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课件-外感发热-PPT课件.ppt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925871 上传时间:2019-01-23 格式:PPT 页数:71 大小:1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内科-课件-外感发热-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中医内科-课件-外感发热-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中医内科-课件-外感发热-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中医内科-课件-外感发热-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中医内科-课件-外感发热-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内科-课件-外感发热-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课件-外感发热-PPT课件.ppt(7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概念,外感发热是指原有脏腑宿疾、而又继感外邪,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外感病证。 外感发热,古代常名之为“发热”、“寒热”、“壮热”等。,人体体温相对恒定。 外感发热是指外感因素导致的病理性体温升高。 外感发热在内科疾病的发病率中占有较高的比例,严重者可出现神昏谵语,抽搐惊厥,甚至危及生命。 中医药对外感发热有系统的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具有较理想的治疗效果。,源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热论素问,至真要大论等篇中,对外感发热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法则,都作了扼要的论述,为热病的理论奠定了基础。,汉伤寒论为我国第一部研究外感热病的专著,系统地论述了外感热病的病因病机和证治规律,以阴阳为纲,创造性地提

2、出了六经辨证理论,成为后世对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纲领。,金代刘完素:认为外感热病的病因主要是火热病邪, “六气皆从火化”,因此主张“热病只能作热治,不能从寒医”,治疗“宜凉不宜温”,这就突破了金代以前对外感热病必从寒邪立论,治疗多用辛温的学术束缚,是外感热病理论的一大进步。,清代叶香岩外感温热篇对外感热病的感邪、发病、传变规律、察舌验齿等诊治方法都有详细的阐述,创立了外感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纲领。 薛生白湿热病篇对外感湿热发病的证治特点作了详细论述。,吴鞠通温病条辨对风温、湿温等各种外感热病作了条分缕析的论述,同时创立了外感热病的三焦辨证理论。 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的创立,标志着温病学说的形成,

3、从而使外感热病的理论和临床实践臻于完善。,范围,外感发热包含的病种非常广泛。 本节着重论述与罹患内科杂病紧密相关的外感发热病。 西医学中部分急性感染性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胆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等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若外感发热发展至神昏谵语、抽搐惊厥等营血分病理阶段时,应结合伤寒论温病学中有关内容进行辨证论治。,【病因病机】,1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乘虚侵袭人体而发为外感热病。 以火热暑湿为主要病邪,风寒燥邪有化热的病理过程。,六淫间可以单独致病,亦可以两种以上病邪兼夹致病,如风寒、风热、湿热、风湿热等。 外感发热病因的差异性,与季节、时令、气候、地区等因素有关。,2感

4、受疫毒:疫毒又称戾气、异气,为一种特殊的病邪,致病力强,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和传染性。 疫疠之毒,其性猛烈,一旦感受疫毒,则起病急骤,传变迅速,卫表症状短暂,较快出现高热。,外邪入侵人体的途径:多由皮毛或口鼻而入。 一般说来,六淫之邪,由皮毛肌腠而入,由表人里,传至脏腑,发为热病。 疫毒之邪,多由口鼻而侵,由上而下,由浅而深,发为热病。,外感发热的病机,外感发热的病机:是外邪入侵,人体正气与之相搏,正邪交争于体内,则引起脏腑气机紊乱,阴阳失调,阳气亢奋,或热、毒充斥于人体,发生阳气偏盛的病理性改变,即所谓“阳胜则热”的病机。 外感发热的病理性质为阳气亢奋,即属热属实。,其不同的病变和临床表现,则是

5、由感邪的性质和病邪作用的脏腑部位所决定。 如病邪影响发病,火热之邪为病,热变较速,发热为主;湿热为病,其性粘滞,病变多留恋中下焦;风寒为病,则有一郁而化热的过程;疫毒为病,起病更急,传变更快,热势很甚。,又如病位影响发病,随病邪作用的肺脾肝胆、胃肠膀胱等的不同,则相应脏腑的气机发生紊乱,因而就有不同的外感发热病证。,外感发热病变,病机以阳胜为主; 进一步发展则化火伤阴,亦可因壮火食气而气阴两伤; 若病势由气入营入血,或疫毒直陷营血,则会发生神昏、出血等危急变证。,【临床表现】,外感发热的表现形式较多,但体温升高、身热、面红、舌红、脉数等是其基本临床特征。 外感发热起病急骤,多有2周左右的中度发

