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第八章 市场理论.doc

上传人:音乐台 文档编号:1989047 上传时间:2019-01-28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4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学]第八章 市场理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经济学]第八章 市场理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经济学]第八章 市场理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经济学]第八章 市场理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第八章 市场理论.doc(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八章 市场理论(二):不完全竞争市场中价格和产量的决定除完全竞争市场以外,还有三种或多或少带有一定垄断因素的市场,统称为不完全竞争市场,它们是完全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其中,完全垄断市场的垄断程度最高,寡头垄断市场居中,垄断竞争市场最低。本章分别说明这三种不完全竞争市场的价格和产量的决定,并就包括完全竞争市场在内的不同市场组织的经济效率进行比较。第一节 完全垄断市场一、完全垄断市场的特点完全垄断,又称垄断或独占,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唯一的一个厂商的市场类型。完全垄断市场的形成,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首先,规模经济的需要。有些产品的生产需要大量固定设备投资,规模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大

2、规模生产可使成本大大降低。在这种场合,效率高的工厂规模相对于市场需求来说非常之大,以致只需要一家厂商即可满足需要,两家工厂很难获得利润。许多公用事业,如交通、供水、发电、电话等,通常由一家厂商独家经营。由于规模经济的需要而形成的垄断,称为自然垄断。其次,专利与专营权的控制。对于厂商的专项发明创造,政府有专门的法律加以保护,禁止其他厂商擅自使用其专利技术,在这种情况下会形成独家生产和经营的垄断。有时,政府由于公众利益或其他方面的原因,对一些特定产品的生产经营做了限制,只许某家厂商生产经营,如军工生产和烟酒经营,在这种情况下也会形成垄断。第三,独家厂商控制了生产某种商品的全部资源或基本资源的供给。

3、这种对生产资源的独占,排除了经济中的其他厂商生产同种产品的可能性,因而也会形成垄断。完全垄断市场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第一,完全垄断市场只有一家厂商,控制整个行业的商品供给,因此,厂商即行业,行业即厂商。第二,该厂商生产和销售的商品没有任何相近的替代品,需求的交叉弹性为零,因此,它不受竞争的威胁。第三,新的厂商不可能进入该行业参与竞争。完全垄断厂商通过价格和原材料的有效控制,任何新厂商都不能进入这个行业。第四,独自定价并实行差别价格。完全垄断厂商不但控制商品供给量,而且还控制商品价格,是价格制定者,可使用各种手段定价,保持垄断地位。完全垄断厂商还可以依据不同的销售条件,实行差别价格来获取更

4、多的利润。如同完全竞争市场一样,完全垄断市场的假设条件也很严格,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完全垄断市场也几乎是不存在的。二、完全垄断市场厂商的需求和收益1、完全垄断厂商的需求和收益曲线在完全竞争市场,由于厂商数量众多,单个厂商只能按照既定的市场价格出售任何数量的商品,是价格接受者,因而厂商面临的是一条水平的需求曲线。而在完全垄断市场上,一个行业只有一家厂商,垄断厂商是独家卖主,他面对的需求也就是整个市场的需求。完全垄断厂商是价格的制定者,他可以制定高价,也可以制定低价,但他也要受市场需求规律的限制。因为,如果他制定高价,销售量就必然下降,要扩大销售量,就必须降低价格,这意味着完全垄断市场上需求量与价

5、格成反方向变动,垄断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由于完全垄断市场上,厂商是价格的制定者,厂商每出售一单位商品所获得的收益等于商品的价格,即平均收益等于商品的价格,平均收益曲线与需求曲线重叠。厂商的平均收益随着产品销售量的增加而减少。在完全垄断市场上,不仅厂商的平均收益随着商品的销售量的增加而减少,而且边际收益也是随着商品销售量的增加而递减的。但由于在平均收益递减的条件下,边际收益总是小于平均收益,因而边际收益曲线总是位于平均收益曲线的下方。厂商的总收益则是先增加后减少。表81和图81可以说明这一情况。表81 垄断厂商的收益表销售量(Q)价格(P)总收益(TR)平均收益(AR)

