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说课稿-精选文档.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962300 上传时间:2019-01-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说课稿-精选文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说课稿-精选文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说课稿-精选文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说课稿-精选文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说课稿-精选文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说课稿-精选文档.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说课稿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

2、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一、说教材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课标解读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

3、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内容标准: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课标解读:课标中的行为动词“说明”属于理解的知识水平 “课标”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学习和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需要借助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等了解大气的热量来源。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学习大气受热过程是为理解大气运动奠定基础,所以大气热力环流是需要阐述的另

4、一个基本原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属于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范畴,是学生学习和将来走上社会必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可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教学目标1、了解大气的能量来源和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的性质。2、运用图示、联系框图等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温室效应”。3、通过实验、绘图等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4、运用大气受热及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5、通过了解大气运动的成因,感悟物质运动的规律和联系,并增强学生的大气环保意识教学重点:大气受热过程及其应用,热力环流形成原理教学难点 :大气的保温作用,气温、气压、高度三者的关系二、说学情

5、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天气和气候”的初步知识,在必修1第一章已掌握了太阳辐射有关知识,对本课题已有一定的生活体验,而且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但学生仍局限于感性认识,无法自主实现地理规律原理与个人经验的结合,对概念、理论的归纳能力较弱。因此,教师必须采用有效的方法给予辅助,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新知的建构。三、说教法教学理论: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2、脑科学有关原理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问题探究法、实验法教学手段:板图、多媒体辅助教学四、说学法1、会运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及原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大气现象。2、会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

6、风、城市风的形成及其影响。3、会运用联系框图的方法归纳大气的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原理。4、会运用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地理问题。五、说过程导入新课展示三张画好的静态模拟图,A松香烟垂直上升,B松香烟偏向蜡烛方向,C松香烟偏离蜡烛方向,让学生思考回答可能出现的现象,然后播放教师事先做好且拍摄下来的录像进行验证。然后设问:为什么松香烟会这样运动呢?设计意图:从生活实际入手,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利于提高学习兴趣。大气的受热过程1、问题情境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太阳辐射强,而为什么气温低?世界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是非洲最高峰,号称“赤道雪峰”,其位于赤道地区,为什么山顶劫终年积雪呢?为什么一天

7、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左右,而不是正午呢?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的知识基础,为学生学习新知打下基础。2、知识铺垫 以太阳辐射的定义导出太阳辐射波长情况和大气的垂直分层,强调太阳辐射因为温度高其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区,是属于短波辐射。讲解大气辐射、地面辐射属于长波辐射,并强调大气受热中的“大气”是指对流层大气。设计意图:采用讲解的方法,为学生达标做好知识铺垫。3、读图探究 利用动画或板图展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以下问题。进入大气的太阳辐射为什么箭头变细?大气对太阳辐射吸收情况如何?为什么?地面经太阳晒热后,热量如何传递?大气为什么能吸收大部分的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后热量如何传递?设计意图;

8、采用问题思维链,指导学生读图,培养学生读图能力。4、图解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联系框图,总结归纳大气的削弱作用及大气的保温作用。设计意图:运用联系框图,符合脑科学原理,侧重能力培养和潜移默化的学法引导。培养学生地理理性思维。5、活动探究:小明家的农田3个月后就被征用了,但他想再抢种一季胡萝卜(需3个多月才能收成),有同学给他建议盖上一层塑料薄膜,你认为这种方法可行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运用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热力环流1、实验探究:学生在课前做大气环流地理实验,并拍摄实验过程录像。课堂可播放大气环流实验录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探究。附:热力环

9、流的实验设计 (1)实验用材:一个长约80厘米、高40厘米、宽40厘米的玻璃缸,一块胶合板(一侧开有一个小孔)或塑料薄膜,一小盆热水,一小盆冰块,一支弯曲的玻璃管,几支香,一个打火机,一块黑布,一块香皂。 (2)实验步骤: A、实验前先在玻璃缸内壁用香皂轻涂一次,目的是预防热水放进去后在内壁凝结成水珠,影响实验效果。 B、用黑布遮住玻璃缸面向讲台的一侧,因为烟是白色的,这样的目的是为了更明显看到烟的运动方向。 C、把一小盆热水和一小盆冰块分别放入玻璃缸内的两侧,迅速在缸顶盖上胶合板,小孔对着装冰块的小盆。 D、 点燃几支香,让烟通过玻璃管慢慢流进玻璃缸内。 E、观察烟的运动方向烟会在冰块一方下

10、沉,然后流向热水一方,再上升,在上空再流回冰块一侧,形成热力环流。 (3)实验结论:由于近地面的冷热不均导致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在同一水平面形成气压差,空气由气压高处流向气压低处,从而形成热力环流。设计意图:采用实验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进行知识的建构,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2、绘图深化: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绘出热力环流的简略示意图,并展示部分学生的作品。接着展示“热力环流动态图”,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并从图中说明气温、气压、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设计意图:绘图深化,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及对原理的深刻理解。3、图解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联系框图 4、活动探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绘制城郊热力环流示意图 ,导出城市风这一新名词。接着展示海陆和山谷示意图,引导学生画图并得出“海陆风”和“山谷风”因受热不均而在不同时间风向不同。四、总结提高 鼓励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问题还没有弄明白,需要老师同学的帮助。然后教师进行总结,做好知识的深化。 设计意图:采用反思性学习,帮助学生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第 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