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模拟题精选: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文档资料.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958357 上传时间:2019-01-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模拟题精选: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文档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模拟题精选: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文档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模拟题精选: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文档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模拟题精选: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文档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模拟题精选: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文档资料.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吕氏春秋上农记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A.个体分工B.社会制度C.生产能力D.劳

2、动力短缺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2.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

3、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

4、一致。A.精耕细作B.刀耕火种C.男耕女织D.自给自足3.礼记月令记载:“是月也,土润溽暑(指暑湿之气),大雨时行,烧薤行水,利以杀草,如以热汤。可以粪田晦,可以美土朝。”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A.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B.动物性肥料的严重不足C.劳动人民的朝劳本质D.农业上重视适时耕作4.“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多治丝麻葛绪捆布,此其分事也。”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特征是( )A.小农经济发达B.商品经济活跃C.雇佣劳动盛行D.赋税徭役沉重5.浙江绍兴会稽山下有一座祭祀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的陵墓和庙宇,内有歌颂这位历史人物的对联:“三过其门,虚度

5、辛壬癸甲;八年于外,平成河汉江淮。”据史记记载,传说他“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这副对联歌颂的及史记里所盛赞的是( )A.神农教民农耕B.黄帝创制历法C.尧舜禅让D.大禹治水6.先秦时期,古代中国的农业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的转变。那么,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石器锄耕B.刀耕火种C.铁犁牛耕D.机械化耕种7.唐人崔融禁屠议说:“江南诸州,乃以鱼为命;河西诸国,以肉为斋。”近代史学家吕思勉说:“而(唐)北方之人,亦未尝不以稻米为美”。这主要说明了当时( )A.农耕文明高度发达B.南北经济的差异与交流C.对外贸易的不断繁荣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8.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记载

6、:“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上述材料描述的水利工程是( )A.郑国渠B.漕渠C.都江堰D.白渠9.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春、夏、秋、冬”四字。“春”字像植物生长的形状;“夏”字像草木繁茂之状;“秋”字像果实累累,谷物成熟;“冬”字则形如把谷物藏于仓廪之中。由此表明( )A.甲骨文以记载农业为主要内容B.商朝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C.中国古人注重记录农业活动D.商朝时期农业活动已有四季之分10.韩非子在耕战论中提出“能趋力于地者富,能趋力于敌者强”,因而必然要求“重农”。韩非子“重农”的着眼点是( )A.民众幸福B.社会稳定C.国家富强D

7、.个人抱负11.唐朝水轮赋描述当时发明的一种工具:“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终夜有声。”这种工具的使用(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降低了农田抗旱的能力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12.与“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的观点不一致的是( )A.“士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B.“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C.“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皆莫如被服”D.“舍本逐末,贤者所非”13.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文中的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A.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B.私田的数量日益增多C.封建生产方式具有优越性

8、D.周天子承认了土地私有14.有学者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该学者意在强调小农经济( )A.具有稳定性B.具有脆弱性C.具有顽强的再生性D.生产工具简陋15.康熙年间,钱塘人俞森在荒政丛书中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当时( )A.农本商末观念开始改变B.小农经济并非是完全封闭的C.农村商品经济相当发达D.纺织业是农村家庭支柱产业16.西汉时,赵过推行代田法。把田地开成一条条垄和沟,每年轮换

9、在沟和垄上栽种,这样可以合理利用地力、保苗抗旱。这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 )A.小农经济B.自给自足C.男耕女织D.精耕细作17.“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以下各说法中对这段话最准确的理解是( )A.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B.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C.小农经济非常脆弱D.小农经济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18.古代中国有很多创造发明,其中直接推动农业发展的有( )水排曲辕犁大镰耧车A.B.C.D.19.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吃猪肉但很少吃牛肉,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很

10、多以牛为题材,民间有“牛郎织女”、“太上老君其牛入函谷关”等传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佛教的广泛传播C.封建统治者实行愚民政策D.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20.元代文学家张养浩在山坡羊中写道:“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二餐,早也香甜,睡也香甜。布农得暖胜丝棉,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日上三竿犹在眠,不是神仙,胜似神仙。”对这首词的解读正确的是( )反映了古代小农经济的具有落后性和保守性反映了古代小农经济下农民不思进取的心态反映了古代小农经济下农民生活的富足惬意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

11、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A.B.C.D.21.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阅读以下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白居易朱陈村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女以偿债者。晁错论贵粟疏(1)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我国古代农业经济有何特点?(2) 根据材料一说明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有何特点?(3)根据材料二说明小农经济为何具有脆弱性?答案1. C2.A3.A4.A5.D6.C7.B8.C9.D10.C11.C12.A13.C14.C15.B16.D17.B18.D19.D20.C21.(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2)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是主要的形态,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和交纳赋税。(3)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过于沉重的压迫使小农经济十分脆弱。第 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