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第二篇肺与纵隔影像诊断1打印-PPT文档.ppt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941652 上传时间:2019-01-25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1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第二篇肺与纵隔影像诊断1打印-PPT文档.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最新第二篇肺与纵隔影像诊断1打印-PPT文档.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最新第二篇肺与纵隔影像诊断1打印-PPT文档.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最新第二篇肺与纵隔影像诊断1打印-PPT文档.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最新第二篇肺与纵隔影像诊断1打印-PPT文档.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第二篇肺与纵隔影像诊断1打印-PPT文档.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第二篇肺与纵隔影像诊断1打印-PPT文档.ppt(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二) 胸部摄影 (Chest radiography) ( 1 ) 常规X线胸部摄片; (2)计算机X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 CR),成像板(IP板)采集信息 数字化处理贮存传输成像; (3)直接数字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 DR),平板探测器采集信息 数字化处理成像 体 位 (1) 后前位:立位,前胸壁靠片,X线自背部 射入。目的:拉开肩胛骨,减少放大虚影。 (2) 侧位:患侧胸壁靠片,X线自健侧射入。 正常情况下左侧靠片。 (3) 卧位:仰卧、侧卧。 (4) 前弓位:立位前弓位可用于显示肺尖部及 锁骨、肋骨重叠的病变。 (三) 特殊检

2、查 1体层摄影(tomography):使某一选定层 面清晰显示。根据需要分为三种方法。 (1) 病灶体层:显示肺内空洞形态、洞壁 情况及肺内肿块的部位、密度、形态和轮廓 等。 (2) 额面体层:显示大气道及肺门情况。 (3) 肺门侧倾斜体层:显示肺门气道、血 管、肿块等;现体层摄影已很少应用。 2高千伏摄影(high KV radiography):电压不低于120kv, 57mAs。目的减少胸壁软组织、肋 骨对肺内病变的干扰,使肺纹理显示 清楚,有利于肺内占位、纵隔病变及 尘肺的诊断。 3胸部能量减影摄片:能量减影 (energy subtraction)的原理是利 用两次不同剂量X线对同

3、一部位的 曝光而获得的图像。根据诊断的需 要可显示不同的组织结构如骨骼、 软组织或肺等。 (四) 造影检查 1支气管造影:碘造影剂的引入,痛苦小, 有一定危险,目前少用,被HRCT代替。 2血管造影: (1) 肺动脉造影:检查动脉瘤、动静脉瘘 、 肺动脉发育不良、肺动脉栓塞等。 (2) 支气管动脉造影:肺癌、大咯血等诊 断和治疗。 CT具有较普通X线片高1030倍的密 度分辨力,能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 。 1普通CT扫描(平扫):自肺尖至肺 底10mm连续平扫。 2增强CT扫描:通过静脉中央速 注射对比剂后再进行扫描。 3高分辨力CT扫描(HRCT):基本 技术包括薄层(13mm)扫描、高分 辨

4、力算法重建图像以及高仟伏和高 毫安。 4螺旋CT(单排、多排)。 5EBCT、电影CT、Pct/CT。 6三维重建、灌注成像、仿真内镜 。 1优点:主要用于胸廓、纵隔及大血管(血管 流空效应)病变的诊断。 2缺点:运动伪影的干扰使图像欠清;对肺 内病变特别是肺弥漫性病变的诊断不如CT。 3技术: 仰卧位,用体部线圈,采用自旋 回波序列,为减少呼吸和心搏造成伪影,可用 心电和呼吸门控技术。 采用T1WI和T2WI 序列。 1胸壁软组织 (1) 胸锁乳突肌和锁骨上皮肤皱褶 (2) 胸大肌(pectoral muscle, major) (3) 乳房及乳头:乳房:女性乳房可重叠于两 肺下野形成下缘清

