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麻风病流行病学2013课件-PPT文档.ppt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943455 上传时间:2019-01-27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1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麻风病流行病学2013课件-PPT文档.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最新麻风病流行病学2013课件-PPT文档.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最新麻风病流行病学2013课件-PPT文档.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最新麻风病流行病学2013课件-PPT文档.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最新麻风病流行病学2013课件-PPT文档.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麻风病流行病学2013课件-PPT文档.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麻风病流行病学2013课件-PPT文档.ppt(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麻风病的流行病学是研究麻 风的发生、传染、流行直至终 止的科学。通过研究,揭示和 掌握其流行规律,利用这些规 律来指定防止策略和措施,为 控制和消灭麻风病服务。 麻风是一种由麻风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 病。其潜伏期通常为2-5年,短的有3周, 长可达十余年,甚至二、三十年。 与其他传染病一样,它的传染过程也具 有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染途径和易感个 体。 第一节 流行的三个环节 一、传染源: 公认的传染源是未经治疗的麻风病人,多菌型病 人是主要的传染源(其传播效率是少菌型的4-11倍 ;其家庭接触者发生麻风病的危险性是少菌型的5- 10倍);同时,皮肤查菌阳性与感染力间存在正相 关。 与经治疗后多

2、菌型病人接触的家庭接触者,发生 麻风病的危险性,亦较未治疗的多菌型病人接触 者为低;但较一般人群为高。 未经治疗的多菌型病人,亦并非是麻风病 唯一的传染源。少菌型麻风病人的家庭接 触者发病的危险性也仍较非家庭接触者为 高。 皮肤查菌阴性的少菌型麻风或未定类麻风 以及经过规则治疗的多菌型麻风,一般无 传染性。其家庭接触者的发病,存在有某 些家庭外接触的可能。 日益增多的迹象表明,麻风可以发生亚临 床感染: 在许多地区为数不多的多菌型病人,并 不是感染最主要的传染源; 亚临床感染者鼻分泌物中的细菌可能与 传染有关,虽尚未得到证实; 从流行地区健康人群中可分离出与麻风 菌相一致的DNA序列,或阳性的

3、抗麻风菌的 特异性抗体。 有学者报告西非的黑猩猩、黑长尾猴以及北 美野生九带犰狳中发现自然获得性麻风。 证明存在麻风菌人体外的动物宿主,提出麻 风也是一种动物疫源性疾病; 世界上许多麻风高流行区并无上述动物,动 物作为传染源在麻风传播的意义不大,实际 上麻风仍是一个主要限于人类的疾病。 二、传染途径: 1.传染方式: 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或呼吸道飞沫吸入传染。 其次为间接接触传染。 (1)直接接触传染: 现在研究证明多菌型麻风上呼吸道是向外界环 境中排菌最主要的途径 多菌性麻风皮损有破溃时,也可向外排菌 健康人有破损的皮肤或粘膜,接触未经治疗的麻 风病人排菌的皮肤或吸入病人含菌的飞沫后而 感染。

4、(2)间接接触感染: 麻风菌在04度环境中可存活2周; 在平均温度2度时,可存活1.75天; 麻风病人破损的皮肤或粘膜排出的麻风菌可沾染 生活用品、水源和土壤,健康人接触这些带菌物 品、水和土壤是则有被传染的可能; 在气温低时,这些沾染在生活用品、土壤和 水源的细菌可存活很长时间,甚至据说可在 适宜环境中存活数月;使间接传染的可能性 增加; 但是,在某些高流行国家,有许多病人并没 有麻风接触史,认为环境中的麻风菌也许在 麻风传播中起重要作用。 日本学者报告:印度尼西亚麻风高流行村庄 有1/3健康人无麻风接触史,但其血液内出 现特异性抗麻风菌抗体,作者并用PCR方法 在当地洗衣,洗澡和饮用水的2

5、7个水样本中 有13个水样本查到麻风菌DNA ; 2.传播途径: 传统的看法是皮肤和呼吸道是麻风菌侵入 机体的主要途径;特别是“皮肤与皮肤” 的直接接触。 在病人完整皮表很难发现麻风菌,往往只 有多菌型病人的原发性溃疡或破溃的皮肤 与粘膜,才能排出麻风菌。 一般认为,密切接触者发生麻风病的相对 危险性是非接触者的4倍。 在流行地区,直接接触过麻风的个体占整 个人群的15左右;有25-40%的新发病例 是发生在直接接触人群中。 美国学者报告:家庭中儿童接触者的发病 率麻风病人系母親的为6.8,较麻风病人 为父親者的3%为高。可能与相互间接触密 切程度差异有关。 最近,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呼吸道吸入传

6、播 是麻风菌的主要入口,特别是当这些部位 的粘膜有破损时,更有利于载有麻风菌的 飞沫乘虚而入。 未经治疗的病人每天可从鼻分泌物中排出 1000万条麻风菌。 实验证明:免疫抑制小鼠吸入含麻风菌的 气溶胶可感染麻风菌及自然获得性麻风犰 狳在鼻部和足部原发麻风病灶中发现有荆 棘刺,提示呼吸道和破损皮肤是麻风菌侵 入的途径。 鼻粘膜的损害,诸如感冒、挖鼻孔等均可 成为此种传播方式的促进因素。 已有狗咬、免疫接种和文身有关麻风皮损 的报告。 虽有报告,在精液、卵巢、脐带、胎盘, 甚至胎儿中发现麻风菌,但麻风病先天性 传播的可能性极小。 目前,尚无通过消化道传播麻风的明确证 据。 节肢动物叮咬未经治疗的多

