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word文档.docx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948210 上传时间:2019-01-2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3.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word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最新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word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最新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word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最新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word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最新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word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word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word文档.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

2、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一、单选题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3、 1.2019年4月1日,中央设立河北雄安新区,其“副首都”的城市定位使京津冀一体化取得重大进展。追溯历史,元明清三代都对京津冀实行中央政府直接管辖。元代河北为腹里之地,明清此地区为北直隶辖地,承担了首都的部分政治和社会管理职能。该历史现象表明()要练说,先练胆。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

4、我交谈。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 A. 历史发展具有区域差异B. 城市发展

5、受制于行政因素C. 地方行政区划一脉相承D. 地理环境决定城市的发展2.早在周代,“妻”是指庶人配偶或宫中女御。如礼记曲礼记载: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汉代以后王公大臣之妻称“夫人”,唐、宋、明、清各朝还对高官的母亲或妻子加封,称诰命夫人。据此可知()A. 森严的等级制度被打破B. 妇女社会地位得到提高C. 男权在社会中居于主导D. 分封制和礼乐制的崩溃3.据史载,夏后启讨伐有扈氏时说自己是“恭行天罚”,对部下们则说:“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戳于社”。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子畏上帝,不敢不征”。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

6、盈,天命诛之”。该材料表明夏、商、周时期的中国()A. 集权政治制度已形成B. 神权与王权有机结合C. 占卜和迷信活动盛行D. 宗法等级观日渐凸显4.初并天下后,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想把王位的宝座千万世的传下去;汉王刘邦做了皇帝之后,约定:“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这表明()A. 君主专制得以不断强化B. 宗法制决定帝王治国思想C. 分封制的基础依然存在D. 帝王借宗法血缘维护统治5.在周代,所有的封君,不仅权力来源于周王,而且他们必须经过大族长周天子的媒介,才能“上达天听”,获得天命的眷顾。这表明西周()A. 有效地规范了当政者的行为B. 将天命观融入了政统和宗统C. 实现了天子权力的

7、高度集中D. 通过分封制稳定了统治秩序6.礼、乐源自氏族社会的风俗习惯,被加进等级制度的内容而制度化。礼记中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这说明礼乐制度()A. 有稳定社会秩序的功效B. 突出强调社会等级分化C. 与宗法分封制互为表里D. 促使社会风俗的同一化7.清代行政区划一般采取省、府、县三级制。此外部分地区设州和厅,前者地位同于府,后者同于县,蒙古地区全被征服后,清室因其部落故俗,分其地为若干蒙旗,以理其政,并赋予高度的治权。对西南地区的外族首先沿用明朝的土司制度,后大多改土归流。材料说明清朝()A. 废除了元朝行省制B. 地方行政制度因地制宜C. 沿用明朝地方制度D.

8、 少数民族地区实行自治8.顺治九年(1652)三月初八日,清廷以会试第一名举人程可则的文章“悖戾经注”,将其除名,考官胡统虞、成克巩也因所取试卷不遵经注、文理疵谬甚多,而被分别降三级和一级清廷此举A. 导致清初的文字狱大兴B. 促进了科举制完善C. 意在加强对思想的控制D. 规范官员依法行政9.学者杨宁一认为:“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这表明西周政治()A.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B. 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 实现了家国一体D.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10.唐代中后期,枢密院是宦官掌握的内廷机枢。五代时,枢密院变为武夫掌控的、

9、文臣俯首的权力机构。到宋代,枢密院的正副职则多由文臣担任,文官参预典掌枢密。这一变化有助于()A. 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和降低行政成本B. 解决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C. 增强军队的有效指挥与实际作战能力D. 消除将权对君权的潜在威胁11.左传记载楚庄王向周大夫王孙满问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回答说:“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画)物,贡金九枚,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顺),螭魅魍魉(鬼怪),莫能逢之。”王孙满意在说明夏王“铸鼎象物”的目的是()A. 保佑百姓B. 显示权威C. 笼络宗族D. 祭祀祖先12.商的晚期,卜辞中常见征伐人方、尸方的记录(人、尸

10、在甲骨文中作为方国名称)左传亦有“商纣为黎之蔸,东夷叛之”,“纣克东夷而殒其身”的内容。材料表明()A. 商纣残暴无道引发暴动B. 商王穷兵黩武招致灭亡C. 商与东夷之间战争频繁D. 商以武力手段慑服四夷二、材料解析题13.秦汉王朝是中国官僚政治发展的重要时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成例相沿,视为固然。其后积弊日甚,暴君荒主,既虐用其民,无有底止。强臣大族,又篡弑相仍,祸乱不已其势不得不变,而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立功以取将相,此气运为之也,天之变局

