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樟树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018110201135.wps

上传人:无敌斩 文档编号:1920668 上传时间:2019-01-22 格式:WPS 页数:15 大小:3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樟树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018110201135.wps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江西省樟树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018110201135.wps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江西省樟树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018110201135.wps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西省樟树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018110201135.wps》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樟树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018110201135.wps(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樟树中学 20212021届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 20182018 年 1010月 2020日 一、现代文阅读(35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9 分,每小题 3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诗经是中华文明最早成书的经典之一,里面有大量劳动场面的描写,浓缩了广大民众 “辛勤工作的身影。国风中最长的诗是农事诗七月,起首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段描 述,说的是周历九月时,妇女们就在为严冬准备粗布衣服,而农夫正月里就在修理农具,二月 下地春耕,妻子小孩把饭菜送到田边地头,一片繁忙的景象。以下七段又用平铺直叙的手法, 顺着农事活动的季节性,叙述豳地农民一年四季

2、的劳动过程和生活状况。农活一桩接一桩,根 “”本没有歇息之时。虽然辛苦,但农夫懂得 人勤地生宝 的道理,对劳动从没有丝毫的抱怨, 偶尔也能“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享用汗水换来的佳肴。辛勤工作在 他们看来不仅是谋生手段,也是他们的存在方式。芣苢是一群妇女采集车前子时随口唱的 “”短歌: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劳动中一唱三叹,苦中有乐,后人平 心静气地咏诵这些诗句,仍能感受到她们劳动中辛勤而欢悦的情感。当然,民众出于勤劳的本 性,对不劳而获的贵族老爷总是看不惯的,伐檀中就有这样的质问:“不稼不穑,胡取禾 ”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尚书是上古官

3、府重要文献的汇编,反映底层民众生产生活状况的记载不多。提到辛勤 “工作之事,不少是指君王和官员勤于政务,如皋陶谟中称赞帝尧德行时说 无教逸欲有邦, 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不过,统治者对于民众的勤劳是高度认同的,甚至认为官员们做 “事要像农民种地那样勤劳才是正道。如盘庚中希望部属 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 田力穑,乃亦有秋”,反之,“惰农自安,不昏作劳,不服田亩,越其罔有黍稷”;大诰中 “则感慨 天惟丧殷,若穑夫,予曷敢不终朕亩”。农民努力耕种才有好收成,勤政的道理与之 相通。 仪礼礼记是礼乐文明方面的经典,依然有反映民众勤奋劳作的记载。礼记中的 月令就是逐月观察天文物候,敬授民时,以农

4、事为中心排列十二个月事务的政令。其中对 天子及百官的职事规定得非常具体,既不能春行冬令,也不能冬行春令,否则会遭受天灾人祸。 “到易传问世,勤劳的价值更为哲学家所升华。在世人的眼中,大概没有比天体 运转 混没,未曾休息”那样不舍昼夜、不知劳累的了,周易“乾因之借天象以发论,表达 天 1 ”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的思想,希望人们像上天不知劳累那样,始终保持自强不息的状态。 自强不息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化精神之一,而勤劳是基本点,没有勤劳,其他所有美德和人类理 想无从谈起。勤劳由此成为中国人性格的底色,它对于社会的重要性,犹如空气、阳光之于生 命一样不可或缺,似乎再也无须多加提及和论证了。 (摘自 2

5、017 年 4 月 22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伐檀中的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反映了民众看不惯不劳而获的贵族老爷, 这是出于他们勤劳的本性。 B诗经里面有大量劳动场面的描写,浓缩了广大民众辛勤工作的身影。其中国风 中的七月是最早的一首农事诗。 C“我们能从 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 ”芣苢,薄言有之 等诗句中感受到农民在劳动中辛勤而欢悦的情感。 D七月中叙述了豳地农民一年四季的劳动过程和生活状况,农活一桩接一桩,根本没 有歇息之时,农夫虽然辛苦,但对劳动没有丝毫的抱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

