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老年人异常血压波动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728-精选文档.ppt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913628 上传时间:2019-01-21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4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老年人异常血压波动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728-精选文档.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2017老年人异常血压波动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728-精选文档.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2017老年人异常血压波动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728-精选文档.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2017老年人异常血压波动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728-精选文档.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2017老年人异常血压波动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728-精选文档.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老年人异常血压波动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728-精选文档.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老年人异常血压波动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728-精选文档.ppt(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提 要,血压波动的概念和临床意义 血压波动的分类和影响因素 血压波动的临床表现 血压波动的诊断 血压波动的治疗,血压波动的概念和临床意义,血压波动 是指一定时间内血压的变化程度,是人类血压最基本的生理特征之一,又叫作血压变异 (BPV) 。 年龄是影响血压的重要因素,老年人不仅血压水平较中青年人高,而且容易发 生血压波动幅度和频率的非生理性变化,称为异常血压波动,临床上可表现为昼夜节律异常、体位性低血压、晨峰血压增高、餐后低血压、白大衣性高血压 和隐蔽性高血压、随访间和季节间的血压波动等。,临床研究发现,异常血压波动与靶器官结构和功能损害、心脑血管事件及死亡率密切相关,其对预后的影响独立于血压

2、的绝对水平,有可能成为新的风险预测指标和潜在的治疗靶点。 正确处理异常血压波动是当今我国老年人血压管理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高血压分会邀请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讨论和制订了老 年共识 结合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实践经验人异常血压波动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对老年 人异常血压波动的影响因素和临床特点进行了总 结,并据此提出了治疗方案。,血压波动的概念和临床意义,提 要,血压波动的概念和临床意义 血压波动的分类和影响因素 血压波动的临床表现 血压波动的诊断 血压波动的治疗,血压波动的分类和影响因素,分类 临床上常根据时间跨度将血压波动分为: 短时变异 包括数次心搏之间、数分钟( 如:

3、一次随访内的血压变化) 以及 24 h 内( 昼夜节律变化) 的血压波动。 长时变异 包括日 间、数周( 如: 随访间变异) 、数月( 如: 季节间变异) 甚至数年间的血压波动。,血压波动的分类和影响因素,影响老年人血压波动的因素 1.病理生理因素 老年人大动脉弹性下降和僵硬度增加、内皮功能障碍、压力反射敏感性下降、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内分泌功能减退、 肾脏排钠和容量调节能力减弱。 2.并存疾患 老年人常见的疾病,如高血压、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 心脑血管病、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 、肾病、呼吸道疾病、炎 症、淀粉样变、副癌综合征等。,3.不良状态 贫血、容量减低、营养不良、寒冷、睡眠障碍、

4、慢性疼痛、便秘、前列腺肥大、焦虑、抑郁或情绪波动、围手术期血压波动等。 4.继发性高血压 、 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大中动脉狭窄(特别是肾动脉狭窄) 、原醛增多症、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和嗜铬细胞瘤等。 5.其他 血压测量不规范、降压治疗方案不合理、药物相互作用、治疗的依从性差等。,血压波动的分类和影响因素,提 要,血压波动的概念和临床意义 血压波动的分类和影响因素 血压波动的临床表现 血压波动的诊断 血压波动的治疗,血压波动的临床表现,1.血压昼夜节律异常 正常人的血压表现为夜低昼高 型,多数学者认为正常人 24 h 血压节律呈双峰双 谷,即清晨觉醒和起床后明显升高,8 00 10 00 达 高峰;

5、 此后下降,在 16 00 18 00 血压再次升高; 以 后缓慢下降,直至凌晨 2 00 3 00 至最低值,即“杓 型”现象,对适应机体活动,保护心血管结构和功能 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节律随着增龄逐渐弱化。,根据夜间血压( 22: 00 8 : 00) 较白天血压 ( 8: 00 22: 00) 的下降率,把血压的昼夜节律分为: 杓型( dipper) : 10% 20% 非杓型( non-dipper) : 10% 超杓型( extreme dipper) : 20% 反杓型( inverted dipper):夜间血 压高于白天血压。 老年人或未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容易发生血压昼夜节律

