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山大那些事2份.doc

上传人:音乐台 文档编号:1971041 上传时间:2019-01-27 格式:DOC 页数:70 大小:169.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其它]山大那些事2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其它]山大那些事2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其它]山大那些事2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亲,该文档总共7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其它]山大那些事2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其它]山大那些事2份.doc(7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70之魅力山大 牵手山大之魅力山大 牵手山大山东大学欢迎你当你走进山大的怀抱,新的旅程又开始了淄博宣讲实践团2012/8/21山大名人堂蒋民华 蒋民华1935年8月16日生于浙江省临海县,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于2011年5月6日在济南逝世。蒋民华是我国著名材料科学家、教育家,1956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19641978任山东大学晶体生长研究室主任, 1979年赴联邦德国科隆大学做访问学者,历任山东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 1978至1993任山东大学晶体材料研究所所长;1987年至1998年,任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

2、89年至1996年任山东大学副校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年至1996年,任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新材料领域第三届专家委员会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2000年至2004年任山东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蒋民华院士生前还曾担任山东大学晶体材料研究所和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名誉主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硅酸盐学会晶体生长与材料分会理事长,国际晶体生长组织(IOCG)理事和执委会委员,美国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主编、美国光学学会资深会员。(一)小时候父亲就经常给蒋民华讲郑虔的故事。这位唐代台州文化教育的启蒙者

3、和先行者被贬谪到台州后,广设学馆,传道、授业、解惑,成为台州人民心中为人师表的典范。耳濡目染,从小蒋民华就对教师充满了崇敬,早早地在心里种下了“做一名为人师表的教师”的种子。上中学时,蒋民华遇到两位终生难忘的老师,物理和化学老师。他们生动的讲课、优秀的品格,熏陶、激发了他对物理、化学的浓厚兴趣,不仅使他打下扎实的物理、化学基础,也培养了蒋民华优秀的品格。激发了他为国家作出贡献,为家乡人民争得荣誉的决心。1952年,蒋民华提前中学毕业,以第一志愿考入了山东大学化学系,走进他向往以久的大学校园。在大学学习期间,蒋民华最感兴趣的两门课是无机化学和物理化学。金刚石、石墨元素相同而性能迥异的事实引发了他

4、对晶体的兴趣,原来晶体的性能和结构的关系那么重要,从而激发了他对知识的渴求。4年的大学生活他惜时如金,求知若渴,一个个不眠之夜,一张张圆满考卷使他成为学校为数不多的全优生之一,因而倍受老师和同学的关爱。然而风华正茂的他,却经受了人生的第一次挫折,在20世纪50年代,去苏联留学是每一位学子的梦想和光荣. 1953年,蒋民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留苏预备生。可是好事多磨,就在蒋民华壮志满怀时,有亲属在台湾的社会关系打碎了他的梦想。痛苦的他一个人跑到故宫御花园坐了一整天,“该怎么办,就这样算了?”这个问题一直盘旋在他的脑海,但他相信人要有志气,不能就这么被挫折打败。于是他暗暗下了决心,即使不能出国留学,

5、也要在国内创出一番事业。命运总会眷顾勤奋刻苦、自强不息的人。在毕业留校后不久,机遇来了,校系领导选派他到厦门大学师从著名的晶体学家卢嘉锡先生进修晶体学。卢先生渊博的学识和风趣生动的讲课开始将他带入奇妙的晶体世界。如果说公式和群论还比较抽象,则制作大量晶体的宏观和微观模型以及接触晶体测量和测定晶体结构的实验,使他对晶体的微观特征周期性和宏观特征对称性及各向异性等有了较本质的认识。到了学习晶体的物理性质时,则有了渐入佳境的感觉。记得卢先生讲了一个他印象很深的例子,利用晶体的压电效应来校表,几秒钟即可完成,而毋须24小时才见分晓。原来晶体在科学技术上是那么有用。血管里流淌着山海血脉的他,无法抑制住青

6、春的萌动,青春热血激起他无限的创造欲望制造这类技术晶体,开辟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从此,蒋民华心中萌发了制造这些技术晶体的强烈愿望,但那时他还从未与真实的晶体打过交道。说来也巧,1958年热火朝天的勤工俭学活动提供了难得的实践活动,学成归来的蒋民华回到了山东大学后并立即投入了压电晶体的生长工作。从此,开始了他与人工晶体的不解之缘。(二)1958年,蒋民华开始了他晶体生长的生涯,起步的晶体是水声、电声用的压电晶体酒石酸钾钠(KNT)。当时的人工晶体在国外是刚刚兴起,在国内还鲜为人知。人工晶体什么样?晶体如何生长?没有经验、没有设备、没有内行,一切从零开始。蒋民华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培养第一块KNT单晶

