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高考一轮复习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专题训练-word文档.docx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963979 上传时间:2019-01-2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高考一轮复习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专题训练-word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精选-高考一轮复习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专题训练-word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精选-高考一轮复习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专题训练-word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精选-高考一轮复习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专题训练-word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精选-高考一轮复习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专题训练-word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精选-高考一轮复习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专题训练-word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高考一轮复习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专题训练-word文档.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高考一轮复习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专题训练“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

2、”,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一、选择题“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

3、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昆仑山雪山矿泉水的水源地常年冰雪覆盖,地下水经过50年的过滤和矿化,形成珍贵的雪山矿泉水。目前,当地政府在水源地建立了保护区,实行全天候水源保护。读图回答下列问题。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

4、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1矿泉水形成过程中A.依次经过了大气圈、水圈、生物圈B.增加矿物质含量,实现物质迁移C.地下径流的流向仅受到地势的影响D.水源的出露得益于独特的向斜构造2对水源地的保护说明A.各种水体构成的水圈空间分布不连续B.水资源是不可循环和再生的自然资源C.水体污染会破坏水资源补给的循环性D.地球淡水资源的主体冰川需加强保护江苏省是水资源相对短缺的省份。结合下图回答下列问题。3有关江苏省水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A.季节分配比较均匀B.南、北地区水资源数量差别较大C.过境的水资源数量较少D.污染的水体较少,优质的水源多4造成江苏省水资源短缺的人为因素不包括A.人口密度大,人均水资源数量少

5、B.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需水量大C.不合理的生产造成水污染较严重D.南水北调工程导致水资源大量减少5缓解江苏省水资源问题的有效措施有海水淡化从珠江调水修建水库大力开采地下水A.B.C.D.下图为我国某城市部分年份供水情况统计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注:应急供水指在非常情况下,城市常规供水不足或受阻中断时,快速启用的城市安全供水方式。6据图可知,该城市A.水资源总量丰富B.地表径流量大C.水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D.生产用水为总用水量主体7该城市水资源利用过程中,最易产生的问题是A.湖面缩小B.耕地荒漠化C.水土流失D.地面沉降生产活动的水足迹是指支持一个国家(地区)在其本地产品生产与服务供给过程中所

6、需要的淡水资源量,无论产品与服务在哪里被消费。“绿水足迹”指产品(主要指农作物)生产过程中蒸腾的雨水资源量,对农作物而言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自然降水由农田蒸腾的量。“蓝水足迹”指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总量。“消耗”是指某流域中现有的地下、地表水体因为蒸发、汇入其他流域或大海,或者用于产品生产而损失的水量。“灰水足迹”指以现有水环境水质标准为基准,消纳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负荷所需要的淡水水量。读“2019年我国部分省区生产活动水足迹组成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8“灰水足迹”衡量的是生产活动排放水污染物对水环境造成的影响。下列省区中,生产活动对水环境的污染最严重的是A.江苏B.

7、山西C.北京D.海南9导致新疆和海南“绿水足迹”差异显著的原因可能有新疆的年降水量小于海南海南的年平均气温高于新疆海南的耕地面积大于新疆新疆的农作物以耗水量大的品种为主A.B.C.D.10下列措施中,可有效降低新疆“蓝水足迹”比重的有跨流域调水大规模兴修水库,减少地表径流的入海量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大力推进节水型农业的发展A.B.C.D.北京蟹岛集团是一家集生态农业与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大型企业。下图为蟹岛水循环利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1蟹岛集团水资源循环利用过程中,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主要有(双选)A.地热B.风能C.沼气D.水能12应用该水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可(双选)A.实现污水零排

8、放B.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程度C.增加水资源总量D.达到水资源利用零损耗二、综合题13读图1、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图1中甲阴影区是我国_(“冬”或“春”)小麦的主产区。乙阴影区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绿洲农业区,说明乙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采取的对策。(2)图1中甲阴影区人口稠密,工业发达,同时又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产区。但水资源的严重不足已越来越明显地制约着本区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甚至对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产生重大影响。试分析造成该地区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因素。(3)图2为甲地区某农庄的农副产品综合循环利用示意图。该示意图体现的可持续发展内涵有哪些?依据图中信息对应说明

