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资料.doc

上传人:音乐台 文档编号:1983121 上传时间:2019-01-28 格式:DOC 页数:64 大小:2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计划]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教学计划]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教学计划]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亲,该文档总共6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学计划]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计划]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资料.doc(6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学习要求: 1 、了解语文、语文课程、理念的概念。 2 、理解和掌握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地位。 3 、理解并掌握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第一节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一、对“语文”及“语文课程”的认识: “语”是指语言;“文”,指文字、文章、文学、文化。也有人认为,“语文”是指“口头语”和“书面语”。 根据现代课程理论,语文课程应是指在语文学习的“环境”中,以语文“教材”为基本内容,由“教师”与“学生”通过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文本和成果。它是以语文学科知识、语文生活经验以及师生与文本的对话等几要素整合,构筑的具有动态性和创生性的教育“生态环境”。这样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深刻

2、而全面地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 二、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的表述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1 、工具性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意味着语文本身就是一种工具,而且是用以达到目的的工具。 工具性是语文课程所固有的本质属性。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人脑思维的工具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同时,语文可以传承文化,可以传达社会价值观,从而维系社会的正常运作。 2 、人文性 一般来讲,“人文”与“人性”、“人文主义”、“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常常通用。 人文精神是对人的存在的思考;是对人的价

3、值,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是对人类的命运,人类的痛苦与解脱的思考与探索。人文精神更多的是形而上的,属于人类的终极目标,显示了人的终极价值 。 3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统一在一起的,二者不可偏废,也不可分离。没有离开工具性的人文性,也没有离人文性的工具性。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从不同角度去看语文。工具性是“表”,人文性是“里”。这些都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不是二者相加,而是二者一体化。因此,语文课程标准说“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不说“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 三、语文课程的地位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语文

4、课程标准) 第二节 语文课程的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目标体系由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组成,每个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同时还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目标体系,条块分明而又相互协调,目标明确而又具有弹性。三个维度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和立体感。如果说,九年一贯四个学段是一个纵向的结构,那么,四个方面与“综合性学习”构成的五个板块则是一个横向的结构。如果说,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组成了一个纵横交织的协调的平面系统,那么,目标中三个维度的交融则使这个平面的系统血肉丰满,成为一个立

5、体化的生命体。 一、纵向整体性 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整体考虑小学与初中的教学目标,改变了以往的教学大纲小学、初中分开的状况。 九年一贯整体设计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明确义务教学的责任和要求。义务教育是政府的责任,从一定意义上说,培养目标也是政府对社会对公民的承诺。这是学习者应达到的目标,同时也是政府在这门课程中的责任。政府应尽力帮助学习者达到这样的目标,为学习者达到这样的目标创造各种条件。 整体设计有利于中小学的衔接。教学目标在每个学段都保持合适的梯度,避免小学、初中脱的状况。 二、横向的协调性 1 、追求综合化 五个板块的设计体现了对综合化的追求,这有利于增强目标之间的协调性。 汉

6、语拼音放在识字与写字部分,因为二者关系特别密切,也有利于汉语拼音教学的准确定位。 听与说整合成口语交际。 专门设“综合性学习”。这种超越和沟通听、说、读、写的综合性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促进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2 、增强时代性 以现代意识统整目标,使各块目标都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根据现代化的要求,统一协调各块目标要求。 如,在不同的板块提出以下方面的目标:略读和浏览;搜集处理信息;电脑输入汉字;提出阅读、书写、写作的速度要求,并有量化指标;提倡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鼓励有自己的体验、有独到的见解,等等。

7、 3 、整体提高,协调发展 各个板块的目标协调一致,以利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协调发展。 不同板块之间,互相影响、互相牵制的目标,具有条件或因果关系的目标,保持协调一致,如汉语拼音与识字,识字与阅读、写作,写字与写作,阅读与口语交际等等。充分考虑它们之间的各种关系,考虑各种能力水平的协调。 同一目标出现在同一学段不同板块中时保持水平一致。如:普通话在汉语拼音、阅读、口语交际中都有所涉及,在同一学段,要求都是一致的。 板块之间相互渗透。如复述、讨论、交流等目标集中在口语交际板块,又散见在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中。 三、三维的交融性 新的课程标准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出发,从课程的性质特点出发,从现