6、热或高热,也有少数疾病是微热者。,热型有发热恶寒、但热不寒、蒸蒸发热、身壮热、身热不扬、寒热往来、潮热等。 发热时间,短者几日即退,长者持续10余日或更长时间热势不解。 最常伴见口干烦渴,尿少便秘,舌上少津等热伤津液之症。除发热外,必伴随有病变相关脏腑功能失调的症状,如咳嗽、胸痛、胁肋胀满、便秘、泄泻、小便频急等。,【诊断】,1体温升高,口腔温度在373度以上,或腋下温度在37度以上,直肠温度在376以上,并持续数小时以上不退者,或体温下降后,又逐渐升高,或伴有恶寒、寒战、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脉数等症。,2起病急,一般在3日之内。病程较短,约2周左右。 3具有相关脏腑为热所扰的功能紊乱症状,如

7、咳嗽、胸痛、喘息、泄泻等症。 4具有感受外邪、疫毒史,或有不洁饮食史、输血传染史等。,5具有西医学感染性疾病的有关实验室检查依据,如血象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血沉增加,尿中有脓细胞,大便中有脓细胞、吞噬细胞,血、尿、骨髓细菌培养阳性,X线检查肺部有炎性改变,B超检查胆囊体积缩小,收缩及排泄功能差等炎性改变。,【鉴别诊断】,1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鉴别:均以发热为主症。 可从病因、病程、热势及伴发症等方面进行鉴别。,外感发热,由感受外邪所致; 体温较高,多为中度发热或高热,发病急,病程短,热势重; 常见其他外感热病之兼症,如恶寒、口渴、面赤、舌红苔黄、脉数,多为实热证。,内伤发热,由脏腑之阴阳

8、气血失调所致; 热势高低不一,常见低热而有间歇,其发病缓,病程长,数周、数月以至数年; 多伴有内伤久病虚性证候,如形体消瘦,面色少华,短气乏力,倦怠纳差,舌质淡,脉数无力,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2寒热真假在疾病过程中,当热极或寒极之际,可出现与其本病寒热不符的假象,即真热假寒和真寒假热。 故对疾病过程中的寒与热应鉴别其真假,因其有假寒象而不识其外感发热的本质,因其有假热象而不识其非外感发热病,由此将产生严重的后果。,真热假寒证:有一个发热的过程,且起病急,病情进展快,热势甚高; 很快进人手足厥冷的假象,但身虽大寒,而反不欲近衣;口渴而喜冷饮;胸腹灼热,按之烙手;脉滑数,按之鼓指;苔黄燥起刺

9、,或黑而干燥。 尤以发热经过、胸腹灼热及舌苔为鉴别的重点。,真寒假热证:一般(也有例外)出现于慢性病或重病的过程中; 身虽热,而反欲得衣被;口虽渴,但喜热饮;脉虽数,而不鼓指,按之乏力,或微细欲绝;苔虽黑,而润滑。 尤以舌苔、脉象为鉴别的重点。,【辨证论治】,辨证要点 热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外感发热的病位、病势、病邪性质等,因此外感发热的辨证要点是辨识热型。,1发热恶寒:指发热与恶寒同时存在,体温多在3940C以上,提示病证在卫表。 2壮热:指但热不寒,且热势很盛,体温在3940C之间,甚至更高,一日之内波动很小,高热不退,持续时间达数天或更长。多见于气分发热、肺系邪热及暑热病邪所致发热。,

10、3寒热往来: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寒时不热,热时不寒,一日数次发作。提示病位在少阳、肝胆,或由疟邪所致的病证。 4潮热:指热势盛衰起伏有时,如潮汛一般。外感之潮热,多属实证,热势较高;热退不静,定时又复升高,多见于阳明腑实证、湿温证以及热入营血证等。,5不规则发热指发热持续时间不定,热势变动并无规律,见于时行感冒、风湿热所感等。,治疗原则,“热者寒之”,外感发热以清热为治疗原则,根据病邪性质、病变脏腑、影响气血津液的不同,又有清热解毒、清热利湿、通腑泻下、清泻脏腑、养阴益气等治法,以达清除邪热、调和脏腑之目标。,1清热解毒:选用具有解毒作用的清热药物来治疗外感发热,此法为治疗外感发热的主法,可