6、边际收益(MR)1888827147636186445205254204063183-272142-4PO(a)D(AR)QPO(b)MRD(AR)QTR 图8-1 完全垄断厂商的收益曲线从表8-1和图8-1中可见,商品的市场价格P随着垄断厂商的商品销售量的不断增加而下降。平均收益AR等于商品的价格P,因而也是不断下降的;边际收益MR亦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在每一个销售量上,边际收益都小于平均收益,即MRAR。其原因在于:如前面所述边际量和平均量之间的关系,只要平均量下降,边际量就总是小于平均量。所以,在商品价格即平均收益AR不断下降的同时,必有MR0时,TR曲线是上升的;当MR0。由上式可得总收

7、益函数和边际收益函数分别为:TR(Q)= PQ = aQbQ2 (8.2) MR(Q) = = a2bQ (8.3)比较(8.1)式和(8.3)式不难发现,垄断厂商的边际收益曲线的下降速度(即斜率值2b)正好是其需求曲线的下降速度(即斜率值b)的2倍。由此不难理解上述结论。当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时,厂商的边际收益、价格和需求的价格弹性三者之间还存在以下关系:MR = P (1)这个公式可以用图82来证明。PHACBDEOMRFGQd(AR)任选需求曲线d上一点,如C点,其点弹性为:ed =(见本书第三章)。因=,而DE是价格为CE时的边际收益,故ed = ,即MR = P = P

8、(1)。 (8.4)根据(8.4)式可知:(1)当商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ed1时,边际收益MR0(MR曲线位于横轴上面),这时厂商若降低价格将导致总收益增加。(2) 当商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ed=1时,边际收益MR等于零(MR与横轴交于F点),这时厂商价格降低不会引起总收益发生变化。(3) 当商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ed1时,边际收益MR0(MR曲线位于横轴下面),这时厂商降低价格将导致总收益减少。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对完全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所作的分析,对于其它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厂商也同样适用。只要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相应的厂商的收益曲线就具有以上

9、所分析的基本特征。三、完全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完全垄断厂商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也必须遵循MR=MC的原则。在短期内,垄断厂商无法改变不变要素投入量,垄断厂商是在既定的生产规模下通过对产量和价格的同时调整,来实现MR=SMC的利润最大化原则的。短期中完全垄断厂商可能获得超额利润,可能只获得正常利润,还可能存在亏损。1存在超额利润的短期均衡图8-3中,d为厂商需求曲线,MR为边际收益曲线,SAC、SMC为短期平均成本曲线、边际成本曲线。当d位于SAC之上或与SAC相交时,垄断厂商根据MR=SMC的利润最大化均衡条件,将产量和价格分别调整到Q1和P1的水平。在短期均衡点E上,垄断厂商的平均收益为AQ1

10、,平均成本为BQ1,平均收益大于平均成本,垄断厂商获得利润。单位产品的平均利润为AB,总利润为CP1OQ1,相当于图中的阴影部分ABCP1的矩形面积。ABMRECP1POQ1Qd(AR) SAC SMC 图8-3 存在超额利润的短期均衡2得到正常利润的短期均衡假定垄断厂商的成本曲线保持不变,而其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在不断移动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需求曲线d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相切的状况,如图8-4中A点。垄断厂商根据MR=SMC的利润最大化均衡条件,将产量和价格分别调整到Q1和P1的水平。在短期均衡点E上,垄断厂商的平均收益为AQ1,平均成本也为AQ1,平均收益等于平均成本,垄断厂商获得正

11、常利润。ESACASMCd(AR)QQ1MRPP1O图8-4 得到正常利润的短期均衡3存在亏损的短期均衡当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低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时,在MR=SMC的短期均衡点上厂商也是亏损的(尽管亏损额是最小的)。造成垄断厂商短期需求曲线低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原因,可能是既定的生产规模的成本过高(表现为相应的成本曲线的位置过高),也可能是垄断厂商所面临的市场需求过小(表现为相应的需求曲线的位置过低)。在图8-5中,厂商需求曲线d在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之下。垄断厂商遵循MR=SMC的原则,将产量和价格分别调整到Q1和P1的水平。在短期均衡点E,垄断厂商是亏损的,这时,垄断厂商的平均收益为BQ1