8、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的素质要求出发,增设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要求,构成了三维度的课程目标体系。三维设计的最大特点是它的整体性。三个维度七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了一个血肉丰满的生命体语文素养。 第三节 语文课程基本理念 一、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 、什么是语文素养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这段话并未说明什么是语文素养。但表达了以下四层意思:语文课程的阶段性九年义务教育;面向的

9、对象全体学生;目的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基本点。而其中重点,也是难点,是关于语文素养的理解。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识能力、人文素养等。课程标准列数语文素养的内容: ( 1 )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2 )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3 )丰富的语言积累;( 4 )语感;( 5 )思维和语文能力;( 6 )品行修养和审美情趣;( 7 )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语文素养包含的内容是十分丰富,人们对它的理解不同,但其核心主要包括:必备的语文基础知识、一定的语文能力、与语文相关的文化底蕴,这

10、些因素的整合并且不断升华发展。 2 、提高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 语文素养是以上诸多要素的整合,因此它的实现不仅要着眼于学生身上“语文”的整体培养,而且要观照他“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实现途径,根据课程标准的提示,应有:( 1 )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2 )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3 )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4 )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是多元的。因此,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

11、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教学中的自主、合作、探究不只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建立在现代学生观、学习观基础之上的崭新的语文教学理念。 1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是指在教学条件

12、下以学生的主动建构为特征的高品质的有效学习。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控和自我评价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尝试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写作、自主活动。 2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相对于个体学习而言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指定性分组,自由组合小组),是小组或团队内一种任务定向的互助性学习方式。“集众人之长,解决个体困难。” 3 、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一种实践活动。教师要创设一种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研究、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方式,获取新的技能,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过程与方法”是

13、新课程提出的三个维度之一,“过程与方法”实质就是要让学生亲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第二章 教学设计概述 学习要求: 1 、理解设计的新理念。 2 、理解和掌握语文教学设计的流程 3 、理解文本、文本解读以及文本解读包括的内容。 第一节 教学设计的内涵 一、教学、设计与教学设计 1 、教学 教学是了使学生学习更有效而采取的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学习经历的过程。教学的目的在于使

14、学生掌握新知识,获得新技能,形成新的学习态度,从而使智力得到开发。而目的性、组织性和计划性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 2 、设计 设计是为实现某一目标所进行的决策活动。它是“动态的,生成的,是设计、实施、反思、调整、再设计,螺旋回环,不断提升的过程。”(周一贯) 3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责任制、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它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学为理论基础。”乌美娜主编教学设计 第二节 语文教学设计的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

15、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基于上述思想,语文教学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个性的发展。 二、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三、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导向 五、课程内容面向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 六、强调发展性评价 第二节 语文教学设计的流程 一、文本解读 1 、文本及文本解读 文本是教学的凭借。文本作为作者思想和体验的载体,对它的价值和内涵的发掘,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 文本解读是发现文本潜在密码和意义的过程。文本解读的过程也是教师与文本对话的过程。 2 、

16、研读文本应包括的内容 了解作者写作意图,正确理解文本的主旨;把握准训练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和延伸,形成富有个性化和创建性的意义构建。在此基础上,教师站在一定的背景下,进行个性化教学设计。 二、目标设定 新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的设定注重了综合性,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是依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的。首先关注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教学目标的设计还充分体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 此外,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应注意讲究科学,有序地安排,把握学情,切合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有所创新,适当增添新内容、拓展新领域。表述上要明确、清晰,便于落实和检测。 三、资源准备 1 、

17、教育资源的分类:基础性资源和生成性资源 2 、进行教学设计的资源准备应包括的内容:老师对学情的分析,信息资源的准备,教学媒体的选用 四、情境设置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设置,是指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将生活情境与教学情境进行链接,从而创设一种能调动学生生活积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情境。 情境设置的设计要接近生活真实的、整合了多重的内容或技能的任务;设计能够反映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就从事有效行动的复杂环境;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主 权;设计支持和激发学生思维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在社会背景中检测自己的观点;支持学习对所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的反思,发展 学生自我控制的技能,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五、活动设计 活

