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经济学说史》讲义2.doc

上传人:音乐台 文档编号:1988764 上传时间:2019-01-28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20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学]《经济学说史》讲义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经济学]《经济学说史》讲义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经济学]《经济学说史》讲义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经济学]《经济学说史》讲义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经济学说史》讲义2.doc(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亚当斯密的经济学说亚当斯密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者。从配第创立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到斯密最终建立起完整的理论体系,经历了一个多世纪。他的主要经济学说集中体现在他的最主要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中,这部书的出版标志着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正式面世。第一节 英古典理论体系的建立者一、生平与著作生平:(1723年1790年)1723年6月5日,斯密出生在爱丁堡附近的小镇柯卡尔迪,是个遗腹子(?两种说法),父亲是一名海关职员,也叫亚当斯密。(另外,他的监护人和一位堂兄,都在海关工作,都叫亚当斯密信不信由你。斯密本人后来也在海关工作,担任了十几年苏格兰海关关

2、长,尽管这和他的信仰不合倡导自由贸易。由此也可看出政府职位和工作保障对人的诱惑!)他4岁时曾被吉普赛人绑架,但很快就回到了母亲身边。否则,他有可能会成为一个贫穷的吉普赛人,世界上就会少了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和一部伟大的经济学著作。他幼年身体虚弱,但非常聪慧,14岁就进入格拉斯哥大学学习,专攻拉丁和希腊的古典著作、数学和道德哲学。这个期间对斯密的思想形成具有非常大的影响,著名哲学教授弗兰西斯哈奇森,以其自由主义思想和热情奔放的精神,给年轻的斯密以启迪。富有盛名的青年哲学家大卫休谟,当时既是斯密的老师,也是他的朋友,他的“人性论”哲学是斯密经济学说的基础。1740斯密获得奖学金进入英国牛津大学学习,

3、1746年毕业。1748年在爱丁堡大学讲授文学和修辞学。1751年起,在母校格拉斯哥大学任教,讲授逻辑学和道德哲学。当时政治经济学在大学里尚未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而是包含在道德哲学中。(伦理学也包含在道德哲学中)其间他对经济问题的研究有所发展,曾公开发表过实行经济自由主义的主张。1759年,他在伦理学讲义的基础上整理出版了道德情操论。这部关于社会行为体系的伦理学著作,使斯密成为英国公认的第一流学者。这本书在他生前共出了6版。与此同时,他还出版了言语起源论。1764年,他离开格拉斯哥大学,被聘为青年贝克莱公爵的私人教师,并陪同其到欧洲大陆游历,在法国停留了三年。这期间他考察了欧洲大陆的政治经济情况

4、,结识了包括伏尔泰、魁奈、杜尔哥、狄德罗、爱尔维修、老米拉波等启蒙思想家和经济学家,从他们之中汲取了不少思想资料。这时他已着手构思和写作国富论。1766年回国后,他在伦敦着手收集有关研究资料。第二年他被接纳为伦敦皇家学会会员,不久,他回到家乡潜心著述和钻研。1773年4月写成国富论初稿。他携稿到伦敦后,根据新发展的材料,其中包括当时北美殖民地的材料,又花了三年时间对初稿进行修订和补充,1776年3月9日国富论正式出版,这标志政经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正式面世。这本书在他在世期间共出了三版,并被译成许多国家的文字。1778年斯密被任命为苏格兰海关关长,1787年被选为格拉斯哥大学校长,1790年7

5、月17日逝世。斯密经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同他所受的教育、所交的朋友和所居住地区的社会经济环境都有密切的关系。他长期居住在苏格兰的格拉斯哥,这里是当时英国工商业最发达的城市之一。格拉斯哥大学是一所远比英国其他大学开放的、十分注重生产实践的学校。斯密任教期间,这所大学就开设了发明家瓦特的车间,化学家布莱克的实验室,天文学家威尔逊的天文台等。斯密还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他是格拉斯哥经济和文学两个学会,以及爱丁堡哲学会、择优学会的会员。斯密一生中还研究过许多领域的问题,包括天文学和法律,但在临终时,他固执地把十几本手稿统统付之一炬,以实现他严格对读者负责的一贯信念,表现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关于斯密的外

