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钦州市第四中学2018年秋季学期高一地理第9次周测考试卷解析版-word文档.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948615 上传时间:2019-01-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钦州市第四中学2018年秋季学期高一地理第9次周测考试卷解析版-word文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最新钦州市第四中学2018年秋季学期高一地理第9次周测考试卷解析版-word文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最新钦州市第四中学2018年秋季学期高一地理第9次周测考试卷解析版-word文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最新钦州市第四中学2018年秋季学期高一地理第9次周测考试卷解析版-word文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最新钦州市第四中学2018年秋季学期高一地理第9次周测考试卷解析版-word文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钦州市第四中学2018年秋季学期高一地理第9次周测考试卷解析版-word文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钦州市第四中学2018年秋季学期高一地理第9次周测考试卷解析版-word文档.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钦州市第四中学2018年秋季学期高一地理第9次周测考试卷解析版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2、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一、 选择题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

3、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1. 在地质时期,地球表面经历过几次大冰期气候,不属于这几次大冰期的是()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

4、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A震旦纪大冰期 B石炭二叠纪大冰期 C第四纪大冰期D侏罗纪大冰期 答案:D解析:在地质时期,地表经历了几次大冰期气候,即震旦纪大冰期、石炭二叠纪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侏罗纪气候暖干,属于间冰期。 2. 下列对气候的正确叙述是( ) A.气候的基本特征是气温、降水等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B.地质时期气候稳定 C.历史时期世界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 D.大气环流影响气候的形成,本身也是一种气候现象 答案:D 3. 19世纪以来,世界气温出现明显的( ) A.波动下降现象 B.波动上升现象 C.变化平稳 D.变化不定 解

5、析: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是世界气候增暖的时期;20世纪40年代之后,全球气候逐渐变冷;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气温又逐步回升,并呈加速态势。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平均气温明显超出20世纪40年代,地球气候进入最近1 000年以来最为温暖的时期。 答案:B 4. 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原因是( ) 全球地表径流增多 海洋蒸发量减少,降水量增加 海水温度增高膨胀 冰川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 A. B. C. D. 解析:海平面上升的根本原因是全球变暖,但直接原因却是冰川融化和海水膨胀。要求在审题过程中注意题干中的叙述。 答案:A 5. 目前,全球的气候变化趋势是( ) A.气温

6、是直线上升的 B.气温是直线下降的 C.气候总体上是波浪式发展的 D.几乎是不变的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根据统计资料我们知道,不论是在地质时期,还是在历史时期,或者是近代时期,气候的变化都是波浪式的。目前,全球的气候变化是波浪式上升的。 答案:C 6. 下列关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生产活动影响的说法,不合理的是( ) A.全球气候变化通过影响各地热量资源和水资源状况对全球各国的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B.全球气候变化大大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C.最近几年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厄尔尼诺现象频繁发生,对人类社会产生了较大影响 D.全球气候变化不会对工业生

7、产活动产生影响 解析: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球各圈层尤其是人类社会造成影响,对工业生产活动也产生影响。 答案:D 7. 下列现象中,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的是() 天山博格达峰雪线下降东海出现南海的鱼种华北地区树枝提前抽芽灾害性天气出现频繁 A B C D 解析:全球变暖,温度升高,会使得雪线上升。 答案:A 8. 有关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曾连续出现三次大的温暖时期 B曾反复出现三次大冰期气候 C气温一直呈下降趋势 D气温一直呈上升趋势 答案:B解析:在地质时期,地表经历了几次大冰期气候,即震旦纪大冰期、石炭二叠纪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 9. 下列关于地

8、质时期全球气候变化情况的概述,合理的是() A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 B干旱期明显长于湿润期 C新生代以干旱气候为主 D一直处于波动之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一致 答案:A解析: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总体看来,在地质时期气候变化中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湿润期与干旱期相互交替,但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 10. 历史资料记载,黄河流域曾经有大象、水牛和竹子,这表明当时的气候状况可能是() A气温比现在低,降水比现在多 B气温比现在高,降水比现在少 C气温比现在低,降水比现在少 D气温比现在高,降水比现在多 解析:现在的大象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云南,

9、水牛和竹子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江南,从而说明这些动植物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进一步说明当时的华北气温比现在高,降水比现在多。 答案:D 11. 下列地理事象中属于受全球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的影响的是() 淹没许多岛国或者临海土地阿尔卑斯山冰川融化 我国的干旱区扩大俄罗斯粮食总产量减少 A B C D 解析:中纬度地区因蒸发旺盛而变得干燥;俄罗斯纬度高,全球气候变暖后,不仅生长期增加,降水量也会增加。 答案:A 12. 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加速的主要原因是() 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植被大量减少氟氯烃的大量排放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大量排放 A B C D 解析:氟氯烃的大量排放导致臭氧层破坏;硫氧化物和氮

10、氧化物的大量排放产生大气污染或形成酸雨; 答案: A 13.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问题,近年来我国政府提出了“节能减排”的号召,“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包括()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护环境大量减少资源利用量和污染物的排放量 A B C D 解析:节能减排是通过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来减少污染物排放量,目前大量减少资源利用量不符合我国的国情。 答案:D 14. 气候变暖将导致() A生物多样性增强 B水旱灾害增加 C有利于人体健康 D涝灾增加、旱灾减少 解析:气候变暖将加剧洪涝、干旱、热浪等自然灾害的频率和强度。 答案:B 15. 全球气候变暖的后果是(