6、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七月中的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说的是周历九月时,妇女们就在为严冬准备粗布 衣服、修理农具、下地春耕的繁忙景象。 B尚书中提到辛勤工作之事,不少是指君王和官员勤于政务,因为它是官府的文献汇 编。 C尚书中虽然反映底层民众生产生活状况的记载不多,但我们从中可以看出统治者对 于民众的勤劳还是高度认同的。 D统治者认为官员们做事要像农民种地那样勤劳才是正道,因为他们懂得农民努力耕种 才有好收成,勤政的道理与之相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记虽是礼乐文明方面的经典,依然有反映民众勤奋劳作的记载,如月令。其 中对天子及百官的职事也规定得非常具体

7、。 B在世人的眼中,天体“”运转混没,未曾休息 那样不舍昼夜、不知劳累,是哲学家对 勤劳的价值的升华。 C勤劳是中国人性格的底色,它对于社会非常重要,所以勤劳是基本点,没有勤劳,其 他所有美德和人类理想无从谈起。 2 D月令是以农事为中心排列十二个月事务的政令,认为春行冬令或冬行春令,会遭受 天灾人祸。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 3 3 小题,1414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 4-64-6 小题。 失败的英雄 荆轲一生只干了一件事,就是行刺当时秦国的最高统治者秦王嬴政。这件事最终以失败告 终,但是,人们却一直把荆轲看作一个英雄。 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里描写了五个刺客:曹沫、专

8、诸、聂政、豫让和荆轲。比较 一下这五个人的业绩,荆轲是刺杀最没有成效的一个:刺秦完全以失败告终,不但一无所获,而 且损失惨重,除了自己被杀外,还搭上秦武阳、樊於期的性命,失去了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使燕 国遭到秦国的报复。但是,荆轲却成为这五个刺客中名气最大的一个。 在史记刺客列传中,司马迁描写荆轲的文字最长,描写他一个人的篇幅超过了描写其 他四个人的总和,并且在描写荆轲时,笔墨饱含感情,整个刺秦过程慷慨悲壮、惊心动魄,从而给 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司马迁又为什么要对荆轲如此偏重呢?因为荆轲比其他四个刺客高 出一筹,而那又是因为秦王比其他刺客要谋刺的对手高出一筹。荆轲的分量之所以超过其他四

9、个刺客的总和,是因为秦王的分量超过其他被谋刺的四个人的总和。况且,这个秦王后来横扫六 国,统一天下,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君王。 两千多年来,人们为荆轲失败扼腕叹息,纷纷分析失败原因。有人认为是荆轲进咸阳宫失去 了帮手;有人认为荆轲剑术不精,武功欠佳,没有追杀到秦王;还有人认为荆轲有贪生心理,没有 “在 图穷而匕首见”的第一瞬间向秦王下手,他想抓活的,给自己生还的希望。说荆轲有贪生心 理我不敢认同,“说他想生擒秦王倒可能是事实。人们对 荆轲刺秦王”一直有一个误会,以为荆 轲来到咸阳宫的目的就是杀死秦王。其实燕太子丹派荆轲到秦国,第一目的是想效仿曹沫挟持 齐桓公的事件,荆轲最好也能挟持住秦王,

10、逼他归还侵略的土地;若不行,再刺杀秦王。但最终两 个目的都没达到。 世人对荆轲的失败耿耿于怀,是因为潜意识里希望他刺秦成功。然而,假如荆轲真刺死了秦 王那时候嬴政还只是一个诸侯国的国君而已,还没有变成后来的秦始皇那么,荆轲的 名声也就与史记刺客列传里其他的刺客一样了,而不会脱颖而出。所以,荆轲的英名,正 “在于他的 失败”。 荆轲的英名虽与成败有关,但更重要的是:荆轲敢于越过易水,渡过黄河,来到强大的秦国, 进入它的心脏地带咸阳宫去单挑秦王;他遇到的对手比其他所有刺客遇到的对手都要强大,但 3 他敢于向最强者挑战;他去赴死,“高歌着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当那个号称十 二岁就杀过