6、貌:他中等个子,稍稍偏胖。他从未画过像,但有几幅速写表现了他“十分清秀的脸,饱满的额头,突出的眼睛,曲线优雅的眉毛,有点鹰钩的鼻子,坚毅的嘴和下巴”。但有一位法国女小说家第一次在巴黎见到斯密后写道:“他说话很严厉,牙很大,丑如鬼怪。”后来又写道:“他是最心不在焉的人,但也是最可爱的人之一。”虽然斯密有许多异性朋友,却终生未婚。关于他的爱情经历,人们知之甚少。有传记表明,斯密年轻时曾爱上一位漂亮的有成就的年轻女士,但不为人知的境遇阻止了他们的婚姻。有几位法国女士追求过这位不帅的学者,但都没有结果。他生平三大乐事是侍奉母亲、结交朋友和阅读书籍。他说“我只是我的书的情人。”主要经济著作:道德情操论,

7、不是经济学专著,但阐述了经济学和经济政策的若干理论问题。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的论述,就是在这里最先提出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其出版标志着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正式面世。对国富论的赞誉:“在英语中,没有那一本书的影响比这部书更大。”“国富论和蒸汽机毁灭了旧世界,建立了新世界。”“就其最终影响来看,斯密的大作也许是包括圣经在内的所有著作中最重要的一种。”萨缪尔森将斯密置于经济学的“颠峰”;马克思也由衷地赞扬斯密。国富论的基本思想和结构:研究对象: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这是他开宗明义提出的主题,著作全名就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目的:阐明财富的起源及其生产和增长的条件

8、,寻求富国裕民的方法和途径。基本思想:一是基于“利己心”的经济自由思想所谓“利已心”,就是从资产阶级人性论出发,认为人的本性就是利已的,利己就是追求个人经济利益。人的一切活动都受到利已心支配。国富论中写道:我们每天所需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商或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斯密认为,利己心是人的本性的要求,而为了利己,每个人必须利人,因为损人并不能达到利己的目的。人们出于利己心的这种利人的考虑,使人类产生一种“交换倾向”,就是“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交易。”每个人都以利人之物来换取利己之物。所以他认为,人们追求个人利益,为改善自身境遇所作的努力,是社会、国家和个人财富产生

9、的源泉。(“主观利己,客观利人”)基于人的这种利己心的交换倾向,斯密认为满足人的“利己心”的最好途径就是实行经济自由。包括自由竞争、自由贸易、自由经营、自由雇工等,总之实行“自由放任”政策,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二是关于国民财富的决定要素的基本思路:国民财富 劳动生产率 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比率分工 资本积累市场范围 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结构:全书分五篇三十二章第一篇:“论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自然而然地分配给各阶级人民的顺序”研究分工、货币、价值和分配理论。第二篇:“论资财的性质及其蓄积和用途” 研究资本的性质、积累和用途。(这两篇包括了斯密经济学说的全部理论,相当于政治经济学形成

10、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基本内容。)第三篇:“论不同国家中财富的不同发展” 研究各国发展产业的经济政策,相当于欧洲各国的经济发展史。第四篇:“论政治经济学体系” 评论了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的理论和政策,相当于经济学说史。第五篇:“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 研究了国家财政的问题,相当于财政学。总之,在国富论中,斯密把英古典政治经济学建成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完整体系。二、斯密学说产生的历史条件1、经济条件这时的英国已经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工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巴占绝对优势地位,工场手工业发展到了最后阶段。分工相当细密,并日益专业化,为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创造了条件;农业上,资本主义农场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大批破产

11、农民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对外贸易也发展到了惊人的程度,居于世界首位,成为贸易强国。外贸伴随着殖民扩张,使英国夺得了海上霸权,成为庞大的殖民帝国。对外贸易和殖民掠夺,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巨额的货币资本。2、政治条件这时英国是土地贵族和大资产阶级共享政权,但土地贵族在议会中仍占多数,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地位仍不稳固。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资产阶级同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斗争的焦点是自由竞争、自由贸易问题。资产阶级强烈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自由竞争,自由贸易。斯密学说就是为适应资斗争需要产生的。3、理论基础流行于英法两国的自然秩序思想和资产阶级人性论。斯密和当时英国哲学家休漠是好朋友,所以他

12、深受休漠的唯心主义人性论影响。他的社会观和世界观就是资产阶级唯心论的利己主义和自由主义,他的经济学说就是建立在利己主义和自由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的。斯密学说的形成也深受法国重农主义(魁奈、杜尔哥)和配第以来英古典经济学说的影响。三、斯密的方法论国富论表现出斯密研究经济的方法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他试图探讨资义社会各种经济范畴的内部联系,力图撇开次要的、表面的现象,找出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内在法,亦称内证法,属抽象演绎法)另一方面又只是描述了资义社会经济的表面现象(外在法,即现象描述法,属经验归纳法)。他把这两种方法同时运用、相互交错,这是造成他对各种经济范畴双重解释的原因之一,也是造成他的经济理论既