7、的情景:当时的条件极其简陋,用金鱼缸当恒温槽,以标本瓶作育晶器,原料则由张裕葡萄酒厂发酵酿酒时析出的酒石转化而成。把晶芽粘在玻璃棒上作籽晶。恒温槽里的籽晶在旋转,他的心也随着晶体的生长在跳动,唯恐有一点闪失。看着转动中晶体一点点长大,他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但当美丽而娇嫩的晶体在取出后,因温差而在手中炸裂时,他的心也像碎了一样。此后,他对结晶的含义才有了切身的体会。也开始懂得了“细节决定成败”,“碎裂是单晶的软肋”的真理。经过数年的努力,蒋民华和他的同事们终于突破了培养大晶体的关键技术,终于成功地捧出了第一块重达10公斤的KNT大单晶。 60年代,蒋民华又把主攻方向转向综合压电性能更为优良的磷酸

8、二氢铵(ADP)晶体,终于找到最佳的生长条件,长出了高质量的ADP大单晶,满足了声纳试验的需要。(三)80年代以前,我们所研制的都是国外已有的晶体,主要是如何努力长得更大、更好。发展自己的新材料,攀登晶体材料的“处女峰”是蒋民华追求的另一个目标。1979年他第一次有机会跨出国门,来到德国科隆大学结晶研究所进行短期访问和交流。老所长豪休教授对探索新晶体的理论和实践造诣颇深,他生长并测量过数百种新晶体,蒋民华在与他交谈中受到很多启发,他把探索新材料比作在大森林中采蘑菇,不要期望一下就能发现一个大蘑菇,要悠然自得地在林中漫步,这样常常会有意外的收获。在豪休教授研究过众多的新晶体中确实也有“大蘑菇”,

9、碘酸锂晶体就是其中一个。豪休并不指望蒋民华在3个月内能干成什么事,要他自己安排到各个实验室转转。但蒋民华这个探索新材料的“有心人”,却充分利用那里的条件终日在实验室里工作,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内,从寻找新材料到合成和生长出晶体,搞出一种新的有机晶体樟脑酸丙酮,测量了它的压电和电光性能并写出了论文。这样的结果和速度不能不令豪休教授刮目相看,从而为此后10年彼此之间的良好合作和人员交流打下基础。蒋民华的最大的收获是第一次到“森林”中采了一回“蘑菇”,虽然只采到了一个小小的蘑菇,但可贵之处在于他打破了探索新材料的神秘感,找到了探索新晶体材料的感觉,开始形成了探索新的有机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的思路。萌生了

10、在有机和半有机(有机无机复合)方向上探索新晶体材料的设想,回国以后,他立即指导研究生开始了探索新晶体材料的工作,终于在手性天然氨基酸及其衍生物中,发现了一种新的有机非线性光学材料精氨酸磷酸盐(LAP)晶体。这一成果后来获得了国家发明奖一等奖。LAP的成功,开辟了到材料森林中采“蘑菇”的林中小径,自此后,以一届届研究生为主力,新材料探索工作得到迅速发展。从有机无机盐到有机金属络合物,BTCC,TSCCC,ATCC,CMTC等新晶体材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形成了有特色的半有机非线性光学材料的新领域。(四)蒋民华具有敏锐的科学洞察力和高屋建瓴的领导能力,而这种洞察力是建立在重视信息、虚心学习和善于

11、综合分析基础上的,20世纪80年代初,国际上出现了一种新的高效激光倍频晶体磷酸钛氧钾(KTP),美国只有少数实验室在极保密的情况下,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研制,对设备和工艺条件要求很苛刻。通过国内外调研和综合分析,蒋民华敏锐感觉到这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新材料。于是当机立断,立即组织精兵强将,结合我国实际另辟蹊径。他选定助熔剂法为主攻方向,从基础研究入手,系统地研究了KTP在磷酸盐助剂中生长的物理化学过程和不同的助熔剂和工艺条件对KTP晶体生长的影响,使助熔剂生长KTP晶体的工艺首次实现了突破,1985年全世界除美国之外的第一块KTP晶体在山东大学晶体材料研究所诞生了,经日本权威机构全面测试,主要指标超

12、过美国同类晶体。并且实现了稳定批量地生长出高质量的KTP晶体,在国际上开创了将助熔剂法用于批量生长非线性光学晶体的先河。这个发生在80年代中期的故事一度产生了不小的震动。教授参与外贸,不仅冲破了几千年来君子重义、小人重利的传统观念,而且还打破了我国“高技术只进不出的沉闷局面”,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新技术革命时代的必然趋势。人民日报1986年11月2日为此还以“教授言商”为题作了专门的报道和评论。高质量KTP晶体不但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而且被誉为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零的突破”。KTP晶体出口是当时这届广交会数额最大的高技术出口贸易项目,全国各大报纸纷纷争先报道,KTP名传四方。如今,KT