11、人的秦武阳,一进咸阳宫就被那种威严的气势吓得大惊失色时,他能谈笑自如;当他 面对高高在上被文武百官簇拥着的秦王时,他在孤独中完成了他应该做的所有动作。 荆轲在咸阳宫只战斗了几分钟,然而这几分钟却震撼了中国人几千年。 4“”下列不属于荆轲是 这五个刺客中名气最大的一个 的原因的一项是(3 分) ( ) A 司马迁对荆轲有偏爱,描写荆轲的文字最长、最详细,篇幅超过了描写其他四个刺客的 总和,使人们能对这位刺客有更多了解。 B 司马迁在描写荆轲时,笔墨饱含感情,整个刺秦过程描写得慷慨悲壮、惊心动魄,从而 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C荆轲与其他刺客不同,他不是为了刺杀而刺杀,而是为了表现自己敢于向最强者

12、挑战的 精神。 D对手的地位、分量抬高了刺客的地位与分量,荆轲刺杀的对象后来成为封建王朝里统 一中国的第一位帝王,也提升了荆轲的名气。 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 A世人对荆轲的失败耿耿于怀,是因为潜意识里希望荆轲刺秦成功,作者认为这种愿望可 以理解,从文中看,作者也怀着同样的愿望。 B 作者认为,“荆轲未在 图穷而匕首见”的第一瞬间行刺,是想劫持秦王逼其归还侵略土 地,这是有可能的,而说荆轲有贪生心理是一种误解。 C 荆轲是个流传千古、名气很大的刺客,作者开篇却从他的刺杀业绩写起,指出荆轲是刺 杀最没成效的一个,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 D这篇文章叙事多于议论,目

13、的在于厘清荆轲这一英雄与其他刺客的不同,揭示荆轲刺秦 失败的真正原因:“”“刺秦的目的本不在 刺 而是 胁迫”。 E. 文中写号称十二岁就杀过人的秦武阳在咸阳宫大惊失色的表现,是为反衬荆轲的镇定 勇敢,从而佐证文中的观点荆轲是一个失败的英雄。 6“”如何理解 这几分钟却震撼了中国人几千年 一句的含意?(6 分) ( (三) )实用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 3 3 小题,1212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 79 9 题。 材料一 4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央视另一档自制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又以浩大的 声势占据了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页面。在网络高度普及的今天,对于每一个离开了 学

14、生时代的人而言,“朗读 似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语。大小屏幕代替了书籍文本,键盘 语音代替了信札驿马。朗读被加上了一层梦幻的滤镜,覆盖上了文化和美的薄纱,提醒着我们 思念又回不去的过去。这大概是朗读者对于观众产生原始魅力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朗读者用了“朗读”作为外壳,内核依然是分享嘉宾的故事、传递回忆和温 情。它更像一个精简的谈话节目,并且董卿掌握对话的节奏远胜于多数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一 颦一笑都显得真诚,也不会时不时就出神,或者生硬地切换话题这一点,见字如面的 主持人真应该好好学习。也正是有了一段简短却恰到好处的交流,带动了观众的情绪,才使得 接下来的朗读自然而然,真情流露。朗读者的野心明

15、显不在说故事和煽情,它更想传递的 是价值观,是社会中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 “”和多数更活泼的娱乐节目倾向于选择 放飞自我 的嘉宾不同,朗读者选的人、想讲 “”述的故事,其实把 我 藏起来了一些,“”“更多强调了 爱 和各种 责任”。 诗文的选择,可以反映朗读者高高树起的一面大旗文学。制片人董卿在接受采访 时表示,“”我想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 这句话让身处中文系的笔者深感悲哀.在 当下,对于文学的温柔记忆居然是需要被唤醒的。网络挤压了民众对于书籍的热情,文学,正 在和我们渐行渐远。 然而文学本不仅是记忆,对于父母辈们而言,文学曾是一场流行。和经历过扎实基础教育、 上了十几年语文课

