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三年下数学三、六、八、九单元统计、面积、数学广角教案.doc

上传人:音乐台 文档编号:1965390 上传时间:2019-01-27 格式:DOC 页数:58 大小:1.7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数学]三年下数学三、六、八、九单元统计、面积、数学广角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三年级数学]三年下数学三、六、八、九单元统计、面积、数学广角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三年级数学]三年下数学三、六、八、九单元统计、面积、数学广角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亲,该文档总共5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年级数学]三年下数学三、六、八、九单元统计、面积、数学广角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数学]三年下数学三、六、八、九单元统计、面积、数学广角教案.doc(5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虹桥学校小学部教学设计 设计者:张敏单元第三单元课题(课时)统计简单的数据分析(1)授课时间学习目标1、进一步了解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学会看横向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感受到统计对于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3、加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会简单的数据分析。教学难点:学生发现数据背后隐藏的信息,利用统计结果进行决策。课前准备每人一张空白的统计图(纵向),四人小组一张空白的格子图。教师为准备一些空白统计图(横向)。 学 习 指

2、 导 预 案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师:同学们,天气越来越热了!你们喜欢喝什么品牌的矿泉水呢?师:是的,市场上有这么多的牌的矿泉水,超市的李叔叔也统计了6月3日6月10日的几种矿泉水的销售情况。下面就是李叔叔做的统计,说说你从这张统计表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师:你能将这些信息制成条形统计图吗?(小组4人合作完成统计图)学生思考:在纵向条形统计图中的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一个表示多少师:你们还有什么疑问?B种矿泉水的销售量是多少?你能将B种矿泉水的数据填入统计图中吗?(格子不够)(二)提出问题,探究新知。画出条形统计图,我们就能清楚的看出卖出的各种矿泉水之间的差异。但是,有时候纸的空

3、间太小,不够画出这样纵向的条形统计图,那怎么办呢?怎么办?1、交流讨论并汇报:(1)你们想到了哪些方法?(同学们分小组讨论一下)(比较各种不同的方法,引出横向条形统计图)预设:有的学生知识把纵向统计图进行90度旋转,得到的纵向统计图横轴与纵轴的方向始终与规范的统计图不一(2)横轴表示什么?一个表示的数量是多少?(3)纵轴又表示什么?(根据回答出示空白纵向条形统计图)2、引出新课:如果我们把纵向的条形统计图变成横放的条形统计图那占的上下空间就小了这样横轴就变成表示矿泉水卖出的数量,纵轴变成表示各种不同品牌的矿泉水。 3、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师:你能和四人小组的伙伴讨论讨论,再试着设计设计吗?(学

4、生四人小组合作,讨论设计横向的条形统计图。)交流汇报展示四人小组的作品。学生自己介绍本组设计的条形统计图。教师肯定孩子的创作,并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全班学生说说横向条形统计图横轴、纵轴、每一小格表示的意思。全班学生完成书上没画完的横向统计图。分析数据,解决问题。A:师提问:根据横向统计图上的数据,你知道了什么?B:你能提出什么问题?C:你认为应多进哪种矿泉水,为什么?D:师小结:你看,统计图还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问题,帮我们决策。(三)巩固练习,拓展知识。A:看横向统计图,说说统计图各部分表示的意思。(同桌交流)B: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根据图中的信息,将表格填完整。并说明理由。(四)总结:

5、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五)、当堂练习:1、独立完成40页练习十第1题。(可以先让学生把各种动物奔跑的最高时速和鸵鸟的最高时速进行数值的比较。)2、独立完成41页练习十第4题。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入新课,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复习学过的统计图,为学习新的统计图作铺垫。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方式探索新的知识,通过这种学习方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开放性。使学生知道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选择不同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加强对学生进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板书设计统计出示学生的统计图 反思以及改进措施虹桥

6、学校小学部教学设计 设计者:张敏 单元第三单元课题(课时)统计简单的数据分析(2)授课时间学习目标1、学生学会看起始格与其它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会分析各种不同的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能力,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教学难点:看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课前准备几个空白的条形统计图 学 习 指 导 预 案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1、师:我们学校的