13、P晶体和光波导材料已经广泛地应用为激光打标机、激光焊接机、激光美容、建筑、舞台装饰、激光笔等诸多领域,历经二十余年而不衰。(五)蒋民华高度重视研究的应用前景,探索出了一套研究、开发、产业化的路子。从建所初期他就确定了以应用为导向的研究方向,始终注重研究成果的开发、利用。他一贯主张,材料研究所一定要拿出货真价实的材料,研究材料为了用,还要产学研相结合。在信息时代,半导体材料是功能材料的主体。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功能晶体研究和半导体材料的研究长期以来有一定的分离。蒋民华深深认识到,半导体和人工晶体之间不应该存在鸿沟,因此,他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上加上了“低维材料的制备及研究”这一和半导体前沿

14、密切相关的方向并争取列入国家科研计划。在国家计委和山东省的支持下,1998年他们还承担了国家产业化前期关键技术开发重大项目“半导体发光器件外延工艺和管芯技术”,以此为契机,开展了一个全新模式的研发工作。在山东省的支持下,山东大学和华光集团联合建立了山东华光光电子公司,山东大学以科研成果作为技术入股,开始了新的尝试和奋斗。在这个项目中,蒋民华担任了总的技术负责人,这是迄今为止,山东省信息产业规模最大、国家和省拨款最多的产学研结合项目。经过3年多的努力,“半导体发光器件外延工艺和管芯技术”课题于2004年4月正式通过验收。科学时报等纷纷以我国半导体发光器件拥有“中国心”作大标题报道了这一重要进展!

15、这一成果,打破了半导体外延材料与管芯技术被发达国家垄断的局面,对发展山东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重大意义。(六)20世纪初,在发展第二代半导体薄膜材料,初步实现LED产业的基础上,蒋民华又看准时机,决定切入宽禁带半导体单晶新领域。SiC、GaN等宽禁带半导体被称为第三代半导体,是制作高温、高频、高迁移率、大功率半导体器件的关键材料,也是功率型固体照明的理想衬底。以SiC为基础的大功率半导体器件的发展瓶颈在于高质量的SiC单晶生长及其产业化。该项技术国内长期没有过关。在美国被视为战略物资并对我国实施禁运的情况下,只有靠自己力量发展,而生长SiC过去没有工作基础,起步又

16、晚,难度确实很大。要后来居上,就得跨越式发展。为此,蒋民华采取了以下重大决策:从产业化着眼,高起点地进行研发。为此他抓住211工程二期的大好机遇,重点投入,从国外同时购进两台先进的生长设备,以加快研发速度;生长和加工并举。SiC是硬度仅次于金刚石的晶体,极难加工,因此在生长和完善SiC晶体的同时,千方百计解决SiC切磨抛技术,从单片发展到成批加工;直接和器件研发单位挂钩,把材料直接置于应用器件研发的链条中,使器件的性能需求变成优化晶体材料质量的动力,从生长到加工真正实现“开盒即用”的指标,从而极大地加速了SiC的质量的提高;在充分熟悉生长工艺和消化吸收的基础上,仿制并改进进口设备,实现再创新,

17、为PVT生长设备国产化和SiC单晶的产业化打下基础。SiC课题组出色地实施了蒋民华的决策和部署,不断解决生长和加工的科学问题和技术难关,从2吋到3吋,从6H到4H,终于掌握了n型和半绝缘SiC体块单晶的生长和加工技术,为实现微波大功率器件从材料到器件整套工艺的国产化奠定了基础。对打破禁运、满足国家重大需求,跨出了极为重要的一步。在此基础上再接再厉又成功地研制出碳化硅单晶炉,并生长出质量不逊于进口设备生长的SiC单晶。碳化硅单晶产业化最后一个难关被成功攻破,实现了从单晶生长炉制造、单晶生长、衬底加工和应用的全部国产化试验。SiC的发展历程处处凝聚了蒋民华和他指导下的课题组成员的智慧和心血。是他实

18、现人工晶体跨越式发展的成功尝试,也是他几十年来抓方向、建平台、育人经验和策略的集中体现。(七)蒋民华院士始终思考着中国人工晶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鼓励和支持每一项人工晶体的开发和研究。在他事业和人格魅力的感召下,一批从事晶体研究的精英人士从海外归来,一批有创新能力的青年骨干投身晶体事业,一支有创新能力的学术队伍正在成长,晶体事业兴旺发达。蒋民华院士一直强调晶体生长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同样重要,强调晶体生长是科学和技艺的结合,不能厚此薄彼,两方面都要抓。 KDP是目前唯一可以用于惯性约束聚变(ICF)“神光”工程的关键材料,国际上对此实施禁运,成为制约“神光”工程顺利进行的最大阻碍,负责“神光”工程

19、的领导曾用“卡脖子”评述这一困难。在蒋民华的领导、支持下,山东大学晶体所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几十年的坚持,使山东大学的大尺寸晶体在新时期国防基石的建设中起到了基础的作用。就是这样一个应用目标非常明确的课题,他也经常督促大KDP课题组人员要重视基础研究,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模拟方法研究不同条件对晶体生长的影响。因其高尚的科学道德、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严谨端正的工作作风,蒋民华当之无愧地被公认为我国人工晶体界学术带头人之一,为我国人工晶体事业走向世界做出了突出贡献。蒋民华生前担任国际晶体生长组织(IOCG)理事和执委会委员,亚洲晶体生长和晶体技术协会主席。他积极组织和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蒋先生一直强