13、有科学因素,又有庸俗成份的原因之一。这对后来经济学说的发展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影响。他的理论中的科学成分,特别是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来源的理论,为李嘉图所继承和发展、并在马克思手中得到革命的改造,发展成为科学的完整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相反,斯密理论中那些庸俗成分,则为以后的资庸俗经济学的发展打开了大门,使后来的资庸俗经济学家有理由把斯密当作自己的祖师爷。(注意:斯密自己并不认为他的方法和理论存在矛盾)造成斯密经济学方法两重性的原因:由于斯密的哲学观、以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资产阶级的两重性和社会经济矛盾的反映,再加上他受英国和法国政治经济学方法的不同影响,形成了他的经济学方法的两重性。四、为什么

14、说斯密是英古典理论体系的建立者?1、他代表了英产业革命前期工场手工业时期产业资产阶级利益。他的理论反映了资产阶级争取经济自由,增加社会财富,发展资义生产的要求,为英资在政治上、经济上建立自己的统治地位提供了理论武器。2、国富论最先从理论上系统分析了资义生产过程,探讨了资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联系和运动规律,从经济上分析了资义社会的阶级关系。3、国富论较系统地论述了政经学的各个范畴,几乎包括了经济学各方面的内容,形成了广泛完整的理论体系。4、国富论中心思想明确,结构清晰,同时运用了抽象分析和归纳综合的科学方法,既有对经济过程本质的分析,又有数量分析;既有对历史的分析,又有对现实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较

15、全面地研究了资义经济增长问题。第二节 斯密的分工、交换和货币理论一、分工理论1、考察了财富增长、劳动生产率、分工三者的关系斯密的全部经济理论,是从分析分工开始的。斯密认为,财富的增长取决于两个原因,一是劳动生产率的状况,二是从事生产的劳动数量。其中特别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劳动生产率。(他用原始民族和现代文明民族的劳动和富裕程度的比较来说明这个问题。)那么,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途径是什么呢?就是分工。分工为什么能提高劳动生产出率呢?斯密提出了三个原因: 分工使劳动专门化,从而提高劳动者的技巧和劳动熟练程度; 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要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 分工有利于改

16、进工具和发明机器,从而有利于节约劳动。斯密的分析既克服了重农主义认为只有农业劳动才创造财富的片面观点,又纠正了重商主义认为财富来源于流通领域、来源于外贸顺差的错误。这是经济思想史上的巨大进步,是斯密的一大贡献。(这也反映出在他所处的工场手工业时期,分工是技术进步的最基本形式。)2、考察了工场内部分工和社会分工斯密还考察了工场内部分工和社会分工,但他把两者混同了(前者:资本聚积、通过产品生产发生联系;后者:资本分散、以产品交换相联系)。二、交换理论(主要考察了交换和分工的关系)1、认为交换是产生分工的原因(交换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一种自然的倾向),分工是交换的结果。他颠倒了两者关系,应是分工产生交

17、换,交换反过来又促进分工。(原始公社内部很早就产生了自然分工,交换则是在原始社会末期才出现。)2、认为分工的范围和程度要受交换能力即市场规模的限制他还提出了决定市场大小的因素: 一定区域的人口密度;(人口密度越大,市场规模就越大) 交通便利程度。(交通越便利,市场就越发达)这里他指出了市场规模对分工的制约作用,是正确的。三、货币理论在分析了分工和交换后,他接着分析了货币,他的价值理论是在货币理论之后才论述的,说明他对货币的本质认识是不清楚的,他论述了货币的起源和性质、作用。1、货币的起源认为货币是在商品交换中为了克服困难而产生的。斯密认为,分工确立后,一切人所需要的物品,大多数都要通过交换取得

18、。起初是物物交换,但很不方便,于是在各个时代各个社会中,有头脑善思考的人(“有思虑的人”),在交换中除了带产品外,身边随时带有一定数量的人人都愿意接受的某种特殊物品,这种和任何人交换都不会被拒绝的物品,实际上就是货币。(这种论述比较正确,对后来货币理论发展有很大影响)2、货币的性质他认为货币也是商品,是从普通商品中分离出来的一种人人都愿意接受的商品,它使得交换简便易行。他还论述了在历史上,牲畜、盐、贝壳、烟草、兽皮、铁钉等都曾起过货币的作用,最后才固定在贵金属上。但他认为货币不是社会收入的一部分,不属于社会财富,这是走上了反对重商主义的另一个极端。3、货币的职能他提出了货币的两种职能,他说,货