7、校医非常关心我们同学的身体健康,经常要了解我们同学的体重,身高等一些基本情况。如果老师想要了解三(1)班第一组6位同学的身高的情况,你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一眼就看明白? (出示统计表) 生:可以把他们制成统计图。2、师提问:你打算怎样完成这份统计图?3、出示几个空白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根据统计表尝试完成条形统计图。4、如果用条形统计图表示这个小组学生的身高,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比较合适?(学生10厘米、20厘米等)5、谁能用最简洁、明白的方法,根据这组数据绘制统计图。(小组合作完成统计图)(二)课堂探究,汇报展示1、展示汇报,出示学生画的统计图,引导比较,发现问题。(1)出示制好的具有代表性条形统

8、计图,根据每张统计图提问:它能清楚地看出五位小朋友的差距吗?你们满意吗?(每格代表10厘米、5厘米的条形统计图:不能明显反映数据间的差异。每格代表1厘米、2厘米的条形统计图:能明显反映数据间的差异,但太长)(2)重点观察:每格代表2厘米、1厘米的条形统计图,教师慢慢的移动统计图,提问:要从这张图看出学生身高的差距只要那些部分?(底下的名字与0,上面的一部分)那中间一部分怎么办(剪掉、盖住、折起来),教师用一张长长的纸折一个样子?(3)折叠的部分在图中怎样表示?(师生共同在黑板上做草图)(4)出示制好的折叠式统计图:仔细观察,讨论:A、你能说说破这个统计图跟我们以前学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吗?用折

9、线表示的起始格代表多少个单位?其他格代表多少个单位?这样画有什么好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汇报。B、在统计图的纵轴上,起始格和其他格表示的单位量是不同的(第一个图中起始格表示137厘米,其他每格表示1厘米。)C、让学生按照例子把其他两个同学的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D、学生讨论:什么情形下应该使用这样的统计图?这种统 计图的优点是什么?2、迁移类推,完成体重统计图。(1)观察体重统计图,看这个图中的起始格表示多少个单位?其他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2)独立完成书上的统计图。(3)同桌交流:这个统计图跟我们刚才学习的学生身高统计图有什么不同?3、小组进行学习小结: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绘制不同的统计图

10、。(三)分析数据1、从上面两个统计图中,你能获取什么信息?2、(出示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正常值)引导学生比较。你能发现哪些同学的身高、体重是在正常值以下,哪些是在正常值以上?3、怎样能从统计图中一目了然地看出每个同学的身高是在正常值以下还是以上?你有什么好办法吗?(在统计图上用虚线画出正常值)4、你能给这些身高体重不达标或体重超正常值的同学出谋献策吗? 5、提问:刚刚在比较时,你是怎么看出他们在正常值以上还是在正常值以下的?引导学生思考:在统计图中怎样一目了然地看出每个学生的身高、体重是在正常值以上还是正常值以下?(引导学生在统计图上用一条虚线画出正常值,再直观地比较。)(四)总结: 通过这

11、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五)巩固练习,拓展运用1、独立完成40页练习十第2题。2、独立完成41页练习十第3题。(重点引导如何从纵轴看数据、50米游泳的冠军是时间最短的人可能,但不是肯定)3、实践作业:让学生从报纸、书籍上找到更多形式的统计图表,并找出相应的信息,可以培养学生从各种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学生已经初步经历了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为建立统计观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亲身经历收集、描述、分析数据,作出合理决策的过程,培养统计观念。使学生在对比中发现这种统计图的好处,小组合作,完善学习过程。第2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提供丰富的联系实际的素材,让

12、学生运用数据进行推断,进一步体会统计功能。为学习“平均数”做铺垫。板书设计统计反思以及改进措施虹桥学校小学部教学设计 设计者:张敏单元第三单元课题(课时)平均数(1)授课时间学习目标1、在操作和思考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3、用数据分析、比较、等多种方式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课前准备70根