12、,平均成本为AQ1,平均收益小于平均成本,单位产品的平均亏损额为AB,总亏损额为CP1OQ1,相等于图中矩形ABP1C的面积。PQ1AEOQd(AR)MRSAC SMC CP1B图8-5 存在亏损的短期均衡综上所述,在完全垄断市场上,厂商达到短期均衡的条件是MR=SMC。完全垄断厂商在短期均衡点上可能获得超额利润,可能只获得正常利润,还可能蒙受亏损。四、完全垄断厂商长期均衡垄断厂商在长期内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即生产规模,从而实现最大的利润。垄断行业排除了其它厂商加入的可能性,因此,与完全竞争厂商不同,如果垄断厂商在短期内获得利润,那么,他的利润在长期内不会因为新厂商的加入而消失,垄断厂

13、商在长期内是可以保持利润的。如果垄断厂商在长期内只能获得正常利润或存在亏损,在长期内厂商可以通过调整规模来获得超额利润或者消除亏损。假如无论怎样调整都有亏损,垄断厂商会离开该部门转移到有利的部门。下面用图8-6来分析第一种情况。LMCd(AR)MRE2E1SMC1SAC1SAC2SMC2P1AP2BPOQ1Q2Q图8-6 完全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LAC图8-6中的d曲线和MR曲线分别表示垄断厂商所面临的市场需求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LAC曲线和LMC曲线分别为垄断厂商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和长期边际成本曲线。假定开始时垄断厂商是在由SAC1曲线和SMC1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上进行生产。在短期内,垄断厂商

14、只能按照MR=SMC的原则,在现有的生产规模上将产量和价格分别调整到Q1和P1。在短期均衡点E1上,垄断厂商获得的利润为图中的矩形面积AP1CB。在长期中,垄断厂商通过对生产规模的调整,进一步增大利润。按照MR=LMC的长期均衡原则,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点为E2,长期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分别为Q2和P2,垄断厂商所选择的相应的最优生产规模由SAC2曲线和SMC2曲线所代表。此时,垄断厂商获得了更大的利润,其利润量相当于图中的矩形面积HP2FG。由此可见,垄断厂商之所以能在长期内获得更大的利润,其原因在于长期内企业的生产规模是可变的和市场对新加入的厂商是完全关闭的。从图8-6可知,在垄断厂商的MR=

15、LMC的长期均衡产量上,代表最优生产规模的SAC曲线和LAC曲线相切,相应的SMC曲线,LMC曲线和MR曲线相交于一点。所以,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为:MR=LMC=SMC垄断厂商在长期均衡点上可以获得利润。五、垄断厂商的价格歧视在上面讨论垄断厂商的均衡问题时,假定垄断厂商只能制定一种统一的价格,但作为价格制定者的垄断厂商,还可以向不同的购买者索取不同的价格,如果这些不同价格并非因为成本不同造成,就叫价格歧视或者差别定价。垄断厂商实行价格歧视,必须具备以下的基本条件:第一,市场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偏好,且这些不同的偏好可以被区分开。这样,厂商才有可能对不同的消费者或消费群体收取不同的价格。第二,

16、不同的消费者群体或不同的销售市场是相互隔离的。第三,在相互隔离的市场上,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是不同的。这样就排除了中间商由低价处买进商品,转手又在高价处出售商品而从中获利的情况。价格歧视可以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价格歧视,下面分别予以考察。1、一级价格歧视。一级价格歧视是指垄断厂商在出卖商品时,每个商品都以不同价格出卖。它假设厂商确切地知道每个消费者购买单位商品所愿付出的最高价格,并据此确定销售价格。在价格歧视下没有消费者剩余。可用图8-7说明。QPP1P2PmOQ1Q2Qm图8-7 一级价格歧视ABd图8-7中,d为需求曲线,如对一定量商品索取相同价格时,消费者按OPm价格购买OQm数量的商品,