16、的年轻一代不同,文学对父辈而言,可能是仰望、是梦想。一本外国名著在 当年可能会引发似如今苹果发售时的排队浪潮对于他们而言,文学让他们在过去找到了 “美”“的感染力,找到了治愈伤痕的灵药。朗读者很好地重述了一遍他们已经快忘却的 文 学梦”,并将之化为了节目自身的魅力。 在真人秀节目的蹦蹦跳跳渐渐让观众审美疲劳时,文化综艺的异军突起是意料之中的事。 在消费主义泛滥的当下,电视节目作为消费品被直接投放给了更有消费力的年轻观众,中老年 们则被刻意忽略了。朗读者等节目填补了这处空白。这也许是无心之举,但结果却相当有 意义。朗读者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因此,你可能会发现父母乃 至爷爷奶

17、奶,对这档节目赞不绝口。 (摘自新京报2017年 2 月 23 日) 材料二 “在娱乐致死的年代,见字如面朗读者等一批批 高而不冷”的综艺界清流涌现,文 5 化类节目真的回暖了吗? 年初的中国诗词大会口碑收视双收,主持人董卿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又来了。而 更早播出的同类节目见字如面,由之前中国成语大会的制作团队操刀,也获得了很好 “的口碑和不小的热度。能把文化节目做到 高而不冷”也并不容易,这两个节目给人最直接的 “刺激,大概是 声控福利”吧。在演戏全靠配音的流量们霸屏的日子,想要听老戏骨们层次丰 富、情绪丰满的声音,受众只能在这里找了。 “朗读者是很典型的央视表达方式,每一位嘉宾都要讲 背后的

18、故事”,再加上朗读本 身,看上去内容就很拥挤。而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情不够节制。 不过,除开那些煽情过度的部分,朗读者里有些背后故事是用自身经历的方式去“言传 身教”,加上阅读文本本身的大众性,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朗读者第一个引起高度共鸣 的朗读者是翻译界大神许渊冲。人民日报微博安利了一个许先生的朗读者片段,转发两万 多条。 纵然电视上体会到的文字之美不如阅读更深沉彻底,但在浮躁的时代里,朗读者创造 了一种表达方式,把观众拉回到文字上。朗读是美的,更美的是字句下面那些真挚的悲欢和浪 漫,那才是永不过时的价值。这两档节目不就证明了吗? “(摘自 中青在线 2017 年 3 月

19、9 日报道) 材料三 当日,上海图书馆知识广场东侧的朗读亭前排起了长队,高峰排队时长超过 9 个小时。这 是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设置的一个环节,旨在让朗读走进每个人的生活。朗读亭里有一套 “专业的录音设备和一个摄像头,每位 朗读者”进门后对着麦克风就可以开始朗读自己心目中 的好文章,限时 3 分钟。据悉,继上海图书馆之后,朗读亭还将出现在上海另外两到三个地点。 此前,中新网 2 月 21日报道,当天,一座朗读亭现身杭州街头,浙江杭州不少市民在朗 读亭前排队等候朗读诗歌、作品等。 (摘自新华社 2017 年 3 月 9 日上海报道)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三则

20、新闻材料中,材料一、材料二属于新闻评论,并不要求具有时效性;材料三作为 新闻报道体裁,时效性要求就很高。 B对于三者关注的朗读者节目,材料一分析得全面、深入;相较之下,材料二就显 得略逊一筹,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 6 C“材料一、二都认为朗读者中讲述的 背后的故事 能带动观众的情绪,使朗读更 易引起共鸣,虽然有过度煽情之嫌。 D.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朗读者这个节目的影响问题,材料一多褒赞,材料二寓贬于褒, 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无褒贬。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5 分)( )( ) A“”材料一力图从多个角度剖析 朗读者热 的原因,材料二则虽然对此类文化类电 视节目的回暖有