13、小棒 学 习 指 导 预 案设计意图(一) 复习准备口答:1、小华4天读完60页书,平均每天读几页?2、五一班有42人,平均分成6个组,每个组有多少人?3、小明期中测验语文和数学两科成绩共得180分,平均每科成绩得多少分?师:上述1、2两题都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1份是多少。实际上它们每一份都一样多,而第3题是把两个数的和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是它们的平均数,而不是原来实际的数,所以“求几个数的平均数”与“把一数平均分成几份,求1份是多少”,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师: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中,经常用到平均数的概念,如平均速度、平均成绩、平均产量等。怎样理解平均的概念,

14、如何求出几个数的平均数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板书:平均数)(三)课堂探究,汇报展示1、理解含义,探求方法。环保小卫士在拾矿泉水瓶时就遇到麻烦了。(1)通过统计图,你看出哪些数学信息?(2)怎样移动才能使每排矿泉水个数一样多?师: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用小棒做矿泉水来研究怎样才能使同样多。先动手活动,再互相说说法。(3)小组活动讨论,汇报交流。生1:我们先从14个里拿出1个给12个,再从15个里拿出2个给11个,这样每排的小棒同样多了。生2:我们是以最少的一排11为标准。从14个里拿出3个,从12个里拿出1个,从15个里拿出4个,然后把这8个平均放到四排,每排放2个,和原来2个合起来

15、,每排都是13个,也同样多。师:大家怎样摆的?你也是这样摆的,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移多补少法。师:怎样理解13这个数?(回答不上,教师引导)(我说小红拾到13个矿泉水瓶,你同意吗?)生:把小红14个拿走1个。生:把小兰12个添上1个。师:大家的意思是把多的给了少的,这样就(生补充:平均了)师:13在这就是14、12、11、15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师:13这个数是谁拾到的矿泉水瓶的个数?生:谁都不是。师:它却是小红、小兰、小明、小丽拾到瓶子平均了的数。师:数再大,用移多补少方法解决平均数,就不方便了。(4)怎样计算才能求矿泉水瓶平均数?先用自己的方法算出来,再在小组内交流。学生试着在白板列式

16、并计算,说出计算方法。并说出14+12+11+15和4的意思。生:14+12+11+15表示四个人拾到矿泉水瓶的总数。4表示什么份数。教师:谁能完整的说说怎么计算平均数?生:(3名)总数除以份数。生:总数平均分成了4份。师小结:像这样用总数量除以份数就可以得到平均数。“平均数”与“平均分得的结果”是不同的概念。平均分得的结果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量,而平均数只是一个表示中间状态的抽象数量。2、学习例2(1)(出示统计表)通过观察,引导学生说说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围绕着同学们关心的“哪一队实力强”展开小组讨论,交流。并说出自己的理由。(2)怎样比较两支球队的整体身高情况?(引导学生利用平均数这一统计

17、量进行计算。)(3)你会计算他们的平均身高吗?自己算算,再与同桌交流一下。通过计算得到的数据你得到什么信息?通过计算使学生看到:虽然欢乐队中的王强是两个队中最高的,但欢乐队的总体身高情况不如开心队。师小结:由此看来,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三)巩固练习,拓展知识1、算一算你们小组的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大约各是多少。2、完成44页练习十一第2题,然后交流汇报。课堂总结:求几个数的平均数,先要求出这几个数的总数,然后再找出要把它平均分成的份数,最后用总数除以总份数就可以得到平均数。(四)当堂检测。1、一个环保小组也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小军收集15个,小伟收集16个,小朋收集12个,小新收集

18、了13个,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几个?请你算一算。2、根据统计表算一算,三年段平均每班踢几下?班级 三(1) 三(2) 三(3) 三(4)踢的次数 632 654 668 646复习平均分,为学习平均数作铺垫。让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主动进行观察、估计、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及时内化了各种求平均数的方法,鼓励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又一次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从生活中搜集,整理数据,并求出平均数,使学生体会“平均数”反映的某段时间内具有代表的数据。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验了事件发生的

19、可能性,提升了他们数学交流的能力。板书设计平均数 反思以及改进措施虹桥学校小学部教学设计 设计者:张敏单元第三单元课题(课时)平均数(2)授课时间学习目标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2、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通过“摆一摆”“算一算”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初步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课前准备主题图 学 习 指 导 预 案设

