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化生]必修一主干知识梳理1第一至第四单元.doc

上传人:音乐台 文档编号:1986313 上传时间:2019-01-28 格式:DOC 页数:95 大小:1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化生]必修一主干知识梳理1第一至第四单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理化生]必修一主干知识梳理1第一至第四单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理化生]必修一主干知识梳理1第一至第四单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亲,该文档总共9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理化生]必修一主干知识梳理1第一至第四单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化生]必修一主干知识梳理1第一至第四单元.doc(9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一)夏商的政治制度:从禅让到王位世袭1.王位世袭制:(特点:兄终弟及、父子相传)2.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中央:相、卿士;地方:侯、伯;商朝:内外服制)(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1.目的:巩固周王统治。2.内容:周王将王畿以外的土地、人民等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起诸侯国。义务: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权利:在自已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在自已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吏,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3.主要封国:燕、齐、鲁、卫、晋、宋。4.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政治与血缘相结合。5.实质:西周政权的组织形式

2、。6.影响:积极: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消极:诸侯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危及中央政权。6.破坏: 时间:西周后期。主要原因:诸侯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享有很强的独立性。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逐步瓦解,分封制逐渐崩溃。表现:楚王问鼎;春秋战国时期争霸、兼并战争。(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1.目的: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2.含义: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3.特点: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家”和

3、“国”密切结合。保证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等级森严。4.关系: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宗法制维系了分封制,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5.作用:保证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强化王权。(四)礼乐制度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是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夏、商、周三代)以血缘纽带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行权力的高度集中。层层封授,等级森严,政治与血缘相结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前提: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全国。(二)内容:1、首创

4、皇帝制度;“始皇帝”的来历:取自“三皇五帝”,嬴政自称“始皇帝”。特征: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影响:皇帝制度为此后历代王朝所沿用。 2、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丞相之下还有九卿,分管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三公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决策方式: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减少决策失误。3、地方实行郡县制:由来:春秋时期,就已有县和郡。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内容:地方政权

5、机构分郡县两级。郡,最高的地方行政机构。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县令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县以下是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作用:实现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奠定了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础。4、颁布秦律、制定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秦朝官僚机构的特点 :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选官不问身份;实行俸禄制度;官位概不世袭,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遣。(三)中央集权制下巩固统一的措施: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北击匈奴、南平百越。修筑抵御匈奴的长城;大规模移民戍边。修建驰道。开凿

6、灵渠等等。(四)对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1、积极: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2、消极:皇帝依靠其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压榨,容易形成暴政,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 1、汉朝: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1)原因:汉初,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封国势力扩大威胁朝廷。(2)措施: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武帝又分全国为13州,设刺史监察地方。(3)

7、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2、唐朝:中央集权严重削弱(1)原因:地方节度使权力过大。(2)结果:安史之乱后出现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3、北宋: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1)措施:军事上: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监察。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2)结果: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也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导致了积贫积弱的现象。4、元朝:创立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目的:吸取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教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1)措施:河北、山西

8、、山东等地归中央直管,其他地方设行省。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2)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1、汉朝:削弱相权(1)原因:汉初相权位高权重,威胁皇权。(2)措施:任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3)影响:巩固和汉朝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2、魏晋南北朝:分散相权,逐步形成三省体制。3、隋唐:分散相权。(1)措施: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

9、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2)影响:相权一分为三,又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协调,提高了行政效率。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都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4、宋朝:分割相权(1)措施: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行政权、军权和财权。(2)影响:削弱了相权,皇权加强。5、元朝:相权扩大(1)措施: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2)结果:相权日大,对皇权构成威胁。(三)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解决人事任免的问题)1汉朝:(1)制度:主要实行察举制。汉武帝令

10、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2)影响: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2魏晋南北朝时期:制度:九品中正制。3隋唐:制度:科举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科举制的评价:积极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历朝沿用,影响深远。消极 科举考试仅注重知识内容的考查,忽视了实践能力。 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

11、培养。(四)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弊端特点:(1)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地方不存在独立的行政体系。(2)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服从皇帝。(3)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4)地方权力分散。(5)中央控制地方官的任免、监督、考核。弊端:(1)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影响地方工作效率。(2)地方缺乏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管理。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君主专制的新高度明朝1、丞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在中央废中书省和丞相制度,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地方废行中书省,设布政司、都指挥司、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合称“三司”。废除宰相制度原因:历史