21、很多期盼,却仍持怀疑态度。 B“”上海、杭州的朗读亭前排长队等候朗读的 长龙 明确告诉我们,朗读者这类文 “”化类电视节目的 火爆 是有广泛的受众基础的。 C三则新闻的报道的媒体不同,呈现出的语言风格也各不相同:材料一严谨、理性,材 料二新潮、活泼,材料三则朴实、稳重。 D“ 高而不冷”“、 流量们霸屏”“”、 安利写在“中青在线 这样的网络媒体上贴合其 身份,而写在纸媒上就不合适。 E三家媒体的报道角度、内容各有侧重,这种取舍可能是对同一报道对象的认识、理解 不同,更可能是为适应读者的阅读趣味。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朗读者节目优势和不足之处。(4 分) 二古诗文阅读(3535分) (一)文言

22、文阅读 ( (本题共 4 4 小题,1919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10-13 题。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 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穆公访诸蹇 “叔。蹇叔曰: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 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 “”“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 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公使谓之曰: 尔何知! ”“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 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 ”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

23、骨焉。 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胃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 “”曰: 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 7 “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 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 ”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 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 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 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 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

24、吾其还也。”灭滑而还。(选自左传 僖公三十二年) 10、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B、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C、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D、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中寿是和上寿、下寿相对的,所指年龄历来说法不一,约指活到六七十岁。蹇叔当时 大约已七八十岁,过了中寿的年龄。 B、超乘:指

25、下车接着又跳上车,轻狂无理的表现而且有示勇的用意,文中是说秦军对周 天子的不敬。 C“”、 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乘韦:四张熟牛皮。古人送人礼物,必以轻先重后,故先 韦后入牛,整句话的意思就是,先用四张熟牛皮,再用十二头牛犒赏军队。 D、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著作。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文中的弦高是一个爱国的商人,他机智勇敢,那看似委婉的言词中含有对秦军的警告。 B 第三段文字中皇武子用非常含蓄的外交语言表明了郑国的态度,下了逐客令。 C 从时间上看,这段文字所记载的事情应发生在烛之武退秦师之前。 8 D 这两段文字在语

26、言方面和烛之武退秦师有共同的特点,用简明的语言塑造了栩 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外交辞令的描写也非常成功。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2 小题,11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4-1514-15题。 梅花引 荆溪阻雪 蒋捷 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 冷清清,忆旧游。 旧游旧游今在否?花外楼,柳下舟。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漠漠黄云,湿透木棉 裘。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注 蒋捷是南

27、宋词人,本词作于南宋灭亡之后。灯晕舞:昏暗的灯光摇晃不定。木 棉裘:以木棉为絮的冬衣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 A. “”本词首句 白鸥问我泊孤舟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借白鹭的口,说出了词人孤舟 夜泊的境况。 B.“”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 渲染了词人此刻所处的环境之恶劣:天色昏黄,雪花纷飞, 冰冷刺骨。 C.“花外楼,柳下舟”一句虚实结合,写了词人昔日和故友同游的情景,借繁华景物抒发 愉悦之情。 D.“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巧用反问,回答了前句提出的问题,词人泊船是因为心里 情愿留下。 E.“有梅花,似我愁”一句再次运用拟人手法,既写出梅花愁于寒

28、雪,更烘托出词人心境 无限凄凉。 15.“”本词中,词人的 愁 包含了哪些具体内容?请简要分析。(6 分) 9 (三)名篇名句默写(5 5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 分) (1)沁园春长沙中诗人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 , 。 (2)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 两句话是: , 。 (3)出师表中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 。 第 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逐步提高,所谓 中国威胁论 却甚嚣尘上。 B在伊丽莎

29、白正式确认自己将不再回到中国执教之后,老帅商瑞华经南勇极力游说,临 危授命,担任中国女足新任主帅。 C“演播室里于丹老师口若悬河,坐而论道三个小时,在她面前, 大哥”成龙倒像个小学 生,单手托腮仔细聆听,完全折服了。 D无边的细雨笼罩着金黄的油菜花,真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啊,我不禁想起陆游的诗句: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由于陪伴他们的大都是年迈的祖父母,留守儿童不能享受在温暖床头灯下听爸爸妈妈 讲读故事,更长期缺少父母的陪伴与教育。 B专家指出,洋葱含有大量保护心脏的类黄酮,每天生吃半个,或喝等量的洋葱汁,可增 加心脏病人约 30%“左