20、调,中国的晶体一定要走向世界。为此,他和被称为“晶体届三驾马车”的闵乃本院士、陈创天院士等自20世纪八十年代起就制定了中国晶体材料走向世界的蓝图。正是由于他们的努力,中国的晶体生长组织早已成为国际晶体生长组织的一员。 2010年8月,被誉为晶体生长奥林匹克大会的第16届国际晶体生长会议在北京成功召开,实现了先生的夙愿中国晶体材料研究真正走向了世界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面对成绩,蒋民华从不居功自傲。一次次,他把荣誉归于集体,把利益让给他人,而他更为关心的是青年人的培养和功能晶体事业的兴旺发达。(八)蒋民华院士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中国的教育事业,为山东大学学科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蒋民华院士创

21、立的晶体材料研究所和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全国高校培养了一批从事晶体生长与晶体理论教学和研究的骨干。他常说:“人才成长和晶体生长十分相似,要像培养晶体那样来培养人,出成果出人才要相辅相成”。蒋民华一直关心青年,提携后进,甘愿做铺路石,为骨干人才的成长提供一切条件和机会,为中国晶体材料的可持续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刚刚走出校门的蒋民华,作为骨干教师就带领着更年轻的学生,在晶体事业的处女地耕耘,同时培养了一批晶体界的骨干和精英。蒋民华培养出来的硕士生、博士生现在遍布全球,许多已经成为国际功能晶体领域的佼佼者和新星。他经常叮嘱在海外的学生要爱国,要以各种方式帮助国家的科技进步,

22、尤其要回报母校,帮助山大。在国外的学生中,很多人都曾多次抽出时间回山大进行学术交流。在他55年的教学生涯中,蒋民华院士培养了大批晶体生长和晶体物理的优秀人才,这些人才活跃在国内和国际晶体生长和功能材料行业,为世界材料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九)蒋民华的名字和中国功能晶体事业密不可分,和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密不可分。蒋民华院士在“晶体材料发展构想”报告中指出,山东大学的办学理念:山大特色、中国一流、世界水平 ,晶体材料研究所的办所理念要与之相辅相成,应该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山大特色是中国特色的基础,中国特色是山大特色充分和必要条件。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特色就是:跨学科,

23、强强联合,理工结合。结合大型国家实验平台的建设打造聚集海内外高水平领军人物的人才高地 ,造就优秀后备人才(尖子)的培养 基地。正是按照他的宏伟构想,现在山东大学的功能晶体材料研究所已经成为山东大学在国际上响当当的金字招牌。我国自1984年起在一批能够代表我国基础研究和管理水平的研究机构建立了国家重点实验室。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就是我国首批建设的五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自1990年第一次接受评估获得优秀以来,在1997年、2003年和2008年的评估中均获优秀,获得了科技部的多次表彰。蒋民华院士在晶体材料研究方面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具有重要的国际地位,获得了许多荣誉和奖励,包括:“全国优秀科技

24、工作者称号”和“五一”劳动奖章(1987)、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89),1988年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1996年获得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2003年获得首届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2007年获求是科技成就集体奖,2008年获亚洲州晶体生长与晶体技术奖(CGCT Award)等等。(十)蒋民华院士毕生对科学和教育事业怀有极大的热诚,在七十高龄以后,仍活跃在科研第一线。蒋民华院士以其对科学教育事业的献身精神,严谨扎实的治学风格,敏锐的学术思维,创新的科研风格,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宽以待人,乐于助人的品德情操,深受学术界同行的敬佩和历届学生们的爱戴和尊敬。蒋民华院士在得知自己身患绝症后,不顾自己

25、的病体,仍然关心和安排科学研究特别是国际晶体生长会议的组织工作,他在病床上坚持讨论学科发展、平台建设和科学研究与国际合作。他念念不忘为之献身的科学和教育事业,鞠躬尽瘁,直到生命最后一息。在55年的学术生涯中,蒋民华院士以他勤奋、严谨、创新的治学态度和对科学事业无私奉献精神,在相关研究领域获得了丰硕成果,特别是为我国功能晶体和光电材料的发展做出了奠基性和开拓性的贡献。 季羡林与山东大学 当代国内社会科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是山东大学校友,但这段历史,却鲜为人知,山东大学校史上从来没有人提及。季羡林先生从6岁起,从临清官庄到达济南,在新育小学、正谊中学、山大附中和济南高中(今济南一中)学习,最后考入