6、异常,常伴有夜间血压升高( 夜 间 平 均 血 压 120 /70 mm Hg) 。 据统计,在年龄60 岁的老年人中,非杓型血压的发生率可高 达 69% ,是中青年人的 3 倍以上。在年龄80 岁的 高龄老年人中 83. 3% 者丧失了正常的杓型血压节 律。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是靶器官损害、心血 管事件、脑卒中和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血压波动的临床表现,2. 与体位有关的血压波动 2. 1 体位性低血压 由卧位变为直立体位的 3 min 内,收缩压下降20 或 舒张压下降10 mm Hg,但也有一些老年人直立时间超过3 min 才出现明显的血压下降。体位性低血压在年龄65 岁人群中的发生率可达

7、20% 50% ; 我 国 年 龄 80 岁高龄人群中的发生率为 27. 2% ,合并高血压者比例更高。,血压波动的临床表现,体位性低血压可出现脑灌注不足的症状,头晕、 目眩最为常见。超过半数的患者出现心不在焉,难以聚精会神,症状持续数分钟至十几分钟不等。部分患者发生晕厥、跌倒,造成意外伤害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一些患者则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血管迷走性晕厥。 不少老年人体位性低血压并无明显 症状,但在体位性刺激合并其他诱发因素时,如: 餐 后、环境温度升高或劳累等,部分“无症状”患者可能会出现症状。 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老年人,心绞 痛、心肌梗死、脑卒中和死亡的风险均显著增加。即使是无明显症状的体位

8、性低血压,也会导致老年人认知功能受损、活动减少或情绪波动。,血压波动的临床表现,2. 2 体位性高血压 由卧位转为直立后的 3 min 内收缩压升高幅度 20 mm Hg。老年人体位性高血压发生率为 8. 7% 11. 0%。临床通常无特异性表现,严重者可出现心慌、疲倦等症状,体位性高血压可能与靶器官损害和脑卒中风险增加有关。 2. 3 体位性低血压合并卧位高血压 指有体位 性低血压,且卧位时收缩压140 mm Hg 和( 或) 舒张压 90 mm Hg,发病率高达 30%,是老年人较为常 见的临床类型。体位性低血压引起的灌注不足及卧位高血压所致的靶器官损害均可对患者造成危害。,血压波动的临床

9、表现,3. 晨峰血压增高 人体由睡眠状态转为清醒状态并开始活动,血压从相对较低水平迅速上升至较高水平,称为“血压晨峰”,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晨峰血压过 高可导致不良预后。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10把晨峰血压增高定义为: 起床后 2 h 内的 收缩压平均值减去夜间睡眠时收缩压最低值( 夜间血压最 低值前后共3次收缩压的平均值) 35 mm Hg。我国老年人晨峰 血压增高的发生率为 21. 6% ,高血压患者较正常人更多见。晨峰血 压增高的老年人,心脑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率均显著增加。,血压波动的临床表现,4.餐后低血压 指餐后 2 h 内收缩压较餐前下降幅度20 mm Hg; 或餐前收缩压10

10、0 mmHg,而餐后 90 mm Hg; 或餐后血压下降未达到上述标准,但出现餐后心脑缺血症 状。 在我国人群中的发生率为 59.3%,住院老年患 者中为 61.6%-74.7% 。餐后低血压的发生率远 较体位性低血压为高,随增龄而上升,高血压患者更 为多见。三餐中以早餐后低血压发生率最高,早 餐或午餐后的血压下降幅度明显大于晚餐后。餐后收缩压 一 般 下 降20 40 mm Hg,严 重 者 可 达 90 mm Hg。此外,餐前血压越高的患者,餐后低血压的 发生率越高,而且血压下降幅度也越大。症状多 发生于餐后 30-60 min,持续 30-120 min,可表现 为头晕、乏力、视物模糊、

11、嗜睡、晕厥、跌倒等。一项 随访 4. 7 年的研究显示,老年人发生餐后低血压且收 缩压降至 120 mm Hg,全因死亡率增加 69%。,血压波动的临床表现,5 白大衣性高血压和隐蔽性高血压 5. 1 白大衣性高血压 指诊室血压 140/90 mm Hg,但诊室外血压不高的现象。在整体人群中 的发生率约 13% ,老年人尤其高发,可达 40% 。 白大衣性高血压人群发生持续性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心血管病 和死亡的风险显著高于正常血压者。 5. 2 隐蔽性高血压 指患者在诊室内血压正常, 动态血压或家庭自测血压升高的现象。整体人群中 患病率 7. 6% 23. 0% 。与白大衣性高血压相比,隐蔽