30、右的 好胆固醇”。 C李克强在第八届东亚峰会上强调,自从东亚峰会成立以来,秉持东亚合作的精神,已成 为连接东亚、亚太国家的重要桥梁。 D受冷空气影响,华北东部和东北地区气温将下降 46 ,其中东北地区东部的部分地区 降温幅度可达 810 。 10 19、依次填在下列空格处最恰当的一组句子是( ) 那个春天的黄昏,当满树繁花不经意间闯入我的眼帘,我的心不禁为之震颤。我惊诧, 三年时间,树天天在,花年年开, ,一连好几天, ,望它们于无声处悄然散 发着生命的芬芳。美丽的花树,寂寞的花树,使我领悟了一句话: 。 可我竟然从未留意过这近在咫尺的美 可对于这近在咫尺的美,我竟然从未留意过 我都带着一种愧

31、疚的心情站在阳台上望它们 我都站在阳台上望它们,带着一种愧疚的心情 美丽如河流,越深越无声 美丽如醇酒,越久香越浓 A B C D 20、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您约我明天去贵处谈我班同学光临贵公司参观一事,因我有急事,现只好改期再谈。 B令郎在这次数学奥数竞赛中获得满分,多亏老师您的精心指导,我们全家十分感激。 C拙作奉上,自己总惶恐不安,望哂笑之余,不吝赐教。 D“”有位长辈给侄儿写信说: 此事一时难以定夺,望你钧裁。 21观察下幅漫画,简单介绍漫画的内容与寓意,分别不超过 35字。(8 分) 四、写作(60 分) 22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11 生命中

32、总有一些人给你留下许多特别的印象,其中必然有伴你成长的老师、亲人、朋友 “你为什么总是会想起其中的某人呢?他(她)一定有许多特别之处,请你以 为什么我总是想 ”起您(你)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 樟树中学 20212021 届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答案 1 1、B B 【解析】选项 B B 中“七月是最早的一首农事诗”“无中生有。文中只有 诗经是 ”“中华文明最早成书的经典之一 ”国风中最长的诗是农事诗七月 等信息。 2.A2.A 【解析】 A A . .对应的原文“起首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段描述,说的是周历九月 时”“,选项 七月流 ”火,

33、九月授衣 说曲解文意。 3.C3.C 【解析】C.C.因果倒置,原文“勤劳是基本点,没有勤劳,其他所有美德和人类理想无从 谈起 ”“是 勤 ”劳是中国人性格的底色,它对于社会的重要性 的原因。 4 4C C 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 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 C C 项,理解不当,这不是荆轲刺秦王的 意图,是作者的观点。 5 5ADAD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 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 A A 项,理解不正确。文章中看不出“作者 也怀着同样的愿望”。文章中,作者认

34、为荆轲刺杀失败的结果, ,比刺杀成功更好,从“所 以,荆轲的英名, ,正在于他的失败”一句中可以看出。D D 项,“叙事多于议论”说 法不当, ,应为“议论多于叙事”;本文的写作目的也不在“厘清荆轲这一英雄与其他刺 客的不同”“,而是在探讨为什么千百年来 人们却一直把荆轲看作一个英雄”。 6 6(6 6 分) 荆轲在秦廷行刺的短暂几分钟,表现出慷慨赴死、大义凛然的气节,是正义的 化身。这场短暂战斗显示了荆轲敢于单独挑战最强者、勇于赴死的勇力、胆略与英雄气概。 刺秦行动虽然失败了,但荆轲表现出的英雄气概影响深远,长久地为中国人所深深敬仰。 【解析】 这是一道分析文中句子含义的题目,要求分析“这几