20、计意图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谈话导入:老师发现同学们都很喜欢玩篮球,昨天开心队和欢乐队就开展了一场激烈的篮球比赛,先来猜一猜他们谁能获胜?预设:有的学生认为欢乐队获胜了,因为他们有最高的队员;有的学生提出相反意见,认为开心队的平均身高比欢乐队高,获胜的几率大。2.今天我们继续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揭示课题认识平均数。二、组织探究,解决问题1、出示情景图,告诉同学穿兰色衣服的是开心队,穿黄色衣服的是欢乐队。2、引导学生观察后猜一猜:你认为哪一队的身高高?并说说理由。3、出示统计表,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数据,根据统计表估一估,欢乐队和开心队的平均身高分别是多少?并说说估的方法。4、

21、同桌合作,一人求欢乐队的平均身高,另一个求开心队平均身高,然后比较哪一队高?5、组织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6、组织讨论:从刚才的这件事,你有什么发现?7、小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平均数的大小应该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间。此外,一组数的平均数是我们计算出的结果,表示的是这组数的平均水平,并不一定这一组数都等于平均数,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大,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小。8、游戏:猜猜你们小组的平均年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注意引领学生先统计各年龄段的人数,再进行估计。在估数的过程中,针对估错的情况再次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三)巩固练习,拓展知识。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要通过求平均数来解决问题

22、。(四)当堂检测。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4、5题。(1)让学生根据甲乙两种饼干第一季度的销售量统计图,先比较它们第一季度月平均销量的多少,然后分析一下乙种饼干销量越来越大的原因。第三小题是开放题,让学生根据统计图进一步发现信息。(2)第5题,使学生明确,王叔叔走的路程分为4段,一共骑了3天,而所求的是平均每天骑的路程,所以除数应是3而不是4。围绕同学们关心的“哪一队实力强”展开小组讨论,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渗透了数学源于生活实际的思想。让学生在尝试中逐步体会到用各自的平均数去比较才是合理的。小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既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也体会了“平均数”

23、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意义板书设计平均数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反思以及改进措施虹桥学校小学部教学设计 设计者:张敏 单元第六单元课题(课时)面积和面积单位授课时间学习目标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理解面积的意义。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学习选用观察、重叠、数面积单位,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认

24、识常用的面积单位,知道1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的大小,掌握一些比较面积的方法,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教学难点:1.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2.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课前准备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教具。面积相近的1个正方形和1个长方形。学生准备:大小相同的小正方形、小长方形、小圆形各20个。 学 习 指 导 预 案设计意图(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1)出示米尺和学生尺。比一比,有什么不同?预设学生:长短不同,大小不同。长短和大小分别指的是什么呢?学生:长短指尺子长度,大小指尺子的面。(2)小结: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有关物体表面的知识。(板

25、书:物体表面)(二)课堂探究,汇报展示小组合作交流:1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1.)指一指: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如黑板,书本、课桌等等,它们的表面在哪?(2).摸一摸:摸一摸这些物体的表面,有什么感觉?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从两根尺子的比较中,引发学生已有的旧知“长度”和相关“物体表面”的经验,自然体验由“线”到“面”的空间飞跃,观察比较中,学生也初步感知了“长度与面”的区别.(3)比一比:这些物体的表面,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呢?2小组汇报。小结: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师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3.运用“面积”说一说:预设1:黑板的表面比课桌的表面大

26、。预设2:书本的表面比课桌的表面小。4通过封闭图形认识面积。(出示几个图形让学生找一找)(1)认一认:有哪些封闭图形?(2)指一指:封闭图形的面积。(3)比一比:哪个封闭图形的面积大一些?5归纳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做面积。谁能把这两方面概括起来,说说什么是面积?小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6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小组合作学习比较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块面积小一些?为什么?预设:学生可以经过观察、重叠、割补都无法比较,激发认知冲突,怎么办?学生:可以.运用手中的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动手