17、这时消费者剩余为PmAB。若实行一级价格歧视时,厂商对Q1取价P1,对Q2取价P2,最后对Qm取价Pm。这样,需求曲线d成为垄断厂商的边际收益曲线。在同一价格下的消费者剩余由于实行一级价格歧视而全部转为垄断厂商增加的收益。体现这种情况的典型事例是西方社会的个体自由职业者,如律师、医生、会计师等,一般根据当事人的经济状况收取劳务费。 2、二级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是指垄断厂商将产品按消费者购买量分成两个以上的组别,按组分别定价。QPP1P3OQ1Q3CAdP2Q2B图8-8 二级价格歧视日常生活中,二级价格歧视较为普遍,典型例子是电力公司实行的分段定价。如图8-8所示,假定当消费者的耗电量在Q1

18、以下时,他需按价格P1付电费;当耗电量达到Q2时,其超过Q1部分的电费按价格P2支付;当耗电量达到Q3时,价格可进一步降低,按P3付费。从图中可见,与一级价格歧视不同的是,二级价格歧视厂商不是对每一不同单位制定不同价格,而是对不同的数量制定不同的价格。那么,二级价格歧视的垄断利润如何计算呢?假定厂商的平均成本等于P3,当消费者的耗电量在Q1以下时,利润应为矩形面积P3P1AB,由此类推,厂商的垄断利润应该是三角形面积P3DC中的阴影部分,而其余部分别是消费者剩余。因此,在二级价格歧视下,厂商只是把部分消费者剩余转化成了垄断利润。3、三级价格歧视。垄断厂商对同一种产品在不同的市场上(或对不同的消

19、费群)收取不同的价格,这就是三级价格歧视。例如,对同种产品,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价格不一样;城市市场和乡村市场的价格不一样;“黄金时间”和非“黄金时间”的价格不一样,等等。市场B市场A+B市场APdAMRAQAQOPAPBPQBQOdBMRBPOQQMCLMR图8-9 三级价格歧视图8-9假定一个实行价格歧视的垄断者可以把他的产品分隔为两个市场:A和B。这两个市场的需求曲线如图所示。为了取得最大利润,垄断者需要使他生产和销售的产量的边际成本等于两个市场结合在一起的联合的边际收益CMR,即MC曲线与CMR曲线相交点的产量。两个市场的联合边际收益曲线(CMR)是通过把两个市场的两条边际收益曲线相加

20、得到的。垄断者将把他的整个产销量(OQ)这样地分配于两个市场之间:每个市场所销售的产量的最后一个单位取得的收益,即边际收益是相等的,并都等于整个产量的边际成本,即MRA=MRB=CMR=MC。这如图8-9所示,他将在A市场出售的产量为OQA,在B市场出售的产量为OQB,OQA+OQB=OQ。由于A市场的需求价格弹性小于B市场的需求价格弹性,尽管两个市场的边际收益相等,销售价格则是A市场的价格(PA)高于B市场的价格(PB)。边一点可证明如下:根据(8.4)式,在市场A有在市场B有再根据MRA=MRB的原则,可得整理得 (8.5)因所以,。由(8.5)式可知,三级价格歧视要求在需求的价格弹性小的

21、市场提高价格,在需求的价格弹性大的市场上降低产品价格。实际上,对价格变化反应不敏感的消费者制定较高的价格,而对价格变化反应敏感的消费者制定较低的价格,是有利于垄断者获得更大的利润。第二节 垄断竞争市场一、垄断竞争市场的特点垄断竞争市场是这样一种市场,市场中有许多厂商,他们生产和销售的是同种产品,但这些产品又存在一定的差别。在这里,产品差别不仅指同一种产品在质量、构造、外观、销售服务条件等方面的差别,还包括商标、广告方面的差别和以消费者的想像为基础的虚构的差别。例如,虽然在两家不同饭馆出售的同一种菜肴(如清蒸鱼)在实质上没有差别,然而,在消费者的心理上却认为一家饭馆的清蒸鱼比另一家鲜美。这时,即