12、性高血压有着更高的心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风险,其对预 后的影响与持续性高血压相近。,血压波动的临床表现,6.继发性高血压 约占老年高血压的 19. 6% ,原发病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性 肾动脉狭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睡眠呼吸暂停综 合征和嗜铬细胞瘤等。老年人继发性高血压起 病较隐匿且发展缓慢,临床症状往往不够典型。血压波动方面常见 昼夜节律异常,呈非杓型或超杓型改变; 也可表现为血压骤然升高。,血压波动的临床表现,7. 长时变异 包括日间(day to day) 、随访间 、季节间或数年间的血压差异,年龄越大越显著。不仅与患者自身状况有关,更多地受行为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例如: 生活方式、血压测量、

13、降压治疗方案、依从性、环境温度变化等。多项研究证实,长时变异较短时变异能够 更好地预测远期心血管事件、脑卒中和死亡风 险。,血压波动的临床表现,提 要,血压波动的概念和临床意义 血压波动的分类和影响因素 血压波动的临床表现 血压波动的诊断 血压波动的治疗,老年人的短时血压变异,如昼夜节律异常、体位 变动引起的血压波动和餐后低血压等,根据其定义, 通过规范地测量诊室血压、24 h 动态血压或家庭自测血压,不难诊断。如果需要精确地量化血压波动, 可计算血压的标准差、变异系数、平均实际变异性 (AV) 、血 压 变 异 性 比 值 (BPV) 、加 权 标 准 差 (wSD) 、独立于均值的变 异系

14、数( VIM) 、连续血 压读数绝对差的平均值 (ASV) 和平滑指数等指标,计算公式见表 1。 无论是诊室血压、动态血压还是家庭自测血压, 都可以根据不同时间段的血压数值来计算上述指 标,以反映短时或长时血压变异。此外,也可以分别 选择收缩压、舒张压或脉压进行计算。有研究显 示,收缩压或脉压波动的预后意义可能大于舒张压 波动。 由于缺乏正常血压人群的大样本数据,优化的 血压波动检测方法、评价指标及其正常值尚未确 定。,血压波动的诊断,提 要,血压波动的概念和临床意义 血压波动的分类和影响因素 血压波动的临床表现 血压波动的诊断 血压波动的治疗,1. 一般治疗 尽管老年人异常血压波动难以完全避

15、免,通过适当的方法,仍可以减少发生率,降低其带来的危害。治疗过程中应该重视基础疾病的防治,同时积极纠正可能的诱因,通过反复摸索,制订以非药物疗法为主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1. 1 充分了解患者的特点 仔细询问一般状况、 生活方式、家庭情况、病史以及治疗经过等,并进行必要的体检或辅助检查。密切监测血压,掌握其变化规律,寻找与异常血压波动有关的因素。,血压波动的治疗,1.2 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和不利于身心健康的行为及习惯 调整膳食结构: 摄入多种新鲜蔬菜、水果、鱼类、豆制品、粗粮、脱脂奶及其他富含钾、 钙、膳食纤维、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膳食中脂肪含量应控制在总热量的 25% 以下,饱和脂肪酸的量 应

16、 7% 。 减少食盐摄入: 5 6 g / d 以下。 戒烟及避免二手烟。 限酒: 不鼓励老年人饮酒。饮酒 的男性 饮 用 酒 精 量 25 g / d,女 性 饮 用 酒 精 量 15 g / d。 规律适度的运动: 可根据个人爱好和身体状况选择适合并容易坚持的运动方式。 保持心理健康,减少情绪波动。 有规律生活。 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控制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正常值 24 kg /m2) 、改善胰岛素抵抗和代谢异常、延缓大动脉弹性下降和靶器官损害,以及提高心、肺功能,从而改善心血管系统的调节能力。,血压波动的治疗,1. 3 去除诱因和综合治疗 纠正贫血、容量不足、营养不良、慢性疼痛、便

17、秘、长期焦虑、抑郁或失 眠等不良状态。 关注老年人治疗的依从性,加强 围手术期血压管理。 尽量减少生活方式、气候和 环境改变对血压的影响,例如: 秋冬季及时增加衣 物,避免室温过低等。 对于衰弱的老年人,警惕降 压药、镇静剂、抗肾上腺素能药物及血管扩张剂引起 的血压波动。 干预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包括高 脂血症、血糖升高、超重和肥胖、代谢综合征等,应按 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药物不良反应。例如: 合并 高胆固醇血症的老年人,如需药物治疗,首选中小剂 量的他汀类药物,必要时联合降脂( 如: 他汀类药 物 + 胆固醇吸收抑制剂) ; 避免血糖控制过低或 体质量下降过快等。 治疗并存疾患,包括心脑血