11、,至是始定。-(清)赵翼廿二史札记材料二官僚政治运转正常时,官员“更新率”一般是较高的,经常有父为高官而子为匹夫,或朝为高官而暮为匹夫的情况,从而对贵族化趋势构成抑制。但另一方面,“世卿世禄”在汉代还不是太遥远的记忆,官僚显贵世代传承权势的要求显得“合情合理”,君主应予保障以换取其效忠,并为之提供了“任子”一类特权性起家途径。由此,“世家”“官族”在一度中衰之后,便在新政权中开始了新一轮的缓慢积累。-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指出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现“变局”的历史背景。(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官僚政治出现贵族

12、化趋势的原因,并说明官僚贵族化的主要途径。(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官僚贵族化对政治发展的消极作用。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它萌芽于唐末五代,兴盛于宋,书院创建者大都为当时的宿学鸿儒,他们一方面致力于自己的学派研究,建立自己的学派;另一方面收受生徒,使学术研究与教学活动互相促进、相得益彰。书院教学强调学生要善于提出疑问,朱熹说:“读书需有疑。”“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全无所疑,方始是学”。明朝官方力量超过民间力量,书院用儒学教化百姓,移风易俗,有了平民化特色;清朝官方强力进入书院建设,官办书院成为学术教育中心。道光以来,将西式新学

13、引入其中,从而使晚清书院衰落。摘编自邓洪渡中国书院史材料二 从1862年奕訢奏请创办北京同文馆到1894年设立烟台海军学堂,30多年间,洋务派共创办新式学堂24所,其中培养各种外语人才的有7所;培养工程、兵器制造、轮船驾驶等人才的有11所。进入20世纪后,清政府从“变通科举”到“废除科举”和倡办学堂、奖励留学的一些措施,使新式教育得到了迅速的推广。摘编自李时岳等中国近代史材料三 1985年5月颁发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1986年3月,国务院发布高等教育管理职责暂行规定,决定扩大高等学校在招生、毕业分配、干部任免、外事、教职工聘任、教师任职资格评定、教学科研工

14、作等方面的管理权限。1988年4月,国家教委下发关于高等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意见,至1989年初,全国已有100多所高等学校实行了校长负责制,涌现出一批具有全国影响的先进典型,如武汉大学的教育教学改革等。摘编自杨东平重温和借鉴:80年代的高等教育改革(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书院教育的特点及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原因。(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意义。简析教育承担的社会功能。1.B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地区发展的差异性材料未体现,故A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元明清三代都对京津冀实行中央政府直接管辖。元代河北

15、为腹里之地,明清此地区为北直隶辖地,承担了首都的部分政治和社会管理职能”可以看出行政政策会影响城市的发展,故B项正确。元明清三代河北地区直属中央,今天现状仍是河北是独立的省份,一脉相承的说法错误,故C项错误。D项本身表述不正确,应排除。故选:B。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需要掌握元明清地区管理制度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对“元明清三代都对京津冀实行中央政府直接管辖。元代河北为腹里之地,明清此地区为北直隶辖地,承担了首都的部分政治和社会管理职能”的分析理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考查对元明清地区管理制度的相关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C题

16、干中对女性的称谓都是建立在作为男性不同等级附属基础上的,女性地位的高低取决于男性地位的高低,故C正确。 依据材料“汉代以后王公大臣之妻称夫人,唐、宋、明、清各朝还对高官的母亲或妻子加封,称诰命夫人”等可知等级色彩依然浓厚,排除AD。 B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故选:C。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进的相关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同课程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设置有一定难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3.B由“天罚”、“天命殛之”、“天命诛之”等信息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假托天命来维护政治统治,即将神权与王权进行有机结合,故B项正确。西周分封之下的

17、诸侯享有很大的独立性,真正的集权政治尚未形成,故A项错误。材料虽涉及占卜等活动,但主要局限于王室,并非盛行,故C项错误。等级观在材料中体现不明显,故D项错误。故选:B。本题考查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需要掌握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天罚”、“天命殛之”、“天命诛之”。本题考查对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4.D秦始皇设立皇帝制,其特点包括: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材料中“想把王位的宝座千万世的传下去”和“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都是在说皇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体现的是血缘与政治的结合,也就是皇帝