18、动设计包括师生双边活动,特别是学生的自主活动。明确“以学生为中心” 。 六、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的内容包括文本式和非文本式。形式为信息集成式、主题创意式、观察积累式、实践操作式、思辨内省式、口头表述式等。 作业设计应探究内容的开放和整合,强调过程的合作和实践,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形式的创新和趣味,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自主是小学评议作业设计的重要原则。 七、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学中所应用的一种主要的教学媒体,板书艺术则是教学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 板书有多种表现形式,分类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不同角度分并列式、线索式和导游式等。下面我们以设计形式分类加以说明。按设计形式分:列表式,图示式,归纳式,线

19、条标示式等。新颖别致的板书,会不断产生新的视觉冲击,缓解学生视觉和心智的疲劳,使学生以充沛的精力高效地完成一堂课的学习。 八、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成长与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反思,在学生的“错误”中求发展,在教师的“失败”中寻发展,在教材的“局限”上谋发展。教学反思,要做到认可、解构、开掘、适度。 第四章识字教学与教学设计 学习要求: 1 、了解识字写字教学的目标。 2 、了解和掌握识字写字教学中的新理念。 3 、了解和掌握识字写字教学的实施策略。 4 、懂得从新理念入手去评析、设计案例。 第一节识字、写字教学 一、地位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 12 年级的教学重点。根据汉

20、字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科学的汉字教育,是从根本上改革语文教学的最基本的一环。 二、识字写字课程目标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识字教学总目标:“认识 3500 个左右常用汉字。” (一)学习目标 1 、每个学段都从三个维度提出目标,强化了学生在识字过程中的情感和态度这一维度,注重识字能力的培养。 2 、体现阶段性和连续性。 (二)学习目标的特点 1 、对汉语拼音正确定位。汉语拼音只是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工具。汉语拼音教学要求降低,停止使用不经过专门训练就不会的“一口呼”,使拼读法被多人掌握,节省下时间用于识字,加大了识字量。 2 、低学段的识字教学目标体现了识写分开、多认少写的原则。 3 、重视培养

21、书写技能。加强写字训练,提高写字能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由“书写端正、规范、整洁”到“熟练书写”,再到“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体现了随着年级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要求。 三、识字教学设计思路与策略 1 、“识”与“写”要求分开。 2 、低年级应“多认少写”。 3 、识字教学要讲究心理和字理。 4 、重视培养学生对汉字的感情、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主动识字的习惯。 5 、重视逐步培养学生凭借汉语拼音和字典、词典独立识字(自能识字)的能力。 6 、识字教学应综合运用多种识字方法。 7 、识字教学要采用多媒体手段。 四、识字与写字教学中应注意处理好的一些问题: 1 、评价识字质量的要求 一是识字的量即

22、阶段目标和总目标所规定的数量;二是识字的质,即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三是识字能力,即掌握识字方法和培养识字能力;四是写字能力的要求,即写规范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并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2 、当前识字教学中的一些现象 一是单纯追求识字数量,并以此作为互比高低的标志,实际上走入了误区。二是音形义未能较好地结合。当前的识字教学,特别是随文阅读的识字教学,多为讲读前抽生字卡片读字音,经几个回合读“熟”后则讲读课文,讲读中对前面所认识的生字基本上不太理会,课文讲读完后就让学生写字,这一过程基本上属于书法上的写训练,不管是独体还是合体字,关注的都是笔画及其组合时的美观匀称,主要功能属美学的范

23、畴,并非如一些人所说的写字属字形教学。 第三节 识字教学的一般流程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识字形式多种多样,不同形式的识字教学,其识字过程往往有所不同。从总体上看,识字教学的一般流程是:提出生字教学生字复习巩固运用生字。 一、提出生字 提出生字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 二、教学生字 教学生字必须把字的形、音、义紧密结合起来,但这并非要面面俱到,不同的年级和不同的字应当有不同的侧重点。对初学的学生来说,一般应突出字形的教学。随着年级的升高,需要掌握的字词越来越多,字义比较抽象难懂的也越来越多,则应当突出字义的教学。除此,对每个字还要具体分析。就低年级来说,有些字的读音和儿童的口语有差别,学生不易读准,就