9、其在图2中的具体表现。(4)图1中甲地区已形成目前世界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试分析其原因和解决措施。14阿拉伯半岛是世界最大的半岛,气候干旱、沙漠遍布,大部分地区无常年河流,被称为无流区。读“阿拉伯半岛地形图”,依据图文资料及所学地理知识,完成下列各题。(1)绘出沿北回归线的阿拉伯半岛地形剖面示意图。(2)简析该半岛降水稀少的原因,并解释除降水外该半岛大部分地区成为无流区的自然原因。(3)甲地畜牧业较发达,推测其用水来源及其成因。(4)有专家提出在本区实施人工增雨以缓解水资源匮乏的问题。你认为是否可行?阐释理由。理由合理即可。参考答案1B2D【解析】1矿泉水形成过程需要经过岩石圈,实现了物质迁移

10、,同时增加了矿物质含量,A错B对;地下径流的流向还受到岩层走向的影响,C错;水源的出露得益于断层构造,D错。故选B。2水圈具有连续性,即各种水体构成的水圈空间分布是连续的,A错;水资源是可循环和再生的自然资源,B错;水体污染破坏水体质量,但不会破坏水资源补给的循环性,C错;地球淡水资源的主体是冰川,我们应加强保护,D对。故选D。3B4D5A【解析】3江苏省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因此水资源的季节分配差别较大,A错误;随着自南向北季风势力的减弱,降水逐渐减少,南北差别较大,B正确;长江和淮河流经江苏,过境的水资源数量大,C错误;沿途经济发达,排污量较大,因此沿途污染的水体较多,D错误。

11、故答案选B。4江苏地区人口密度大,因此,人均水资源数量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需水量大;不合理的生产造成水污染较严重;但是南水北调工程调水量有限,对江苏省水资源的影响不大。故答案选D。5修建水库可以缓解江苏省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的问题,对;江苏省靠海且经济发达,海水淡化也是缓解水资源问题的措施之一,对;从珠江调水不符合实际情况,大力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地面沉降,错误,故答案选A。6C7D【解析】6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该城市供水以地下水为主,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再生水用量增加,说明该城市水资源总量较少,A错误;该城市供水以地下水为主,地表水所占比重较小,说明该城市地表径流量小,水资源缺乏,B错误;再生水的

12、供水量不断增加,说明该城市对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不断增加,即水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C正确;城市用水中比重最大的是生活用水,D错误。故答案选C。7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该城市大量使用地下水,说明存在大量开采地下水的现象,容易出现地面沉降,D正确。该城市水资源的利用对湖面缩小、耕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的影响较小,ABC错误。8C9A10C【解析】8灰水足迹指以现有水环境水质标准为基准,消纳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所需要的淡水量,灰水足迹比重越大说明污染越大,从图中可见,北京比重大,污染重,故C正确。9绿水足迹指产品(主要指农作物)生产过程中蒸腾的雨水资源量,对农作物而言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雨水被蒸腾的量。从图

13、中可见绿水足迹海南远大于新疆,说明海南农业生产过程中蒸腾的雨水资源量远大于新疆,主要是因为海南年降水量大、气温高,对。海南面积远小于新疆,耕地海南也比新疆小,错;新疆主要发展绿洲农业,不可能发展耗水量大的品种,错,故A正确。10“蓝水足迹”指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总量。跨流域调水和大规模兴修水库,减少地表径流的入海量不能降低新疆“蓝水足迹”比重,因此错误;而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和大力推进节水型农业的发展可以降低新疆“蓝水足迹”比重,因此正确。故C正确。11AC12AB【解析】11图示该地有地热井地热资源,是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为可再生资源;生物发酵沼气能,是生物资源的循环利用