18、借助血缘维护统治,所以D正确。 故选:D。本题考查的是皇帝制的特点。侧重于考查皇位世袭。秦始皇确立的皇帝制,特点包括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当然本质还是君主专制,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5.BA错在“有效的”; B材料主要体现了西周时期天命观、政治系统、宗族系统三者的融合,故B项正确; C指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D“稳定了统治秩序”材料没有涉及。 故选:B。根据材料“不仅权力来源于周王,而且他们必须经过大族长周天子的媒介,才能“上达天听”,获得天命的眷顾”这说明西周时期天命观、政治系统、宗族系统三者的融合。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的结合。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19、带有浓厚的神权色彩,通过垄断神权以加强王权。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国家的政治结构。宗法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分封制巩固了西周的统治秩序,宗法制加固了集团内部的团结。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随着血缘关系的淡化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宗法分封制维系的统治秩序必然遭到破坏。6.AA“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规定了礼乐制度的目的是相亲相敬,正确;B突出社会等级的分化是分封制,排除;C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排除;D风俗同一化显然说法绝对,排除。故选:A。本题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礼乐制度有稳定社会秩序的功效。本题以礼乐制度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掌握

20、及综合运用能力。7.B材料信息显示,清代的地方行政制度,在蒙古、西南等地各不相同,主要是基于不同的地区采取不同的制度,体现了清代地方行政制度因地制宜,故B项正确; 材料并没有相关废除行省制的信息,故A项错误; 材料表明清代的地方制度有其创新之处,如蒙古地区实行蒙旗制,西南地区后改行土司制度,因此不能说明是沿用明代的制度,故C项排除; 清代少数民族只是推行不同于其它地方的行政制度,并没有实行自治,故D项错误。 故选:B。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解题的关键是“清代行政区划一般采取省、府、县三级制。此外部分地区设州和厅,前者地位同于府,后者同于县,蒙古地区全被征服后,清室因其部落故俗,分其地

21、为若干蒙旗,以理其政,并赋予高度的治权。对西南地区的外族首先沿用明朝的土司制度,后大多改土归流”。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8.C本题考查清朝时期的思想专制,旨在考查分析理解材料信息并进行正确认知的能力。由材料“悖戾经注,将其除名,考官胡统虞、成克巩也因所取试卷不遵经注、文理疵谬甚多,而被分别降下级和一级”并结合明清政治上君主专制加强,可知清廷意在加强思想控制,维护专制统治,C符合题意;清朝文字狱的开端,起于顺治四年广东和尚函可身携一本纪录抗清志士悲壮事迹的史稿变记,排除A;明清时期科举制日益显现弊端,排除B;D与材料主旨不符

22、合,材料强调文字狱是为了加强清廷的思想控制,排除。故选C。9.BA题干中并未涉及神权和王权的关系,故排除; B“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说明中央并未达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正确; C分封制下并未实现家国一体,故排除; D题干中并未体现血缘关系,故排除; 故选B。本题考查的是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的特点,侧重于考查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分封制记忆口诀:赐封对象三阶层,王族功臣旧贵族;地方诸侯尽义务,贡赋听命随军征;土地人民遭瓜分,王侯卿士等级森;巩固统治拓疆土,东周混战国裂分。10.D根据题意联系所学,唐代中后期到五代时,武将专权,而形成皇权旁落和分裂割据局面,因此宋代采取“重

23、文轻武”政策,对军加强控制,由文臣掌管军事,从而加强皇权,故D项正确; 由文官负责军事,并不能提高军事上的行政效率,与降低行政政成本无关,故A项排除; 宋代枢密院属于中央行政机构,因此与地方分权无关,故B排除; 文官担任军事管理,并不能提高军队作战能力,故C排除。 故选:D。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主要考查宋代政治制度,宋代吸取了唐末五代武将拥兵自重,皇权旁落,而形成割据局面的教训,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本题考查对宋代专制主义加强的理解。宋代在吸取前代教训上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也带来了许多弊端,导致“冗官、冗兵、冗费”和“积贫积弱”问题,引起了北宋中期的