11、应用于外感发热的各个阶段,是顿挫热毒,防止传变的关键,也是退热保阴的重要措施。此法常与清脏腑、除湿、凉血等法配合应用。,2清热利湿:选用苦寒清热药与清利小便等药配伍,达到湿去热清的目的,常用于湿热病邪引起的脾胃、肝胆、肠道、膀胱等处的外感发热病。,3通腑泻下:采用泻下与清热相结合的一种方法,此法通过泻下以去积、利气、排毒,釜底抽薪,顿挫热势,从而达到泻热存阴之目的。尤其适用于热积胃肠、阳明腑实证。 4清泻脏腑:利用药物的归经,选用对相应脏腑有清热作用的方药,以达到清肺、清胃、清肝、清胆等目的。,5养阴益气:因本法不能直接祛外邪除实热,因此常与清热解毒、清营凉血等其他清热法配合应用于外感发热,以

12、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主要适用于热病中有阴伤气耗者,外感热病后期应用最多,在热势炽盛时亦有配伍应用者,如白虎加人参汤、增液承气汤即是其例。,随疫毒进入营血分所形成的不同证候,外感发热还有清热凉血、清热止血、清热活血、清营开窍、清热熄风等治法。,分证论治,卫表证 症状: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头身疼痛,咳嗽,或恶寒甚而无汗,或口干咽痛,或身重脘闷,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 治法:解表退热。 方药:荆防败毒散、银翘散。,外感发热初起,病邪尚未入里化热,或疫毒热邪暂居卫表,正邪相争的病机及其症状,与感冒颇为相似,二者很难区别,只有在治疗中动态观察才能鉴别。 此时仍按感冒的各种治法进行辨证论治,风寒证选用荆防

13、败毒散为主方,风热证选用银翘散为主方。,肺热证,症状:壮热胸痛,咳嗽喘促,痰黄稠或痰中带血,口干,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宣肺化痰。 方药:麻杏石甘汤。,本方重用辛寒之石膏,合麻黄共奏清里达表,宣肺平喘之效;杏仁、甘草化痰利气。 常加银花、连翘、黄芩、鱼腥草、蒲公英等加强清热解毒,加金荞麦、葶苈子、前胡、浙贝母泻肺涤痰。胸痛甚者,加郁金、瓜蒌、延胡索通络止痛。痰涌便秘者,加大黄、芒硝通腑泻热。,胃热证,症状:壮热,口渴引饮,面赤心烦,口苦口臭,舌红苔黄,脉洪大有力。 治法:清胃解热。 方药:白虎汤。,本方以生石膏配知母,清胃泻火;粳米、甘草和胃生津。可加金银花、连翘、黄连、芦根清热解

14、毒。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通腑泻热。若发斑疹者,加犀角(水牛角)、玄参、丹皮清热凉血。,腑实证,症状:壮热,日晡热甚,腹胀满,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烦躁谵语,舌苔焦燥有芒刺,脉沉实有力。 治法:通腑泻热。 方药:大承气汤。,本方以大黄苦寒泄热,通腑泻下;芒硝咸寒润燥,软坚散结;佐以厚朴、枳实行气导滞。可加黄芩、山栀清泻实热。热结液亏,燥屎不行者,加生地、玄参增液润燥。,胆热证,症状:寒热往来,胸胁苦满,或胁肋肩背疼痛,口苦咽干,或恶心呕吐,或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利胆。 方药:大柴胡汤,本方以大黄、黄芩泻火解毒,通腑泄热;柴胡、白芍、枳实疏肝利胆;半夏、生姜和胃止呕。可加

15、板蓝根、连翘、败酱草清热解毒,加茵陈清热利湿。若胁肋疼痛者,加延胡索、川楝子理气止痛。发黄者,加金钱草、栀子、青蒿利胆退黄。,脾胃湿热证,症状:身热不扬,汗出热不解,胸腹胀满,纳呆呕恶,口渴不欲饮,或目身发黄,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利湿,运脾和胃。 方药:王氏连朴饮。,本方以黄连、山栀苦寒清化湿热;半夏、厚朴燥湿除满;石菖蒲、芦根、淡豆豉和中清热除湿。可加滑石、鲜荷叶清利渗湿。若热甚者,加黄柏、黄芩清热燥湿。湿重者,加藿香、佩兰芳香化湿。黄疸者加茵陈除湿退黄。另外,还可口服甘露消毒丹,以清利湿热、芳香化浊。,大肠湿热证,症状:发热,腹痛,泄泻或痢下赤白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口