12、原因:元朝丞相权势过重,皇权不稳 。直接原因:胡惟庸的骄横跋扈,骄恣擅权。 根本原因: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必然产物。 影响:积极: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消极:皇权过分集中容易造成太监乱政。2、内阁的设立: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并不参与决策)。明成祖设立内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明宣宗时,内阁大学士获得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明朝中后期实际掌握了权力。性质: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皇权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二)君主专制的顶峰清朝(1)清初承袭明制,设内阁管理日常事务,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来

13、处理。(2)南书房的设置:康熙在宫内设南书房参与机务,替皇帝起草谕旨。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3)军机处的设立:时间:雍正帝。性质:由最初暂设的军事机构,逐步发展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权限:跪受笔录,上传下达。积极作用:简化处理政务手续,行事快捷,提高了清王朝的办事效率,保密性强。标志: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1.目的: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维护封建统治。2.原因:经济根源:封建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政治根源:封建地主

14、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思想基础:韩非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发展与运用。3. 发展演变:(1)君主专制的演进 朝代 措施特点秦秦首创皇帝制度,总揽一切军政大权,任命官吏,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职,分管行政、监察和军务。创立西汉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担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削弱相权。(建立中外朝制度)发展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中书和门下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具体执行国家事务 完善宋宋中书门下 是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加强元元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

15、相职权;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设置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强化 清朝清初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康熙时,设置南书房;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2)中央集权的加强朝朝代代 措施秦秦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西汉汉初实行郡国并行;汉武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隋唐设置藩镇,长官为节度使,具有极大的权力。后发展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宋宋军事上,剥夺节度使权力,军权收归中央;行政上,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监督;财政上,派转运使管理财政元元

16、设立行省,实行行省制度明明明清明朝:地方废行中书省,设布政司、都指挥司、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合称“三司”。清朝:实行行省制度。4.基本矛盾: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5. 基本趋势:皇权加强,相权削弱,最终被废除。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思想控制不断加强。6.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1、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统一和社会安定。能有效组织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建设,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和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2、消极: 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不利于民主科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

17、芽,妨碍社会进步,拉大东西方差距。古代中国重大改革(选修)商鞅变法:目的:富国强兵;指导思想:法家理论;性质;地主阶级推行的封建化改革。1、原因:生产力进步,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基本确立。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分封制崩溃,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新的阶级关系产生,出现了新兴地主和自耕农。法家思想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秦国国君权力比较集中;法家学说得到认同;当地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等。秦孝公重用商鞅,主持变法。2、内容:经济方面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政治改革严格什伍户籍制度,实行

18、连坐法;普遍推行县制;制定秦律。军事改革: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文化旧俗改革“燔诗书而明法令”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3、特点:以“农战”和“法治”为核心。注重以法律来推动和巩固改革。商鞅变法是实行最彻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4、作用:积极: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度,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政治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局限: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并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19、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压制工商业发展,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北魏孝文帝改革:目的:缓和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性质;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实行的封建化改革。1、背景:北魏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冯太后和孝文帝要求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以巩固统治。2、内容:经济上: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政治上:设立三长制;整顿吏治、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穿汉服、说汉话、用汉姓、改籍贯、与汉族通婚。3、特点:改革深入到文化习俗,比较全面。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4、影响:促进了北方经济文化发展和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一)产生条

20、件:1、地理因素:多山、多岛、靠海。2、政治因素: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基本特征:小国寡民、独立自主)3、经济条件: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达。(二)雅典民主制发展历程(1)雅典梭伦改革(公元前6世纪初),奠定雅典民主的基础。背景:社会矛盾尖锐:新兴工商业者、平民与旧氏族贵族之间矛盾。内容: 根据财产多寡,划分四个公民等级。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奴制。意义:动摇了旧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2)克里斯提尼改革(公元前6世纪末),标志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内容: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作为选举单位。设立五百人议事会(各部落轮流

21、执政)。组成十将军委员会。 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陶片放逐法”。意义:基本铲除了旧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3)伯利克里改革(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进入黄金时代。内容:公民可担任几乎一切官职。公民大会是立法机关和最高权力机关。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进一步扩大。陪审法庭(30岁以上)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向担任公职的公民发放工资和观剧“津贴”, 鼓励公民参政。意义: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进入“黄金时代”。3、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及特点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全体公民,一切官职向各等级公民开放,国家官员由选举产生。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是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陪审)法庭。