19、币有两种作用:“货币是交易的媒介,又是价值的尺度。因为它是交易的媒介,所以我们用货币比用任何其他商品,都更容易取得我们所需的物品。因为它是价值的尺度,我们便用各种商品所能换得的货币量,来估计其他各种商品的价值量。”他认为货币的主要作用是充当交换媒介或流通手段,价值尺度的职能是由交换媒介职能派生的。4、主张用纸币代替金属货币由于斯密把流通手段看作是货币的主要职能,所以他认为纸币和金属货币具有同等的作用,并且比金属货币更便宜。因此,他主张用纸币代替金属货币。他论述了纸币流通规律,并且他把那种有现金保证,随时可以兑换为金银的银行券,也包括在纸币之内,从而较深刻地论述了信用货币的流通规律。他既看到了纸

20、币有能代替金属货币的作用的一面,也看到了纸币如不按需要地慎重发行,也会给经济带来混乱的一面。他说:“和足踏金银铺成的实地相比,这样由纸币的飞翼飘然吊在半空,是危险得多的。管理纸币,若不甚熟练不用说了,即使熟练慎重,恐仍会发生无法制止的灾祸。”所以他认为纸币的发行不能超过金属货币。第三节 斯密的价值和价格理论斯密在考察了分工、交换和货币之后,接着研究商品的价值和价格。一、区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斯密首先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他说:“应当注意,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的意义,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可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可叫做交换价值。他是经济学说史

21、上首先明确划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人。但他并不是从商品二因素的角度来把握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这一点要注意)接着他进一步提出交换价值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他说:“使用价值很大的东西,往往具有极小的交换价值,甚或没有;反之,交换价值很大的东西,往往具有极小的使用价值,甚或没有。”(举水和金钢钻为例)这里,他对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关系的分析是不正确的。因为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可能具有交换价值,但他强调使用价值不是交换价值的基础,这是正确的。二、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他又称商品的真实价格,实际指商品价值。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问题,实际就是商品交换价值由什

22、么决定的问题。斯密明确指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也就是说商品的交换价值是由劳动决定的。确认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决定的,这是斯密的主要科学功绩之一。在斯密之前,配第首先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但他认为只有生产金银的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劳动。重农学派则认为只有农业劳动才创造价值。斯密则撇开了劳动的特殊形式,认为创造价值的是一般社会劳动。但是,决定商品价值的一般社会劳动是什么劳动,斯密的理解却是混乱的,所以他提出了两个不同的价值决定:一方面,他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商品在交换中所能支配或购买的劳动量决定的。(耗费劳动量好

23、理解劳动时间,但什么是所能支配或购买的劳动量?即这个商品所交换到的另一个商品中所包含的劳动量,它除了补偿耗费劳动(工资)外,还包含利润和地租实质是资本所能交换到的劳动量。)(在论述中,他还注意到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在这里,斯密混淆了商品价值和交换价值、价值的内在尺度和外在尺度。实际上,耗费劳动形成价值,是商品价值的内在尺度。购买劳动或支配劳动是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值的外在尺度。三、价值由三种收入构成斯密在论述真实价格(价值)的构成是什么时,离开了劳动价值论,转变为收入构成价值论了。(这里他实际上提出了第三个价值决定。)他认为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简单商品经济中,商品

24、价值由耗费的劳动量决定。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价值则不再由劳动决定,而由资本主义社会的三种基本收入工资、利润和地租这三个部分来构成和决定了。他的理由是: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全部生产物都归劳动者个人占有,所以交换时耗费劳动量就等于购得劳动量,商品的价值可以由耗费劳动量决定。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生产物由劳动者、地主、资本家共享,商品出卖以后,不仅要支付劳动者的工资,还要支付地主的地租和资本家的利润。这样购买劳动量就不等于耗费劳动量,而是大于耗费劳动量(耗费劳动量相当于工资部分),于是商品的价值就不能单独由耗费劳动决定,而是由购买劳动决定,即由工资、利润和地租三部分构成了。斯密为什么会从劳动价