11、) 高纬度降水减少危害人体健康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对沿海低地构成威胁 A B C D 解析:全球气候变暖,高纬度地区冰雪融化,湿度增大,降水增加。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是酸雨的影响后果。 答案:C 二、 非选择题16. 对全球变暖的趋势,IPCC(全球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提出了三种不同的预案,其气温变化趋势如图 2-4-1 所示。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图 2-4-1 (1)按A预案,全球自2000年起,平均气温每10年将升高_;至2100年,按B预案和C预案,全球平均气温将比A预案分别低_和_。 (2)从能源消费结构讨论A、B、C三种不同预案可能采取的适应性对策,用直线将下列与其相应的能源消费结

12、构连接起来。 图 2-4-2 解析:全球变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温室气体CO 2 的大量排放,而CO 2 主要是由矿物燃料燃烧释放的,所以从能源消费结构来说,减少CO 2 的排放主要是从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减少矿物燃料的燃烧来实现的。第(1)题主要考查地理统计图表的判读。 答案:(1)0.300.32 1.11.5 1.62 (2)如下图 17. 阅读表2-7统计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表2-7 CO 2 体积分数统计表 年份 1955 1960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CO 2 体积分数(10 -6 ) 310 314 317 322 325 328 332 33

13、5 (1)根据资料,绘一幅30多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曲线图。 (2)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呈_变化趋势,其原因是_,_。 (3)二氧化碳等气体含量的这种变化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是_,原因是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作图能力和对全球气候变暖现象有关原理的理解。作图的关键是要能正确建立坐标系,将各年份的数据准确标注到坐标系内,再将点连成平滑曲线。根据表格中的统计数据,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在逐年上升。其原因表现在两个方面:矿物能源的燃烧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热带雨林的破坏导致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二氧化碳含量的上升将使得大气的保温作用加强,进而引起气候

14、变暖。 答案:(1)图略 (2)逐年上升 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 大肆毁林 (3)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二氧化碳能吸收长波辐射,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18. 阅读下面材料,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据在南极考察的美国科学家考证,阿德利亚企鹅通常喜欢在海面浮动冰山的顶部群居生活。据统计,南极的平均气温近50年来升高了 2.5 ,导致浮动冰山顶部的大量积雪融化,淹没了企鹅赖以产卵和孵化幼仔的地方,致使企鹅数量剧减。南极地区的阿德利亚企鹅数目已从1975年的1.5万对减少到了目前的9 000对左右。 (1)上述材料所反映的是全球大气环境的什么问题? (2)该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该问题对全球生态环境和

15、社会经济造成的影响,除材料中显示的内容外,还有哪些方面? (4)你认为如何来缓解上述问题带来的影响?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来进行分析和总结,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全球变暖。 (2)人为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人类活动大量地毁坏森林植被。 (3)引起积温变化,影响农业生产;引起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导致旱涝灾害的频率和强度增加;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和供需矛盾。 (4)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一方面减少排放,另一方面植树造林,加快二氧化碳的吸收;也可以采取工程措施,加快沿海地区防护堤坝的建设,防止海水入侵;还可以有计划地培育、改良农作物的品种,以适应

16、逐渐变化的气候环境。 19. 分析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北方15个省(市、区)2019年1月平均气温距平及采暖能耗变率图。(注:气温距平是指某地某一时段平均气温与该地同时段多年平均气温的差值) 材料二:2019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京都议定书规定,到2019年,所有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 (1)我国北方15个省、市、区中,2019年1月平均气温比常年偏高的有_个,其中气温偏高最多的一个省区采暖能耗比常年减少了约_。 (2)因温室气体造成的“温室效应”可能会给人类带来许多麻烦

17、,但也并非全是坏事。试列举两个理由说明“温室效应”可能给人类带来的好处。 答案: (1)914% (2)农业生产的地区范围将向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扩展;植物光合作用增强,有机物的产量提高。 解析:第(1)题,1月平均气温比常年偏高即气温距平为正值的省区,从图中可以直接读出有黑龙江、青海、甘肃、内蒙古、河北、吉林、辽宁、北京、天津九个省区。其中气温偏高最多的省区是青海省气温距平为2.5,其采暖能耗变率为14.0%,即采暖能耗比常年减少了约14%。第(2)题,因温室气体造成的“温室效应”对人类有利也有弊。 20. 今年2月28日,中国首次大学生北极考察队从北京出发,前往挪威斯瓦尔巴群岛进行为期半个月

18、的考察。考察期间获得的资料:“冰雪之都”奥斯陆以前2月的平均气温是2 ,而今年2月的极端最低气温仅23 ;去年的几个星期,从挪威海域通过北冰洋,再到白令海峡,出现的无冰地带,比前些年同期宽了不少。 (1)根据资料,考察队获取的全球变暖的证据是_;_。 (2)为了应对全球变暖,2019年京都议定书提出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2019年波恩协议又提出可以用增加森林植被量来抵消二氧化碳排放指标,提出这项决定的依据是_。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可以获得答案。第(2)题,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 答案:(1)气温升高海冰减少 (2)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时吸收二氧化碳 第 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