18、 管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肾病、内分泌疾 病、前列腺肥大等。,血压波动的治疗,1.4 推进老年人血压综合管理 在患者本人、 家庭成员、各级医疗机构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参与和 支持下,完善老年人血压管理体系。 开展健康知识宣教; 定期全面体检和健康评估; 提高依从性。 进行血压测量的规范化培训和测量器具的校正。 鼓励家庭自测血压。老年人在血压测量前,静坐 5 min; 首次应测双上肢血压,取 3 次平均值,必要时测 下肢血压; 根据需要测量坐位、立位或卧位血压。 在高血压的治疗中,掌握血压波动的规律以及各 种降压药的特点。首选 24 h 平稳降压的长效降压药(谷峰比 50%),而不是中短效

19、降压药。常 用的药物包括: 钙拮抗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 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起始剂量要 小,逐渐增加剂量或采用小剂量联合用药,通过反复 摸索寻找最适宜的治疗方案。 联合非药物和药物治疗,提高血压达标率,血压达标有助于减少异 常血压波动。 利用远程通讯手段加强血压监控。,血压波动的治疗,2 具体方案 2. 1 昼夜节律异常 (1) 非杓型患者降低夜间血压,恢复杓型节律,可以显著减少心血管病的风险和不良事件的发 生。 首先通过家庭自测血压或 24 h 动态血压摸 索血压的规律。可于晚间( 17: 00 19: 00) 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 30 min 左右) ,有助于纠正血压节

20、律 异常。 药物治疗首选 24 h 平稳降压的长效降压 药物,单药或联合用药。若夜间血压控制仍不理想, 可将一种或数种长效降压药改为晚间或睡前服用, 能够使 70% 以上的患者恢复杓型血压节律。可选择CCB、ACEI、ARB或长效单片复方制剂 。 若采用上述方法后夜 间血压仍高,可根据药物的作用时间,在长效降压药 的基础上,尝试睡前加用中短效降压药,如 1 肾上 腺素能受体拮抗剂。但应警惕夜间血压过低以及夜间起床时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可能。,血压波动的治疗,(2) 超杓型血压患者需要降低白天血压。应在非药物治疗(如体育锻炼) 的基础上清晨服用长效降压药(如氨氯地平、非洛地平缓释片和硝苯地平 控释

21、片等) ,在降低白天血压的同时一般不会过度降低夜间血压。若白天血压控制仍不理想,可结合血压波动的规律和药效动力学特点,选择长效 + 中短效药物的组合,进一步控制白天血压,但应注意中短效降压药可能增加体位性低血压的风险。应避免夜间服用降压药,否则会加重超杓型血压模式。,血压波动的治疗,(3) 反杓型血压需要大幅度降低夜间血压,可于下午、晚间或睡前服用长效降压药。若夜间血压控制仍不理想,可选择睡前加用中、短效降压药物,使夜间血压进一步降低,血压节律恢复或接近至正常的杓型。 即使排除了治疗因素,11% 44% 的受试者在 第二次动态血压监测时的昼夜节律与第一次不同,提示血压昼夜节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

22、经常发生变化。因此,治疗过程中应鼓励家庭自测血压,记录白天血压及睡前和清晨血压。,血压波动的治疗,2. 2 与体位有关的异常血压波动 2. 2. 1 体位性低血压 2. 2. 1 .1 预防 患者在站立时动作要缓慢,站立前先做轻微的四肢活动; 睡醒后几分钟再坐起,随后 在床边坐 1 3 min,逐渐过渡到站立位,这样有助于 促进静脉血向心脏回流,减少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 还应该尽可能减少长时间卧床; 避免洗澡水过热或 洗澡时间过长。 体位性低血压引起症状时,应尽快蹲、坐或躺下,有助于维持血压及脑灌注。 对原发性高血压合并体位性低血压的患者不能单纯追求血压 的下降,维持血压稳定更为重要,以提高老

23、年人生活 质量及生活自理能力。,血压波动的治疗,2. 2. 1. 2 非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仍不确定。主要的方法包括物理方式和膳食措施 嘱患者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游泳、跳健美操、骑自行车、步行 等,增强体质,但应注意不要过度劳累和长时间站立。睡眠时采用头部抬高的卧姿可能具有短期疗效。 对于脊髓损伤或自主神经功能衰竭所致的严重 体位性低血压,站立之前使用腹带或弹力绷带对腹部或下肢短时加压 30 60 mm Hg、身体反动作(增加上、下肢肌肉的紧张度) 或下肢肌肉组织的功能 性电刺激可能有一定治疗效果。 饱餐(尤其是高碳水化合物食品)和大量饮酒 容易诱发体位性低血压,应提倡少食多