26、清华大学。1926年,季羡林在正谊中学毕了业,考入新成立的山大附中。附中有两处校舍,一处设在北园白鹤庄,用的是原职业中学校舍。另一处设在老东门外的山水沟,用的是原矿业专门学校的校舍。季羡林在白鹤庄这处高中学习,而且在这里一改初中时爱玩的习惯,开始用功。当时,山东大学刚刚重建成立。原来的山东大学堂成立于1901年。这一年,在废科举、兴学堂的浪潮中,山东巡抚袁世凯奏陈办理山东大学堂事宜及试办章程,得到清廷照准,同年十月,学部大臣张百熙将办学章程转饬各省参照办理,山东率先在全国办起官立山东大学堂,是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之后在各省兴办最早的官立大学堂。学校设在济南泺源书院内,第一任校长为袁世凯的

27、智囊人物唐绍仪。十月正式开学,招收了300名学生。1904年,搬入杆石桥路北新校舍,改名为山东高等学堂。1911年改称山东高等学校。1912年民国成立,在中心城市设大学,各省设专门学校,到1914年等最后两届学生毕业,山东大学堂裁撤,师生分别转入工业、农业、矿业、商业、法政、医学六个专门学校。1926年,奉系军阀张宗昌督鲁,为顺应潮流,他装扮开明,6月30日下令在济南重建山东大学。山东省教育厅7月30日将省立工业、农业、矿业、商业、医学、法政六个专门学校合并,改建为省立山东大学。山东省第一、第二、第六、第十,四个中学高中部,组建为山东大学附属中学。山东省督办府委派省教育厅厅长、前清状元王寿彭任

28、校长,8月5日,他到职视事,启钤办公,山东大学堂重新成立。校长王寿彭,山东潍县南关人。他幼承祖训,刻苦砥砺,17岁入邑庠,屡试冠军。光绪辛丑(1901)年中举,癸卯(1903)连捷进士,因名字中隐含“寿比彭祖”之意,深得当时大操大办七十寿典的慈禧太后的嘉许,高中头名状元,又入翰林,授修撰,入进士馆,习法政,并被派赴日本考察政治。王寿彭后任湖北提学使,创办两湖优级师范学堂,首创经费预算制度,使办学经费专款专用。1926年9月5日,王寿彭在重新组建的山东大学开学典礼上,发表“读圣贤书, 做圣贤事”的校长训词,学校随即正式上课。王寿彭思想陈旧保守,主张尊孔读经,以提倡经学为己任,敌视孙中山革命。但他

29、曾在日本和欧洲考察,也接受了一些维新思想,深知文化、教育对于国民的重要性,因而热心教育事业。他任山东大学校长期间,制定了完善的设学大纲和明确的培养目标,建立了一些规章制度。他还工书法,时人以得其片纸寸缣为荣。在王寿彭任校长期间,山东大学每年都举行祭孔仪式,张宗昌身着长袍马褂,亲临参加,他匍匐在地,行叩头大礼,可见山东大学当时尊孔之风之盛。大概也正是因为过于守旧,王寿彭受到校内强烈谴责,当校长一年多乃拂袖而去。重建的山东大学集中了当时的一些著名学人,文学院院长王宪五精通经学、古文,有“山东才子”之称,教授如陈舸庭、丛禾生、祁蕴璞等,也都很有名。法学院院长朱正钧,工学院院长汪公旭,农学院院长郭次璋

30、,医学院院长周颂声,也都阵容整齐,人才济济。另外,还有一批从国外留学归来的洋博士张徽五、张东里、王慈伯、于复先、周瑞廷、高汉符、卞东寅、房金奇等,也都名声不小。附属中学的教师,也可为极一时之选。国文教师王崑玉、英文教师尤桐,史化老师祁蕴璞,伦理老师鞠思敏(正谊中学校长兼)完颜祥卿(一中校长兼),还有教经书的“大清国”(因诨名太响亮,真名被忘记)、前清翰林(不知是不是陈舸庭),两位先生教书经、易经、诗经,上课从来不带课本,四书五经连注都能背诵如流。有这样一批阵容整齐的好老师,再加上学校用了原职业中学的校舍,周围环境优美如仙境,荷塘四布,垂柳蔽天,是念书再好不过的地方。季羡林到了这所中学,学会了用

31、功,再也不去荷塘钓虾、捉蛤蟆了,他后来回忆说:我有意识的真正用功,是从这里开始的。我是一个很容易受环境支配的人。在小学和初中时,成绩不能算坏,总在班上前几名,但从来没有考过甲等第一。我毫不在意,照样钓鱼、摸虾。到了高中,国文作文无意中受到了王崑玉先生的表扬,英文是全班第一。其他课程考个高分并不难,只要稍稍一背,就能应付裕如。结果我生平第一次考了一个甲等第一,平均分数超过九十五分,是全校唯一的一个学生。当时山大校长兼山东教育厅长前清状元王寿彭,亲笔写了一副对联和一个扇面奖给我,这样被别人一指,我的虚荣心就被抬起来了。从此认真注意考试名次,再不掉以轻心。结果两年之内,四次期考,我夺了四个甲等第一,