5、楚、上缘不清且密度逐渐淡 的丰圆形致密度影,其下缘向外与腋部皮肤续 连。乳头:乳头在两肺下野相当于第5前肋间 处,其特点为两侧对称。 2骨性胸廓 (1) 肋骨: 位置:第6肋骨前端相当于第10肋骨后端的高 度。110肋前端有助软骨与胸骨相连,似呈游 离状。 钙化:25岁以后第一肋软骨首先钙化,随后逐 一钙化。 变异:颈肋自第7颈椎发出;极状肋最常见前端 分叉;肋骨融合多见于右侧第5、6肋骨后段。 (2) 肩胛骨(scapula):青春期肩胛骨下角可 出现二次骨化中心,易误为骨折。 (3) 锁骨(clavicle):胸锁关节、肩锁关节 (4) 胸骨:由柄、体和剑突组成。斜位片上, 胸骨柄为六面形

6、,胸骨体两侧缘为波浪状。 (5) 胸椎:其横突可突出于纵隔之外,与肺门 重叠处易误认为肿大淋巴结。 3胸膜(pleura) 分脏壁两层。位于叶间裂的胸膜称叶间胸膜。 (1)斜裂胸膜 (2)水平裂胸膜 (3)副裂:最常见的是奇叶副裂,其次是下副裂 。 1肺野 (1)纵行划分:称为内、中、外带 (2)水平划分:分别在第2,4肋骨 前端下缘画一水平线,将肺野分为 上、中、下野。 肺 野 2肺门 (1)组成:肺门阴影主要由肺动脉、肺叶 动脉、肺段动脉,伴行支气管以及与肺 动脉重叠的肺静脉阴影构成。 (2)位置:后前位上,肺门位于两肺中野 内带第25前肋间处,左侧者比右侧高 12cm。 (3)右肺门特点

7、: 肺门角主要由右 上肺静脉和右下肺动脉构成的夹角 ,正常为90110度。右下肺动脉正 常横径不超过15mm。 肺门点: 右上肺静脉和右下肺动脉相交点, 称肺门点。 (4)左肺门特点: 无肺门角,左肺 门构成上部主要有左肺动脉弓,左上 肺动脉和上肺静脉,下部主要由左下 肺动脉及肺段动脉起始部构成,由于 心影遮盖,不能见其全貌。 肺门点 :位于左肺动脉弓与引流左上叶尖段 静脉相交处。 (5) 侧位肺门特点: 右侧:右肺门略偏前,包括中间 段和中叶支气管、肺动脉和肺静脉 。 左侧:左肺门略偏后,左主支气 管断面偏下,肺动脉位于左上叶支 气管的“鱼钩”样分叉内,其前缘为 上肺静脉。 3肺纹理(Lun

8、g markings) (1)组成:由肺动脉、肺静脉及支气管形成, 其主要成分是肺动脉及其分支。 (2)形态:为自肺门向肺野呈放射状分布的树 枝状影。肺野外带的肺纹理主要由5级以下的 肺动脉构成,在一般胸片上不易显示。 (3)分布;立位下多上少,卧位上下相差不多 。 4肺叶、肺段、次级肺小叶和腺泡 (1) 肺叶(Lobe): 定位的解剖基础:叶间裂和支气管。 肺叶的定位原则:正侧位胸片。单独正位 胸片前后有重叠,不能定位。 右肺三叶,左肺二叶,肺内额外的肺叶称 为副叶,为先天性变异,如奇叶、下副叶。 (2)肺段(Lung segment) 肺叶由25个肺段组成,肺段之间无胸膜 分隔,但各有其单

9、独的支气管和血管供应。 右10个段,左9个段。正常时,X线片不 能显示肺段的界限。 (3)次级肺小叶(Secondary Lobule): 构成:小叶纤维间隔内有静脉和淋巴管穿 行,中心为小叶细支气管及小叶动脉。 形态:小叶的大小不完全一致,直径约为 12.5cm,呈多角形。在正常胸部X线片上 ,不能显示肺小叶的轮廓。单个肺小叶实变 可表现为直径12cm的片状阴影。 (4)腺泡:小叶细支气管分出35支终末细支 气管,每支终末细支气管以远的肺结构称为 一个腺泡,因而一个肺小叶包括35个腺泡 。一个腺泡的直径约为47mm。当腺泡范围 内发生实变时,在胸片上可表现为类圆形结 节状致密影,称腺泡结节样