22、存在着虚构的产品差别。在完全竞争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条件下,行业的含义是很明确的,它是指生产同一种无差别的产品的厂商的总和。而在垄断竞争市场,产品差别这一重要特点使得上述意义上的行业不存在。为此,在垄断竞争理论中,把市场上大量的生产非常接近的同种产品的厂商的总和称作生产集团。例如,汽车加油站集团、快餐食品集团、理发店集团等。垄断竞争市场主要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市场上厂商数量非常多,以至于每个厂商都认为自己的行为的影响很小,不会引起竞争对手的注意和反应,因而自己也不会受到竞争对手的任何报复措施的影响。第二,各厂商生产有差别的同种产品,这些产品彼此之间是非常接近的替代品。一方面,由于市场上的每种产品

23、之间存在着差别,或者说,由于每种带有自身特点的产品都是唯一的,因此,每个厂商对自己的产品的价格都具有一定的垄断力量,从而使得市场中带有垄断的因素。一般说来,产品的差别越大,厂商的垄断程度也就越高。另一方面,由于有差别的产品相互之间又是很相似的替代品,或者说,每一种产品都会遇到大量的其他的相似的产品的竞争,因此,市场中又具有竞争的因素。如此,便构成了垄断因素和竞争因素并存的垄断竞争市场的基本特征。第三,厂商的生产规模比较小,因此,进入和退出生产集团比较容易。在现实生活中,垄断竞争的市场在零售业和服务业中是较普遍的。二、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由于垄断竞争厂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产品的价格,即通

24、过改变自己所生产的有差别的产品的销售量来影响商品的价格,所以,如同完全垄断厂商一样,垄断竞争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也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所不同的是,由于各垄断竞争厂商的产品相互之间都是很接近的替代品,市场中的竞争因素又使得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具有较大的弹性。因此,垄断竞争厂商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是比较平坦的,相对地比较接近完全竞争厂商的水平形状需求曲线。垄断竞争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有两种,它们通常被区分为主观需求曲线d和实际需求曲线D。下面用图8-10分别说明这两种需求曲线。PP3P1P2OO4O5O1O3O2OACFBdE D图8-10 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主观需求曲线d表示在垄断竞争生产

25、集团中的某个厂商改变产品价格,而其他厂商的产品价格都保持不变时,该厂商的产品价格和销售量之间的关系。在图8-9中,假定某垄断竞争厂商开始时处于价格为P1和产量为Q1的A点上,它想通过降价来增加自己的产品销售量。因为,该厂商认为,它降价以后不仅能增加自己产品的原有买者的销售量,而且还能把买者从生产集团内的其他厂商那里吸引过来。该垄断竞争厂商相信其他厂商不会对它的降价行为作出反应。随着它的商品价格由P1下降为P2,它的销售量会沿着d需求曲线由Q1增加为Q2。反之,若它的商品价格由P1上升为P3,它的销售量会沿着d需求曲线由Q1减少为Q4。实际需求曲线D表示:在垄断竞争生产集团的某个厂商改变产品价格

26、,而且集团内的其他所有厂商也使产品价格发生相同的变化时,该厂商的产品价格和销售量之间的关系。在图8-9中,如果某垄断竞争厂商将价格由P1下降到P2时,集团内其他所有厂商也都将价格由P1下降到P2,于是,该垄断竞争厂商的实际销售量是D需求曲线上的Q3,Q3小于它的预期销售量即d1需求曲线上的Q2。这是因为集团内其他厂商的买者没有被该厂商吸引过来,每个厂商的销售量增加仅来自于整个市场的价格水平的下降。反之,如果某垄断竞争厂商将价格由P1增加到P3时,集团内其他所有厂商也都将价格由P1增加到P3,于是,该垄断竞争厂商的实际销售量是D需求曲线上的Q5,Q5大于它的预期销售量即d1需求曲线上的Q4。三、