25、值论转向收入构成价值论?因为他感到了耗费劳动和购买劳动或支配劳动在量上不等,在这里他遇到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等价交换同劳动与资本相交换的矛盾。根据价值规律,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交换应当是等价交换,工资就等于耗费劳动量,但如果商品价值由耗费劳动量决定,那么资本家的利润从何而来?如果不是等价交换,那么价值规律又遭到了破坏。(隐含前提)斯密意识到了这个矛盾,但他又不能解决这个矛盾,为了摆脱困境,就说劳动决定价值理论只适用于资本主义前的简单商品生产,而不适合于资本主义社会,从而便由劳动价值论转为收入构成价值论。为什么斯密不能解决等价交换同劳动与资本相交换的矛盾?主要原因是他没有能区分劳动和劳动力。不仅是斯密

26、,其他古典经济学家都没有能区分这一点。在他们看来,资本家购买的是工人的劳动,工资就等于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这样,利润和地租的起源便无从说起了。(实际上,资本家购买的是劳动力)斯密无法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解答利润和地租的起源,于是便放弃了劳动价值论,而断言:“工资、利润和地租,是一切收入和一切可交换价值的三个根本源泉。”(错误的,因为工资、利润和地租是对已经生产出来的既定的价值量的分配,如果没有价值存在,也就不存在分配,所以价值决定在前价值分配在后,不能用价值的分配来说明价值的决定。斯密犯了倒果为因的错误。)斯密在这里遇到的矛盾,正是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两大矛盾之一,另一大矛盾是价值规律同平均利

27、润规律的矛盾。(后面讲)这两大矛盾是导致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崩溃的理论根源。归纳以上所讲,斯密实际上提出了两种价值论、三种价值决定。(提问)四、市场价格围绕自然价格而波动斯密考察了价值规律及其作用。他首先区分了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他所说的自然价格,指按平均率即自然率支付的工资、利润和地租构成的价格。(实际上是指的价值)而所谓的市场价格,就是商品在市场上实际出售的价格。斯密考察了市场价格怎样围绕自然价格而上下波动,认为产生这种波动的主要原因是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他指出:如果某种商品供不应求,市场价格就会上升到自然价格之上;如果某种商品供过于求,市场价格就会下降到自然价格之下;如果某种商品供求相当,

28、市场价格就会等于自然价格。同时,斯密还看到,当市场上供大于求、市场价格低于自然价格时,资本家便会抽掉一部分资本,减少该商品的生产,市场上该商品的供求不久便趋于一致,市场价格也逐步回升到自然价格的水平;反之,当市场上供不应求,市场价格高于自然价格时,资本家便会增加更多的资本来扩大生产,市场上该商品的供求不久又会趋于一致,市场价格也会下降到与自然价格一致。显然在这里,他不仅把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看作一种规律,而且已经看到了价值规律对商品生产的调节作用。这是斯密价值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其富有科学意义和积极意义的成份。第四节 三个阶级和三种收入理论(实际是分配理论)这是斯密全部经济学说的核心,他是资经

29、济学家第一个正确划分资义社会阶级结构的人。一、资义社会的三个基本阶级及其三种收入他是根据人们占有的生产条件和取得收入的形式,把国民划分为三个阶级的:1、只有劳动力自身,以劳动换取工资的工人阶级;2、占有资本,用以购买劳动而取得利润的资本家阶级;3、占有土地,用以出租而取得地租的地主阶级。斯密这个学说的意义或贡献在于:1、运用经济范畴正确分析了资义社会的基本阶级及其关系;2、论述了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态,接触到剩余价值的存在和来源;但他对工资、利润和地租都作了双重解释。二、工资理论(双重见解)1、第一种工资理论认为工资是劳动的收入或报酬,劳动者得到了自己的全部劳动产品。这种观点和他的劳动价值论相

30、一致。但他认为这种状况只适用于原始社会状态,当出现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权以后,劳动者就不能获得自己劳动生产的全部产品,而必须和地主、资本家分享,因此工资只是劳动生产物的一部分,其余部分以地租和利润的形式被地主和资本家占有。在这里,斯密实际上指出了在三种收入中,只有工资是劳动的收入或报酬,而其他收入是非劳动收入,是从工人的劳动产品中扣除的部分。(这种见解是正确的)(过去讲: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资义的剥削关系,揭示了资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联系。)但是,他认为原始社会状态下也存在工资,把独立劳动者的劳动产品也看作工资,说明他并不了解工资的社会性和历史性(只存在于资义生产关系和雇佣劳动中),不了解工资的本质(