35、分钟却震撼了中国人几千年” 一句的含意,分析含义注意结合句子在文中的位置,这句话在文章的结尾,有总结全 文、强化观点的作用,因此,理解时要结合作者的观点分析,同时抓住句中的“短暂 几分钟”表现出慷慨赴死、大义凛然的气节,是正义的化身;这场短暂战斗显示了荆 轲敢于单独挑战最强者、勇于赴死的勇力、胆略与英雄气概;“几千年”表现出荆轲 的英雄气概影响深远,长久地为中国人所深深敬仰分析。 7 7B B (A“(A“并不要求具有时效性”错误。C“C“都认为有过度煽情之嫌”错误。只有材料二 12 说“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情不够节制”。D D 材料二“寓贬于褒”不 准 确,应为“褒中有贬”。

36、另外材料三“无褒贬”表述也不准确,事实的选择就寓有褒 贬) 8 8BC BC (A“(A“仍持怀疑态度”错误。D“D“写在纸媒上就不合适”的判断过于武断,这要看报道的 内容等各种因素。E“E“更可能是为适应读者的阅读趣味”的说法不符合新闻报道真实性 要求,没有根据)(每选对一项给 2 2 分,共 5 5 分) 9_x000E_(4 4 分)节目优势:“”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 的宗旨(或目标)不能 丢。 继续高扬爱和责任等传统价值观。 继续带观众回到文字的阅读上,感受其中的真情。(2 2 分,任答两点 即可) 节目的不足:阅读毕竟是更私人化的活动,节目中的访谈内容会影响观众的独 “”立

37、阅读感悟,访谈环节要把握好一个度(或 适可而止 。 “少些教化和煽情的 表现”“”,更专注于 朗读 本身。 精心选择“朗读者”和朗读文本,扩大电视受众群体,让更多 的电视观众走进朗读者。(2 2 分,任答二点即可) B B D D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C C 这段文字所记载的事情应发生在烛之武退秦师之后。 (1010分)(1 1)军队劳累不堪,力量耗尽了,远方的君主防备着我们,恐怕不可以吧? (2 2)进攻不能取胜,包围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 1414、CDCD(C C 项“花外楼,柳下舟”一句回忆了词人昔日和故友同游的情景,只是虚写,非虚实 结合,同时并非抒发愉悦之情。

38、D D 项“词人泊船是因为心里情愿留下”有错,词人泊 “船是因为受到大雪阻挡,是 身留”“,非 心留”;)。(每选对一项给 2 2 分,共 5 5 分) 15. (6 6 分)词人受阻于风雪,被迫泊船荆溪,身体羁留,但内心却不情愿的无奈之情。 词人在寒冷的雪夜,形单影只,冷冷清清,只有灯影相伴的孤单寂寞之情。 词人欲梦中重温与友人故国同游的美好场景,却入梦不成的悲凉愁苦之情。 词人思及国破家亡,想到自己颠沛流离且行程不顺的处境,心怀悲愤之情。 66分。一点 2 2 分,答对 3 3 点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5 5 分)(1 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13 (2 2)先天下之忧而忧,

39、后天下之乐而乐 (3 3)不宜妄自菲薄 A A 解析:甚嚣尘上:形容对传闻之事议论纷纷。现多指某种言论十分嚣张(含贬义)。 “项,临危授命:在危亡关头勇于献出生命。不合语境,应是 临危受命”。项, 坐而论道:原指坐着议论政事,后泛指空谈大道理, ,褒贬失当。D D 项,春风化雨:比 喻良好的教育。望文生义。 1818、D D ( A A“”“项,宾语残缺,可在 讲读故事 后加上 的温情( (幸福等)”)”。B B 项,语意重复, “约”和“左右”重复,去掉一个。C C 项,语序不当造成主语残缺,应把“东亚峰会” “”放到 自从 前面。) 1919、B B (句倒装,强调“对这近在咫尺的美”,与