24、王安石变法。11.A“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顺),螭魅魍魉(鬼怪),莫能逢之”说明铸鼎象物可以让老百姓逢凶化吉,显然是保护百姓目的,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铸鼎是一种权威的象征,故B项错误;笼络宗族属于宗法制特点,故C项错误;祭祀祖先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故选:A。本题考查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顺),螭魅魍魉(鬼怪),莫能逢之”。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的特点,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12.BA中的“暴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从材料中“常见征伐人方、尸方”、“纣克东夷而殒其身

25、”可以直接得出“商王穷兵黩武招致灭亡”,正确。C没能反映材料的主旨,排除。D中的“慑服四夷”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选:B。本题考查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商代政治的特点等。本题以商代政治为切入点,考查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13.第一题第一小问根据“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成例相沿,视为固然。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立功以取将相,此气运为之也,天之变局,至是始定。”可知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的表现是世家传承受到冲击,政治上呈现出“平民化”风貌。第二小问根据“后积弊日甚,暴

26、君荒主,既虐用其民,无有底止。强臣大族,又篡弑相仍,祸乱不已”再结合春秋以来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变化分析即可。第二题第一小问根据“官僚政治运转正常时从而对贵族化趋势构成抑制”,可知官僚政治出现贵族化趋势的原因是官僚政治运转不正常;“世卿世禄”在汉代还不是太遥远的记忆,可知官僚政治出现贵族化趋势的原因是“世卿世禄”制度的传统;“君主应予保障以换取其效忠,并为之提供了“任子”一类特权性起家途径。”可知官僚政治出现贵族化趋势的原因是君主为保证显贵阶层的忠诚。第二小问“并为之提供了“任子”一类特权性起家途径”再结合汉代的人才选拔制度分析即可。第三小题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7、。官僚贵族化会一些人形成特权垄断不利于人才的选拔,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也会降低行政效率。故答案为:(1)表现:世家传承受到冲击,政治上呈现出“平民化”风貌。(或由“世侯世卿之局”到汉初“布衣将相之局”。)背景:春秋战国以来,社会经济与思想文化发生巨变;世袭制弊端日益严重;春秋战国以来的政治改革及长期战争。(2)原因:官僚政治运转不正常;“世卿世禄”制度的传统;君主为保证显贵阶层的忠诚。途径:“任子”;察举制。(3)作用:形成特权垄断;抑制人才正常流动;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降低行政效率。(1)本题考查的是官僚政治,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本题考查的是汉代官僚政治出现贵族化趋势

28、的原因及官僚贵族化的主要途径。(3)本题考查的是官僚贵族化对政治发展的消极作用。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官僚政治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4.(1)特点: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相互促进;重视学术的交流和论辩(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侧重弘扬儒家的伦理道德(注重儒学教化百姓);政府从鼓励民间办书院到振兴官学,强化对书院的控制;读书与行为修养并重(教学与品性修养有机结合)。积极影响:普及了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打下基础;具有培养人才、传承和发展学术文化等

29、多种职能与作用。消极影响:明清时期加强了思想文化的控制。(2)原因:政治上,列强侵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希望通过教育改革实现救亡图存;思想上,西学东渐,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入;经济上,洋务运动及民族工业的发展,需要拥有实用技能的人才。(3)意义: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个性化人才;推动了学校发展的专业化与科学化,提高了办学质量;有利于学校决策的民主化;顺应了改革开放,促进了现代化进程。功能:传承文化;服务于现实政治需要;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知识支持。(1)本题考查古代中国书院教育的特点及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能力。特点一问,根据材料一“使学术研究与教学活动互相促进、相得益彰”、“教学强

30、调学生要善于提出疑问”、“书院用儒学教化百姓,移风易俗,有了平民化特色”、“清朝官方强力进入书院建设,官办书院成为学术教育中心”等信息,可以归纳特点。影响一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回答:积极,可以从普及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打下基础、具有培养人才、传承和发展学术文化等多种职能与作用回答;消极,可以从明清时期加强了思想文化的控制回答。(2)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原因,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分析能力。根据材料二“30多年间,洋务派共创办新式学堂24所”等信息,再结合所学的当时的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的角度回答即可。(3)本题考查20世纪80年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意义及教育承担的社会功能,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和理解能力。根据材料三“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全国已有100多所高等学校实行了校长负责制”等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意义,可以从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个性化人才、推动学校发展的专业化与科学化、提高了办学质量、有利于学校决策的民主化、顺应了改革开放,促进了现代化进程角度回答;功能,可以从传承文化、服务于现实政治需要、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知识支持角度回答。第 11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