24、要注意指导字音。有的字的字义较抽象,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就应侧重字义的教学。 三、复习巩固 识字的复习巩固,要防止把音、形、义割裂开来,要注意从汉字的特点出发,加强对字的分析、综合、比较,加深对字的音、形、义的整体认识。要把字的复习巩固放到语言环境中,联系听说读写,复习巩固识字。 四、运用生字 识字的质量不能只看会认会默多少字,而要看学生是否能把所学的字词用于说话、阅读和写作之中。教师要在指导阅读、背诵、复述、回答问题、用词造句、写话、写作中,在指导课外阅读中,让学生反复运用学过的字词。这样才能巩固识字的成果,达到识字的目的。 第四节 识字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一、字音教学 字音教学学生识字的基础。

25、教师要恰当地利用汉字字音的一些特点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仔细分辨同音字和多音字。 1 、加强同音字的归类比较 2 、多音字要据词按义定音 3 、利用形声字的声旁帮助记忆字音 二、字形教学 教师须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和学生掌握字形的心理特点,进行字形教学。 1 、循序渐进,启发学生自己分析字形 2 、重视形近字的比较 人入,未末本,折拆。在指导比较形近字时,根据学生选择性的规律,用彩色笔标出容易混淆或忽略的部分,增强知觉的明晰性。 3 、利用汉字的构字规律,引导学生分析、辨认和记忆字形。如:明,晴睛清 4 、编字谜歌诀 三、字义教学 字义教学实际上是词义教学,教学中须运用多种方法,启发学生领会字词的意

26、思和用法。在课堂中采用较多的方法有:运用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字义,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字义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 第五章 阅读教学与设计 学习要求: 1 、了解阅读教学的性质、地位和目标。 2 、了解并掌握阅读教学的策略。 3 、掌握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设计的要求。 4 、掌握阅读教学的基本步骤和方式。 5 、掌握如何从新理念入手评析案例的方法及进行阅读教学的设计。 第一节阅读教学的性质、地位和目标 一、性质与地位 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知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语文课程标准) 阅读,本质上是一种智力活动,是一种生命活动,是读者个性化的行

27、为,阅读的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 二、目标 核心目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围绕这一目标,总目标又从阅读方法、文学作品阅读、文言文阅读、课外阅读等方面作了要求。阶段目标根据不同学段的特点有所区别,但主要从十一个方面来安排。 1 、朗读、默读、诵读。主要是技能性要求,同时也有过程性要求。 朗读的主要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默读的主要目标:学会默读、养成习惯,具有一定的速度(速度有量化要求)。诵读主要强调诵读的过程,诵读中的体验、领悟和积累。 2 、精读、略读和浏览。这是对阅读方法的要求。 精读目标又分解为阅读与理解等多个方面。略读定位于“粗知文字大意

28、”的快速阅读。浏览定位于“查找、收集信息”。 3 、词语教学。 主要安排在 1 至 6 年级。从积累与理解两个方面提出要求。 4 、阅读与理解的一般要求。 从感受、分析、理解、评价几个方面突出阅读主体的地位,突出体验性、过程性目标。从“体会”、“揣摩”、“领悟”、“讨论和交流”、“体味”、“推敲”、“共同讨论”等用语,可以清楚地看到课程标准的指向性。 5 、文学作品的阅读。 突出强调了审美体验,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用情感和心灵去感受、欣赏、评价作品,进而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而不是引导学生用手术刀去解剖作品。 6 、科技作品阅读。 除了一般的阅读要求之外,还要求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

29、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7 、说明文、议论文等实用文体的阅读。 对文体一般特点、概括、分析、判断等方面提出适当要求。 8 、文言诗文的阅读。 古代诗词的阅读,主要强调诵读和积累。在 7 至 9 年级提出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的要求,“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9 、积累与课外阅读。 提出积累词语、成语、格言警句、精彩句段、优秀诗文的要求,并分学段提出积累优秀的量比标准 9 年共 240 篇(段)。提出课外阅读总量 9 年 405 万字,并对课外阅读的方法也提出相应的要求,对课外读物提出建议。 10 、语文知识的教学。 除渗透在上述条目中而外,还专门就标点符号、语法修辞知识、文体知识、作

