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考试]全国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doc

上传人:音乐台 文档编号:1969594 上传时间:2019-01-27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其它考试]全国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其它考试]全国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其它考试]全国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其它考试]全国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其它考试]全国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doc(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全国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城市规划原理讲义本文出自: 能源世界网 作者: 竹蜻蜓 点击率: 410全国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城市规划原理讲义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湖南大学建筑学院许 乙 青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发展一、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考试大纲要求n1. 了解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2. 了解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 n知识结构体系(一) 城市形成的动因城市的初始概念包含“城”、“市”二个含义城城堡,具有防御功能,为防备野兽伤害及其他部落袭击而筑。市市场,拥有商品交换的商业功能。随后,城、市功能的合二为一,逐渐形成了城市。“城市”产生的三种学说交易学、防御学、地利学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

2、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在我国是指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1. 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城市与人类劳动大分工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即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在原始社会产生了固定居民点 第二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即商业和手工业与农牧业的分工,在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出现了城市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是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出现在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2.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仅有300年的历史。 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引力在城市中创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3、的就业岗位 工业化 (城市的引力) 导致人口从农村向提高农业生产率,产生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 城市的大规模转移 (农村的推力) 18世纪后,工业化进程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加快了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二) 有关城市发展的基本理论1. 区域理论 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发展是不平衡的 城市与区域发展互相促动:城市的中心作用强,就能带动周围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区域社会经济水平高,则促使中心城市更加繁荣; 1950年佩鲁提出增长极核理论:城市通过极化效应、扩散效应的发展,使区域经济趋于均衡,然后进入下一轮极化、扩散的发展阶段 具备发展条件、通过区域极化发展

4、的城市,成为区域发展的增长极核中心城市。2. 经济学理论 城市经济活动是决定城市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城市产业分为基础产业(城市发展的关键)和服务产业(主要满足本市消费需要) 在城市产业分类中,基础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关键。只有基础产业得到了发展,城市经济的整体才能得到发展。3. 人文生态学理论:互相依赖、互相竞争是人类社区空间关系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4. 交通通讯理论 城市的发展源于城市为人们提供面对面交往、交易的机会 交通、通讯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媒介,可促进城市整体全面发展5. 经济全球化理论:城市发展越来越受到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和跨国资本的外部控制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根本性

5、变化,表现为新一轮的国际劳动分工。 在旧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发展中国家作为原料产地,发达国家则从事成品制造。 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控制、管理功能集聚于少量全球性中心城市;制造、装配功能扩散在大城市中。城市发展越来越受到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和跨国资本的外部控制。6. 城市进化理论从工业化社会到后工业化社会,城市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绝对集中(工业化社会初始期),相对集中(工业化社会成熟期)共同点是城市人口增长占主导,不同点是后者出现郊区人口增长的态势。 相对分散(后工业化社会初期)、绝对分散(后工业化社会成熟期)共同点是郊区人口增长占主导,不同点是后者中城市人口下降。二、 城市的物质、社会和产业构成

6、考试大纲要求n1. 熟悉城市物质环境的构成要素以及相互关系2. 了解城市社会的基本特征及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3. 了解城市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知识结构体系n(一) 城市的物质构成1. 城市物质构成的两种领域 公共领域:社会公众共享的物质环境,是公共投资和开发的范畴;起主导作用,为非公共领域的开发提供可能性、约束性 非公共领域:社会个体占用的物质环境,是非公共投资和开发范畴2. 城市物质环境的空间属性 可达性:空间联系的便利程度,与城市道路交通网络有关,影响城市的级差地租及空间分布 外部效应:城市物质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包括积极(如交通、绿化等)与消极(如污染)两类(二) 城市社会的基

7、本特征1. 人口老龄化:大于、等于60岁的老人占10%或大于、等于65岁的老人占7%2. 家庭核心化:大家变小家,多人口变少人口,以父母加子女为主的核心主干家庭为主3. 生活闲暇化:生活水平提高,闲暇时间增多(三) 城市社会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1. 农村社会的认同基础地缘关系、乡土意识同质性。2. 城市社会的人际关系以社会分工为基础不同经济、文化背景的社会群体在聚居方式和空间分布上表现出多样性(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3. 本质差别城市社会的异质性远远高于乡村社会。(四) 城市的产业构成及演化趋势1. 城市产业构成 第一产业:产品直接来源于自然界的部类 第二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类