22、公民大会的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一切国家大事都由公民大会讨论决定;五百人议事会是国家最高长设行政机关,负责处理日常政务,召集公民大会。民众法庭是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和监察机关,对公民大会的决议拥有最终核准权。民主运作的方式有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就是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内部相对平等。4.实质: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的少数人的民主(即奴隶主的民主)。5.雅典民主制评价:(1)积极: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辉煌成就。(2)局限: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小

23、国寡民的产物。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一) 含义: 公元前6世纪末公元7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法律。从形式上可以分为成文法与习惯法;从整体结构上包括公民法、万民法和自然法。(二) 罗马法的发展历程:1、形成阶段:从习惯法到成文法(1)早期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2)公元前5世纪中期,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共和国第一部成文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特点:内容相当广泛,条文比较明晰。积极作用:限制了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保护了平民利益。实质:(局限性)维护奴隶主贵族阶级利益,

24、也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习惯法。2、 发展阶段: 从公民法到万民法(1)公民法含义:在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法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使用范围主要是限于罗马公民之间,所以被成为公民法。(公元前6世纪到前3世纪)(2)原因:罗马帝国扩张,疆域扩大,为维系和稳定帝国统治。政治经济发展,出现新矛盾,公民法已无法应对新变化。 罗马帝国皇帝高度重视 和法学家的积极编撰。(3)措施:帝国对行省上层阶级大量授予公民权,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给予适当的法律保护。(4)结果:3世纪,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的法律。3、 完善阶段:查士丁尼民法大

25、全,由查士丁尼设立专门委员会编篡罗马法,形成了法律汇编,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三)罗马法的主要(核心)内容: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四)实质: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五)罗马法的影响地位: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1、积极:(1)对帝国统治的影响: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缓解了社会矛盾,稳固了帝国的统治。(2)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它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影响广泛而深远。罗马法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是现代欧洲大陆法系的基

26、础。(英国权利法案、美国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法国人权宣言、拿破仑法典都以罗马法为理论基础;现代的陪审制度、律师制度、诉讼制度等都受罗马法的影响;我国现行的民法通则和继承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罗马法的原则。)成为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2 、局限性:维护了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的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一 、前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根本原因:英国斯图亚特王朝专制统治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过程:1640年,革命爆发,处理查理一世。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革命结束。大抗议书(选修)1、背景:社会矛盾的激化。查理一世的反动暴

27、政。王权与议会的矛盾进一步激化。1640年,长期议会的召开,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2、内容:抗议国王专制独裁、滥用权力和随意征税,提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要求。如要求工商业自由,政府对议会负责等等。3、本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后果:矛盾激化,引发战争。英国内战(选修)第一次内战(1642-1646年):背景:1642年,查理一世宣布讨伐议会。经过:议会军在内战初期屡战屡败;由自耕农和手工业者组成的“新模范军”在纳西比战役获胜;1646年查理一世被俘。第二次内战(1648年):议会军再次获胜,再擒查理一世。1649年初,查理一世被斩首。二、确立与发展过程(一)确立:权利法案1.时间:1

28、689年,议会颁布权利法案。2目的:维护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3.内容: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利,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4.意义:(1)议会权力超过国王,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2)资产阶级通过议会对国家实行集体统治,以防止专制独裁。(3)资产阶级的权益之争,在议会得以和平方式实现,有利于避免暴力冲突。(二)发展:责任制内阁(简称内阁)的形成1 .形成:18世纪初(1721年),沃尔波尔是第一位首相。2.成员组成: 内阁的首脑是首相,内阁成员是各部大臣。3.原则: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大政方针上与首相保持一致。内阁对议会负责。如果议会通过

29、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要么垮台,要么解散议会,重新选举。4.首相的权力:首相有权解散议会、提名内阁成员、决定国家政策、掌握行政大权。首相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实际上掌握国家大权。(三)完善:1832年议会改革原因: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意义:1832年议会改革,加强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保障,推动代议制的发展。三、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君主统而不治。议会权力至上。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政党组阁制。(英国:辉格党变为自由党;托利党变为保守党;当今是工党、保守党)四、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影响:1国内意义:资产阶级掌握政权,有利于

30、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资产阶级民主,避免独裁统治,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2国际意义:英国是现代议会制度发源地,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为其他国家树立了君主立宪制的典范。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前提: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美国的独立战争取得最终胜利。(二)依据:1787年宪法1 背景:独立战争后,松散的邦联无权,导致美国经济困难、政局不稳。为了建立强有利的中央政府。资产阶级领导人受启蒙思想影响。2内容: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实行联邦制。内容:A、 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大权。 B、地方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意义: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避免过度集权。C、有利于发挥