30、家作品知识、文化常识等提出要求。 11 、对工具书、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的利用以及信息的处理,也提出了适当的目标。 第二节 阅读教学的策略和教学设计 一、阅读教学的策略 阅读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阅读的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个性化的第一要义是自主阅读,没有读者的自主,所谓个性化当然无从谈起。自主阅读又是创造性阅读的前提,而只有富有创造性的阅读,才是真正意义的个性化阅读。 阅读教学要求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教师对作品的理解,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与理解。 个性化、创造性阅读倡导以下一些观点: 1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应该还学生以真正的读者地位。 2 、学生阅读的过程应该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

31、。 3 、阅读应该是探索与创造的过程,是读者与作品、与作者对话的过程。 4 、教师与学生之间也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 5 、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不应该以标准化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 6 、个性化、创造性阅读并不排斥合作学习。 二、新的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设计的要求 1 、充分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2 、整体把握教学活动的结构。 3 、突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4 、适应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年龄特征。 5 、辩证认识和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各种关系。 6 、把握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二、阅读教学的基本步骤和方式 (一)基本步骤 导入激趣,唤起学生参与动机 导读提示,

32、激发学生自读质疑引导点拨,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境悟情因势利导,鼓励学生迁移拓展。 (二)基本方式 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记忆、速度是阅读的基本要素,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1 、精读和略读。这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本方法。小学阅读方式以精读为主,略读为辅。 2 、快速阅读。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高年级默读的速度每分钟应不少于 300 字。 3 、书面及多种形式的扩展阅读。书面文字是阅读的主要渠道,一些精品书籍,精品诗歌、散文等,要留有充分的时间,鼓励学生课内、课外认真品味,从中学习上乘的语言,体会作品的文化内涵,增加思想的深度,形成对事物的认识。 第三节阅读教学

33、的评价 一、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新理念 1 、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2 、重视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评价。 3 、重视对学生发展变化的评价。 二、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评价建议 1 、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习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2 、朗读、默读的评价。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

34、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评价默读,应根据各学段目标,从学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3 、精读的评价。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习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 4 、略读、浏览的评价。评价略读,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 5 、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6

35、、古诗文阅读的评价。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显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 三、阅读教学评价 1 、评价阅读教学应注重是否落实朗读。 阅读活动是从朗读开始的。朗读是默读的基础。朗读是阅读教学评价的重点。教师应在课堂上落实朗读训练,使学生每次朗读都有一定的目的,进而有效地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为阅读欣赏作好铺垫。 2 、评价阅读教学应注重是否以学生为主体。 ( 1 )依学定教。教师要顺应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思路来设计教学,根据课堂学情的变化,灵活有效地调控预先安排的教学步骤和方法。新评价标准倡导先学后教、先读后训、

36、先放后扶的新型阅读教学模式。 ( 2 )尊重差异。新评价标准主张阅读课在目标设定上要有弹性,在练习设计上要分层次,并提倡学生自己与自己比,提倡用不同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学生,提倡多角度地评价同一位学生。 ( 3 )发扬民主。新评价标准要求教师发扬民主,时时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使学生能在一种相对宽松、自由的状态下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 4 )引导质疑。教师要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随机点拨质疑解疑的方法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 5 )鼓励创新。阅读课上既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感悟的能力,又要重视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理解、表达要有个性,使阅读课能够充分体现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37、。 3 、评价阅读教学应注重是否体现人文性。语文学科的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尤其是人文性的张扬。教师须讲清语言文字负载的内涵,让学生从中领悟,接受熏陶,净化心灵,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品位和思想境界。 4 、评价阅读教学应注重是否延伸了语文课堂。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语文课要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的语文实践机会。 第六章 写作教学与教学设计 学习要求: 1 、了解写作课程的性质、地位和目标, 2 、了解和掌握写作教学的实施策略。 3 、掌握从新理念入手评价案例的方法并进行写作教学的设计。 第一节 写作教学的

38、性质、地位和目标 一、性质和地位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语文课程标准) 二、目标: 1 、总目标: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2 、阶段性目标 第一学段: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第二学段: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第三学段:懂得为自我表态和与人交流而写;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

39、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从三个阶段的目标要求可以看出,在学习写作的起始阶段不强调种种要求和规矩,而是让学生放胆去写,自由去写,首先迈开步子,走上乐写之路,消除对写作的神秘感和畏惧心理,树立起写作的自信心,从而把写作变成自己内在的需要,最后由“要我写”过渡到“我要写”和“能写好”。 第二节 写作教学实施策略 作文教学的理性思考 置身现实文化,立足人本主义,重估写作教学的转型取向。 ( 1 )写作与做人的统一。写作教学的人本精神体现在写作与做人的结合上,把写作过程作为提炼思想、陶冶情操,不断地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过程。 ( 2 )写作教学与个性发