10、病变,是X线片 上能识的最小肺实质单位,因而可视其为肺 实质的基本解剖单位。 5气管、支气管 (1)气管:起于环状软骨下缘,长1113cm ,宽1.52.0cm,在第56胸椎平面分为左 、右主支气管。气管分叉部下壁形成隆突 ,分叉角为6085。 两肺支气管的差异: 右主支气管分为上、中、下三支肺叶支气 管,左主支气管分主上、下两支肺叶支气管 ; 右上叶支气管直接分为肺段支气管,而左 上叶支气管先分为上部及下(舌)部支气管,然 后再分别分出肺段支气管。 右上叶支气管分为尖、后、前三支肺段支气 管,左上叶的上部支气管分为尖后支及前支两 支肺段支气管。 右侧主支气管分出上叶支气管后至中叶支气 管开口

11、前的一段称为中间支气管。左侧无中间 支气管。 右下叶支气管共分出背、内、前、外后五支 肺段支气管,左下叶支气管则分为背、内前、 外、后四支肺段支气管。 6肺实质和肺间质 (1)肺实质:为肺部具有气体交换功能的空 气间隙及结构。 (2)肺间质:是肺的支架组织,分布于支气 管、血管周围、肺泡间隔及脏层胸膜下。 1位置:位于胸骨之后,胸椎之前,介入 两肺之间,上为胸廓入口,下为膈肌。两侧 为纵隔胸膜和肺门。 2分区:(1)意义:判断纵隔病变的来源和 性质。(2)方法:三分法、五分法、六分法和 九分法。目前通用的是五分法。 1.组成:分隔胸、腹腔的一个扁肌,由 中心腱和周围的肌性部分组成。两侧均 有肌

12、束附着于肋骨、胸骨及腰椎。 2解剖特点: (1)主动脉裂孔:在第1腰椎前缘,有主动 脉、奇静脉、胸导管和内脏神经通过; (2)食管裂孔:有食管及迷走神经通过,该 裂孔位于主动脉裂孔左前方; (3)腔静脉裂孔:位于中心腱区,有腔静 脉通过; (4)胸腹膜裂孔:位于隔肌肋部和腰部肌 束的三角形裂隙; (5)胸骨旁裂孔:位于胸骨部和肋部肌束 间的三角形裂隙,胸骨旁裂孔是横膈的薄 弱区,是膈疝的好发部位。 3位置及变异 (1)肋膈角和心膈角的概念; (2)位置:两膈呈圆顶状,其圆顶偏内前方 。右膈顶较左侧高12cm,一般位于第9、 10后肋水平,相当于第6前肋间隙。呼吸时 两膈上下对称运动范围13cm

13、,深吸气地 可达36cm。 (3)变异:局限性膈膨升,多发生于右 侧,为正常变异。波浪膈,具于深吸 气时,系因膈肌附着于后肋骨前端,深 吸气时受牵拉所致。 (4)位置的异常改变:胸腹压增加均可使 两侧膈肌位置发生变化。 (一) 胸壁 1对称居中原则:胸廓密度、大小、形态 应对称,纵隔气管轴线居中。 2CT纵隔窗可显示胸壁的骨骼、肌肉和脂 肪结构。 3腋窝部有丰富的脂肪,其内易于发现肿 大淋巴结。 (二) 胸膜 1叶间裂是CT识别肺叶的解剖标志。 2水平叶间裂:与CT层面平行,其平 面无肺血管阴影。 3斜裂:与CT层面几成垂直,其平面为线 状阴影。在连续层面上,上部CT层面其位 置靠后,向下逐渐

14、靠前。少数情况下线形影 不明显,根据无血管区域可判断。 4副裂:奇副裂在CT上为肺的线状阴影, 向下副裂在CT肺下叶靠内的线状阴影,连 向横膈 。 (三) 支气管、肺动脉和肺静脉 1支气管:支气管在CT上的表现取决 于支气管长轴与CT层面之间的关系。与 CT层面垂直者呈圆形,与CT层面斜形垂 直者呈椭圆形,与CT层面平行者呈水平 管状形。 2肺动脉:与支气管伴行,其横断面呈 小结节阴影。 3肺静脉:(1)肺静脉与支气管的关系没有 肺动脉与支气管密切;(2)下叶肺静脉呈水平 方向至左心房,CT上显示其长轴阴影。 4支气管血管束:结缔组织包绕的支气 管和其伴随的肺动脉统称为支气管血管束。 正常结缔