32、威名大振。山大附中的国文老师王崑玉,是一位对季羡林影响极大的老师。他是桐城派的古文作家,已经出版了自己的文集。第一篇作文,他出的题目是读书后。写作文都要用文言文,而且尽量模仿桐城派的格调。季羡林的作文写好以后,意外的得到王崑玉老师的高度赞扬,批语是“亦简劲,亦畅达”。这对季羡林来说是极大的鼓励,蕴藏已久的求知欲得到强烈的刺激,充分发挥出来。在国文方面,在王崑玉老师的影响下,他对古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过去被用来读武侠小说的劲头,现在被用到读古文上了。他弄到不少古文的代表作,如韩愈的韩昌黎集,柳宗元的柳河东集以及欧阳修、苏轼、苏辙、苏洵,唐宋八大家的许多文集,他都开始认真阅读。读古文观止的时候,司

33、马迁的报任少卿书、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李密的陈情表、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欧阳修的泷冈阡表、苏轼的前后赤壁、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等一类的文字,他都百读不厌,背诵如流,打下了雄厚的古文基础。他开始喜欢抒情散文,而且写了不少散文,因此中学同学给他起过一个绰号,叫做“诗人”。对于古文的不同风格,如史记的雄浑,六朝文章的浓艳,陶渊明、王维的朴素,庾肩吾的华丽,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流畅灵动,红楼梦的细腻,儒林外史的简明,他都注意到无不各擅胜场。从这些名作佳篇中汲取的营养,滋润了他一生的文学创作。在外文学习方面,他继续学习英文,由于有尚实的英文学社的底子,别的同学都无法与他竞争。这时,他还开始学习德文,并对外国文

34、学发生兴趣。在山东大学附中的第一学期,他考试成绩是甲等第一名,平均分数超过了95分,工书法的山东大学校长王寿彭答应要亲笔写了一副对联和扇子面奖励给他。王寿彭的书法是一般人求都求不到的,时人以得片纸寸缣为荣,季羡林一下子得了两件墨宝,当然出乎自己的意料。从此他更加有意识地努力学习。结果,他在山东大学附中学习期间,两年四个学期都保持了甲等第一名,成了名副其实的“四连冠”。1928年,“五?三”惨案之后,山东大学无人负责,经费无着,随即停办,教师和学生大部分散去。设在北园的山东大学附中也同时关了门。这一年,季羡林无学可上。1929年,日军撤出济南,国民党重新进了济南,此时,山东省教育厅长何思源按照1

35、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把省立山东大学改为国立山东大学的决定,筹建国立山东大学。学校迁至青岛。山东大学附中的学生,转入由附中高中部改设而成的山东省立济南高中(今济南一中),季羡林从此转入济南高中学习,一年后毕业,又得两个学期甲等第一名。高中阶段,季羡林在山大附中学习二年,在济南高中学习一年,是名符其实的山东大学校友。季羡林是山东大学校史上值得骄傲的优秀学生。 酒旗风暖名士狂梁秋实 梁实秋,1903年1月生于北京,祖籍浙江余杭。1915年夏,考入清华学校。1923年8月赴美留学,专攻英语和欧美文学。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青岛大学(后改为国立山东大学)并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北京师

36、范大学。1949年5月移居台湾,先后任台湾省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长。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梁实秋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主要作品有文艺批评论、雅舍小品、英国文学史、英国文学选等,并翻译有莎士比亚全集。青岛印象梁实秋来青岛大学任教颇有戏剧性。1930年夏,国民党政府决定设立国立青岛大学,筹备委员会主任是蔡元培(孑民),但实际负责筹备的则是杨振声,并已被教育部内定为校长。杨振声是山东蓬莱人,字金甫(后改今甫),五四运动时肄业于北大国文系,著有中篇小说玉君,白话诗也偶有尝试,与闻多相交甚厚。他到上海来延揽教授,正巧碰到刚刚辞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职

37、务而到上海谋寻职业的闻一多,并通过胡适、闻一多认识了梁实秋、沈从文等人。杨振声求贤若渴,一遇闻、梁,便视为宝,遂坚邀他们到青岛任教。杨振声从容不迫地对闻多和梁实秋说:“上海不是居住的地方,讲风景环境,青岛是全国第一。二位不妨前去游览一次,如果中意,就留在那里执教,如不满意,决不勉强。”这种“先尝后买”的办法实在太诱人了。而且沪上尘嚣,居大不易,梁实秋也早有心思换换地方了。于是,在1930年夏天,他便与闻一多真的联袂到达青岛进行考察。在青岛,他们所进行的总共就是“半日游览”和“一席饮宴”,结果是立即“接受了青岛大学的聘书”。梁实秋被任为外国文学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闻多则被任为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