8、第三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服务的部类2. 城市产业演化趋势 前工业社会经济结构以第一产业为主导。 工业社会经济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导。 后工业社会经济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经济发达国家已进入后工业社会。趋势:从以第二产业为主导到以第三产业为主导;从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到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从水平空间经济结构到垂直空间经济结构三、 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化 考试大纲要求n1. 掌握城市化的含义2. 熟悉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3. 熟悉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知识结构体系n(一) 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是18世纪产业革命以后社会发展的世界性现象。城市化的含义十分丰富,不同学科的专家均有不同角度的认

9、识,但其实质含义是包括人口(农业非农人口)、地域(农村城市)、产业(农业产业非农产业)、空间形态转化、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在农村的扩散、基础设施现代化、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更新、环境的改善等众多因素不断变化的复杂过程。水平的度量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二) 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1. 初期阶段2. 中期阶段3. 稳定阶段世界城市化发展规律表明,当城市化水平达到30、人均GDP达到800美元时,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由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18增长到了2001年的377,因而我国目前的城市化进程正处在这一加速发展阶段。(三) 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1. 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2

10、. 城市化进程促进经济发展3. 经济发展的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也越高。国际上习惯于把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作为衡量该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之一。(四) 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1. 城市化进程本身是社会发展过程2. 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互相作用和影响3. 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关于现代化社会指标的研究表明,现代化社会的指标都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实现的四、 城市与区域发展 考试大纲要求n1. 熟悉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关系2. 熟悉区域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的一般规律 知识结构体系n(一) 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关系1. 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的中心,根据其职能、作用辐射影响范围的大小,中心

11、城市有不同的等级中心地理论研究城镇分布规律。 城市的发展必然要开发和利用周围地区的各类资源,因而城市与区域的发展条件、发展前景密切相关,互相牵制。 每一个经济中心都有其相应的经济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与区域内其他城镇相互影响,应重视区域规划。 城市与经济区域的联系物流、资金流、人流、信息流分析一个城市的对外主要经济联系方向。城市与区域之间的关系密切,研究城市不能“就城市论城市”,要分析影响城市发展的各种区域因素。 2. 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发展的区域分析发展战略(优劣条件、职业、地位、作用) 区域资源与经济发展条件评价。 区域经济结构、消费结构、就业结构对城市产业发展的影响。 区域各城

12、镇的职能分工。 城市规模(人口、用地)的区域论证 区域生产力发展与布局。 区域城市化发展水平、区域内总人口、区域城镇人口总规模、区域城镇人口合理分布、中心城市人口规模的判断。 城市形态与区域空间结构:城市形态变化具有客观发展规律,要根据区域条件,实事求是地确定城市的形态与空间结构。(二) 区域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城镇体系在一个国家或相对完整的区域中,有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空间分布有序的联系密切且相互依存的城镇群体。1. 城镇体系的特征 群体性一群或一组,具有一定数量的城镇聚合在一起。 关联性联系密切、相互依存。 层次性各城镇等级、规模、地位、作用不同,有层次高低差别。 开放性体系内外城镇

13、之间具有密切的相互作用。 动态性城市发展、区域发展、体系发展。 整体性各个城镇形成统一整体。2. 城镇体系与城乡整体发展城乡发展是指区域内城市、乡村经济社会的相互联系及发展状况,城镇体系的发育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乡的整体发展水平。 动力农村向城镇的“向心集聚”、城镇向周围地区的“离心辐射”。 手段规划、引导和调控城镇体系。 目的协调城乡发展,促进城市与区域发展效益的统一。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实践一、 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考试大纲要求n1. 了解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2. 了解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 知识结构体系n(一) 中国古代城

