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第四章神经-肌肉生理-精选文档.ppt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924363 上传时间:2019-01-22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1.7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4-1第四章神经-肌肉生理-精选文档.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4-1第四章神经-肌肉生理-精选文档.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4-1第四章神经-肌肉生理-精选文档.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4-1第四章神经-肌肉生理-精选文档.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4-1第四章神经-肌肉生理-精选文档.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4-1第四章神经-肌肉生理-精选文档.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1第四章神经-肌肉生理-精选文档.ppt(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第一节 神经和肌肉的兴奋与兴奋性,一、神经和肌肉属于可兴奋组织 (一)刺激与反应 (二)兴奋与兴奋性 冲动 兴奋 兴奋性,2,(三)引起组织兴奋的条件 组织的机能状态 刺激的特征: 刺激的种类 刺激的参数:强度和时间两个方面 阈强度、阈刺激、阈上刺激、阈下刺激、 电刺激的极性法则 (四)可兴奋组织的兴奋性 1 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图) 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3,神经纤维在单个阈上刺激后兴奋性的变化情况,2 阈下总和 包括时间、空间上 3 电紧张,110 100 90 80 0,10 20 30 40 50 60 70,4,二、神经和肌肉细胞的跨膜电位,(一)生物电现象 (

2、二)损伤电位与膜电位 (三)静息电位 静息跨膜电位 极化(状态)-内负外正,5,6,(四)动作电位 去极化 反极化、超射 复极化 动作电位,7,8,9,三、锋电位是兴奋达程的必然表现 锋电位 后电位 正后电位、负后电位,10,11,第二节 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与信号传递,一、细胞膜的分子结构模式 液态镶嵌模型,12,二、膜的物质转运功能,(一)单纯扩散 不耗能 例如:脂溶性物质(O2、CO2等) (二)易化扩散 不耗能 载体蛋白、通道蛋白 例如:脂溶性小的、 一些离子 (葡萄糖、氨基酸) (K+Ca2+Na+ ) 以上两种转运方式都属于被动转运。,13,(三) 主动转运,逆浓度梯度转运 “泵”

3、消耗能量 离子、葡萄糖、氨基酸等分子,维持胞内、外离子浓度差,14,15,(四)大分子物质出胞和入胞作用 入胞作用(见下图),16,三、跨膜信号传递,(一)由本身带有离子通道的受体蛋白完成的跨膜信号传递 化学门控性通道 电门控性通道 (二)与G蛋白耦联的受体及其介导的跨膜信号传递 (三)原癌基因可作为第三信便参与跨膜信号传递,17,第三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一、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离子基础 (一)静息电位主要是K+ 平衡电位 Nerst 公式: E=,RT co nF ci,ln,18,静息电位产生的条件: (1)静息状态下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均 K+iK+o 301 Na+iNa+o110

4、 Cl iCl o114 A iA o 41,19,静息电位产生的条件: (1)静息状态下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均 K+iK+o 301 Na+iNa+o 110 Cl iCl o 114 A iA o 41,(2)静息状态下膜对各离子具选择透过性 通透性: K+ Cl Na+ A,20,21,22,(二)动作电位主要是由Na+ 、K+通道介导跨膜信号传递而形成的,试验现象: 理论解释: AP产生的机制 基本条件:(1)在静息电位基础上;离子分布不均。 (2)受到刺激后,电压门控的 离子通道的开放与关闭。,23,基本过程:去极化、反极化、复极化、超极化 上 升 相、下降相、波动相 锋 电 位 、后

5、电位,24,AP产生的机理本质: 有效刺激膜上钠离子通道几乎立即开放钠离子迅速内流膜两侧电位差迅速减小进而极性逆转 新膜电位足以阻止钠离子内流 钠离子通道关闭 钾离子通道激活钾离子外流膜电位复极化在近极化状态时钾离子通道关闭“钠钾泵” 被激活泵入钾离子、泵出钠离子直到恢复到静息状态“钠钾泵”活动停止。 此外 Cl 、 Ca 2 +对与动作电位也并非毫无关系。,25,二、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是一系列复杂的电反应过程 (一)阈下外向电流引起电紧张性局部反应 内向电流、外向电流、 超极化 电紧张扩布,(三)通道电流可应用电压钳技术和膜片钳技术进行观察,26,局部反应,27,(三)动作电位的传导 1

6、神经传导的一般特征,(二)阈电位 什么是阈电位?,28,2 局部电流学说,29,30,31,三、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略去),第四节 兴奋由神经向肌肉的传递,32,一、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 突触 运动终板 运动单位,电突触,化学性突触,突触前末梢,突触后膜,突触间隙,神经肌肉传递的特征: 单向传递 突触延搁 高敏感性,33,一、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 突触 运动终板 运动单位,电突触,化学性突触,突触前末梢,突触后膜,突触间隙,神经肌肉传递的特征: 单向传递 突触延搁 高敏感性,34,二、神经肌肉传递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过程 (一) 终板电位 什么是终板电位? 递质的产生、释放、分解、回收

7、 (二) 终板电位的产生 ACh是神经肌肉传递的递质 兴奋-分泌耦联 (三) 微终板电位及递质释放的量子理论,35,第五节 肌肉的收缩,一、骨骼肌纤维由肌原纤维和肌管系统构成,36,二、肌肉收缩是Ca 2 +触发肌丝滑行的结果 (一) Ca 2 +的关键作用(耦联因子) 兴奋-收缩耦联 什么是兴奋-收缩耦联? 兴奋-收缩耦联过程(注意Ca 2 + 的作用) (二) 两种肌微丝所含蛋白质的作用 粗肌丝的肌球蛋白(上有横桥) 细肌丝的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37,(三) 肌丝滑行 肌节缩短,38,39,40,三、多种影响困素导致肌肉收缩的外在表现不同 (一)肌肉收缩的基本形式 等张收缩和等长收缩 (二)肌肉收缩具有空间和时间总和的特性 收缩形式(图)可用记纹鼓记录 (三)肌肉收缩的机械功取决于负荷量和收缩速率(自学),41,42,43,记纹鼓记录的肌肉收缩曲线,44,Bye-bye,4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