27、拼摆,然后比较这两个长方形的大小。3.小组合作探究组长分工小组中每两个人一组各选一个长方形,然后任选一种图片,在长方形上拼摆,比较大小。4.小组汇报汇报: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圆片有缝隙,不准确;长方形长宽不同,不方便;正方形和正三角形能测量出结果,比较起来,正方形更简便。5.小结: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最合适。6、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一)小组合作探究1要求自学p73、p74的内容并思考下面问题: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要求:把重要的语句用笔勾画出来。2小组汇报展示学生1:常用的面积

28、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学生2:从学具中分别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积单位教具)学生3:我在练习本上画了一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师追问:你能画出你能画出1平方米吗?为什么吗?为什么?学生4:在本子上不 能画出1平方米,因为太大了。试一试:1平方米到底有多大呢?1平方米的地面上能站多少个同学?找同学到前面站一站,进一步体会1平方米有多大。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三)、实践运用。(1)p74页做一做第1题。(2)p76页第2题。说一说测量邮票、课桌面、黑板和操场的面积,分别选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29、3)估计:教室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四)、全课小结: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课堂检测:1、物体的( )或( )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填上合适的面积单位:笔记本的大小是24_,黑板大小是4_,讲台桌面是50_,篮球场是420_。2、选择题。(1)一张邮票的面积大约是6( )。A、平方厘米 B、平方分米 C、平方米(2)一间学校的面积大约是5000( )。A、平方厘米 B、平方分米 C、平方米(3)作业本的面积大约是2( )。A、平方厘米 B、平方分米 C、平方米2、请找出可笑之处并改正过来。早上,我从面积为2平方分米的床上起来,走出面积为12平方分米的房间。吃完早餐后,我去上学

30、,走进面积为48平方米的教室,坐在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椅子上开始学习。( )( )( )3生活中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物体有( ),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物体有( ),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物体有( )。通过对两个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比较,激发认知冲突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经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采用自学辅导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进而在汇报、拿一拿、画一画、找一找等活动中,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起到帮助表象记忆的作用。板书设计面积和面积单位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

31、面积。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平方厘米: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常常常用的面积单 平方分米: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平方米: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反思以及改进措施 虹桥学校小学部教学设计 设计者:张敏 单元第6单元课题(课时)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的比较授课时间学习目标1通过比较,学生能正确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会根据要求选用长度单位或面积单位测量。2培养学生的比较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会根据要求选用长度单位

32、或面积单位测量。课前准备 学 习 指 导 预 案设计意图一、复习提问:1、昨天我们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知识, 什么是面积?测量物体或平面图形的大小要用什么单位?2、回忆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三个面积单位,交流一下生活经验。 什么样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 什么样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接近1平方分米? 什么样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接近1平方米? 3、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面积单位。(指名口答) (1)方桌的桌面约是1( )。 (2)课本的封面约是2( )。 (3)亮亮大

33、拇指的指甲面约是1( )。 (4)房间的地面约是14( )。 创设情境,在愉悦的体验中复习已有的数学知识。从生活实际入手,既不让学生感到陌生,又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区别。 学 习 指 导 预 案设计意图(5)老师的手掌面约是1( )。 4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用手势比划一下。新知板书课题: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二. 小组合作探究新知。1、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的图形的不同。(1)画一画:分别画出1厘米长的线段和一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然后观察讨论1厘米和1平方厘米有什么不同? (2)说一说:预设学生1:1厘米是是长度单位,它表示有多长,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长度。1平方厘米是面

34、积单位,它表示有多大,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面积。学生2:1厘米是一条线段,1平方厘米是一个面,是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学生3:写法也不相同,长度单位只写厘米,面积单位多写出了“平方”。2、比较1分米和1平方分米、1米和1平方米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从以上几个方面加以比较和区别让生画一条1分米的线段,看看1分米有多长。再让生拿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摸一摸它的面,感觉一下它的大小。引导学生从以上几个方面加以比较和区别。4.小结:从上面的比较我们知道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是不同的计量单位。测量物体的长短要用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面积要用面积单位。5.总结归纳不同点,填表格。三巩固练习:1“做一做”第1题。2