31、雇佣劳动者的劳动收入)。2、第二种工资理论认为工资是劳动的价格。这种观点是与他的购买劳动决定价值的观点相一致的。在这里,他混同了劳动和劳动力。他认为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工资就是劳动的价格,而实际上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劳动不是商品,也没有价格。(服务是商品)斯密的两种工资理论是矛盾的。第一种工资理论认为在资义条件下工人没有得到自己劳动的全部成果,而第二种工资理论则表示工人得到了自己劳动的全部成果或全部报酬。3、关于工资量的决定和变动规律工资量如何决定?这是斯密第一种工资理论引申出来的一个问题。因为工资只是劳动生产物的一部分,那么是多大一部分呢?这里斯密提出了劳动的

32、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劳动的自然价格取决于工人及其家庭的生活必需费用,是自然工资(实指劳动力价值)。劳动的市场价格则以其自然价格为基础而取决于劳动的供求和竞争,这是劳动者实得的工资,劳动的市场价格以自然价格为中心,随劳动市场的供求关系变化而上下波动。斯密论述了竞争对工资的影响。这里的竞争,首先是劳资之间的争议,“劳动者盼望多得,雇主盼望少给”,最终取决于劳资双方所订的契约;当劳动供不应求时,竞争就在雇主之间发生,使工资提高;劳动供大于求时,竞争就在工人之间发生,使工资下降。斯密还认为在劳资争议中,雇主常居有利地位。斯密还论述了工资水平影响人口增殖,进而影响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变化,最后导致供求平衡,

33、工资水平维持在劳动的自然价格水平的过程。他认为,资本积累会导致对劳动需求的增加,使工资水平上升,这将剌激人口增殖,从而增加劳动的供给,并使工资下降;当劳动供给过剩时,工资会降到其自然价格以下,这又会限制人口的增殖,减少劳动的供给,工资又将逐渐上升。4、关于工资变动的趋势他认为工人的工资必然随着资本的积累和国民财富的增长而不断提高。他认为资本积累和国民财富的增加会增加对劳动的需求,必然使工资增长,工人的状况会随之不断改善。他没有认识到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趋势(结果是形成相对人口过剩),因而得出这一结论。这一观点对以后的资政经学很有影响,成为庸俗经济学辩护的依据之一。三、利润理论(双重见解)1、

34、第一种利润理论从劳动价值论出发,认为利润是工人的劳动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是资本家分享的由工人劳动对原材料所增加的价值在补偿了工资后的余额。马克思评价说:“斯密认识到了M的真正起源。”斯密虽然没有明确提出M这一概念,也没有把M的一般形式与其特殊形式(即利润和地租)区别开来,但他讲的利润和地租实际上就是M。他把劳动新创造的价值分成两部分:工资和利润,实际上是明确把利润归之于工人的剩余劳动了。所以,马克思说他已认识到了M的真正起源。2、第二种利润理论从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理论出发,认为利润是资本的自然报酬,是商品价值(或生产费用)的构成部分,是价值的源泉之一,是资本家生活费用的正当来源。这种利润论割裂

35、了利润同劳动的关系,把利润的来源同资本联系起来,认为资本是利润的源泉。这同他的第一种利润论是矛盾的。3、关于利润量的决定与两种工资理论和两种利润理论相对应,也是双重见解。与第一种工资、利润理论相对应,他认为利润量首先是取决于资本所支配的劳动量和工资量。利润的大小同资本支配的劳动量成正比,同工资量成正比。而与第二种工资、利润理论相对应,又得到不同的结论,即利润来源于资本,利润量与劳动量、工资量无关,而取决于资本量的大小,利润量同所投资本量的大小成正比。在这里斯密混同了利润和平均利润。平均利润才取决于资本量的大小,而利润是M的转化形态,其大小只取决于M量的多少。他关于利润量决定的两种见解也是矛盾的

36、。4、关于利润变动的趋势他看到了资义社会利润平均化的趋势,正确地描述了这个过程,并且他进一步认为随着资义的发展,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这是符合客观情况的。但他没有正确说明利润率下降的原因(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提问)5、关于利润和利息的关系他认为“利息总是一种派生的收入。”是借用资本的人在经营获得利润后,以其中的一部分作为利息付给借贷资本家的,所以利息是从利润中派生出来的,是利润的一部分。这是正确的。他还指出:利息与利润成正比例变动,所以随着资本积累和国民财富的增长,利息率会不断下降。四、地租理论斯密最先系统地研究了资义地租,他对地租的见解,不仅是双重的,而且是多重的。1、 关于地租的定义首先