15、组织不能显示,肺野内带支气管血 管束均可见,5级支气管以远的气道就难以 显示,仅见中外带肺动脉影,可达胸膜下 5mm处。 (四) 次级肺小叶(Secondary Lobules) 1概念:次级肺小叶为35个终末细支气 管所属的肺组织,也是具有纤维结缔组间 隔的最小肺结构,是高分分辨力 CT(HRCT)所观察的基本单位。 2形态、大小及构成:呈多角形,其直径 约12.5cm。其构成: (1) 小叶外周:由小叶间隔包绕,小叶间隔 内有淋巴管及肺小叶静脉伴行。 (2) 小叶中心结构:为小叶中心细支气管与 伴行的肺小叶动脉构成。 (3) 小叶实质:在小叶中心结构与小叶间隔之 间包含着终末细支气管以远的

16、呼吸细支气管 、肺泡管、肺泡囊、肺泡等小叶实质 (4) 腺泡:为一个终末细支气管以远的肺组织 ,一个肺小叶含35个腺泡 (5) 初级肺小叶:为一个肺泡管以远的肺组织 。一个腺泡约含10个初级肺小叶。 3HRCT的应用价值 (1) 常规CT不能显示次级肺小叶,必须用 HRCT; (2) HRCT的分辨力200300um,故细支气 管显示不高(壁厚300um),呈逗点状或“叉状 ”形,并可在距胸膜510mm以内看到。 (3) HRCT在正常情况下只能在肺的某些部 位如近膈肌处,近前外侧胸壁处以及肺外 带处,看到不完整的小叶间隔。 (4) HRCT看不到肺泡壁(2030um),小叶 实质表现为无结构

17、的低密度区。 (五) 肺门 1右肺门:上界为尖段支气管的起始部及伴 随的肺动脉。下界为下叶肺段支气管的起始部 及伴随的肺动脉,内界为纵隔胸膜,外界为肺段 支气管起始部及伴随肺动脉。 2左肺门;上界为尖后段支气管的起始部及 伴随的肺动脉。其下界、内界和外界同右肺门 。 (六) 膈 1在CT上呈软组织影; 2右膈脚起自第13腰椎前面,左侧起 自第12腰椎。较粗大或分叶状膈脚类似 淋巴结。膈脚后部为胸腔,前部为腹腔 。 (七) 纵隔 1纵隔的分区:现采用六分区法,即将纵 隔分为前、中、后三区,再以主动脉弓为 界将纵隔分为主动脉弓上区及主动脉弓下 区。前纵隔位于心脏,大血管之前与胸骨 后方;中纵隔即心

18、脏、主动脉及气管所占 据的部位;后纵隔为胸椎前及椎旁沟与食 管前缘之间的空隙。 2纵隔淋巴结:正常很少显示。目前将正 常淋巴结上界定为15mm,但小于15mm的 淋巴结也可有肿瘤转移,增强扫描可使淋 巴结与血管断面区别。 3胸腺位于近胸廓入口的血管前间隙,为 箭头状,10岁以后其边缘凹陷状,在20岁 以下胸腺的密度与肌肉相似,50岁以上的 脂肪密度。 正常胸部各结构的MRI表现取决于不同 组织的MRI信号强度特点,不同强度的 信号在MRI图像上表现为不同的黑、白 亮度 。 胸部正常组织的MR信号强度特征 组织 T1WI T2WI 脂肪 高信号(白) 中高信号(灰白) 肌肉 中低信号(灰黑) 中低信号(灰黑) 骨皮质 低信号(黑) 低信号(黑) 骨 髓 高信号(白) 高信号(白) 肺、大气道 低信号(黑) 低信号(黑) 钙化 低信号(黑) 低信号(黑) 流动血液 低信号(黑) 低信号(黑) 水 低信号(黑) 高信号(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