31、地方积极性。D、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家权力的分配三权分立内容:(1)立法权国会A、国会由参议院(每州2名、任期6年, 每年改其中1/3)和众议院(按州人口比例选出,任期2年)组成。B、国会通过的法案,须经总统批准后才生效。C、国会拥有宣战权,参议院有对总统任命权和缔结条约的审批权。(2)行政权总统总统由选民 间接选举产生,任期4 年。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 总统可任命政府官员和大法官,但须经参议院同意。总统对宪法负责,可以对立法行使否决权。(3)司法权最高法院 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任命,但须经参议院批准,终身任职。 最高法院拥有最高司法权,并有权解释宪法。关系:三者独立平等

32、,互相制约。意义:防止专制的出现。3、原则:中央集权原则(联邦制原则)。三权分立原则。民主原则。4、评价进步性:(1)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它强调加强国家权力,又在权力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原则,以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和促进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局限性:允许奴隶制的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拥有与白人男子同等的权利。(三)确立:1789年美国联邦制共和政体开始确立.(四)发展完善: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民主党和共和党) 1过程:19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是美国两党制形成的重要时期。 19世纪50年代中期,两党对峙格

33、局形成。2 特色:两党对垒,交替执政。3、本质:资产阶级政党,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一、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1.艰难历程君主制和共和制反复斗争(1)法国大革命背景:18世纪法国是典型封建君主专制国家,封建势力强大,社会矛盾尖锐。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反抗日益激烈。思想上出现了启蒙运动。成果:1789年大革命爆发;1791年,法国实行君主立宪制;1792年,法国废除君主制,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2)1804年,拿破仑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3)1848年,成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4)1852年,路易波拿巴称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5)1870年,建立法兰西

34、第三共和国。(附:艰难的原因:(1)法国长期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为君主制提供土壤。(2)资本主义发展相对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弱小;(3)法国是典型的封建专制国家,君主思想作为封建残余长期存在。)2、内容:(1)行政权归于总统。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有权任命部长等高级官员、缔结条约和实行特赦。 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2)立法权归于议会。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众议院议员由成年男子直接选出,任期四年。参议院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任期九年。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3、意义: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确立和

35、巩固,为法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二、德意志的君主立宪制1、确立的前提:德意志的统一(1)背景:德意志国家的统一统一原因:19世纪中期德意志四分五裂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心力量:专制色彩浓厚的普鲁士。中心人物:俾斯麦。统一方式:王朝战争(1864年普奥对丹麦战争;1866年普奥战争;1870年普法战争)。统一结果: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2、德意志的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1)内容:确立德国君主立宪政体:A、皇帝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掌握国家大权,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和决定对外政策等。B、宰相是内阁首脑,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 C、议会

36、作为立法机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联邦议会代表不经选举,由各邦君主任命,议长由宰相担任;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权力较小,也不拥有任何行政监督权。规定德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A、帝国政府拥有军事外交等大权,各邦保留了一些自治权。B、普鲁士在帝国中占有统治地位。(2)特点:专制主义、军国主义色彩。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3)评价:积极作用:推动德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促进了德国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局限性:保留了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残余,造成了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德意志民主为什么如此脆弱?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贵族势力

37、强大。普鲁士的封建主义和专制主义传统被德意志帝国继承。总结: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概况时间:17世纪后期至19世纪晚期。方式:革命战争或和平改革、制定宪法、设立议会。共同特征:议会立法;体现主权在民和分权制衡;政党政治。实质:资产阶级通过控制立法权,限制行政权,保障资产阶级利益。影响:缓和矛盾,稳定政治,推动世界民主化进程。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发展趋势:民主化、法律化、制度化。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选修)1、独立宣言(1776年7月4日)(1)发表的背景:欧洲启蒙思想在北美传播。北美殖民地产生了自己的启蒙思想家(富兰克林和杰克逊)。潘恩的常识在北美发表。与英