24、餐、戒酒,餐后适当休息。还应该避免血容量过低,站立前快速 摄入480 ml左右的水有助于改善体位性低血压症状; 清晨摄入足量的水可有效缓解夜间因压力性利尿导致的容量不足。,血压波动的治疗,2. 2. 1. 3 药物治疗 临床研究中,治疗体位性低 血压 的 药 物 主 要 有 氟 氢 可 的 松 和 米 多 君 。 氟氢可的松,主要为盐皮质激素作用,能够提高肾脏对钠的重 吸收,增加血容量; 长期效应与增加小动脉对儿茶酚 胺及血管紧张素的敏感性及具有中枢肾上腺能作用 有关,可改善患者外周阻力并维持血压。使用剂量 范围 0. 1 1. 0 mg / d,但超过0. 2 mg / d不易耐受。常见不良

25、反应包括水钠潴留、卧位高血压、低血钾 症、头痛等。 米多君(甲氧胺福林)为短效 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 剂,可使动静脉收缩。于 1996 年被美国食品药品监 督管理局(FDA) 批准用于治疗体位性低血压。口服剂量为 5 10 mg / d,药效持续时间为 4 h 左右,睡前 4 h 内避免给 药,否则可引起卧位高血压。主要不良反应为紫癜、 尿潴留及卧位高血压。 上述药物因不良反应较大及 效果的个体化差异,临床上难以推广。对于其他方 法治疗无效的严重体位性低血压患者( 如帕金森病 合并自主神经衰竭或 Shy-Drager 综合征导致的体位 性低血压) ,可谨慎使用。 此外,红细胞生成素有助于治疗与贫

26、血有关的 体位性低血压。,血压波动的治疗,2. 2. 2 体位性高血压 可服用适量神经功能调 节药( 如 B 族维生素等) 或安定类镇静剂辅助治疗。 1 受体拮抗剂抑制交感神经活性,有助于体位性高 血压的控制。但此类药与利尿剂及抗精神病药物合用时可以增加体位性低血压风险,故应谨慎使用。,血压波动的治疗,2. 2. 3 体位性低血压合并卧位高血压 二者共存造成了治疗上的矛盾,目前尚无确切的干预方案。 因此,首先应去除诱因和治疗原发病。平时应减少白天卧床时间,休息以坐位为主。夜间睡眠时可适当抬高床头( 10 15) ,并避免睡前饮水及使用缩血管药物。此外,晚间或睡前服用中短效降压药配合清晨使用氟氢

27、可的松,有助于控制夜间睡眠时的血压并减少白天体位性低血压。 但应警惕中短效降 压药可能加重夜间体位性低血压,造成夜间起床时 的安全隐患。因此,如何在夜间卧位高血压的控制 与日间体位性低血压症状的缓解之间达到一种平 衡,需要不断尝试和摸索,寻找个体化的解决方案。,血压波动的治疗,2. 3 晨峰血压增高 2. 3. 1 生活方式干预 包括戒烟限酒,低盐膳食,避免情绪波动,保持夜间良好睡眠,晨起后继续 卧床片刻、起床动作放缓,起床后避免马上进行较为剧烈的活动。 2. 3. 2 药物治疗 选择 24 h 平稳降压的长效降压药可以控制清晨血压的大幅波动,并能减少因不能按时服药或漏服导致的晨峰血压增高。此

28、外,维持夜间血压的适度下降(杓型血压) ,能够有效抑制血压晨峰。非杓型或反杓型的高血压患者,可选择睡前服用长效降压药。国内研究显示,与 6: 00 8: 00 服药相比,19: 00 21: 00 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可以显著降低晨峰血压上升速率。若单药治疗效果不佳,联合用药不仅有利于血压达标,还可以有效降低晨峰血压。 常用的联合降压方案包括: ACEI或ARB联合利尿剂、ACEI或ARB联合长效CCB、长效的单片复方制剂。对于超杓型者,可以尝试在长效降压药物的基础上,清晨加用短效降压药抑制血压晨峰。,血压波动的治疗,2. 4 餐后低血压 2. 4. 1 非药物治疗 饮水疗法 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障