27、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西方经济学家通常以垄断竞争生产集团内的代表性企业来分析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以下分析中的垄断竞争厂商指的都是代表性企业。D在短期内,垄断竞争厂商是在现有的生产规模下通过对产量和价格的同时调整,来实现MR=SMC的均衡条件。现用图8-11来分析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的形成过程。PP0P1OQ0Q2QCdBQ1MRMCA图8-11 价格和产量的最初变化在图8-11中,假定代表性企业最初在d曲线和D曲线相交的A点上进行生产。就该企业在A点的价格P0和产量Q0而言,与实现最大利润的MR=SMC的均衡点E所要求的产量Q1和价格P1相差很远。于是,该厂商决定将生产由A点沿

28、着d需求曲线调整到B点,即将价格降低为P1,将产量增加为Q1。如果厂商相信自己改变价格不会遇到集团内其他厂商的竞争,那么相应的需求曲线为d,该厂商利润会有所增加。然而,其他厂商也会这样假定自己改变价格,而别的厂商保持价格不变,从而都把价格降到P1,这样与之相适应的需求曲线不是d,而变成了D。这表明在P1价格下每个厂商的销售量不是Q1,而是Q2。PP1P2OQ2Q3QCdQ4MRMCAD图8-12 价格和产量的最初变化上述结果如图8-12所示,所有厂商都定价为P1,d已向下移动。d与D在B点相交,因为新的d表示的是其他厂商价格变为P1,该厂商在各种价格下的销售量。这样,在与价格P1相对应的d的B

29、点上,所有厂商都定价为P1,而该厂商的销售量也必然是在D上和P1价格相对应的点所表示的B点位置上。在这种情况下,该厂商在新d基础上使利润最大。把价格定在P2上,期望的Q3产量,其他厂商也采取同样的行动。结果新需求曲线又不是d,而是D,每个厂商将生产Q4而不是Q3的产量。d再次向下移动,并在与新价格P2相对应的C点上和D相交。上述的过程一直要持续到代表性企业没理由再继续降价为止。在图8-13中,当价格为P5,产量是Q5时,该厂商不会再调整价格了。因为此时MR=SMC,实现了利润最大化,P5和Q5为厂商短期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PP5OQ5QdMRMCED图8-13 垄断竞争市场代表性企业的短期均衡

30、垄断竞争短期均衡的条件是两条需求曲线的交点和MR=SMC交点决定的是同一产量。同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一样,垄断竞争的短期均衡也可能有三种情况:可能有超额利润,可能有正常利润,也可能存在亏损。这取决于两条曲线交点的位置,只要在平均成本曲线之上,生产就会继续进行。四、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在长期内,垄断竞争厂商不仅可以调整生产规模,还可能加入或退出生产集团。这就意味着,垄断竞争厂商在长期均衡时的利润必定为零,即在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点上,d需求曲线必定与LAC曲线相切。简单地看,这些情况与完全竞争厂商是相似的。但由于垄断竞争厂商所面临的是两条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因此,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的实

31、现过程及其状态具有自身的特点。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形成过程可以用图8-14和8-15来说明。在图8-14中,假定代表性企业开始时在A点上经营。在A点所对应的产量Q1上,最优生产规模由SAC1曲线和SMC1曲线所代表;企业的边际收益MR曲线、长期边际成本LMC曲线和短期边际成本SMC曲线相交于E1点,即存在均衡点E1;d曲线和D曲线相交于A点,即市场供求相等;企业获得利润,其利润量相当于图中的阴影部分面积。PP1d(AR)MRAE1LACLMCSAC1SMC1DOQ1Q图8-14 垄断竞争市场代表性企业从长期非均衡到均衡的过程由于生产集团内存在着利润,新的厂商就会被吸引进来。随着生产集团内企业

32、数量的增加,在市场需求规模不变的条件下,每个企业所面临的市场销售份额就会减少。相应地,代表性企业的D曲线便向左下方平移(如图8-14中左边的箭头所示),从而使企业原有的均衡点E1的位置受到扰动。当企业为建立新的均衡而降低价格时,d曲线便沿着D曲线也向左下方平移(如图8-14中箭头所示)。这种D曲线和d曲线不断地向左下方的移动过程,一直要持续到不再有新厂商加入为止。也就是说,一直要持续到生产集团内的每个厂商的利润为零为止。最后,厂商在图8-15中的E2点实现长期均衡。LACPPOQd(AR)QMRBE2LMCSAC2SMC2D图8-15 垄断竞争市场代表性企业的长期均衡在代表性企业的长期均衡产量