37、他正确地给出了地租的定义:因使用土地而支付给地主阶级的代价,认为地租是归地主阶级占有的特殊收入,从而把地租和利润区别开来。2、关于地租的来源(多种见解)第一种见解认为:地租是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的产物,是劳动生产物或其价值的一部分。他指出,在土地私有制出现以后,劳动生产物必须有一部分作为地租支付给土地所有者。这种见解是从劳动价值论出发的,它正确说明了地租产生的原因(土地私有权)和源泉(剩余劳动),并且他把地租和利润都看成M的基本形式,这也是科学的。第二种见解从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见解出发,提出地租是价值的源泉之一,是使用土地的自然报酬。这种见解割断了地租同工人劳动之间的联系,掩盖了地租的剥削本质。

38、第三种见解,考虑到农业的特点,即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性,认为地租是一种垄断价格,即农产品的市场价格高于自然价格的差额。(自然价格垫付资本普通利润)这表明他已经看到了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是形成资义地租的原因。但他不能科学地说明农业中的垄断价格,认为这种垄断价格是由于农产品供不应求,市场价格经常高于价值而形成的。(错误地把地租来源推到了流通领域。)第四种见解,由于受重农主义的影响,他认为地租是“自然力的产物”,是自然力参与农业生产的结果。这种见解歪曲了地租的来源,把地租归之于自然的恩赐。3、关于地租变动的趋势他认为地租必然随着资本的积累、社会财富的增长和社会改良而增长。这种增长,一方面是由于土地生产物的增

39、加和土地生产物价格的上升直接带来的,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雇佣劳动量的增加和其他制造品的价格下降而间接带来的。斯密还注意到由于耕地丰度的不同和距离城市远近的不同,会引起地租量不等,丰度和位置有利的土地会得到更多的地租。斯密地租理论的多重观点,既和其价值论的二元特点有关,也和资义农业生产特点有关,他的地租理论显得混乱,自相矛盾,但为后人研究地租问题提供了不少启示。综上所述,斯密由于其资产阶级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局限,特别是由于其双重的研究方法和价值论,使他的工资、利润和地租理论中都有矛盾和混乱之处。但是,斯密的贡献也是确定无疑的。正是由于他创立了关于三个阶级和三种收入的理论,从工资、利润和地租等价值范

40、畴来揭示资义生产关系的内在联系,从而涉及了M 的来源问题。这是他的全部经济理论的核心。第五节 关于生产劳动、资本和社会再生产理论一、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理论斯密区分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马克思对此进行了详细分析并给予极高评价。但由于斯密方法论的两重性,所以他给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所下的定义也是双重的。第一种定义认为生产劳动是创造价值和提供利润(M)的劳动,是直接与资本相交换的劳动。(如制造业工人的劳动)。而非生产劳动则是不能提供利润,是直接同收入(工资、利润、地租)相交换的劳动。(如家仆的劳动)这种定义是科学的、正确的,是从劳动的特定社会形式得出来的,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马克思

41、高度评价:“斯密在这里触及了问题的本质,抓住了要领。他的巨大科学功绩之一就在于,他下了生产劳动是直接同资本相交换的劳动这样一个定义。”第二种定义是以是否生产商品或物质产品作为标准,认为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是生产劳动,否则就是非生产劳动。这种定义是从劳动的内容或物质规定性得出来的,只反映了一般商品生产的性质和特点,没有反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关于这一点,北大晏智杰的观点不同,他认为斯密的两种定义是一致的,即增加价值和生产出商品体是一致的,因为当时的生产性劳动还限于物质的有形的商品领域,因此不能说斯密提出了两种互不相同的生产性劳动的定义这个问题是一个有巨大反响和争议的问题。)二、资本理论1

42、、关于资本的定义(也有双重见解)一种见解是:资本是能给资本家带来利润的手段,是资本家为了取得利润而投在劳动人民身上的资财。这种见解是正确的,是同他的正确的劳动价值论、利润论相一致的,它实际上已经接触到了资本是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手段这样一个实质问题。这种见解比较能够说明资本的本质。但这种正确观点并不是在他正式分析资本时提出来的,而是在他分析利润时提出来的,在他正式分析资本时,却提出了另一种见解。另一种见解是:资本是资本家为了继续生产而积累起来的“预蓄资财”, 也就是用于继续生产以取得利润的生产资料。这种见解是错误的,是同他的庸俗的利润论相联系的。其错误在于:把资本与生产资料相混淆。(两者是两个不