14、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背景1.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城市的历史约有5000年,中国最早的城市距今约有3500年的历史。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周代。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多元化时代东周,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儒家、道家和法家都自此形成并发展。 儒家提倡的礼制思想皇权至上周礼考工记统治中国长达3000年规矩。 以管子、老子为代表的自然观自然至上“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变通2. 中国古代城市中最具影响的典型 唐长安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达到近百万。 中轴对称。 东西两市。 规整的方格路网,东南西三面各有三处城门,通城门的道路为主干道。 居住分布采

15、用坊里制,设置坊墙,坊门朝开夕闭。 元大都 三套方城(内城、皇城和宫城),宫城居中,轴线对称。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借助京杭大运河舟车之利,促进了什刹海商业区的形成。 明清北京城 北部收缩2.5km、南部扩展0.5km。 突出8km中轴线。 在城外设置天、地、日、月四坛。 皇城南形成商肆。(二) 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背景1. 奴隶制社会 古希腊的城市 公元前5世纪,经历奴隶制民主政体,形成城邦国家民主、平等的城邦精神。 代表城市米立都城。公元前五世纪中叶由希波丹姆(Hippodamus)所提倡与系统化了的方格网式街道网布局形式 广场和公共建筑取代了宫殿,市民集会场所形成了城市的核心。

16、 古罗马的城市 奴隶制发展的繁荣阶段。 大量建造公共浴池、斗兽场和宫殿等供奴隶主享乐的设施。 城市成为帝王宣扬功绩的工具,广场、铜像、凯旋门、纪功柱成为城市空间的核心和焦点。2. 封建社会的中世纪 城市的有机发展 中世纪的欧洲众多封建领主王国封建割据和战争城堡的出现 教会势力强大教堂占据城市中心位置,成为空间和天际轮廓的主导因素。 10世纪以后,一些城市摆脱封建领主的统治,成为自治城市,公共建筑(市政厅、关税厅和行业会所)占据城市空间的主导地位,公共建筑成为城市活动中心。 不少城市(如佛罗伦萨)突破封闭的城堡,不断向外扩张。 不规则的街道和广场3. 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欧洲城市 14世纪后的

17、文艺复兴是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时期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意大利修建了不少古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和街道。代表作品: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广场;威尼斯圣马可广场。 17世纪后半叶,新生资产阶级与国王联盟建立中央集权的绝对君权国家。巴黎轴线放射的街道、宏伟宫殿、规整对称的公共广场成为当时典范。二、 现代城市规划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 考试大纲要求n1. 了解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2. 熟悉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3. 熟悉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4. 熟悉战后城市规划学科的主要理论发展n 知识结构体系(一) 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1. 社会经济背景关键词:工业化工业城市城市问题18世纪工业革命圈地运动经

18、济发展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城市快速发展时期的“城市病”城市中住房短缺,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严重匮乏,导致传染病流行(19世纪三四十年代蔓延于英国和欧洲大陆的霍乱)。2. 知识背景19世纪开始关注城市的未来发屉,为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思想、理论、制度等方面的基础。 理论基础空想社会主义,源自莫尔“乌托邦”概念,代表人物欧文、傅立叶。“欧文1817年在美国印第安那州实践的“协和村”方案。博立叶1829年提出以“法郎吉”为单位及1 500-2000人组成的“大社会”。戈定18591870年在法国的实践。 法律基础英国1848年(公共卫生法、1868年(贫民窟清理法、1890年(工人住房

19、法)。 实践基础巴黎改建(豪斯曼)、城市美化。英国公园运动西谛。奥姆斯特纽约中央公园。美国城市美化运动以1893年芝加哥博览会为起点的对市政建筑物进行全面改进为标志。(二) 现代城市规划早期思想1.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以霍华德“田园城市”为标志,出现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框架。 理论提出-1898年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 概念是为健康、生活及产业设计的城市,其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 田园城市实质城市和乡村的结合体,若干个田园城市(3万人)围绕中心城市(58万人)呈圈状布局,城市之间是农业用地。 田园城市布局圆形,中央为公园,六条主干