35、“做一做“第2题。3练习十八第3题四课堂检测。(一)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1教室高4( )。 2火柴盒上面的面积是12( )。3黑板的宽10( )。4.报纸的面积是( )。5阳台的面积是3( )。6.课本封面的周长是60( )。(二)画一画。1画出1厘米和1平方厘米的图形。2画一个面积大约2平方厘米的图形。通过观察、对比揭示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的不同。板书设计长度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面积单位(量物体的面积) 1厘米 1平方厘米 1分米 1平方分米。 1米 1平方米反思以及改进措施 虹桥学校小学部教学设计 设计者:张敏 单元第6单元课题(课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授课时间学习目标1、过

36、实践、猜想、验证和概括等一系列数学活动,学生探究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类比推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2、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3、体验、感悟中渗透“转换”思想,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和空间概念。重点难点重点: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面积计算公式。难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课前准备1、15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2、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 学 习 指 导 预 案设计意图一、复习导入。1、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谁能说说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生(平方厘米

37、、平方分米、平方米)2、师:出示1平方厘米正方形,它的边长是多少?(它的边长是1厘米。)1平方分米大约有多大?1平方米呢?(生比划),3下面图中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1) (2)4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已经学会了用数方格的方法求长方形的面积。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面积的知识(板书课题:长方形的面积)一、 小组合作探究,汇报展示。(一)提供材料,启发研究 1每个小组发一个长方形卡片它的面积是多少?(出示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1)估一估。这张长方形卡片的面积大约是多少?(2)怎样才能准确知道卡片的面积到底有多大?2小组展示交流:通过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面积,激

38、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预设学生1:我用的是“密铺的方法。用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密铺,然后数出总数,就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了。一共有15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所以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学生2:我是用“半铺“的方法铺一条长,一条宽。然后用每行的个数每列的个数=总个数。长边铺了5个,宽边铺了3个,用53=15所以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师:这里的5和3分别表示表示什么?学生:5表示长,3表示宽。师:这两种方法哪个比较简便呢?在展示交流中感悟:用乘法计算比计数更简便。3、猜测长方形面积会和什么有关系?小组合作交流来验证。教师引导学生多说并小结长方形面积与每行的个

39、数和行数有关系,也就是与长方形的长、宽有关系。师问:其他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用“长宽”来计算呢?(二)小组合作,操作验证1、小组活动,验证猜想:活动要求:任取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将所拼成的长方形的相关数据填入表格。观察,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长/厘米宽面积2汇报交流,概括结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三)迁移类推,学习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1计算下面每个图形的面积。长8米、宽7米; 长7米、宽6米; 长6米、宽6米(实际上是边长6米的正方形)。学生计算发现是将长方形逐渐变成正方形。提问:要求正方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2引导学生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出:正方形

40、的面积边长边长。三、巩固练习。1计算下面各图形的面积。P79-22解决生活问题:P78-例3学生独立完成,指名集体订正,说清楚自己是怎么算的。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我们是怎样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的?五、课堂检测。1、一个正方形花圃的边长是16米,用这个花圃的种郁金香。郁金香的种植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一个新教室要安装窗户玻璃。每块玻璃长50厘米,宽40厘米,每块玻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一共要装64块这样的玻璃,需要买多少平方分米的玻璃?通过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经历探索研究长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并能感悟到“长宽”的算理,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由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推想

41、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板书设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反思以及改进措施 虹桥学校小学部教学设计 设计者:张敏单元第6单元课题(课时)面积的计算(练习课)授课时间学习目标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复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 通过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面积的对比练习让学生区分周长与面积的不同。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源于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4、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行题目的变式练习和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的探究练习。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面积的对比练习。教学难点:1、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面积的对比练习。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源于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课前准备一张长方形的卡纸 学 习 指 导 预 案设计意图一、 复习。(一) 、填空1、长方形的面积=()( ),正方形的面积=( )( )。2、一个长方形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面积是(),周长是( )。3、正方形的边长是( )分米,面积是4平方分米,周长是( )分米。(二)、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图形,分别求出各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