16、干口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利湿热。 方药:葛根芩连汤。,本方以黄芩、黄连苦寒清热燥湿;葛根解肌清热,升清止泻。可加银花、贯众清热解毒,加木通、车前子增强利湿之效。若热甚者,加栀子、黄柏助其清热燥湿。腹满而疼痛者,加木香、槟榔以理气止痛。痢下脓血者,加白头翁、马齿苋清热解毒除湿。,膀胱湿热证,症状:寒热起伏,午后热甚,尿频尿急尿痛,小便灼热黄赤,或腰腹作痛,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利膀胱湿热。 方药:八正散。,本方以大黄、栀子清热泻火;篇蓄、瞿麦、木通、车前子、滑石利湿清热;甘草解毒止痛。热甚者,加柴胡、黄芩、蒲公英、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利湿。呕恶者,加半夏和中止呕。小腹

17、坠胀疼痛者,加乌药、枳壳理气止痛。尿中有血者,加白茅根、小蓟清热止血。,其他治法,柴胡注射液,每次2-4ml,肌肉注射,每日1-2次;或双黄连粉针剂,每次3g,溶人10葡萄糖液或葡萄糖盐水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或清开灵注射液,每次4060ml,加入10葡萄糖液500mi中,静脉滴注,或穿琥宁注射液,每次400mg,加入5或10葡萄糖液500ral,静脉滴注,每日1次。,亦可用复方退热滴鼻液(由银花、连翘、青蒿等制成)滴鼻,每次每侧鼻腔3-4滴,每30-40分钟1次。 亦可选用清热解毒或通腑泻热的药物,如大黄、石膏、银花、连翘之类药物煎汤,灌肠清热。 或选用酒精、冷水、冰袋之类擦敷前

18、额、腋窝、鼠蹊等部位,物理降温。,【转归预后】,外感发热性疾病的转归,一般规律是由表入里,由卫入气,进而入营入血,伤阴耗气,甚者或动血生风、惊厥闭脱等。 因所包含的病种广泛,病情有轻重,病程有长短,治疗有差异等,故预后亦有差别。,一般说来,大部分外感发热者,由于正气未衰,只要经过正确的治疗,均可及时治愈。 部分患者,由于感邪太盛,或治疗不力,未能控制病势的发展,出现津气大耗,或动血生风,惊厥闭脱之变证,则预后不良。,【预防与调摄】,外感发热的预防在于注意生活起居,避免感受时邪疫毒。 调摄方面,首先应严密观察病情的变化,如体温、神、色、肌肤、汗液、气息、脉象等。,同时注意体温的护理,如高热时配合

19、酒精擦浴等, 热深厥深时,注意保温,汗出时及时擦汗并更换干燥衣服等。 由于发热易伤阴,应注意养护阴津,鼓励病人多饮用糖盐水、果汁、西瓜汁、绿豆汤、凉开水等。 饮食方面宜食用清淡流质或半流质,富于营养,但易于消化的食品。,【结语】,外感发热是感受六淫、疫毒之邪,由口鼻皮毛人里,正邪相争,阴阳失调,阳盛则热的病证。 临床以体温升高,面红,身热,口干,舌红,脉数等症为特征。 发热的形式有恶寒发热、壮热、寒热往来、潮热及不规则发热等。,由于病变所在脏腑部位不同,而有相应的卫表证、肺胃热盛、肝胆湿热、下焦湿热等证候。 辨证应结合热型分辨病因,如风热、湿热等,分辨病变的脏腑,分辨有无气阴耗伤等。,热者寒之,应以寒凉清热为治疗原则, 常选用清热解毒、清热除湿、通腑泻下、清理脏腑等治法,有时常须配合凉血、化瘀、熄风、开窍等治法, 总之,围绕清热祛邪,保护气阴,防止传变进行积极治疗。,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