29、碍的 患者,餐前饮水 350 480 ml 可使餐后血压下降幅 度减少 20 mm Hg,并有效减少症状的发生。但 是最佳的水摄入量还不确定,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 个体化制订,对于需要限水的严重心力衰竭及终末 期肾病患者需慎重。 少食多餐 可以减少血液向内脏转移 的量和持续时间,对餐后低血压患者可能有利,但进 餐量与血压的关系还有待深入研究。 减少碳水化合物摄入 与蛋白质和脂 肪相比,碳水化合物在胃中的排空最快,诱导胰岛素 释放作用最强,因此摄入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更 容易导致餐后血压迅速下降。中国人早餐以碳 水化合物为主,因此,早餐后低血压最为多见。可改 变膳食成分配比,适当减少碳水化合物摄入

30、。 餐后运动 一些小规模研究发现,老年 人餐后 20 30 min 间断进行低强度的运动( 如步行 30 m,每隔 30 min 一次) 有助于提高心输出量,降低 收缩压的下降幅度和跌倒的发生率,但运动量过 大则起到相反的作用。适宜的运动方式、强度和时 间还有待于进一步摸索。,血压波动的治疗,2. 4. 2 药物治疗 我国研究发现,餐前血压过高可以导致更为严重的餐后低血压,因此,首先通过合理的降压治疗使血压达标,尤其是有效降低清晨血压。 老年人服用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 50 mg,可显著降低餐后胃肠道的血流量,减少餐后收缩压和舒张压的降低,有效控制症状,适用于合并糖尿病的老年患者。 其

31、他可能有效药物包括咖啡因、奥曲肽、瓜尔胶、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地诺帕明联合米多君及血管加压素等,由于使用方法不明确,疗效缺乏有效验证,不良反应较多,难以在临床推广。,血压波动的治疗,2. 5 白大衣性高血压和隐蔽性高血压 2. 5. 1 白大衣性高血压首先进行非药物治 疗,包括健康宣教和生活方式干预,并做好血压监 测和定期随访。同时,应该进行心血管病风险和靶器官损害的评估。对于心血管病风险高危或伴 有靶器官损害的患者,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可给予相应药物治疗,包括服用降压药、调脂和降糖等。 2. 5. 2 隐蔽性高血压 危害与持续性高血压类 似,治疗也应与持续性高血压相同。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

32、础上服用降压药物,保证血压达标,加强家庭 自测血压的监测。,血压波动的治疗,2. 6 继发性高血压 继发性高血压合并异常血压波动的老年人,通过纠正继发因素,能够有效地改 善血压水平和血压波动。 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肾动脉狭窄,应该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必要时手术干预。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或嗜铬细胞瘤的患者,可以采取药物或手术治疗。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合并高血压老 年 人,可以选择持续正压 通气 (CPAP) 或手术治疗,能够改善睡眠结构和质量,有助于控制血压水平和波动。,血压波动的治疗,2. 7 长时血压变异 对于日间、随访间、季节间 以及更长时间的血压变异,应该从行为和环境因素入手。 确保血压测量

33、的准确性、治疗的合理性、连贯性和依从性; 保持生活方式的稳定; 减少环境温度变 化对血压的影响。 治疗方案或环境因素变化时,应 增加血压监测的频率; 定期校正血压计; 尽量避免漏 服或多服降压药; 固定的膳食习惯和睡眠模式; 季节 交替时尽量保持室内温度恒定,及时增减衣物等。在降压药的选择上,长效降压药优于中短效降压 药。其中,以钙拮抗剂或血管紧张素系统阻断剂为基础的治疗方案可能更为有效。此外,季节间的血压变异不仅与环境温度变化有关,还可能是变季时不合理增减降压药的结果,应引起注意。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于 5 6 月份及 10 11 月份重新评估并适当调整治疗方案,可以减小季节间血压波动。,血压波动的治疗,总 结,根据时间跨度将血压波动分为:短时变异、长时变异 病理生理因素主要为老年人大动脉弹性下降和僵硬度增加、内皮功能障碍、压力反射敏感性下降等。 血压的昼夜节律分为: 杓型、非杓型、超杓型、反杓型。 血压波动临床上分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体位有关的血压波动 、晨峰血压增高、餐后低血压、白大衣性高血压和隐蔽性高血压、长时变异。 诊室血压、动态血压、家庭自测血压都可以监测血压波动。 血压波动治疗主要包括纠正不良生活方、去除诱因、综合治疗 、个体化治疗。,致谢,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