40、展的融合。写作教学应摆脱以范本为本,以段落中心为本的条分缕析的技能训练,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创造条件充分调动学生感受美、赏析美和创造美的主观能动性;减少既定教学框架的暗示作用,充分展示并发展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特征;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体验,这是写作教学成功的源泉。 2 、渗透审美教育,落实以美育人,坚持自主体验的发展模式 丰富审美经验,在美的积淀中形成稳定的情感意向。触发审美想像,在美的灵感中产生活跃的创造意向。 3 、引发审美表达,在美的抒发中流露直白的生命体验。 二、写作教学策略 1 、注重激发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养成写作的良好习惯 写作初始阶段的目标设定,特别强调情感态度方面的

41、因素,把重点放在培养写作的兴趣和自信,让孩子愿意写作、热爱写作,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2 、注重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 语文标准贯彻这样的思想: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 3 、注重打好基础,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写作能力 4 、注重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步发展 当前,学生写作能力较低,一般表现在语感不强,语病较多,思路落入俗套,思维陷于混乱,大都是语言、思维方面的问题。因此写作教学应以发展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为重点。 5 、重视写作中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创造机会,让学生合作撰写报告、体会、笔记等文章;提倡互相修改、评阅作

42、文;多创造学生作品展示交流的机会。 第七章口语交际教学与设计 学习要求: 1 、了解口语交际教学的性质、地位与目标。 2 、理解和掌握口语交际教学策略。 3 、掌握从新理念入手评价案例的方法并进行口语交际教学的设计。 第一节口语交际教学的性质、地位和目标 一、性质与地位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口语交际”整合了以前的“听”与“说”,其功能超过了“听”与“说”,旨在“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在口语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是互为主客体的对话关系,口语交际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它,它与写作一样,都是表达和交流。但口语交际比写作更具有即时性和交

43、互性。 二、目标 1 、总目标 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际,发展合作精神。 2 、阶段性目标 根据不同年段实际情况拟订。阶段目标也考虑到同一阶段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之间的联系与协调发展。这些目标总起来看大致涉及九个方面:情感与态度、用语规范、用语文明、文风端正、学会倾听、语言有修养、表达有章法、交流和应对、即席讲话和演讲(即席讲话需要有良好的听说读写的基础,演讲以利于艺术性的表达,所以都安排在初中阶段)。 第二节口语交际教学策略 一、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 低年级:礼貌用语、口头用语等创设一些交际

44、情境,可以运用讲故事、传悄悄话、复述、扮演角色等形式。 中高年级:讲故事、编故事、讲述见闻、访问、介绍、解说、说体会、讨论,演课本剧、自由交谈。 二、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可介绍一些生动的例子,如著名的演讲词、电视栏目的节目等等,启发学生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三、大量的口语交际情境和内容,可围绕具体可感、有形象、有情节的内容展开,如讲述故事、见闻等等让学生有话可说。 四、重视各种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口语交际机会,可有意识安排学生参加实际的活动,鼓励学生在各种场合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五、重视运用多种媒体,创设交际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节 口语交际教学评价 一、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口语评

45、价建议 “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二、口语交际教学评价 根据新标准的建议和口语交际有极强的即时性和情景性等特点,口语交际的评价要采用随堂评价的方式,在活动中评价,注重对学生的即时评价和形成性评价。 第八章 语文综合性学习 学习要求: 1 、了解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性质、地位、目标和基本特征。 2 、理解和掌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般活动过程和基本方法。 3 、学会从新理念入手评价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案例。 第一节 语文综合性学习概说 一、性质与地位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

46、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体验性、实践性、研究性的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它是综合性课程,生活化的课程,经验性的课程和个性化的课程。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总目标 1 、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 2 、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责任感。 3 、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4 、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5 、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1 、综合性。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学科与其他课程的有机组合,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目标综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是单纯从知识着眼,而是从人的发展着眼,着力促进学生主动地发展各项基本素质,旨在使学生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