7、菌型病人后动 物体内可查到麻风菌,这些含菌的吮血昆 虫(如蚊虫)再叮咬健康人,作为传染媒介 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但通过其传播的流 行病学意义仍存在较大争议。 某些地方单一皮损患者的皮损在解剖学上 的分布,有的提示是由伤口经皮肤感染而 传染;有的研究认为可能与昆虫叮咬感染 相吻合。 三、人群的易感性: 个体之对麻风病的易感性有很的差异。 易感性不仅与个体遗传因素有关,更主要取 决于受染人体对麻风菌的特异性细胞免疫能 力。 宿主的遗传素质可能与感染后的发病型类有 关,其是否明显影响到感染后的易感性尚旡 定论。 90以上成人对麻风菌具有特异性免疫力, 只有少数人对麻风易感。 免疫学试验证明:麻风菌感

8、染比有症状的麻 风病人更常见。 这种感染可在开始接触麻风菌后短期内发生 ,人们称之为“亚临床感染(临床下感染)” 。 这种感染可在1年内发生或消退,呈反复变 化的动态之中。 亚临床感染时,其抗体滴度可高达临床病 人水平,故对麻风诊断意义不大,只可用 来进行麻风感染流行病学的研究。 只有免疫学指标持续异常者,才有可能发 病。 所有能够降低个体免疫力的因素,如营养 不良、酒、妊娠等,均可增加其对麻风的 易感性。 研究表明:在血清抗体出现临界阳性后, 如抗体持续阳性,并不断升高,一般2年左 右即发病。 在麻风高流行地区调查也证明:即使在同一高流 行区,各自然村人群麻风亚临床感染率差别很大 ,而且麻风

9、发病率与亚临床感染率无明显相关。 理论上来说,由于HIV感染者存在着严重的细胞免 疫缺陷,因而可以明显增加病人对麻风病的易感 性。 虽然HIV感染者中已有麻风病例发生,但尚无病例 -对照研究证实其对麻风发病的影响。 第二节 麻风病流行的影响因素 一、自然因素: 如地势低洼,热带气候,雨量多等自然条件 对麻风流行也有影响,这一类地区麻风发病率 较高。是否与皮肤易受外伤感染环境中麻风菌 而发病尚待研究。 二、社会因素: 卫生状况差,不良风俗习惯,居住拥挤,水 田作业,以柴秸为主要能源的生活方式等都可 促使麻风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 第三节 麻风病的流行特点 一、人间分布: 1.年龄: 各种年龄者都可

10、患麻风,在少数爆发流行情况 下,所有年龄组都有受染的危险。 但婴儿发病罕见(虽有年龄最小的有3周的报告) 。 在流行地区,发病年龄的第一高峰通常为 10-20岁。然后,往往在30岁以后又出现 第二个高峰。 儿童麻风(15岁)是个比较敏感的流行病 学指标。 瘤型麻风病人的发病年龄小于其他非瘤型 病人。 经过多年防治后,儿童麻风在新发病人中 的比例在下降。 我国目前儿童麻风发病比为。 儿童患者多家庭内发病,原因可能与密切接 触传染及遗传因素有关。 流行后期或流行控制后,有发病年龄上移 。可能与疾病的潜伏期长,或在晚年自身 免疫力下降的情况下发病。 在麻风低流行的国家与地区(如日本、美国 和北欧等)

11、,大多数病人发生在成年人之中 。 2.性别: 麻风病可以侵犯男女两性。 世界大部分地区男性发病明显比女性多见。 通常男:女=2:1 ,此差异在成人中更为明显。 发病率的两性差异,主要可能与两者麻风医疗服 务的可及性,文化传统观念的影响(女性医务人 员少),社会活动频率与负载的差异等因素有关 。 部分地区(尤其是在非洲)麻风的两性发病 率相似,甚时有时女性高于男性(如在乌干 达、尼日利亚及马拉维、赞比亚等) 我国男女之比在3:1左右,但在不同年代有 所不同。 在麻风型类之间,多菌型麻风的发病率男 性更加高于女性。 3.种族:各种族患病 4.型比变化:不同地区的型比略有变化, 关内的部分地区少菌型

12、多与多菌型,新疆 正相反。 有学者报告临床上单一皮损麻风病例增加及见到 单一皮损的瘤型麻风。 对这些病例诊断时应慎重,应严格掌握麻风的诊 断标准。 二、空间分布: 麻风在世界上流行分布范围广泛,但各国之间流 行时间和程度差异很大。 1.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的发展中国家。 十九世纪麻风的地方性流行达到了北极圈。 发病呈集簇状分布和地方性流行性特点。 一个地区相邻两个县流行情况可不同。 甚至一个乡范围内,各自然村患病率也有差别。 2.家庭内集聚现象: 患者家庭内或其居住地周围可发生多例患者。 麻风不是遗传病。 新生儿如出生后很快与未治患病父母分开,可免 于发病。 夫妇间麻风传染发生率

13、很低(2-5%)。 三、时间分布: 公元4世纪,欧洲就有麻风流行,直到13世纪达到 高峰。 历史上欧洲麻风病院曾多达数千所,以后麻风病 人逐渐减少。 1982年,欧洲估计病人数为2.5万例,患病率降至 0.02以下。而同期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估计 病人数分别为350万,467万,200万,患病率分别 为31.4/万,15.6/万,6.1/万。 欧洲麻风流行在有效化疗之前就奇迹般地 减少。 如挪威发病率从1851年的1.5-2.0/万下降 到1920年的0.01/万,葡萄牙从1946-1950 年的0.2/万下降到1976年-1980年的0.02/ 万。在流行病学上一直还令人大惑不解。 对其原因有多种说法:社会经济进步,卫生 和营养条件改善,隔离病人等。 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