40、前文“不禁为之震颤”相呼应;句“望 ”“”“”它们 与下句连贯;句比喻更贴切,符合 于无声处悄然 、 寂寞 的语境) 2020、C C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A?A?项,“光临”应是对客人用的敬辞,对于自身只能 说“到”“去”;B?B?项,“令郎”是对方的儿子,此处应为自己的孩子,可用“犬 ”子 ;D?D?“”项, 钧裁 是对上级或尊长的敬辞。不能用于长辈给晚辈的书信 2121、(8 8 分)【答案】画面画着一只废纸篓,呈条状的纸片正从意见箱的底部落向下面的废纸篓。 (3 3 分)讽刺了社会上某些单位只做表面文章,不肯虚心接受批评、监督的不良现象。(5 5 分) (言之有理即可) 222

41、2、【思路点拨】此命题作文写作空间较大,对于陪伴自己成长的人,有很多话可以讲。文章 “”应抓住 为什么 这个词语,记叙某人的独特之处,而这种独特应该是多方面的,可以是经 “”“”历、长相或者知识等方面。文章在写作过程中应始终抓住 我 和 你 这样独特的叙述角 度,有效运用这种人称的关系来写。语言要生动,要富有抒情性。 译文: 【参考译文】 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穆公报告说:“郑国人委托我掌管他们都城北门的钥匙,如果 偷偷派兵来袭击,就可以占领郑国。”秦穆公就这事征求蹇叔的意见。蹇叔说:“兴师 动众去袭击远方的国家,不是我所听说过的。军队劳累不堪,力量耗尽了,远方的君主 防备着我们,恐怕不可以吧?军

42、队的行动,郑国一定会知道,劳师动众而无所得,士兵 们必然产生怨恨之心。况且行军千里,谁会不知道呢?”秦穆公拒绝了蹇叔的劝告。召 集孟明、西乞、白乙,派他们带兵从东门外出发。蹇叔为这事哭着说:“孟子!我今天 14 看着军队出征,却看不到他们回来啊!”秦穆公听了派人对他说:“你知道什么!假如 你只活七十岁,你坟上的树早就长得有合抱粗了!”蹇叔的儿子加入这次出征的军队, 蹇叔哭着送他说:“晋国人必然在殽山设伏兵截击我们的军队,殽有南北两座山:南面 一座是夏朝国君皋的墓地;北面一座山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一定会死在这两座 ”山之间的峡谷中,我准备到那里去收你的尸骨。 秦国的军队于是向东进发了。 鲁

43、僖公三十三年春天,秦军经过周都城的北门,兵车上左右两边的战士都脱下战盔, 下车致敬,接着有三百辆兵车的战士跳跃着登上战车。王孙满这时还小,看到这种情形, 向周王说:“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貌,一定会失败。轻狂就少谋略,没礼貌就纪律 不严。进入险境而纪律不严,又缺少谋略,能不失败吗?” 经过滑国的时候,郑国商人弦高将要到周都城去做买卖,在这里遇到秦军。弦高先送上 四张熟牛皮,再送十二头牛犒劳秦军,说:“敝国国君听说你们将要行军经过敝国,冒 昧地来慰劳您的部下。敝国不富裕,但您的部下要留住,住一天就供给一天的食粮;要 ”走,就准备好那一夜的保卫工作。 并且派人立即去郑国报信。 郑穆公派人到宾馆察看,原来杞子及其部下已经捆好了行装,磨快了兵器,喂饱了 马匹( (准备好做秦军的内应了) )。郑穆公派皇武子去致辞说:“你们在敝国居住的时间很 长了,只是敝国吃的东西快完了,你们也该要走了吧。郑国有兽园,秦国也有兽园,你 们回到本国的兽园中去猎取麋鹿,让敝国得到安宁,怎么样?”于是杞子逃到齐国,逢 孙、杨孙逃到宋国。孟明说:“郑国有准备了,不能指望什么了。进攻不能取胜,包围 ”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 于是灭掉滑国就返回了。 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