20、道从中心向外辐射,核心部位为公共建筑,环行林阴大道,城市外围地区建设工厂、仓库。 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彻沃斯,由恩温、帕克设计完成。2. 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柯布西埃是现代建筑运动的重要人物理性功能主义的规划思想集中体现在由他主持撰写的,雅典宪章(1933年)之中。1922年发表“明天城市”规划方案: 300万人口的城市。 中部为中心区,除公共设施外,40万人居住在24栋60层高楼中,周围有大片绿地。 外围是环形居住带,60万人居住在板式住宅。 最外围是居住200万人的花园住宅。 三层道路系统地下重型车、地面市内交通、高架快速交通。 市区与郊区由地铁和郊区铁路来联系。 中心思想提高市中心的密度,

21、改善交通,全面改造城市地区,提供充足的绿地1931年发表“光辉城市”规划方案思想集中体现 城市必须集中,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 城市拥挤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即大量高层建筑+人车分离高效率交通系统。 规划实践20世纪50年代昌迪加尔规划3. 其他的理论探索 索里亚玛塔的线形城市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玛塔1882年提出。 基本原则运输经济,通勤耗时最少。 城市形态由铁路和干道串联在一起的、连绵不断的长条形建筑地带。 目的既可享受城市型的设施又不脱离自然。 实践对城市规划和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斯大林格勒等城市的规划实践中得到运用;哥本哈根(1948年)指状式发展、巴黎(1971年)轴向延伸等

22、都是线形城市模式的发展。 戈涅尔的工业城市法国建筑师戈涅20世纪初提出、1904年展出、1917年出版工业城市专著。基本思路将各类用地按照功能互相分割以便于各自的扩建,直接孕育了雅典宪章的功能分区的原则。 西谛的城市形态研究 通过城市空间各个构成要素的研究,在城市建设中强调入的尺度、环境的尺度与人的活动以及感受之间的协调,从而建立城市空间的丰富多彩和人的活动空间的有机构成。 在经济和艺术之间,他强调城市规划不能走向任一极端在主要广场和街道的设计中强调艺术布局,在次要地区则强调土地的最经济使用。 格迪斯的学说生物学家格迪斯1915年出版进化中的城市。 通过生态学研究,揭示了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

23、系将城市和乡村的规划纳入到同一体系之中,使规划包括若干个城市以及它们周围所影响的整个地区。这一思想经美国学者芒福德等人的发扬光大,形成了对区域的综合研究和区域规划。 提出城市规划的工作模式调查分析规划。(三)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都是对当时的规划思想进行总结,然后对未来的发展指出一些重要的方向,成为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性文件。1. 雅典宪章(1933年)20世纪上半叶,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追随现代建筑运动而展开。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会议主题“功能城市”发表雅典宪章由现代建筑运动的建筑师所制定、反映现代建筑运动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认识和思想观点。 思想基础奠基于物质空间决定

24、论的基础之上,认为通过物质空间变量的控制,以形成良好的环境,则可自动地解决城市中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核心内容提出功能分区,认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它依据城市活动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划分,突破了过去追求图面效果和空间气氛的局限,引导规划向科学的方向发展。 功能分区及其之间的机械联系从对城市整体的分析人手,对城市恬动进行分解,在揭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将各个部分结合在一起复原成为一个完整的城市。 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制定规划方案,建立各功能分区在终极状态下的“平衡状态”。城市看成丁一种产品的创造,物质空间规划成为城市建设的蓝图。2. 马丘比丘宪

25、章(1977年)该宪章是1977年在秘鲁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所签署的文件。认为雅典宪章的一些指导思想已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变化,要进行修正。 强调入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之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 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城市规划师必须把城市看做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不应当把城市当做一系列的组成部分拼在一起考虑,而必须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 区域和城市规划是个动态过程,不仅要包括规划的制定而且也要包括规划的实施;城市规划成为一个不断模拟、实践、反馈、重新模拟的循环过程。 强调规划的公众参与理论基础是戴卫多夫20世纪60年代“规划的选择理论”和“倡导性规划”基本意