33、上,SAC2曲线和SMC2曲线表示生产产量的最优生产规模;MR曲线、LMC曲线和SMC2曲线相交于同一均衡点E2,即有MR=LMC=SMC;d曲线与LAC曲线相切于LAC曲线与SAC2曲线的切点B,即有AR=LAC=SAC,厂商的超额利润为零;D曲线与d曲线也相交于B点,即意味着市场上的供求相等。以上分析了代表性企业由盈利到利润为零的长期均衡的实现过程,至于代表性企业由亏损到利润为零的长期均衡的实现过程,其道理是一样的,只是表现为生产集团内一部分原来厂商退出的一个相反的过程而已,对这一过程的分析,在此从略。总而言之,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为:MR=LMC=SMCAR=LAC=SAC在长期的

34、均衡产量上,垄断竞争厂商的利润为零,且存在一个d需求曲线和D需求曲线的交点。第三节 寡头垄断市场一、寡头垄断市场的特点寡头垄断又称寡头、寡占,意指为数不多的销售者。在寡头垄断市场上,只有少数几家厂商供给该行业全部或大部分产品,每个厂家的产量占市场总量的相当份额,对市场价格和产量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寡头垄断市场是处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之间的一种市场结构。同垄断竞争市场一样,都是中间形态的市场,而侧重偏向于完全垄断。同完全垄断市场比,二者都有垄断的因素,但垄断程度小于完全垄断。相互依存是寡头垄断市场的基本特征。由于厂商数目少而且占据市场份额大,不管怎样,一个厂商的行为都会影响对手的行为,影响整个市场

35、。所以,每个寡头在决定自己的策略和政策时,都非常重视对手对自己这一策略和政策的态度和反应。作为厂商的寡头垄断者是独立自主的经营单位,具有独立的特点,但是他们的行为又互相影响、互相依存。这样,寡头厂商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达成共谋或协作,形式多种多样,可以签订协议,可以暗中默契。对于寡头在市场中的行为,已有不少的理论和模型,但与其他三种市场理论相比,寡头理论要复杂得多,具体表现为:种类多。有少数纯质寡头垄断,双头纯粹寡头垄断,双头异质寡头垄断,等等。行为多样。寡头相互依存,可能是相互猜测的独立行为,也可能是各种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勾结和协作。竞争方式不同,可能是价格竞争也可能是非价格竞争。下面我们将介

36、绍古诺模型、斯威齐模型和卡特尔这三种寡头垄断的经典模型。其中,古诺模型和斯威齐模型是假定各家寡头并不相互勾结,而卡特尔属于有正式勾结的寡头模型。二、古诺模型古诺模型是早期的寡头垄断模型。它是法国经济学家古诺于1838年提出的。古诺模型通常被作为寡头理论分析的出发点。古诺模型是一个只有两个寡头厂商的简单模型,该模型也被称为“双头模型”。古诺模型的结论可以很容易地推广到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寡头垄断厂商的情况中去。古诺模型分析的是两个出售矿泉水的生产成本为零的寡头垄断厂商的情况。古诺模型的假定是:市场上有A、B两个厂商生产和销售相同的产品,它们的生产成本为零;它们共同面临的市场的需求曲线是线性的,A、

37、B两个厂商都准确地了解市场的需求曲线;A、B两个厂商都是在已知对方产量的情况下,各自确定能够给自己带来最大利润的产量,即每一个厂商都是消极地以自己的产量去适应对方已确定的产量。古诺模型的价格和产量决定可用图8-16来说明。在图8-16中,D曲线为两个厂商共同面临的线性的市场需求曲线。由于生产成本为零,故图中无成本曲线。开始时假定A厂商是唯一的生产者,A厂商面临D市场需求曲线,为使利润最大,将产量定为市场容量的,即产量(在Q1点,实现MR=MC=0。PQPOQ1D=f (p)P1P2HFGQ2图8-16 古诺模型因为此时厂商的边际收益曲线是Q1),价格为OP1,A厂商利润量相当于图中矩形OP1F