38、系主任,都成为学校里的大员。暑假过后,梁实秋如期而至。随同他一起来到的,还有夫人程季淑和两个女儿梁文茜、梁文蔷、一个儿子梁文骐。他在鱼山路号租到一栋房子。那里距离汇泉海滩很近,约十几分钟就可以走到。梁夫人程季淑兴致很高,她穿上泳装,和丈夫偕孩子下水。孩子用小铲在沙滩上掘沙土,实秋和夫人就躺在沙滩上晒太阳,玩到夕阳下山还舍不得回家。海滨公园也是他们爱去的地方,因为可以在乱石的缝里寻到很多的小蟹和水母。第一公园以樱花著称,到了春季繁花如簇,一片花海。可梁实秋并不喜欢樱花,因为“樱花没有香气,没有姿态”,而且“樱花是日本的国花,日本和我们有血海深仇,花树无辜,但是我不能不连带着对它有几分憎恶”。(梁

39、实秋:忆青岛)。山东这个“礼仪之邦”给梁实秋留下了极为美好的回忆。在他的印象里,“一般山东人的特性是外表倔强豪爽,内心敦厚温和。”“青岛民风淳厚,每以细民中见之。我初到青岛,看到人力车夫从不计较车资,乘客下车一律付于一角,路程远则付二角,无争论者。这是全国所没有的现象。”“青岛市面上绝少讨价还价的恶习。虽然小事一端,代表意义很大。无怪乎有人感叹,齐鲁本是圣人之邦,青岛焉能不绍其余绪”(梁实秋:忆青岛)。还有一件事令梁实秋难以释怀。在青岛大学任教时,他赁租于鱼山路号,房主王君乃铁路局职员。年,他要离开青岛赴北京大学任教,遂于租满前三个月退租离去,仍依约付足全年租资,但王君坚不肯收,争执不已,声达

40、户外。由此,梁实秋对于齐鲁民风的淳厚有了深刻的印象,他喟然叹曰:“此君子国也。” 莎士比亚青岛大学于年月日正式开学,梁实秋担任的课程有“英国文学史”、“文艺批评”等,这些课都是以前讲过的,轻车熟路。他除了担任教学和外文系的行政职务外,还负责图书馆的工作,购书、内部行政事务等等,工作十分忙碌。他天天走小路步行到校,从不坐车,身上一年四季都穿中式裤褂,外加长袍。有一次走小路赴校,小路草丛中忽然刷刷地爬出一条大蛇,见状大惊,急忙躲闪。幸喜没有交锋,它便向一侧草深处爬去。从此以后,梁实秋购了一根手杖,每天上班作护身之用。顺便一提的是,当时还籍籍无名的李云鹤,即后来大名鼎鼎的“红都女皇”的江青,就在梁实

41、秋任馆长的青岛大学图书馆当管理员。一九八一年一月十三日台湾中央日报报导“梁实秋先生今庆八秩华诞”,有那么一段:“席闻欢然道别,谈到在大陆惨死的小说家老舍,由老舍又谈到正在北平受审的江青,江青曾是梁氏的部属,时在五十年前梁氏担任青岛大学图书馆长,当时叫李云鹤的江青,是图书馆中的办事员。根据青岛大学同仁名册上的记载,馆长月薪元,江青的薪水是元。有人说:“难怪她后来要造反”。据梁实秋夫人韩菁清从台北来沪时向作家叶永烈述及,梁实秋一面看公审江青的电视,一面说过:“当年,在青岛大学,她忽地向我借两角钱,我问她干什么用,她说买酒心巧克力吃,她借了钱,到现在还没有还我呢。”梁实秋说罢,大笑不已。(叶永烈:江

42、青传)。在青岛期间,除了教学,梁实秋更多的时间还用在读书、写作和翻译上。此前,他在上海从事文学批评时,曾遭到以鲁迅为首的左翼文学家的猛烈攻伐。来到青岛后,梁实秋他已基本上绝意于批评而潜心于读书了。他制定了一个庞大的读书计划,其中,十三经注疏、资治通鉴、二十一史被列在首位。十三经注疏全系“圈读”,而资治通鉴除圈读外,还加了批注。一部仇兆鳌的杜诗详注一直跟了他五十年,都被“翻烂了”。对这些卷帙浩繁的典籍,他是下了真功夫的,一部十三经注疏他甚至是在厕所里读完的。他自述说,将经书“置于厕内,虽云不敬,但逐日浏览,稍得大意,亦获益不浅。厥后对于经书始知仔细阅读。在厕内看书,在枕上看书,是我的毛病,积习难

43、除,不足为训”。但梁实秋更用心的还是他的翻译工作。也正是在青岛大学,他开始了自己一生中最为人所钦仰、也是规模最为浩大的“工程”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1930年底,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即美国庚款委员会)开第次年会,议决成立编译委员会,以胡适、张准为正副委员长。经胡适推荐,第次执行委员会议通过聘请了丁文江、徐志摩、陈寅恪、傅斯年、赵元任、闻一多、梁实秋、竺可桢等人为编译委员会委员。编译委员会下分两组,一为自然科学组,一为文史组,其工作则分为三部,其中一部是世界名著部,任务是“选择在世界文化史上曾发生重大影响之科学、哲学、文学等名著,聘请能手次第翻译出版”。编译委员会成立后,胡适拟定了一个计划,准