26、义在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群体具有不同的价值观,规划师要表达不同的价值判断并为不同的利益团体提供技术帮助。3. 两个宪章之间的有关变化 雅典宪章的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马丘比丘宪章的目标是将这些部分重新有机统一起来,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 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马丘比丘宪章宣扬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并不能起决定性作用,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各人类群体的文化、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 雅典宪章将城市规划视作对终极状态的描述;马丘比丘宪章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四)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述城市规划理

27、论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城市规划是一个巨大的系统,仅凭感性认识是不适宜的,要运用理论和理性思维,科学地预测城市的未来发展,保证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城市规划理论涉及内容如下: 功能理论城市形态和结构。 决策理论系统分析(自然、经济、社会、历史)方法论、科学决策。 规范理论规划价值目标及其与城市空间形态之间的关系。1. 城市分散发展理论 田园城市理论分化为两种形式: 农业地区的孤立小城镇形不成城市群; 城市郊区只能促进大城市的无序蔓延。 卫星城(20世纪20年代恩温提出) 1924年提出建设卫星城的概念。 卫星城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元,同时从属于某个大城市。

28、 问题对中心城市的过度依赖,造成子母城之间交通压力,难以真正疏解大城市。 新城(20世纪50年代以后建设的新城市,第三代卫星城) 形成职能健全的相对独立的城市。 基本上是一定区域的中心城市,成为城镇体系中的组成部分。 对涌人大城市的人口起到截流作用。 有机疏散理论 1942年沙里宁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的理论 将城市分解成为一个既统一又分散的城市有机整体,各部分形成相对半独立的单元,并用绿化地带隔离开来,以高速交通相联系。简言之,将城市各种功能适当集中,并将这些集中点做有机疏散。2. 城市集中发展理论 城市集中发展理论的基础经济活动的聚集。 城市的集中发展城市现象

29、;大城市发展世界城市。 1966年豪尔(世界城市世界大城市在世界经济体制中将承担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城市特征:政治、商业、人才、人口、文化娱乐中心。 1986年弗里德曼世界城市假说世界城市的国际功能决定于该城市与世界经济体化相联系的方式与程度。世界城市指标:主要金融中心、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国际性机构集中地、商业部门(第三产业)的高度增长、主要的制造业中心(具有国际意义的加工工业等),世界交通的重要枢纽(尤其是港口与国际航空港)、城市人口达到一定规模。 城市聚集区群密集的、连续的聚居地所形成的轮廓线包围的人口居住区,包括一个以上的城市。 大城市带法国戈德曼1957年提出,指多核心的城市连绵区

30、,人口2 500万人以上。如我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唐地区等。3. 城镇形成网络体系的发展理论 城市分散与集中发展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两个方面。 每个城市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城市所能提供的商品、服务及各种机会的数量和种类。 不同规模的城市及其影响的区域组合形成城市的等级体系。 城镇之间交通、通信所组成网络的多少和方便程度,赋予了该城市在城市体系中的相对地位(引力模型)。 城市体系一定区域内城市之间存在的各种关系的总和。格迪斯、芒福德确立了区域城市关系是研究城市问题的逻辑框架。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1933年提出的中心地理论揭示了城市布局之间的现实关系。贝利等人结合城市功能的相互

31、依赖性等研究,逐步形成了城市体系理论。 城市体系内容职能、规模和空间结构。4. 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城市内部各类土地规划布局有一定的模式和运行规律,一般可归纳为三个理论,均与城市的经济地租密切关联。 同心圆理论伯吉斯l923年提出,城市划分成为5个同心圆。 扇形理论霍伊特1939年提出,土地使用均是从市中心区既有的同类土地使用的基础上,由内向外扩展,并留在同一扇形范围内。 多核心理论哈里斯、乌尔曼1945年提出。三、 当代城市规划面临的形势 考试大纲要求n1. 了解当代城市规划所面临的社会经济条件2. 熟悉当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或理念3. 熟悉当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实践 知识结构体系n(一)