43、同范畴,有着本质区别)把资本的利润说成是资本自身提供的,割裂了利润同劳动的联系,掩盖了资本的剥削本质。2、关于资本积累的原因他明确提出:“资本增长的直接原因,是节俭,不是勤劳。” 相反的,资本减少的原因是奢侈与妄为。显然,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歪曲了资本家起家的血腥历史,是带辩护性的见解,为以后的资产阶级经济学所接受。但一分为二地看,其也有进步意义,即反对封建贵族的寄生性消费,以促进资本积累,来发展生产,增进国民财富。3、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根据资本的不同使用方法,他把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他看来,流动资本就是经过流通,更换主人,从而带来利润的资本;(其物质构成因素有货币、粮食及

44、其他食品、原材料、已制成但未售的商品。)固定资本就是不经过流通,不改变主人,固定在资本家工厂里也能带来利润的资本。(其物质构成因素:机械和工具、经营用的建筑物、农业用土地改良费、人习得的才能。)斯密第一个提出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这两个范畴是其贡献,但他用是否流通作为划分依据是不正确的,正确的标准应是资本的价值转移方式的不同。4、关于资本的用途他认为,国民财富不仅取决于资本的积累,也取决于资本的用途。他认为资本用于农业最具有生产性,因为同量资本推动的劳动量在农业上最多。其次是制造业,再次是国内贸易,最后是对外贸易。资本若不够充足的话,应按上述顺序使用。三、社会再生产理论在社会再生产学说上,斯密比

45、魁奈退步了,原因是他的再生产理论是建立在他的收入构成价值这一错误的理论基础上的。1、斯密教条是斯密在社会再生产理论上的错误观点。斯密从三种收入构成价值的观点出发,断言商品的价值(包括个别商品和全部社会商品)只分解为工资、利润和地租三种收入。由于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成,它是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而支付的可变资本V;利润和地租则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两种特殊形态。所以,他把商品价值只分解为V+M。这样他便从商品价值中排除了生产资料价值即不变价值C这部分。斯密一直顽固地坚持这一观点,并且后来一直被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遵循,所以马克思将其称为“斯密教条”。(又称斯密信条)斯密并不是认为生产商品

46、不需要生产资料,但他认为,从个别资本来看,商品价值应包括生产资料价值,但从整个社会资本来看,一个企业所耗费的生产资料总是另一个企业的劳动产品,也要分解为三种收入,甲乙丙丁,依次类推,一切商品价值最终分解为三种收入。按照斯密教条,商品价值全部划作收入,分配给国内居民消费掉了,生产中耗费的生产资料价值根本无法补偿,这就排除了对社会再生产进行分析的任何可能性。斯密为了在他的“教条”基础上对社会再生产作出分析,只得采取迂回的办法,把生产资料价值又偷偷地塞了进来。这就是划分总收入和纯收入的方法。2、关于总收入和纯收入的划分什么是总收入和纯收入?他所说的“总收入”,是“全部年产物”,实际就是社会总产品。即

47、总收入=社会总产品=C+V+M;而他所说的“纯收入”,是总收入中“减去维持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费用(相当于不变资本C)”后的余额(V+M)。(注意他的概念中的错误:总收入不应是总产品(C+V+M),而应是(V+M);纯收入也不应是(V+M),而是M)但是斯密通过对总收入和纯收入的划分,把生产上消耗的全部不变资本,从“纯收入”中排除出来,与居民消费基金分离,从而又把丢掉的生产资料价值,偷偷地塞了进来。3、关于两个部类划分的思想斯密有一段论述涉及到两类生产部门划分的思想。他已经看到了生产生产资料的劳动和生产消费资料的劳动的区别,也看到了这两种劳动产品之间的区别。即生产生产资料的劳动,其产品从物质形态上不能归入社会纯收入;从价值形态上,其中的工资部分(V)则可以归入社会纯收入。而生产消费资料的劳动,其产品从物质形态上和价值形态上都可归入社会纯收入。(纯收入即用于消费)在这里,斯密涉及到社会再生产理论中有关两个部类划分的问题。所以,马克思说:斯密“离全部问题的解决也就相差无几了。”但他毕竟没有最终解决问题,而是给马克思的再生产和流通理论指明了方向。* * *总之,斯密教条是错误的,其根本错误在于他混同了商品价值(C+V+M)和一年新创造的价值(V+M)。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混同,是因为他不能区分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生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