了时代潮流,其思想解放作用,对近代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之,明清之际推动中国向近代转变的因素潜滋暗长。(10分) 示例二: 论题:满清时期中国历史演进的顿挫(2分) 满清时期中国历史的发展受到巨大阻碍。经济方面,自然经济占主体,强力压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政治方面,军机处的设立,虽然提高了行政效率,但却标志着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而且易造成决策失误;思想方面:程朱理学的僵化和八股取士束缚思想,不利于思想解放。(10分) 综上所述,满清时期的中国已经表现出了历史演进中的“病

30、态”与曲折。【解析】根据材料“一民族一国家历史之演进,有其生力焉,亦有其病态焉”得出认为民族国家的演进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方式,结合题目要求“中国史”,从明清时期的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进行分析,一方面可看成封建社会孕育着社会发展的因素,另一方面,可从阻碍社会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论述,注意要做到史论结合,逻辑清楚。35【A】(1)特点:重视民间监督作用;惩罚力度不断加强;以移风易俗为推手;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相结合。(答三点给6分,答四点给7分) (2)作用:减少了逃税避税现象,增加了国家赋税收入;打击了士族门阀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保证了国家对农户的控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规范了户籍管理制度,有

31、助于抵制吏治贪污;客观上为隋末滥征徭役提供了便利,成为隋朝短命而亡的一项重要原因。(答4点给8分)35【B】(1)背景:美苏争霸;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战后国际政治意识形态的对立。(5分,2 个要点4分,3个要点5分) 共同:双方均不以战争作为推进国策的工具;双方均积极借断妥协的方式解决危机。(4分) (2)影响:促使美苏双方为缓和世界紧张局势而重新作出努力;促使两国重视避免核危机的解决机制。(6分)35【C】(1)同:国力走向强大;由国家组织和支持。(3分) 异:前者东西方彼此隔绝;后者世界已经成为一个整体。前者世界处于农业文明时期,后者世界进入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时期。(4分) (2)同:建立友好关系。(2分) 异:前者出于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的战略需要;后者致力于共建共赢、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促进经济合作与发展、增进文化交流与合作、增强各国人民的互信、了解,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前者主要是单纯的军事目的;后者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多个领域。(6分)1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