32、经济全球化与城镇体系的结构重组1. 经济全球化基本特征2. 城镇体系结构性变化 工业经济时代 知识经济时代(二) 信息化社会和城镇的空间结构变化(三) 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1. 1987年联合国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全面阐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核心是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2. 1992年联合国发布全球21世纪议程提出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纲领变革现行政策,改变贫穷国家和社区的生活水平;变革现行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以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 3. 1994年中国政府公布中国21世纪议程强调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未来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其中,人类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33、四) 知识经济与城市的科技创新环境知识经济直接以生产、分配和利用知识与信息为基础,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1996年度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中提出。1. 知识经济四个特点 科技创新成为重要的发展资源; 信息技术使知识以有限成本传播; 服务产业产业结构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 人力因素空前重要。2. 高科技园区四种类型 高科技企业的聚集区,以大学所提供的科技创新环境为基础; 科学研究中心,与制造业无直接地域联系; 技术园区,提供优惠政策,吸引投资; 建设完整的科技城市,作为区域发展和产业布局的一项计划。知识经济将催生各种高科技园区,它将是未来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大的中心城市仍然是科技创新的最

34、重要基地。我国先后建立了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五) 经济全球化与城镇体系的结构重组 经济全球化发展资源(信息、技术、资金和人力)的跨国流动。 城镇体系结构性变化1. 工业经济时代产业的管理与控制、研究与开发和制造与装配三个层面集中在同一城镇城镇体系水平结构。2. 知识经济时代三个层面的聚集向不同城镇分化,经济空间结构重组表现为制造与装配层面的空间扩散(众多的制造与装配基地)、管理与控制层面的空间集聚(少量的经济中心城市)城镇体系垂直结构。(六) 信息化社会和城镇的空间结构变化1. 知识传播的信息化缩短了从知识产生到应用的周期,促进了知识对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2. 信息革命深刻地改变

35、着人类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如亲近大自然、家庭内工作、中心区娱乐等。第三章. 城市规划的任务、体系及与其他规划的关系一、 城市规划的作用和任务 考试大纲要求n1. 掌握城市规划的地位和作用2. 掌握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 知识结构体系n(一) 城市规划的作用城市规划是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修改后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第三条)1. 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城市规划,主要体现在: 提供城市社会发展的保障措施 在修正市场失败的基础上支持土地和房地产市场 保证土地在总体利益下进行分配、使用和开发 以政府干预的方式保证土地使用符合社区利益2.

36、作为政策形成和实施工具的城市规划,其目的在于: 实现国家的发展政策 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官员提供有关发展控制的导引 协调种类开发,无论是私人的还是公共的 考虑财产所有者估价规划政策对他们的利益影响 告知公众规划政策3. 作为城市未来空间构架的城市规划,主要的表现在于: 城市规划的主要对象是城市的空间系统 城市未来发展空间构架的实现意味着在预设的价值判断下来为城市的社会、经济政治关系等做形态化的体现(二) 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1. 从城市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合理和有序地配置城市空间资源2. 通过空间资源配置,提高城市的运作效率,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3. 确保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增

37、强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4. 建立各种引导机制和控制机制,确保各项建设活动与城市发展目标相一致5. 通过信息提供,促进城市房地产市场的有序和健康运作(三) 我国当前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1. 深入开展城市规划的研究工作2. 完善规划编制体系,提高规划质量和水平3. 加强立法工作,完善城市规划法规体系4. 严格依法行政,提高城市规划管理水平5. 深化城市规划体制改革,加强规划队伍建设二、 城市规划体系 考试大纲要求n1. 掌握城市规划法规体系的基本概念2. 掌握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的基本概念3. 掌握城市规划行政体系的基本概念 知识结构体系n(一) 城市规划法规体系的基本概念1. 法律法规国家和地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立法权的城市)法规体系;地方法规必须以国家法律、法规为依据。2. 技术法规国家或地方制定的专业性标准和规范,分为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二)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的基本概念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由以下三个层次的规划组成。1. 城镇体系规划全国、省(自治区)、跨行政区域、市域、县域五个类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