38、国王室和解幻想的破灭。(2)内容:阐述宣言的目的。概括自然权利学说和主权在民思想。历数英国罪状,说明被迫革命。宣告独立。(3)体现的民主思想:人人平等、天赋人权思想、主权在民思想、人民革命权利思想。(4)评价:进步性:对美国:宣告美国成立;指导独立战争胜利;其民主精神影响美国未来。对世界:推动欧洲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直接影响法国大革命;推动了亚洲和拉丁美洲的民主独立运动。地位: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布民主共和国的原则,马克思称之为“第一个人权宣言”。局限性:删去谴责奴隶制的内容;真正有权参政,实施“主权在民”的人只是拥有一定财产的白人男性,存在财产、种族、性别、阶级的不平等。2、

39、人权宣言(1789年8月)(1)发表的背景:波旁王朝专制统治的腐朽,阻碍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法国大革命爆发,君主立宪派当权。思想基础:洛克和卢梭等的“自然法”和“社会契约思想”。(2)主要内容:人类是生而平等。享有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的人权。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3)意义:对法国:人权宣言揭示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体现了摧毁封建君主专制的要求,成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思想武器。将启蒙思想发扬光大,并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起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对世界:对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世

40、界资产阶级民主化的进程。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选修)直接目的:化解矛盾,增强国力,重振大国威望;根本目的:巩固统治,维护沙皇专制。性质:地主阶级主持进行的一次自上而下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改革背景:经济上: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政治上:农奴不断反抗,社会矛盾尖锐,农奴制危机。社会上:新思潮的涌动,废除农奴制的呼声日益高涨。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激化了国内矛盾。(直接原因)主要内容:二一九法令:农民获得人身自由权。农民通过赎买获得份地,但付清赎金之前须负担一些临时义务。加强了村社制度,加强对农民的管理。评价:进步性推动了俄国社会的发展,是一次历史的进步。改革使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

41、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农民得到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俄国农业的发展和农业资本主义发展。动摇了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俄国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是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局限性不彻底性:农民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保留大量的农奴制残余。掠夺性:改革实际上是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的掠夺。欺骗性:改革远远没有满足农民的要求,改革后农民土地比原来还少,无法维持生计,只得重新佃种地主土地,受到更大的盘剥与奴役。俄国近代化:经济:农奴制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金、劳动力、国内市场,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政治: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建立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建立了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

42、审判。军事: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教育: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思想: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法开始传入俄国,俄国人变革愿望越来越强烈。 日本明治维新(选修)目的:摆脱外来危机,富国强兵,发展资本主义。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改革背景:经济上:19世纪初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为明治维新准备一定的社会经济前提。政治上:幕府统治没落,统治基础动摇。外交上:西方列强的殖民侵入,日本陷入半殖民地危机中,民族危机加剧。一些有识之士,要求改革,开始向西方学习。倒幕运动推翻了幕府统治。主要内容:政治:废藩置县,建立中央集权;“四民平等”; 颁布1889

43、年日本宪法,确立近代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经济:币制和地税改革;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 ,允许土地买卖; “殖产兴业”。 文化教育:学习西方文化习俗,倡导“文明开化”。 军事:实行义务兵役制,仿照欧美组建一支常备军。评价:积极: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确立近代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获得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成为亚洲强国。局限: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踏上对外扩张之路。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鸦片战争(18401842年)1、背景: (1) 根本原因: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英国工业革命后,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2)清朝封建统治腐

44、朽没落。(3)直接原因: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禁烟运动。2进程:进攻广东,威胁京津,强占香港岛。3结果:中国战败,签订中英南京条约。性质: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时间:1842年。内容及危害: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赔款2100万银元增加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破坏了中国的贸易主权。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中国须同英国商定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1843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又称附件。内容及危害: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的司法主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便于列强进一步联合对中国进行侵略。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权准备长期侵略中国成为列

45、强在中国建立“租界”的根据和开端。1844中美望厦条约内容及危害:兵船在通商口岸“巡查贸易”侵犯中国的领海主权。美国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设立教堂”在文化精神上奴役中国人民。1844中法黄埔条约内容及危害:传教士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 外国传教士披着宗教外衣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的侵略。4、失败原因:封建制度腐朽。经济技术落后。国力衰弱。战和不定,指挥不当。英国实力强大。根本原因: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5.影响:政治: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经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客观

46、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思想: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对外:闭关锁国被打破,被迫开放。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性质:英法发动的侵略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1、原因:(1)根本原因:英国不满足既得利益,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利益。(2)直接原因:修约要求遭到拒绝。2 经过:爆发: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北京,火烧圆明园。3条约:(1)1858年,中国与俄英法美签定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赔偿英法巨额白银。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2)1860年,中英法俄北京条约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4影响: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侵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