14、,为可再生资源。所以本题选择AC选项。12应用该水资源循环利用系统,污水处理后可循环利用,实现污水零排放;循环用水发展旅游、养殖、种植等,提高了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程度。所以本题选择AB选项。13(1)冬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水资源较少且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土地盐渍化、荒漠化严重,土壤贫瘠,生产结构不太合理等。对策:节约用水,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节水农业,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2)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因素: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导致华北地区水资源紧张的主要自然原因;人口增长过快,工农业发展迅速,加剧了水资源紧缺程度;水资源综合利用率低,浪费和污染严重

15、;生态环境恶化,干旱频率加大。(3)生态持续发展。表现:利用秸秆、粪便制造沼气,沼渣、沼液为稻田提供肥料;地热供暖。经济持续发展。表现:利用农产品、地热温泉等资源发展农产品加工、服务、旅游等相关产业。社会持续发展。表现:客房、餐厅、酒厂等部门的开发增加了就业机会。(4)原因:大量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措施:雨水回灌、节约用水、合理开采地下水等。【解析】(1)读图分析可知,甲地位于我国的华北地区,属于暖温带,是冬小麦的主产区;乙地位于我国的西北河西走廊一带,气候干旱,降水少,水资源短缺,而且易出现土地盐碱化、荒漠化严重等问题,而且生产结构不太合理等问题。因此应该采取的对策是调整农业结

16、构、发展节水农业及恢复植被等措施。(2)本题主要考查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需要结合华北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因素来分析。我国为季风气候,降水的季节変化和年际变化大,因此,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导致华北地区水资源紧张的主要自然原因;随着人口增长过快,工农业发展迅速,加剧了水资源紧缺程度;水资源综合利用率低,浪费和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干旱频率加大。(3)本题主要考查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由图中可知,该地利用秸秆、粪便制造沼气,沼渣、沼液为稻田提供肥料,利用地热供暖,体现了生态持续发展。利用农产品、地热温泉等资源发展农产品加工、服务、

17、旅游等相关产业,体现了经济持续发展。客房、餐厅、酒厂等部门的开发增加了就业机会,体现了社会持续发展。(4)地下水漏斗区的形成与过度抽取地下水有直接的关系。主要的措施有雨水回灌、节约用水、合理开采地下水等。14(1)画图(4分)要求:纵坐标点标注正确,东西沿海到海平面(0米)。总趋势准确得4分,其它酌情得分。(2)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东北信风来自内陆,性质干燥;西部地势较高(高原),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3分)纬度低,山地海拔低,无永久高山冰雪融水;沙漠地区气温高,风沙大,风力强,加剧了水分的蒸发;沙漠遍布,透水性能好,有利于下渗,因此形成无流区。(5分)(3)该地水源主要是地下水。原因是地

18、势低,地下水埋藏较浅或出露地表,便于利用。(6分)(4)理由与观点匹配方可得分,否则不得分。(4分)不可行。该地区气候干旱,大气中的水汽少,人工降雨成本太高。可行。该地区气候干旱,水源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人工增雨可以增加水量,缓解当地缺水问题。【解析】(1)画图,要求纵坐标点标注正确,均匀,每格距离相同,东西沿海到海平面,高度0米。剖面线穿过地区,海拔最高大于1000米,位于西部。东部有一高点,海拔200-1000米之间。总趋势准确。(2)读图,根据纬度,该地位于大陆西部,北回归线穿过该地区,所以该地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东北信风来自内陆,性质干燥。西部地势较高,高原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所以降水少。该地纬度低,山地海拔低,无永久高山冰雪融水。沙漠地区气温高,风沙大,风力强,加剧了水分的蒸发,难以形成径流。沙漠遍布,透水性能好,有利于下渗,因此形成无流区。(3)读图,根据图例可以判断,甲地的海拔低,地下水埋藏较浅或出露地表,便于利用。故该地水源主要是地下水。(4)这是发挥题,理由与观点匹配方可得分。该地区气候干旱,大气中的水汽少,人工降雨成本太高,所以说不可行。该地区气候干旱,水源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人工增雨可以增加水量,缓解当地缺水问题,所以说可行。第 5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