44、备成立一个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专门委员会,由闻一多任主任,成员有徐志摩、叶公超、陈源、梁实秋,共人。其工作为担任翻译及审查,并先行试译,以期决定体裁问题,经费暂定为万元。为此,胡适曾致信与闻一多、梁实秋仔细研究过,他认为;“最重要的是决定用何种文体翻莎翁。我主张先由一多、志摩试译韵文体,另由你(指梁实秋)和通伯(指陈源)试译散文体。试验之后,我们才可以决定。或决定全用散文,或决定用两种文体。”对这项工作,起初闻一多等都很热心,做了初步的计划,自己分工从哈姆雷特入手,预计年内先成莎集。然而,由于时局不靖,大多数成员未能按计划进行。1931年11月徐志摩去世后,人手更为缺乏,合译计划遂无法实现。梁实

45、秋原来对莎士比亚的认识也甚为有限,只在读书时读过麦克白、亨利四世等几个剧本,但他自念翻译莎剧乃极有意义之工作,遂决定独立为之。他制订了一个翻译计划,预备默默耕耘,每年译出两部,年后中文本莎翁全集即可问世。从此以后,在教学之余,梁实秋就开始埋头翻译莎剧,到抗战前夕共完成了部,部悲剧部喜剧。1936年,商务印书馆开始出版梁译莎剧,到1939年,相继出版了哈姆雷特、马克白、李尔王、奥赛罗、威尼斯商人、如愿、暴风雨、第十二夜等部。1967年,梁译莎士比亚全集才最终完成出版,这是梁实秋对于中国文化的最杰出贡献。酒中八仙由于校长杨振声的多方援引,年代初,英、美派的留学生尤其是与“新月派”有关系的文学之士陆

46、续来到青岛大学任教或学习。杨振声、闻一多、梁实秋、赵太侔、张道藩、游国恩、沈从文、黄际遇、方令孺、陈梦家、臧克家有了这么多的亲朋好友,梁实秋自然喜不自胜。他和这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们经常聚在一起,或论道谈艺、或仗策漫游、或饮酒作乐,度过了他一生少有的快乐时光。齐鲁大地的山山水水,曾是梁实秋的漫游之地。他与闻一多是同学好友,因此两人经常结伴同游。但两人因为气质禀赋各异,所以趣味不能统一。闻激烈,梁沉静;闻好古,梁却趋今;闻倾心于人文,面梁则更接近自然。一次他们游崂山,只见清流汩汩,令人生虑全消,舍车扶策步行上山,仰视峰嶝,但见参差翳日,大块的青石陡峭如削,绝似山水画中大斧劈的皴法,而且牛山濯濯,没有

47、什么迎客松五老松之类的点缀,所以显得十分荒野。他们在靛缸湾的瀑布前流连忘返,闻一多说风景虽美,却没有古人留下的流风遗韵的痕迹,不能令人发思古之幽情;梁实秋却指点山上的岩石,说那就是千千万万年前大自然亲手创造的作品,还不算是“古迹”吗又有一次他们同游过济南,在大明湖,闻一多看到历下亭的“海内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一联,这才欣然色喜,“仿佛依稀想见杜少陵李北海的游踪”,而粱实秋则淡然视之,不以为意。酒,可以说是梁实秋多年的老朋友了,来到青岛后,酒更是常常陪伴着他。因为青岛这座城,虽然背山面海风景如绘,是很多人心目中的最理想的卜居之所,但因为缺少文化背景,没有古迹耐人寻味,也没有适当的娱乐,天长日久,

48、梁实秋与同事们偶感到乏味得很。于是呼朋聚饮,三日一小饮,五日一大宴,猜拳行令,三十斤购一坛花雕酒,一夕便一饮而尽。“酒中八仙”有梁实秋、杨振声、赵太侔、闻一多、陈季超、刘康甫、邓仲存,一女史则是新月社著名女诗人方令孺。他们有时结伙远征,近到济南,远去南京、北京,狂言要“酒压胶济一带,拳打南北二京”。一天,胡适先生路过青岛小憩,在宴席上看到这酒中八仙过海的盛况大吃一惊,急忙取出他太太给的一个金戒指,上面镌有“戒”字,戴在手上,表示免战。不久,胡适先生就写信给梁实秋,“看你们喝酒的样子,就知道青岛不宜久居,还是到北京来吧!”几经磋商,梁实秋携夫人结束了四年青岛之旅到北京去了,“酒中八仙”聚饮时期也随之结束。再见吧,山大然而,青岛也绝非世外桃源。三十年代的中国,国事日非,社会动荡,生灵涂炭,这一切都不能不影响到梁实秋们的宴席,也击碎了他娴静优雅的名士梦。“九一八”事变,在全国引起极大震动。平津学生罢课南下请愿,要求对日宣战,青岛大学的学生也受了影响,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