38、Q1的面积(由于假定生产成本为零,所以,厂商的收益就等于利润)。当B厂商进入该行业时,B厂商准确地知道A厂商留给自己的市场容量为 ,B厂商为求利润最大也将生产它所面临的市场容量的,即产量为(在Q2点,实现MR=MC=0)。此时,市场价格下降为P2,B厂商获得的利润相当于图中矩形Q1HGQ2的面积。而A厂商的利润因价格的下降而减为矩形OP2HQ1的面积。B厂商进入该行业后,A厂商发现B厂商留给它的市场容量为。为了实现利润最大,A厂商将产量定为自己所面临的市场容量的,即产量为。A厂商调整产量后,B厂商的市场容量扩大为,B厂商将生产自己所面临的市场容量的的产量,即产量为O,这样,两个寡头垄断厂商将不

39、断地调整各自的产量,为求利润最大,每次调整都是将产量定为对方产量确定后剩下的市场容量的。这样,根据无穷等边级数可知:A厂商的均衡产量,B厂商的均衡产量。可见,在均衡时,A、B两个厂商的产量都为市场总容量的,即每个厂商的产量为,行业总产量为。以上双头古诺模型的结论可以推广。令寡头垄断厂商的数量为m,则可以得到一般的结论如下:每个寡头垄断厂商的均衡产量为O,行业的均衡总产量为O。与其它市场结构比较可知,若是完全垄断市场,厂商的均衡产量为;若是完全竞争的市场,厂商的数目越多,单个厂商的产量越少,而总产量O就越大,故寡头垄断市场的总产量大于完全垄断市场的总产量,小于完全竞争市场的总产量。古诺模型也可以

40、用建立寡头垄断厂商的反应函数的方法来说明。在古诺模型的假设条件下,设市场的线性反需求函数为:式中,P为商品的价格,Q为市场总需求量,QA和QB分别为市场对A、B两个寡头垄断厂商的产品的需求量,即。对A寡头垄断厂商而言,其利润等式为:A=TRATCA=PQAO(图为已假定TCA=0)=1800-(QA+QB)QA=1800QAQA 2QAQBA寡头垄断厂商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QB (8.6)(8.6)式就是A寡头垄断厂商的反应函数,它表示A厂商的最优产量是B厂商的产量的函数。也就是说,对于B厂商的每一个产量QB,A厂商都会作出反应,确定能给自己带来最大利润的产量QA。类似地,对于B寡头垄断厂

41、商来说,有 (8.7)(8.7)式是B寡头垄断厂商的反应函数,它表示B厂商的最优产量是A厂商的产量的函数。联立A、B两寡头垄断厂商的反应函数,便得到如下方程组:解方程组得:QA=600,QB=600。此即A、B两厂商的均衡产量。可见,每个寡头垄断厂商的均衡产量是市场总容量的三分之一,即有。行业的均衡总产量是市场总容量的三分之二,即有:。将QA=QB=600代入市场及需求函数式,可求得市场均衡价格:P=600。三、斯威齐模型斯威齐模型是美国经济学家斯威齐于1939年提出的用以说明寡头垄断市场价格刚性现象的寡头垄断模型。它又被称作弯折的需求曲线模型。斯威齐认为,寡头垄断厂商推测其他厂商对自己价格变动的态度是:跟跌不跟涨。这就是说,如果一个寡头垄断厂商提高价格,行业中的其它寡头厂商都不会跟着改变自己的价格,因而提价的寡头厂商的销售量的减少是很多的;如果一个寡头厂商降低价格,行业中的其他寡头厂商会将价格下降到相同的水平,以避免销售份额的减少,因而该寡头厂商的销售量的增加是很有限的。在上述情况下,寡头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就是弯折的。现用图8-17说明。OQQDPPMR0BSMC1SMC2SMC3DF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